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广西汉、瑶族9~18岁学生近视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敏 彭如宽 李春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628-633,共6页
目的:分析探讨广西汉、瑶族9~18岁学生近视情况及其与体质健康、行为生活因素的关联性,为探索近视病因、制定适宜的预防近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的广西汉、瑶族学生样本为基础,选出资料完整... 目的:分析探讨广西汉、瑶族9~18岁学生近视情况及其与体质健康、行为生活因素的关联性,为探索近视病因、制定适宜的预防近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的广西汉、瑶族学生样本为基础,选出资料完整的汉族学生4 551人、瑶族学生1 274人为本文分析样本,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9~18岁的汉、瑶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行为生活方式与学生近视的相关关系。结果:2014年广西汉、瑶族9~18岁学生的筛查近视率分别为56.95%和46.94%,汉族近视率高于瑶族(P<0.05);汉、瑶族女生近视率均高于男生(P<0.05);汉族城、乡学生近视率分别为59.70%和5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瑶两民族学生近视率在不同学段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与汉、瑶族学生近视均有关联(P<0.05)。此外,汉族学生近视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OR=1.10)呈正性相关,与看电视时间呈负性相关(OR=0.92)(均P<0.05);瑶族学生近视与吃早餐情况(OR=0.79)、喝牛奶情况(OR=0.59)呈负性相关(均P<0.05)。结论:广西汉、瑶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近视预防应该针对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影响因素 汉族 瑶族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2014年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凤贤 彭如宽 李春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索1995-2014年5次广西学生体质调研中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状况动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文献查询法,收集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广西汉、壮族学生视力情况统计数据。纵向分析不同年代、年龄,广西汉、... 目的:探索1995-2014年5次广西学生体质调研中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状况动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文献查询法,收集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广西汉、壮族学生视力情况统计数据。纵向分析不同年代、年龄,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及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横向比较民族、性别间的差异。结果:1995-2014年广西汉族7~18岁学生历次调研检测的视力低下检出率在33.25%~59.36%,重度视力低下占比在45.48%~55.46%;壮族视力低下检出率在30.73%~61.43%,重度视力低下占比在43.82%~59.18%;两民族两项指标均随年代、年龄增加而上升。视力低下检出率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历年均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历年汉族男生与壮族男生无明显差异(P>0.05),仅2000年汉族女生显著高于壮族女生(P<0.05)。视力低下严重程度在民族间存在差异,2000年汉族学生比壮族严重,1995年、2010年、2014年壮族学生比汉族严重(P<0.05)。汉、壮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均以7~12岁增长最为迅速,且壮族比汉族增长迅猛。与1995年比较,2005-2014年3次调研中,汉族视力低下率增长幅度最大的年龄均为9岁,壮族均为8岁。结论:广西7~18岁汉、壮族学生视力情况堪忧,重度化、低龄化的特点明显,壮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尤甚,保护学生视力,开展精准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低下 学生 广西 壮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雷立地 陆佩妮 +6 位作者 吕芳芳 韦港杰 苏莉 黄东萍 曾小云 仇小强 刘顺 《内科》 2024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进行研究对象招募),将3948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作为...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基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进行研究对象招募),将3948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睡眠状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睡眠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PSQI总分(4.8±3.1)分,睡眠不良检出率为18.2%(PSQI总分>7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主要的睡眠问题为睡眠障碍(82.9%)、睡眠时间不足(55.5%)和日间功能障碍(50.1%)。有慢性病(OR=1.854,95%CI:1.573~2.185,P<0.001)、年龄增大(OR=1.015,95%CI:1.003~1.027,P=0.013)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睡眠不良的危险因素,而身体质量指数(BMI)升高(OR=0.956,95%CI:0.932~0.980,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绝经后妇女睡眠不良检出率较高,慢性病罹患情况、年龄和BMI是影响其睡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绝经后 广西 影响因素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研究
4
作者 李秋容 李金秀 +4 位作者 吕小平 莫彩梅 雷立地 许雪梅 刘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94-301,共8页
