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接种程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小畅 黄腾 +11 位作者 车艳春 杨晓蕾 李国良 叶慧 赵志梅 蒋蕊鞠 赵婷 李菁 王俊荣 何俊辉 杨净思 莫兆军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8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婴儿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 IPV)与不同剂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采用不同序贯免疫程序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柳... 目的探讨婴儿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母传抗体对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 IPV)与不同剂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采用不同序贯免疫程序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柳州市600名2月龄无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史的常住健康婴儿,分为6个序贯免疫组,其中1剂s IPV+2剂b OPV 2组:s IPV+2b OPV(糖丸)组、s IPV+2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b OPV 2组:2s IPV+b OPV(糖丸)组、2s IPV+b OPV(液体)组;2剂s IPV+1剂t OPV 2组:2s IPV+t OPV(糖丸)组,2s IPV+t OPV(液体)组。每组100人。按照0、28、56 d程序,分别在婴儿2、3、4月龄时接种相应疫苗。检测免前、全程免后28 d血清中脊灰中和抗体滴度,计算阳转率及GMT。结果 6个序贯免疫组免前各项指标分布均匀,各型脊灰抗体阳性率、抗体水平及分布均无明显差异。共有518例免前和免后配对血清抗体检测结果的研究对象进入免疫原性分析。s IPV+2b OPV组与2s IPV+b OPV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免前阴性和免前阳性者接种疫苗后阳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 IPV+2b OPV(糖丸)组Ⅲ型抗体,2s IPV+b OPV(糖丸)组与2s IPV+b OPV(液体)组Ⅱ型抗体,2s IPV+t OPV(糖丸)组Ⅰ、Ⅱ型抗体的免前阳性与免前阴性者接种疫苗后的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 IPV+t OPV(糖丸)Ⅰ型抗体组与2s IPV+t OPV(液体)Ⅱ型抗体组中,免前8~<32、≥32两种滴度水平的免后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灰疫苗序贯免疫效果受脊灰母传抗体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序贯免疫 母传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巴马人群载脂蛋白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及饮酒因素与长寿的关系
2
作者 于洋 施礼威 +6 位作者 唐咸艳 夏天龙 梁雪 何敏 张志勇 覃健 韦霄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Ⅲ(apolipoprotein C-Ⅲ,Apo 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多态性与广西巴马长寿的相关性以及基因多态性与饮酒的交互作用对巴马长寿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7月,抽取巴马地区152名长寿老人作为长寿组,抽取南丹地区无长寿家...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C-Ⅲ(apolipoprotein C-Ⅲ,Apo 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多态性与广西巴马长寿的相关性以及基因多态性与饮酒的交互作用对巴马长寿的影响。方法于2010年7月,抽取巴马地区152名长寿老人作为长寿组,抽取南丹地区无长寿家族史的24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po 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长寿组Apo 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饮酒存在交互作用(P<0.05)。与CC基因型且不饮酒比较,CC基因型且饮酒不利于长寿(OR=0.142,P<0.05),而AC和AA基因型携带者不论是否饮酒均不利于长寿(OR<1,P<0.05)。结论 Apo C-Ⅲ基因rs2542052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不饮酒更有利于长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 载脂蛋白Apo C-Ⅲ 基因多态性 携带者 交互作用 巴马
原文传递
我国甲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影响与思考
3
作者 莫兆军 汪萱怡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甲型肝炎是由HAV 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甲型肝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曾被认为由飞沫传播。1923年Blumer总结分析了美国1812—1922年间的63次暴发报告,开始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H... 甲型肝炎是由HAV 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甲型肝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曾被认为由飞沫传播。1923年Blumer总结分析了美国1812—1922年间的63次暴发报告,开始确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Hollinger等[1-2]详细研究了MS-1肝炎病原体在成人志愿者中的表现,证明了甲型肝炎的粪-口传播途径。1973年,Feinstone与Kapikian运用免疫电镜技术在甲型肝炎暴发患者的粪便中首次发现了HAV颗粒[3-4]。1979年,Provost与Hilleman在体外细胞培养HAV成功,对HAV的研究与疫苗的研制具有决定性意义[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肝炎暴发 疫苗免疫 免疫电镜技术 体外细胞培养 急性传染病 HAV 飞沫传播 传播方式
原文传递
