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突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乳腺癌免疫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剑勇 张春燕 +3 位作者 赵荫农 唐凯 张力图 李挺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30-1033,共4页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又称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在体内、外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 背景与目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又称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可以在体内、外向T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并诱发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体外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和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5.76±2.93)%,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犤分别为(52.11±1.48)%、(51.35±1.46)%和(3.59±0.25)%犦。而它们对Bcap-37乳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则相对较低犤分别为(40.03±1.29)%、(22.09±0.87)%、(21.66±0.85)%和(1.76±0.14)%犦。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乳腺癌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 乳腺癌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肿瘤组织中EGFR与EGFRv 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荫农 何妮 +4 位作者 欧超 曹骥 陈军 刘剑勇 袁卫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EGFR和EGFRvⅢ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upervi-sionTM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变旁及55例乳腺癌、癌旁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EGFR、EGFRvⅢ的表达。结果:EGFR在乳腺癌表... 目的:探讨EGFR和EGFRvⅢ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upervi-sionTM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变旁及55例乳腺癌、癌旁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EGFR、EGFRvⅢ的表达。结果:EGFR在乳腺癌表达72.7%,癌旁29.1%,转移淋巴结58.3%(χ2=5.326,P=0.021);EGFRvⅢ在乳腺癌表达52.7%,癌旁1.8%,转移淋巴结45.8%(χ2=4.718,P=0.030)。EGFR表达与病理分级(χ2=11.840,P=0.002)、转移淋巴结数目(χ2=13.715,P=0.000)、ER阴性(χ2=10.785,P=0.007)、PR阴性(χ2=4.727,P=0.031)相关;EGFRvⅢ与病理分级(χ2=5.280,P=0.024)、有无远处转移(χ2=5.612,P=0.019)、淋巴结转移数目(χ2=4.464,P=0.038)、ER阴性(χ2=3.960,P=0.049)、PR阴性(χ2=17.517,P=0.000)和c-erbB-2阳性(χ2=7.424,P=0.005)相关。结论:EGFR、EGFRvⅢ过度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GFRvⅢ有望作为预测乳腺癌临床预后候选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乳腺纤维囊性病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乳腺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剑勇 张志明 +6 位作者 赵荫农 吕丽琼 张春燕 唐凯 张力图 吴飞翔 黄山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0-394,398,共6页
目的探讨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并将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C127-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C127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 目的探讨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并将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C127-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C127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C127细胞、MA782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C127-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C127-DC-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B16-DC-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分别为(32.21±1.24)%(、30.35±1.72)%和(37.43±1.54)%],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水平为(38.41±1.77)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C127-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C127-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C127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C127-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C127细胞 杀伤活性 小鼠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的研究
4
作者 吕丽琼 刘剑勇 +6 位作者 张志明 赵荫农 张春燕 唐凯 张力图 吴飞翔 黄山 《广西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 目的:探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体外抗小鼠乳腺癌活性。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小鼠C127乳腺癌细胞、小鼠MA782乳腺癌细胞和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具有很强的对C127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为(70.21±2.86)%],明显高于其对MA782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51.31±3.25)%,(31.41±2.65)%],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127-D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对C127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48.30±2.97)%,(47.76±3.43)%和(17.23±2.56)%]和对MA78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38.52±2.87)%,(36.62±2.75)%和(18.07±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活性分别为(25.38±2.63)%,(24.82±2.81)%和(17.34±2.81)%],同时B16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TIL来源于C127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结论:经C127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体外抗小鼠乳腺癌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C127细胞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丽琼 刘剑勇 +4 位作者 张志明 赵荫农 张春燕 张力图 唐凯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寻找更有效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8例正常乳腺组织,3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78例乳腺癌组织的DNA,参考文献选取D2S...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寻找更有效的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发生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18例正常乳腺组织,3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和78例乳腺癌组织的DNA,参考文献选取D2S443、D11S988、D21S1436、D3S1766、D2S2739这5个微卫星位点,在基因库中查出相应的引物序列,PCR扩增位点的DNA,然后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ER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8例正常乳腺组织未见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发生,39例乳腺良性肿物组织中有5例至少1个位点发生MSI,MSI的发生率为12.82%(5/39)。78例乳腺癌中有35例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的发生率为44.87%(35/7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5,P=0.000),MSI的发生率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HER2表达有相关性(分别为P=0.018,P=0.04,P=0.039)。结论:乳腺癌中普遍存在着MSI,并且MSI更多发生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表达及临床分期晚的病例中,提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病例中MSI的发生率更高,MSI可能是判断乳腺癌临床分期的一个分子标志,有助于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卫星不稳定 临床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外科为主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安民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1585-1586,共2页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外科 综合治疗 恶性肿瘤 常见 体疗 切除术后 广西 中国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激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刘剑勇 张志明 +6 位作者 赵荫农 张力图 张春燕 唐凯 吴飞翔 黄山 李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及血清TNF活性,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1)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和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2)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分别为30.43%±1.35%、31.40%±1.80%和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为(40.41±1.85)U/m 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小鼠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1)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2)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小鼠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H22细胞 杀伤活性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活性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刘剑勇 张志明 +4 位作者 赵荫农 张力图 张春燕 唐凯 吴飞翔 《实用癌症杂志》 2006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血清TNF为(40.41±1.85)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H22细胞 杀伤活性 小鼠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增生伴局部钙化、化脓性感染术前误诊乳腺癌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义 梁安民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313-313,共1页
关键词 乳腺增生 乳腺癌 化脓性感染 病灶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
10
作者 郑志祥 莫钦国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462-462,共1页
关键词 乳腺鳞状细胞癌 诊断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鳞状上皮化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剑勇 吕丽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育 学科 实践性 生物医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肝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剑勇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1578-1583,共6页
关键词 治疗 肝癌 树突状细胞 体内 T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抗肿瘤免疫 关键作用 内功 唯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技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长元 《广西医学》 CAS 2004年第11期1576-1578,共3页
关键词 微创技术 治疗中 原发性肝癌 就诊 微创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治疗学 发展 机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 师德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剑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师德规范 学校 市场经济条件下 创新 职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在医学院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
15
作者 吴飞翔 赵荫农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9-,共1页
关键词 校本研究 学校 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 医学院校 高等专业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7例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建国 刘剑勇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2年第1期9-12,19,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6月~2004年5月间107例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38项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Kaplai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6月~2004年5月间107例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38项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Kaplai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筛选出对肝细胞肝癌切除预后有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5.0%,53.3%,43.9%。单因素分析:术前GGT,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后ALB,术后TBIL,术后ALP,术后GGT,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术中失血情况,围手术期输血,术后是否复发以及手术是否根治切除等。多因素分析:术后ALB,术后ALP,门静脉癌栓,术后是否复发,手术是否根治切除与预后相关。结论术后ALB,术后ALP,门静脉癌栓,术后复发,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肝切除术 生存率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