目的: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代际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以北海市4所幼儿园和2所卫生院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简体中文版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量表(... 目的:分析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CE)的流行特点及其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代际影响,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式,以北海市4所幼儿园和2所卫生院门诊作为研究现场,利用简体中文版童年期不良经历国际量表(SC-ACE-IQ)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ASQ-3)父母版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和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ACEs与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结果:母亲报告率最高的前3个ACEs为社区暴力(36.9%)、家庭暴力(32.3%)和身体忽视(22.5%),至少经历过1个ACE者占6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增加子代解决问题能力(OR=3.8,95%CI:1.2~12.0,P=0.023)、沟通能力(OR=6.9,95%CI:2.3~20.3,P<0.001)和粗大动作(OR=3.8,95%CI:1.5~9.7,P=0.005)发育落后的风险。结论:北海学龄前儿童母亲ACEs暴露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母亲情感忽视可能影响儿童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粗大动作等多个神经心理能力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期不良经历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 代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情况调查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春灵 蔡秋玲 +2 位作者 刘萍 黄智碧 覃玉宁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8-299,301,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childabuse,CA)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creening questionnaire of child abuse,SQCA),对广西壮族聚居县区7702名一~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childabuse,CA)情况和分布特点,为开展儿童虐待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creening questionnaire of child abuse,SQCA),对广西壮族聚居县区7702名一~九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虐待筛查报告率为31.3%,其中壮族聚居县为31.2%,壮族聚居区为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7,P=0.349);壮族聚居县儿童虐待报告率为县城(33.0%)高于乡村(29.3%)(P=0.002),壮族聚居区则为乡村(37.4%)高于城区(26.0%)(P=0.000);小学生儿童虐待报告率(37.6%)高于初中生(19.2%)(P=0.000);男生(32.8%)高于女生(29.6%)(P=0.036)。结论应通过对家长进行教育干预,减少儿童虐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 精神卫生 对比研究 学生 少数民族 壮族
原文传递
艾滋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嘉月 莫建明 +4 位作者 杨光林 张晓彬 陈县祥 叶力 李春灵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576-1580,共5页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抑郁、焦虑、孤独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评定量表(UCLA)、社会支持量表(SSS)对125例AIDS患者进行测评,分析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社会支持、人口学特...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抑郁、焦虑、孤独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孤独评定量表(UCLA)、社会支持量表(SSS)对125例AIDS患者进行测评,分析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社会支持、人口学特征、健康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IDS患者各心理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抑郁情绪检出率为52.8%,焦虑情绪检出率为32.8%,高度孤独感检出率为86.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已婚是AIDS患者抑郁的保护因素,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职业为行政、有2~3个兄弟姐妹是其抑郁的危险因素;离异是患者焦虑的保护因素,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职业为行政、临床分期为Ⅲ期是其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已婚、丧偶、职业为技术是患者孤独感的保护因素,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是其孤独感的危险因素。结论:AIDS患者抑郁、焦虑、孤独感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采取个性化干预措施,帮助其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对肝细胞性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预测
7
作者 韦丽铃 刘美良 +6 位作者 李德远 杨钰 肖苏洋 黎婵华 吴思黔 宋安华 曾小云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1-701,共11页