广西巴马地区长寿人群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基因mRNA的表达
4
作者 蒋梅玉 黄倩倩 +6 位作者 施礼威 夏天龙 梁雪 何敏 张志勇 覃健 韦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8-551,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巴马有长寿家族史人群外周血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SIRT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IRT6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巴马地区有长寿家族史者(长寿家族史组)137例(年龄30~106岁,男70例,女67例,汉族占6... 目的:分析广西巴马有长寿家族史人群外周血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SIRT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与SIRT6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巴马地区有长寿家族史者(长寿家族史组)137例(年龄30~106岁,男70例,女67例,汉族占6.57%,壮族和瑶族占93.43%),无长寿家族史者(无长寿家族史组)91例(年龄22~89岁,男51例,女40例,均为壮族和瑶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两组人群外周血SIRT6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长寿家族史组总体和女性人群外周血SIRT6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基因rs350846位点GG、C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携带者(GG、CG)的SIRT6 mRNA水平均高于无长寿家族史组(P〈0.05)。长寿家族史组SIRT6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SIRT6蛋白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SIRT6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广西巴马人群家庭聚集性长寿相关,且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SIRT6 mRNA高表达更有利于长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马 长寿 沉默信号调节蛋白6 M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以抗酸剂冲服对2~6岁健康人群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腾 李荣成 刘德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7-831,共5页
目的 评价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在2~6岁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采用发放招募通知的方法,在广西崇左辖区内的各疫苗接种点招募2~6岁儿童家长,共900名.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将其... 目的 评价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在2~6岁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采用发放招募通知的方法,在广西崇左辖区内的各疫苗接种点招募2~6岁儿童家长,共900名.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将其按2:1的比例随机接受以抗酸剂冲服霍乱疫苗(试验组)或安慰剂(安慰剂组).采集入组的前300例(试验组200例,安慰剂组100例)对象首剂免疫前后第49天(±3 d)的血样,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霍乱毒素抗体(抗-CT)与杀弧菌抗体(抗-Vab)几何平均滴度(GMT),最终具有免疫前后配对血清者有266例(试验组177例,安慰剂组89例).采用t比较两组对象入组时的年龄和免疫前后GMT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性别构成、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抗体阳转率的率差差异.结果 900名调查对象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03和397名(试验组为335和265名,对照组为168和132名),入组时试验组年龄为(4.8±1.2)岁,安慰剂组为(4.9±1.2)岁,两组间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0;t=0.55,P=0.585).免疫后试验组抗-CT与抗-Vab的2倍增长率分别为90.96%、57.63%,均高于安慰剂组的15.73%和29.21%(χ2值分别为15.89和3.85,P值均〈0.001).免疫后试验组抗-CT与抗-Vab的GMT水平分别为1:647.56、1:16.19,安慰剂组分别为1:99.49和1:11.27(t值分别为15.82和3.43,P值均〈0.05),试验组较免疫前增长6.63和1.64倍,安慰剂组增长1.11和1.16倍(t'值分别为17.85和4.96,P值均〈0.001).试验组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67%(226/600)、36.67%(110/300),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乏力、过敏、皮疹等,程度主要为轻度(1级).结论 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用抗酸剂服法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菌苗 免疫 药物评价
