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肌阵挛癫痫的疗效及对脑电图、临床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颜晓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1899-1901,共3页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肌阵挛癫痫的疗效及对脑电图、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0年2月—2022年5月收治的86例儿童肌阵挛癫痫患儿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联合组采...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肌阵挛癫痫的疗效及对脑电图、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2020年2月—2022年5月收治的86例儿童肌阵挛癫痫患儿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联合组采用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肌阵挛发作(MS)、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总有效率]、脑电图改善情况、不同治疗时间癫痫发作情况(发作频次、持续时间)、血清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水平。结果:联合组MS、GTCS总有效率以及脑电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联合组发作频次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后联合组血清神经递质(BDNF、S100-β、NSE、NPY)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肌阵挛癫痫患儿疗效确切,可抑制神经因子异常表达,修复受损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左乙拉西坦 肌阵挛癫痫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考沙胺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癫痫患儿神经损伤及脑电图相关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颜晓磊 岳文静 +1 位作者 孙灿光 张弦 《内科》 2024年第5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拉考沙胺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神经损伤、脑电图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7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单一组(n=48)和联合组(n=49)。单一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治疗,两组均治疗... 目的探讨拉考沙胺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神经损伤、脑电图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7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单一组(n=48)和联合组(n=49)。单一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的基础上加用拉考沙胺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认知功能、脑电图参数、血清脑损伤指标、血清微小RNA(miRNA)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一组;两组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每分钟棘波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以及血清miRNA-106b、miRNA-146a相对表达水平均低/少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少于单一组;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均P<0.05);两组α波、θ波、δ波活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考沙胺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的效果优于单用丙戊酸钠,可减轻神经损伤,改善认知功能和癫痫样放电,其机制可能与调低miRNA-106b、miRNA-146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拉考沙胺 丙戊酸钠 神经损伤 脑电图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MRI弥散值与长期神经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葆辉 耿丽娟 刘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84-489,共6页
目的评价亚低温治疗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MRI弥散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与2岁时神经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在开封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亚低温治疗的... 目的评价亚低温治疗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MRI弥散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与2岁时神经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间在开封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亚低温治疗的中-重度HIE足月新生儿237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第2-3天、第10天和第30天,分别对新生儿进行MRI检查,分析新生儿ADC和FA图像的变化特点,并对新生儿丘脑、内囊后肢、豆状核、前部白质、后部白质、额叶皮质灰质、顶叶皮质灰质和枕叶皮质灰质等区进行ADC值和FA值定量分析。根据新生儿2岁时的神经预后情况,将新生儿分为神经预后良好组(n=190)和神经预后不良组(n=47)。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天、第2-3天、第10天和第30天脑部各区的ADC和FA值。评价新生儿早期异常弥散改变与2岁时神经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结果共有47例(19.8%)新生儿在2岁时神经预后不良,即患有脑性瘫痪、总体发育迟缓或癫痫等疾病。在出生后第2-3天,神经预后不良组新生儿丘脑(t=16.330,P<0.001)、内囊后肢(t=2.971,P=0.004)和豆状核(t=3.479,P=0.001)等区ADC值显著低于神经预后良好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0天,神经预后不良组新生儿丘脑(t=6.692,P<0.001)、内囊后肢(t=5.788,P<0.001)和豆状核(t=2.237,P=0.029)等区FA值显著低于神经预后良好组新生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2天丘脑、内囊后肢、豆状核ADC均值与新生儿神经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均P<0.05),第10天丘脑、内囊后肢、豆状核FA均值与新生儿神经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中-重度HIE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天仍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弥散改变就很明显,并与长期神经发育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亚低温治疗 预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开封市儿童甲型流感临床特点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娜 张涛 +1 位作者 王海磊 郝建华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467-468,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2月32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20例甲型流感患儿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57例,占总人数的17.81%;临...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流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2月32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320例甲型流感患儿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57例,占总人数的17.81%;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9例,占总人数的2.81%;热性惊厥47例,占总人数的14.68%;中毒性脑病1例,占总人数的0.31%。结论甲型流感患儿多数病情稳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者比例较少,预后也相对较好,但对危重患儿的早期识别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甲型流感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对神经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倩倩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8期1194-1196,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对神经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7)与试验组(n=37),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施以... 目的 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对神经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依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7)与试验组(n=37),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施以高压氧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β-内啡肽(β-EP)与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情况、体征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相关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NSE、β-EP与MBP含量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治愈率明显较高(91.89%比62.16%),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神经相关蛋白水平,还能够提升临床总治愈率,缩短体征恢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小儿 病毒性脑炎 神经相关蛋白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化脓性脑膜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耿丽娟 王葆辉 +2 位作者 马娜 张现娥 刘石岭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A02期2067-2067,共1页