目的明确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亚家族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 目的明确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亚家族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对H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及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验证TRPV1在HC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通过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TRPV1对H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6(cyclin-dependent kinase 6,CDK6)的表达,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肿瘤增殖能力。最后,构建TRPV1共表达网络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TCGA、GTEx和GEO数据库中,TRPV1在HCC组织中表达水平均下调(均P<0.001),且与患者总生存时间更短有关(P=0.032),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1。过表达TRPV1可抑制H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进展,CDK4和CDK6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敲低TRPV1则相反(均P<0.05)。稳定过表达TRPV1后裸鼠皮下瘤体体积减小(P=0.015),质量减轻(P=0.033),Ki-67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下调(P=0.010)。TRPV1共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剪接、细胞周期蛋白结合、细胞增殖等过程。结论TRPV1抑制了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在HCC中发挥抑癌作用,为HCC预后分析、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V1 肝癌 增殖 迁移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能发育及其与IGF-1和IGFBP-3的相关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艳琼 蔡秋玲 +11 位作者 王鲁宁 李博譞 王鹭 任轶文 何忠 唐国杰 叶植秀 盘云峰 陈华 潘俊祥 王剑 李春灵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63-1767,共5页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能发育情况及其与血清IGF-1,IGFBP-3的关系,为儿童的体能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3—2015年采用序列研究法对广西汉、壮、瑶族7,10,13岁的健康儿童进行调查,各民族每个性别各年龄组50-60人,并...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能发育情况及其与血清IGF-1,IGFBP-3的关系,为儿童的体能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3—2015年采用序列研究法对广西汉、壮、瑶族7,10,13岁的健康儿童进行调查,各民族每个性别各年龄组50-60人,并进行2年追踪,获得7-15岁儿童498人相关资料。调查项目包括肺活量、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血清IGF-1,IGFBP-3水平。结果 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相比,汉、壮、瑶族7-15岁儿童肺活量水平均上升,壮、瑶族儿童斜身引体下降,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大部分组别均上升,而汉族儿童则多为下降。血清IGF-1,IGFBP-3平均水平分别为39.84-195.48μg/L和32.95-100.63μg/L,基本均于13岁组达高峰,大部分组别IGF-1,IGFBP-3存在民族差异(P值均〈0.05)。IGF-1,IGFBP-3与部分体能指标有中度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广西壮、瑶族儿童体质健康水平逐渐提高,汉族则为下降趋势,血清IGF-1,IGFBP-3与体能发育可能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生长和发育 儿童
原文传递
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格发育特点序列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鹭 蔡秋玲 +10 位作者 王鲁宁 赵艳琼 李博譞 任轶文 唐国杰 叶植秀 何忠 陈华 盘云峰 潘俊祥 李春灵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68-1771,共4页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状况和特点,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长生发育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2013—2015年对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进行2年体格发育追踪调查,获得研究对象群组7-15岁...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状况和特点,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长生发育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2013—2015年对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进行2年体格发育追踪调查,获得研究对象群组7-15岁的体格发育数据,分析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民族差异。首年调查时,各民族的年龄组样本为50-65人,失访率均低于5%。结果 儿童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的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7-9岁女生外,各项指标的性别、年龄别均值皆为壮族高于汉族和瑶族;汉、壮、瑶族男生平均身高年增幅分别为5.46,5.38,5.45 cm,女生分别为4.52,4.44,4.27 cm,民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身高突增高峰年龄在性别和民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儿童身高增长类型的性别、年龄差异大于民族差异。结论 广西7-15岁汉、壮、瑶族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有相似的顺序,但生长发育速度和水平存在民族差异。在影响民族差异的因素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可能大于民族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格检查 生长和发育 身高 体重 儿童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地区儿童虐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秋玲 李春灵 +5 位作者 梁芸 蒙峥堡 韦先应 覃玉宇 黄志碧 冯启明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5-677,共3页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CA)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广西隆林和田东2个壮族聚居县随机抽取的136对受虐组和非受虐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虐组家...