原文传递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不同剂型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序贯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叶慧 黄腾 +11 位作者 英志芳 李国良 车艳春 赵志梅 王剑锋 杨晓蕾 史荔 蒋蕊鞠 刘小畅 莫兆军 李长贵 杨净思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 比较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糖丸和液体剂型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联合序贯免疫接种在≥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 目的 比较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bOPV)糖丸和液体剂型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联合序贯免疫接种在≥2月龄婴儿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采用随机、盲法、单中心、平行对照设计,选择广西柳州市≥2月龄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sIPV+2bOPV和2sIPV+1bOPV组,每种序贯免疫程序按bOPV剂型不同再分为糖丸剂型组与液体剂型组,即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每组100名,按照0、28、56 d的免疫程序,共接种3剂.记录至少接种1剂次受试者(399名)不良反应事件;全程免疫后28 d,采集排除脱落者和违背试验方案者(共350名)血样,采用细胞培养微量中和试验测定抗脊灰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滴度(GMT),计算抗体阳转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79/100)、76%(76/100)、80%(79/99)和74%(74/100) (χ2=1.23,P=0.74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100)、5%(5/100)、6%(6/99)和4%(4/100)(χ2=0.57,P=0.903).全程免疫后,1sIPV+2bOPV糖丸组、1sIPV+2bOPV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2sIPV+1bOPV液体组Ⅰ型脊灰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9%(86/87)、100%(83/83)、99%(87/88)、99%(91/92)(χ2=0.94,P=0.815),Ⅱ型分别为47%(41/87)、57%(47/83)、80%(70/88)、79%(73/92)(χ2=31.56,P〈0.001),Ⅲ型分别为100%(87/87)、99%(82/83)、100%(88/88)、99%(91/92)(χ2=2.02,P=0.568);Ⅰ型脊灰抗体GMT分别为4539.68、6243.43、6819.53、7916.29(F=25.87,P〈0.001),Ⅱ型分别为12.98、10.54、63.75、84.21(F=8.68,P=0.034),Ⅲ型分别为1172.55、1416.03、2648.89、3250.75(F=14.50,P=0.002).结论 相同序贯免疫程序中,bOPV糖丸剂型与液体剂型在≥2月龄的婴儿中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同剂型不同免疫程序中,2sIPV组较1sIPV组产生更高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尤其表现在Ⅱ型、Ⅲ型免疫后抗体GMT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灭活 剂型
原文传递
2010年广西部分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流行以G9P[8]a型为主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慧瑾 钱渊 +3 位作者 张又 黄腾 李荣成 李艳萍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5岁以下散居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于2010年1~5月收集广西3个腹泻监测哨点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应用RT-PCR、核酸打点杂交及基因测序的方法对205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VP7(G)和VP4(P)基因...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5岁以下散居腹泻儿童中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于2010年1~5月收集广西3个腹泻监测哨点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应用RT-PCR、核酸打点杂交及基因测序的方法对205份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VP7(G)和VP4(P)基因分型,并运用MEGA4.1软件对广西G9型轮状病毒的VP7基因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基因分型结果显示G9P[8]a最多见(35.3%),其次是G3P[8]a(28.7%)、G1P[8]a(16.8%)及G2P[4](10.8%);少见的轮状病毒型别分别为G9P[4]3例(1.8%)、G1P[6]1例(0.6%)及G4P[6]2例(1.2%);G9型轮状病毒VP7基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中广西G9型同国内多地近期流行的G9型一样均属于进化分支Ⅲ,并且同国内近期流行的G9P[8]型病毒株进化关系最近。结论这是国内首次在农村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野毒株流行中发现G9型是最主要的流行型别,基因进化分析提示国内各地近期流行的G9型轮状病毒的来源可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基因分型 G9型
原文传递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与不同剂型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序贯接种的抗体滴度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志梅 黄腾 +12 位作者 李国良 杨晓蕾 蒋蕊鞠 叶慧 赵婷 李菁 刘小畅 傅宇婷 施红媛 周海军 莫兆军 车艳春 杨净思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06,共5页
目的比较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based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IPV)与不同剂型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ivalent typesⅠand Ⅲ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序贯接种的抗体滴度。方法选择柳州400名... 目的比较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 strain-based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sIPV)与不同剂型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ivalent typesⅠand Ⅲ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序贯接种的抗体滴度。