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1
作者 汪国栋 王锦梅 +3 位作者 季春鹏 刘妍 王娜 黄喆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研究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并且参加了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61714例员工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期基线及观察期末的ePWV值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持续... [目的]研究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的变化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并且参加了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61714例员工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期基线及观察期末的ePWV值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及持续增高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ePWV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8.52±1.59)年,随访结束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3715例(6.02%),持续正常组、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病密度分别为3.81、10.80、13.54、15.85/千人年。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与持续正常组相比,正常-增高组、增高-正常组、持续增高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HR(95%CI)分别为2.68(2.44~2.95)、3.14(2.67~3.69)、4.03(3.71~4.38)。[结论]维持ePWV持续正常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脑血管事件 COX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季春鹏 施继红 +5 位作者 汪国栋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101510例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从2010年起进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研究对象设为拟合人...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101510例职工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从2010年起进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研究对象设为拟合人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baPWV为因变量,以年龄、年龄的平方、平均动脉压等为自变量,拟合ePWV计算公式。再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且基线资料完整的98348例职工为预测人群,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PWV对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3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评分后,ePWV每增加1 m/s,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2%(HR=1.32,95%CI:1.29~1.35),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8%(HR=1.38,95%CI:1.36~1.40);ePWV≥14 m/s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为ePWV<14 m/s者的2.69倍(HR=2.69,95%CI:2.52~2.87)和2.62倍(HR=2.62,95%CI:2.47~2.77)。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38%(HR=1.38,95%CI:1.36~1.4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3%(HR=1.53,95%CI:1.52~1.55);ePWV≥14 m/s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分别为ePWV<14 m/s者的3.39倍(HR=3.39,95%CI:3.19~3.61)和4.21倍(HR=4.21,95%CI:3.98~4.45)。结论:ePWV增加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季春鹏 汪国栋 +5 位作者 黄喆 朱辰蕊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吴寿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病史且资料完整的98269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85±1.40)年。将研究人群按e PWV四分位数分... 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无心力衰竭病史且资料完整的98269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85±1.40)年。将研究人群按e PWV四分位数分为四组:即Q1组(e PWV<12.54 m/s,n=24567)、Q2组(12.54 m/s≤ePWV<13.95 m/s,n=24567)、Q3组(13.95 m/s≤ePWV<15.44 m/s,n=24568)和Q4组(ePWV≥15.44m/s,n=24567),计算各组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血管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和C反应蛋白)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 PWV对新发心力衰竭的影响。结果:随着ePWV四分位组的递增,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病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别为0.48/千人年、1.21/千人年、2.45/千人年和5.42/千人年。在校正性别、吸烟、饮酒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1 m/s,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37%(HR=1.37,95%CI:1.34~1.39,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还是女性、青中年(<52岁)还是中老年(≥52岁),ePWV均与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P均<0.01)。结论:ePWV是新发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分布及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季春鹏 汪国栋 +4 位作者 王娜 刘妍 王锦梅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884-890,共7页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开滦研究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二者的一致性(差异及关联)。方法选择参加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人群。将研究对象按有无传统心... 目的观察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开滦研究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二者的一致性(差异及关联)。方法选择参加baPWV检测且基线资料完整的43235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作为观察人群。将研究对象按有无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分为风险人群和正常人群。在两人群中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baPWV与年龄、年龄的平方、平均动脉压(MAP)的回归方程,并以此分别计算两人群的ePWV。观察ePWV和baPWV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二者的差异和关联。结果在正常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1.38±0.70 m/s和12.90±1.17 m/s;在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分别为14.29±1.85 m/s和15.74±1.76 m/s。无论在正常人群还是风险人群中,ePWV与baPWV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的ePWV与baPWV均高于女性。同时,baPWV略高于ePWV(P<0.01),在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二者平均差值分别为1.80 m/s和2.17 m/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二者在总人群、正常人群和风险人群中的线性R2分别为0.428、0.279和0.388。结论ePWV与baPWV具有相似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二者差值相对较小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关联。因此,ePWV可作为baPWV的良好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分布特征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