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血压乘积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义 高新颖 +8 位作者 赵晓红 崔凯 吴云涛 董岩 阮春雨 赵海燕 魏国清 金城 吴寿岭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5-801,共7页
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年至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符合入选... 目的探讨心率血压乘积(RPP)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年至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为5440例,资料完整的5154例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RPP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PP〈7707、7707≤RPP〈8970、8970≤RPP〈10401、RPP≥10401四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PP对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1)5154例研究对象(男性3100例,女性2054例)的平均年龄为54.83岁;(2)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为33.1%,四组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7.1%、30.4%、35.1%和39.8%;(3)影响右锁骨下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RPP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三及第四分位组检出斑块的风险仍增加,其0R值分别为1.22(95%CI 1.01-1.47)和1.28(95%CI 1.05-1.55)。结论 RPP增高增加右锁骨下动脉斑块的检出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血压乘积 右锁骨下动脉斑块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辅助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玉洁 刘宏伟 +3 位作者 杨剑英 彭国存 宋绍敏 王丽云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铝碳酸镁四联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目的探讨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铝碳酸镁四联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每周1次,1 h/次。2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焦虑和抑郁情况,健康行为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下降,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安适度、运动能力、健康责任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营养状况,心理安适度,运动能力,健康责任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四联疗法 心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峰 季春鹏 +5 位作者 王来明 姚涛 刘志亮 杨春香 王建军 吴寿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5-749,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0月开滦集团公司健康体检的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饮酒史以及资料不全者,最终44 019例纳入队列。对所有参...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0月开滦集团公司健康体检的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饮酒史以及资料不全者,最终44 019例纳入队列。对所有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每两年随访一次。将研究对象按基线有无NAFLD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比较两组新发糖尿病检出率和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AFLD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在全人群中,NAFLD组新发糖尿病检出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3%、12.5%)均高于非NAFLD组(分别为4.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腰围等因素后,NAFLD组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非NAFLD组的1.61倍(95%CI 1.47~1.75)。结论基线NAFLD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微量蛋白、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老年隐蔽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剑辉 董岩 +5 位作者 张艳 边涛 张晓辉 吴寿岭 宋绍敏 姚涛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1952-1956,共5页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microalbuminuria,MA)、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的关系。方法 在参加2010至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 目的 探讨尿微量蛋白(microalbuminuria,MA)、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的关系。方法 在参加2010至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人群2814例于2012至2014年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例,分析其中448例诊室血压正常老年人MA、baPWV与MH的关系。结果 448例观察对象患者中MH 188例。其中,单纯白天MH 10例(5.3%),单纯夜间MH 119例(63.3%),白天和夜间MH 59例(31.4%)。与正常血压组相比,白天和夜间MH组的MA升高(P<0.05);单纯白天MH、单纯夜间MH、白天和夜间MH组baPWV增快(P<0.05)。回归结果显示,MA>30 mg/L与总人群MH和男性MH正相关,OR值分别是2.016(95%CI 1.076~3.779)、2.886(95%CI 1.271~6.554),与女性MH无关。baPWV≥1554 cm/s与总人群MH、男性MH、女性MH正相关,OR值分别为3.249(95%CI 2.084~5.064)、4.163(2.340~7.406)、2.378(95%CI 1.197~4.727)。结论 老年单纯白天MH、单纯夜间MH、白天和夜间MH比例分别为5.3%、63.3%和31.4%,尿微量蛋白>30 mg/L、baPWV>1554 cm/s与老年MH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血压 隐蔽性高血压 尿微量蛋白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旗 陶杰 +8 位作者 桑大森 李玉卿 宋达 董岩 季春鹏 高新颖 杨光 陈朔华 姚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TBS)的影响。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 目的探讨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负荷评分(TBS)的影响。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共5852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资料完整的3960人纳入统计分析。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将总研究对象分为<2、2、3、4、5、>5个6组,观察其对2012-2013年体检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的影响。结果随着理想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逐渐降低(均P<0.05)。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个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呈负相关(r=-0.19,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每增加1个理想健康行为或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BS平均降低0.20分(P<0.05),按性别分层后,男性与女性人群结果均与总人群结果一致,但男性人群中该趋势更明显。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个数越多,颈动脉斑块TBS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行为 健康因素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负荷评分
原文传递
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8
6
作者 刘宏伟 黄玉洁 +3 位作者 杨剑英 彭国存 宋少敏 王丽云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8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探讨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0例H.pylori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研究组采用兰索... 目的探讨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0例H.pylori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疗法;研究组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铝碳酸镁四联疗法。2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消化道综合症状评分,H.pylori清除率,血清胃泌素(GAS)和内皮素(ET)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的推移,2组患者消化道综合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消化道综合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消化道综合症状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H.pylori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GAS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研究组G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组间相比,研究组E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治疗H.pylori相关性胃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缓解和减轻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四联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4