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CA)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广西隆林和田东2个壮族聚居县随机抽取的136对受虐组和非受虐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受虐组家长夫妻关系一般、不认同孩子不打不成材、不认同周围家长打孩子常见、有时了解孩子想法和感受、孩子有时、很少做家务、家长被其父母打骂持续时间到初中、高中或成年后、家长精神质为典型高型的比例分别为37.5%、63.2%、58.1%、43.4%、39.0%、9.5%、47.1%、22.0%、16.9%;非受虐组分别为25.0%、75.0%、71.3%、30.9%、52.2%、12.5%、32.4%、16.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长被其父母打骂持续时间到初中、高中或成年后和家长精神质为典型高型是CA发生的危险因素;家长不认同孩子不打不成材、孩子有时、很少做家务是CA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长是CA的决定因素,其个性特征、受虐经历、观念态度和亲子间交流程度对CA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地区 中小学生 儿童虐待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广西汉壮瑶族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分析
11
作者 王鲁宁 李牡艳 +13 位作者 李博譞 龚妃妃 陈秋燕 蔡秋玲 赵艳琼 王鹭 许杨 金丽花 任轶文 盘云峰 陈华 叶植秀 韦燕 李春灵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72-1776,共5页
目的 了解汉、壮、瑶族健康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及变化特点,为探索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于2013年4—5月选取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 目的 了解汉、壮、瑶族健康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及变化特点,为探索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于2013年4—5月选取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共598名,在2014—2015年相同时段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检测,连续3年,获得7-15岁的年龄别均值。分析儿童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年度、民族、增幅差异。结果 男生3年的IGF-1水平依次为136.29,117.81,92.63μg/L,女生为135.52,114.81,89.20μg/L;男生3年的IGFBP-3水平分别为68.38,53.39,51.03μg/L,女生为66.77,52.81,51.02μg/L。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1,20.29,P值均〈0.01)。各年龄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均为逐年下降,男、女生2个指标均以13岁组最高。3年合计的血清IGF-1水平男、女生均为瑶族最高,壮族次之,汉族最低(P值均〈0.01);血清IGFBP-3水平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入组年龄,男、女生IGF-1,10,13岁组为瑶族〉壮族〉汉族(P值均〈0.01);IGFBP-3男女生7岁组均为壮族〉汉族〉瑶族,女生10岁组为壮族〉瑶族〉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壮、瑶族儿童的血清IGF-1,IGFBP-3水平的年度和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无随年龄变化的规律。需扩大样本、延长观察时间并开发更为成熟稳定的检测手段继续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结合蛋白质类 生长和发育 儿童
原文传递
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宁小春 梁凤贤 李翠霞 《运动精品》 2020年第7期73-74,共2页
【目的】掌握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科学健身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人)的要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西60~69岁老年人进行体质检测和问... 【目的】掌握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老年人科学健身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人)的要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西60~69岁老年人进行体质检测和问卷调查。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BMI分层的标准判断老年人的肥胖程度,采用SPSS17.o软件对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7年广西60~69岁老年人总超重率达37.59%,总肥胖率为9.49%。男性、居住在城镇、患有高血压是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工作时的状态为人工搬运、举重物或挖掘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广西60~69岁老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略低于全国水平,高血压患者是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的重点人群,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应多样化、运动强度应有所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超重 肥胖 广西
原文传递
湖南省祁阳县学龄期儿童血铅水平现状调查 被引量:4
13
作者 劳飞翔 欧维东 +3 位作者 蔡秋玲 何胜男 刘欣 梁冰玉 《医学动物防制》 2017年第10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了解湖南省祁阳县学龄期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和外环境铅暴露情况以及分布特征,为科学防治学龄期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6年祁阳县工业区黎家坪镇、非工业区下马渡镇、县城关镇6~12岁儿童各200人,采... 目的了解湖南省祁阳县学龄期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和外环境铅暴露情况以及分布特征,为科学防治学龄期儿童铅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6年祁阳县工业区黎家坪镇、非工业区下马渡镇、县城关镇6~12岁儿童各200人,采用钨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水平。结果祁阳县600名学龄期儿童体内血铅水平为(73.98±18.21)μg/L,其中血铅水平≥100μg/L者28人,铅中毒率为4.67%,且均为轻度铅中毒;不同地区学龄期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5);男童的血铅含量(75.73±19.16)μg/L高于女童的(72.34±17.14)μg/L,且男童(6.55%)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女童(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5)。结论祁阳县学龄期儿童血铅水平虽然低于湖南省其他县市,但是长时间、低水平的潜在铅暴露危险性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于人群血铅水平的监测,尤其是学龄期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中毒 血铅水平 学龄期儿童