目的:为了促进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等各项内容进行探讨。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我院2017年12月份到2018年6月份共收治的10名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作... 目的:为了促进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方式,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效果等各项内容进行探讨。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我院2017年12月份到2018年6月份共收治的10名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所有的数据信息都是从以上这些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中进行提取的,所以数据具有真实有效性,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使用早期治疗、病原菌治疗以及其他药物治疗的方式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具体的治疗操作。结果:因为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都是从本院收治的10名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治疗资料中进行提取,所以数据真实有效在资料收集结束之后,研究人员开始进入资料分析的阶段,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之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在使用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的方式,对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再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及其他药物辅助治疗的方式对化脓性脑膜炎疾病进行具体的治疗操作,能够促进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化脓性脑膜炎 血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 抗生素治疗 其他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首发重症肌无力危象临床救治
7
作者 刘石岭 汪奇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69-570,共2页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诊断 实验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氧液对癫痫持续状态大鼠海马神经元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8
作者 穆宏地 刘石岭 耿丽娟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5期525-528,476,共4页
目的观察激光氧液对血氧分压及戊四氮(PTZ)所致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28日龄雄性SD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送检血氧分压。28日龄雄性SD大鼠以PTZ建立SE模型,随机分为PTZ+激光... 目的观察激光氧液对血氧分压及戊四氮(PTZ)所致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 28日龄雄性SD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送检血氧分压。28日龄雄性SD大鼠以PTZ建立SE模型,随机分为PTZ+激光氧液组、PTZ+葡萄糖(GS)组和生理盐水(NS)+激光氧液组、NS+GS组,分别给予激光氧液和5%葡萄糖液尾静脉注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第0天、3天、7天、10天、14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海马区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注射激光氧液后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各时间点血氧分压与注射激光氧液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分别为:(102.25±8.87)mmHg、(144.00±7.03)mmHg、(112.25±8.86)mmHg vs(96.88±7.12)mmHg(P<0.05),注射后1小时达到最高。PTZ+GS组大鼠nestin阳性细胞数在SE后3天、7天、10天、14天较NS+GS组明显增高,分别为(10.83±2.07)个/视野、(13.33±2.16)个/视野、(17.17±1.72)个/视野vs(18.50±2.17)个/视野(P<0.05)。PTZ+激光氧液组大鼠nestin阳性细胞数在7天、10天、14天比PTZ+GS组增多,分别为(13.33±2.16)个/视野、(17.17±1.72)个/视野vs(18.50±2.17)个/视野(P<0.05)。结论激光氧液能提高大鼠血氧分压;激光氧液可以增强SE后大鼠海马神经元nestin的表达,促进神经元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持续状态 激光疗法 小剂量 血气监测 经皮 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独症BDNF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9
作者 耿丽娟 王葆辉 +1 位作者 张现娥 刘石岭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9期3396-3398,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神经心理发育特点,探究其与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的5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的BDNF基... 目的分析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神经心理发育特点,探究其与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58例儿童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的5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的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进行基因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两组血清BDNF进行检测。结果病情程度不同的患儿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显著。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儿童孤独症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儿自身的适应水平,需要尽早预防、诊断和干预。BDNF基因功能性多态与儿童孤独症发病相关,且将会对其血清BDNF的表达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 BDNF 功能性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护理在癫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璇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2期187-189,共3页
目的:观察PDCA循环护理在癫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74例癫痫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目的:观察PDCA循环护理在癫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74例癫痫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比较两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分、汉化16个条目版癫痫儿童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特异性量表(QOLCE-16)评分以及患儿家长护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出院时,两组C-WISC评分、QOLCE-16各维度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家长护理能力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家长健康教育、病室环境、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护理技术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应用于癫痫患儿可提高其C-WISC、QOLCE-16评分以及家长护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护理 癫痫 患儿 护理能力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新蝶呤与病毒抗体检测对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11