方法选择柳州400名2月龄婴儿,按1∶1∶1∶1随机分为sIPV+2bOPV糖丸、sIPV+2bOPV液体、2sIPV+bOPV糖丸、2sIPV+bOPV液体4组,按0 d、28d、56 d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检测免前、免后28 d脊灰中和抗体滴度。结果序贯程序相同时,1剂sIPV糖丸组与液体组免后Ⅰ型抗体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589,P=0. 010),Ⅱ型(Z=-0. 331,P=0. 741)和Ⅲ型(Z=-1. 556,P=0. 1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 2剂sIPV糖丸组与液体组免后Ⅰ型(Z=-1. 249,P=0. 212)、Ⅱ型(Z=-1. 658,P=0. 097)和Ⅲ型(Z=-1. 436,P=0. 151)抗体滴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剂型相同时,2剂sIPV组与1剂sIPV组各型抗体滴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1剂sIPV液体组与2剂sIPV液体组:Ⅰ型:Z=-2. 766,P=0. 006;Ⅱ型:Z=-9. 137,P <0. 001;Ⅲ型:Z=-5. 529,P <0. 001。1剂sIPV糖丸组与2剂sIPV糖丸组:Ⅰ型:Z=-3. 748,P <0. 001;Ⅱ型:Z=-7. 660,P <0. 001;Ⅲ型:Z=-6. 030,P <0. 001)。结论 bOPV糖丸和液体剂型免疫效果相似,各地接种部门应结合疫苗效果、接种对象特征和人口密度,选择适宜剂型接种;如sIPV供应充足,建议优先选择2剂sIPV序贯程序完成脊灰基础免疫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灭活疫苗 减毒疫苗 序贯免疫 剂型
原文传递
热休克蛋白70-Hom基因多态性与长寿家族史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韦霄 梁桂云 +3 位作者 施礼威 何敏 覃健 张志勇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Hom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巴马人群长寿家族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7月,选取广西巴马县长寿人群后代101例(22~83岁)为有长寿家族史组,南丹县无长寿家族史的健康人群176例(20~82岁)为无长寿家族史组。对研...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Hom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巴马人群长寿家族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7月,选取广西巴马县长寿人群后代101例(22~83岁)为有长寿家族史组,南丹县无长寿家族史的健康人群176例(20~82岁)为无长寿家族史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SP70-Hom基因rs22279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有长寿家族史组和无长寿家族史组人群HSP70-Hom基因rs2227956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TT、CT基因型携带者(ORTT=5.161,95%CI:1.300~20.489;ORCT=2.245,95%CI:1.032~4.883)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OR=6.924,95%CI:2.484~19.301)有长寿家族史的比例较高,体质指数偏高者有长寿家族史的比例较低(OR=0.271,95%CI:0.092~0.796)。结论本研究初步认为有家族性长寿史者可能携带HSP70-Hom基因rs2227956位点的TT、CT基因型,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体质指数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 热休克蛋白70-Hom 基因多态性 巴马
原文传递
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调整进程中不同免疫程序接种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傅宇婷 黄腾 +13 位作者 英志芳 车艳春 杨晓蕾 李国良 姜莉 赵志梅 李艳萍 李荣成 王剑锋 叶慧 蒋蕊鞠 李长贵 莫兆军 杨净思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86-793,共8页
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免疫策略调整过程中不同免疫程序的接种效果。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tOPV)、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和脊灰... 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免疫策略调整过程中不同免疫程序的接种效果。方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tOPV)、Sabin株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和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接种,分8个免疫程序组:3剂tOPV糖丸组及液体组、2sIPV+1tOPV糖丸组及液体组、1sIPV+2bOPV糖丸组及液体组、2sIPV+1bOPV糖丸组及液体组;比较各程序组全程基础免疫后28 d血清中脊灰中和抗体阳转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结果全程基础免疫后sIPV+2bOPV组及2sIPV+bOPV组两种剂型Ⅰ、Ⅲ抗体GMT均高于3剂tOPV组,Ⅱ型抗体阳转率及GMT均低于3剂tOPV组(P<0.001);2sIPV+bOPV组两种剂型免疫后Ⅰ、Ⅲ型抗体阳转率及GMT均高于2sIPV+tOPV组;IPV/bOPV序贯免疫中,接种2剂IPV后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及GMT均高于接种1剂IPV,且Ⅱ型抗体阳转率和Ⅱ、Ⅲ抗体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脊灰免疫策略转换前后不同的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效果存在差异,建议在IPV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逐步增加IPV剂次,减少bOPV剂次,实现最终全程接种I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策略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序贯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