原文传递
贵港市农村1~14岁儿童意外中毒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海 杨莉 +1 位作者 冯启明 李春灵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01-1205,共5页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儿童发生意外中毒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意外中毒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广西贵港市237例因意外中毒而住院或急诊的1~14岁农村儿童和居住于同一地区、性别、年龄匹配的237例...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儿童发生意外中毒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意外中毒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广西贵港市237例因意外中毒而住院或急诊的1~14岁农村儿童和居住于同一地区、性别、年龄匹配的237例对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非第一监护人、母亲低学历、常外出玩耍、经常吃零食、经常吮手、随意放置鼠药或农药、监护频率高、学校有健康教育课程、知晓中毒预防知识、教育儿童卫生饮食10个因素与发生意外中毒有关。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低学历(OR=2.134,P=0.003)、父母非第一监护人(OR=3.219,P=0.000)、常外出玩耍(OR=2.172,P=0.000)、经常吮手(OR=2.367,P=0.001)、随意放置鼠药或农药(OR=2.184,P=0.007)5个因素是危险因素;监护频率高(OR=0.570,P=0.007)、学校有健康教育课程(OR=0.327,P=0.011)、知晓中毒预防知识(OR=0.247,P=0.000)3个因素是保护因素。结论:农村地区儿童意外中毒的发生与健康教育、家庭因素、儿童监护、儿童自身危险行为、毒物管理等因素有关。应针对儿童中毒的危险因素制定综合的预防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意外中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秋玲 李春灵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918-1920,共3页
生长发育是儿童期特有的生理现象,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模式决定了成人期身体的形态功能素质水平,也反映了儿童身体健康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在儿童生长发育研究方面手段较单一,基本都是基于形态指标的测量,只能观察到生长发育的结局,对其... 生长发育是儿童期特有的生理现象,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和模式决定了成人期身体的形态功能素质水平,也反映了儿童身体健康水平。长期以来,国内在儿童生长发育研究方面手段较单一,基本都是基于形态指标的测量,只能观察到生长发育的结局,对其过程和机制的认识几十年来变化甚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研界普遍认为,大部分内分泌激素与生长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类 生长和发育 儿童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自治区35~74岁壮族居民高尿酸血症与饮食模式的关系
16
作者 裴恒妍 唐小芬 +5 位作者 曾小云 黄东萍 刘顺 江宇 仇小强 谢艺红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5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目的探讨2018―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35~74岁壮族居民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与饮食模式之间的关系,为HUA的管理和痛风等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基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 目的探讨2018―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35~74岁壮族居民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与饮食模式之间的关系,为HUA的管理和痛风等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基于广西少数民族自然人群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采集血液、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14种常见食物的摄入情况,采用因子分析识别其饮食模式,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UA与饮食模式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134名壮族居民,其中男性4977人(44.70%),女性6157人(55.30%),HUA患病率为17.47%(男性为30.88%,女性为6.63%)。研究对象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5.83%)和农村居民(87.80%)为主。通过因子分析共识别出4种饮食模式,其累积贡献率为46.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文化程度、居民类型、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脏病、肝功能、血脂和BMI等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后,与杂粮面食模式相比,水产禽蛋模式是HUA的保护因素(aOR=0.82,95%CI:0.70~0.96,P=0.012);与不饮酒者相比,适量饮酒(aOR=1.44,95%CI:1.17~1.79,P<0.001)和过量饮酒(aOR=1.74,95%CI:1.50~2.03,P<0.001)是HUA的危险因素;与基本不喝汤相比,喝汤1~2次/周(aOR=0.75,95%CI:0.63~0.90,P=0.002)和≥3次/周(aOR=0.87,95%CI:0.75~1.00,P=0.043)是HUA的保护因素。结论2018―2019年广西35~74岁壮族居民HUA患病率较高,HUA患病风险与饮食模式、饮酒密切相关,应加强饮食指导,宣传和倡导健康饮食模式,减少HUA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患病率 饮食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