作者 赵虹 马永涛 +1 位作者 张涛 朱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84-889,894,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LRG1)、新蝶呤(NPT)与病毒抗体交互作用在病毒性脑膜炎(VM)患儿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对VM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30例VM患儿为观察组,另...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LRG1)、新蝶呤(NPT)与病毒抗体交互作用在病毒性脑膜炎(VM)患儿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对VM患儿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30例VM患儿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130例有VM症状但经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确诊为非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入院后采集2组患儿2 mL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RG1、NPT水平;治疗前行腰椎穿刺,采集1 mL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副流感病毒(PIV)的特异性IgG抗体。比较2组患儿的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VM患儿分为轻症组(n=76)和重症组(n=54),依据治疗2周后的预后将VM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37)和预后不良组(n=93);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不同预后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分析血清LRG1、NPT和病毒抗体与V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VM患儿病情进展的交互作用,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RG1、NPT与病毒抗体对VM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血清LRG1、NPT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血清LRG1水平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高血清NPT水平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导致VM患儿预后不良中呈正向交互作用(比值比:15.238、9.684);血清LRG1高表达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比值比:15.238)、血清NPT高表达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比值比:9.684)为次相乘模型。血清LRG1、NPT水平与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预测治疗2周VM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6、0.794、0.919,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33;LRG1、NPT与病毒抗体IgG阳性率联合预测治疗2周VM患儿预后不良的AUC大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NPT、LRG1可能参与了VM的发生发展,血清NPT、LRG1水平与VM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均呈正相关,血清NPT、LRG1水平及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对VM的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对VM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VM患儿高LRG1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高NPT与高病毒抗体IgG阳性率同时存在时具有正向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 富亮氨酸α_(2)糖蛋白1 新蝶呤 病毒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
12
作者 杨雪 陈瑶瑶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口腔定位疗法(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病毒性脑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8例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 目的:探讨基于口腔定位疗法(OPT)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病毒性脑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98例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吞咽功能障碍专业的康复治疗和基础的康复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儿联合应用以OPT治疗为基础的康复护理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和干预3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评分以及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TM)4.0)评分。结果:干预3周后两组患儿的PedsQL^(TM)4.0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3周后两组患儿的SS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EAT-10评分<3分占比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OPT治疗为基础的康复护理训练应用于VE合并吞咽功能障碍后遗症患儿的效果较好,可以进一步改善患儿的吞咽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障碍 病毒性脑炎 康复训练 口腔定位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
13
作者 马洋 李洁 +1 位作者 张璐璐 杨晓宇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目的 分析我院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脑梗组;同时纳入我院同期足月生产的非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脑梗死新生儿的受... 目的 分析我院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脑梗组;同时纳入我院同期足月生产的非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和临床表现,并分析不同预后脑梗死新生儿磁共振成像DWI序列及T2序列变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新生儿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以单纯大脑中动脉为主(50.00%),大脑中动脉+基底核(14.58%)也为常见损伤部位。脑梗死新生儿的起病症状以惊厥(73.96%)为主,体征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76.04%)、肌张力改变(50.00%)为主。依据是否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将脑梗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显示不良组头颅磁共振T2序列脑梗死原始受损面积占比为14.81%,DWI受损占比为3.70%,复查头颅磁共振T2序列受损面积占比为3.70%,颅脑病变受损占比差值为14.81%,深部核团受累51.85%。脑梗死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头颅磁共振T2序列脑梗死原始占比、占比差值、深部核团受累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脑梗死新生儿多为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以单纯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核为主要损伤部位,表现出惊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肌张力改变等症状,且不同预后患儿的头颅MRI T2序列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新生儿 受损部位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H1在电离辐射诱导食管癌细胞DNA损伤通路中的作用
14
作者 吕心瑞 王保芳 +2 位作者 王葆辉 徐晓 陈明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4-928,共5页
目的:研究MCPH1在电离辐射诱导食管癌细胞DNA损伤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已构建的沉默MDC1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株接受8 Gy电离辐射后1 h,检测相关因子核内斑点形成情况。构建沉默MCPH1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株,检测此细胞株接受同样照射条... 目的:研究MCPH1在电离辐射诱导食管癌细胞DNA损伤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已构建的沉默MDC1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株接受8 Gy电离辐射后1 h,检测相关因子核内斑点形成情况。构建沉默MCPH1的食管癌ECA109细胞株,检测此细胞株接受同样照射条件后相关因子核内斑点的形成情况。结果:成功构建沉默MCPH1的食管癌ECA109细胞;电离辐射使MDC1、MCPH1与γ-H2AX蛋白相互作用。沉默MDC1不影响γ-H2AX和MCPH1核内斑点的形成;沉默MCPH1使电离辐射导致的MDC1核内斑点减少,不影响γ-H2AX核内斑点的形成。结论:MCPH1在电离辐射诱导的DNA损伤通路中可能位于H2AX下游、MDC1上游,可以调控MDC1核内斑点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PH1 电离辐射 MDC1 DNA双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pH值评估重症婴幼儿肺炎胃黏膜损伤的价值
15
作者 王海磊 马娜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5-957,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pH值评估辅助呼吸重症婴幼儿肺炎患儿胃黏膜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诊断为重症肺炎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根据病情均给予压力支持-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V-SIMV)模式辅助呼吸,于辅助呼吸前15 min及辅助呼吸后1... 目的探讨胃黏膜pH值评估辅助呼吸重症婴幼儿肺炎患儿胃黏膜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诊断为重症肺炎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根据病情均给予压力支持-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V-SIMV)模式辅助呼吸,于辅助呼吸前15 min及辅助呼吸后1、6、12、24 h行血气分析并测定计算胃黏膜p H值,通过分析胃黏膜pH值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水平等的相关性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随着通气治疗时间延长,胃黏膜pH值、PaO2、PaO2/吸入氧浓度(FiO2)呈上升趋势,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PaCO2及血乳酸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18 h Pg CO2-Pa CO2、Pa O2、PaO2/FiO2及血乳酸开始恢复正常,通气后24 h接近正常,而胃黏膜p H值通气后24 h仍明显低于正常,36h后恢复正常。胃黏膜pH值与PgCO2-Pa CO2及血乳酸负相关(r=-0.30、-0.23,P均<0.05),与PaO2及PaO2/FiO2正相关(r=0.26,0.16,P均<0.05)。结论胃黏膜pH值可以较准确、敏感地反映重症肺炎需要辅助呼吸婴幼儿胃黏膜损伤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PH值 重症肺炎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宏炜 马永涛 李志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7-761,共5页
高氧液是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可及时快速供氧补液,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大量实验证明,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心肌缺血、休克、脑缺血、神经损伤、呼吸性疾病、新生儿缺氧等疗... 高氧液是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可及时快速供氧补液,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大量实验证明,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心肌缺血、休克、脑缺血、神经损伤、呼吸性疾病、新生儿缺氧等疗效显著。高氧液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辅助实体肿瘤的化疗、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液 液体给氧 缺血-再灌注损伤 休克 实体肿瘤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2例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娜 朱凤莲 +1 位作者 王海磊 王富明 《实用医药杂志》 2019年第11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122例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22例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多数在3岁以内,占总例数的95.08%。66例患儿在... 目的探讨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122例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22例急性腹泻合并惊厥患儿多数在3岁以内,占总例数的95.08%。66例患儿在腹泻第1天出现惊厥发作,占总例数的54.10%;28例患儿在腹泻第2天出现惊厥发作,占总例数的22.95%;38例患儿在腹泻第3~5天出现惊厥发作;平均出现在(43.2±33.6)h。惊厥持续时间多在5 min以内;发作次数多数在2次以下。平均住院日(7.0±3.5)d。临床诊断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associated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52例,占总例数的42.62%;热性惊厥36例,占总例数的29.51%;病毒性脑炎8例,中毒性脑病6例,癫痫20例。其中惊厥持续状态患儿8例,占总例数的6.56%。结论急性腹泻合并惊厥的患儿病因多样,BICE及热性惊厥最为多见,病毒性脑炎及感染性腹泻合并中毒性脑病也需警惕,多次无热惊厥者还需考虑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腹泻 惊厥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葆辉 曹海玮 侯红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5期104-105,共2页
目的观察和探究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小儿惊厥持续状态78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地西泮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和观察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推注治疗),每组3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 目的观察和探究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小儿惊厥持续状态78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地西泮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和观察组(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推注治疗),每组3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用于治疗小儿惊厥持续状态不仅临床效果明显、安全可靠,而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小儿惊厥持续状态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癫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癫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癫痫患儿,依据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服药...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癫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癫痫患儿,依据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患儿家属癫痫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家属癫痫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服药依从性[96.77%(30/31)]高于对照组[74.19%(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6.77%(30/31)]高于对照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癫痫患儿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儿家属癫痫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满意度及患儿服药依从性,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干预 癫痫 依从性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葆辉 曹海玮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的观察并探究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4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癫痫60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和左乙拉西坦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每组30例。... 目的观察并探究丙戊酸钠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4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小儿癫痫60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丙戊酸钠组(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和左乙拉西坦组(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丙戊酸钠组30例癫痫患儿治疗后无效4例、有效14例、显效12例,总有效率28例(93.33%)。左乙拉西坦组30例癫痫患儿无效8例、有效12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22例(73%)。丙戊酸钠组疗效明显优于左乙拉西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较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癫痫方面疗效更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左乙拉西坦 小儿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