7
作者 杨光 吴云涛 +8 位作者 阮晓兰 董岩 陶杰 郑瑶 季春鹏 高新颖 陈朔华 吴寿岭 郑晓明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2-1138,共7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开滦研究队列中,符合单纯糖尿病诊断的3173例,单纯高血压诊断的35 16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诊断的5261例,对照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50 320人。随访研究对象是否发生...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开滦研究队列中,符合单纯糖尿病诊断的3173例,单纯高血压诊断的35 16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诊断的5261例,对照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50 320人。随访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或死亡。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男性比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平均随访48月,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863例。对照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和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病率分别为0.87%、0.19%、0.20%、0.49%、1.09%;糖尿病组分别为3.18%、0.88%、0.38%、1.95%、2.90%;高血压组分别为2.99%、0.55%、0.74%、1.77%、2.20%;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5.11%、1.27%、0.78%、3.19%、3.78%(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了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发生总事件的RR值(95%CI)分别为2.773(2.225-3.455)、2.571(2.290-2.887)、3.975(3.390-4.662);发生心肌梗死的RR值(95%CI)分别为3.040(1.976-4.677)、1.965(1.528-2.528)、3.797(2.740-5.261);发生脑梗死的RR值(95%CI)分别为3.026(2.281-4.015)、2.629(2.256-3.063)、4.383(3.569-5.383);发生脑出血的RR值(95%CI)分别为1.927(1.058-3.508)、3.733(2.961-4.705)、3.977(2.763-5.723);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988(1.584-2.494)、1.462(1.305-1.639)、2.411(2.035-2.856)(均P〈0.05)。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发病率高于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脑出血发病率高于糖尿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正常高值血压对糖尿病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孙静 宋黎明 +6 位作者 吴雷 黄玉艳 张晓辉 刘鹏 王德胜 王志彬 吴寿岭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对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U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者共9489例,选择血压为〈140...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对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健康体检的101510名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7.0mmoU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者共9489例,选择血压为〈140/90mmHg(1mmHg:0.133kPa)的糖尿病者作为观察人群。于(25.5±4.7)个月(12~39个月)后进行第2次健康体检,测量血压并计算发病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结果对2367例观察对象总随访5013.15人年,于第2次体检时有908例进展为高血压,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8.1/100人年,男性高于女性(19.1/100人年对14.3/100人年)。正常高值组的发病率高于正常血压组(20.4/100人年对11.6/100人年)。按照〈40岁、40~50岁、50~60岁和≥60岁年龄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15.0/100人年、17.6/100人年、18.7/100人年、18.6/100人年,其中正常高值组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17.2/100人年、20.1/100人年、20.8/100人年、20.9/100人年。,校正相关因素后.影响糖尿病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包括正常高值血压(RR=1.50,95%CI1.15-1.95)、男性(RR=1.36,95%CI1.06-1.75)、年龄50~60岁(RR=1.79,95%C,1.22-2.63)、年龄≥60岁(RR=1.85.95%CI1.22-2.80)、收缩压(RR=1.77,95%CI1.42-2.20)、体重指数(RR:1.54,95%C11.23-1.93)和尿酸(RR=1.31,95%CI1.04-1.65)。结论正常高值血压是影响糖尿病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男性、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和尿酸也是影响糖尿病人群进展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姚涛 董岩 +7 位作者 李占杰 周剑辉 刘汉臣 邵丹 张晓辉 孙静 宋绍敏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室血压 动态血压 高血压 治疗 达标
原文传递
糖尿病人群不同类型高血压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静 董岩 +6 位作者 吴雷 宋黎明 赵咏梅 潘瑞超 赵永猛 王志彬 吴寿岭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基线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2367例,观察平均25.6月后进展为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及收缩期-舒张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群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基线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2367例,观察平均25.6月后进展为不同类型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进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及收缩期-舒张期双期高血压(SDH)的标化发病率(/1000人年)分别为80.2、89.2、130.8,男性为81.7、97.9、145.6,女性为66.8、55.6、80.3。影响糖尿病人群进展为ISH的危险因素是年龄、SBP及BMI(RR分别为2.409、2.757、1.807,P<0.05);进展为IDH的危险因素是男性、DBP、BMI、SUA(RR分别为2.064、1.771、1.569、1.463,P<0.05);进展为IDH的保护因素是年龄、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RR分别为0.809、0.552,P<0.05);进展为SDH的危险因素是男性、SBP、BMI、TG、LDL-C(RR分别为1.882、2.720、1.549、1.284、1.410,P<0.05)。结论糖尿病人群SDH的标化发病率最高,高血压各亚型发病影响因素不同,且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收缩期-舒张期双期高血压 发病率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老年人群卧位臂间血压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嵘 杨晓利 +6 位作者 李艳军 姚涛 杨慧 许继波 刘颖 吴寿岭 陈朔华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上臂间血压差异(IAD)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双臂血压资料完整...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上臂间血压差异(IAD)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此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101 510人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人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参加2010-2011年体检且双臂血压资料完整的5050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采用欧姆龙BP-203RPEⅢ同时测量卧位双臂血压的方法计算双臂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值的绝对值。结果研究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分别为(4.15±4.01)和(3.24±2.95)mm Hg。研究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 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8.77%和3.20%。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IAD≥10mm Hg的检出率分别为10.33%和2.97%,女性分别为6.49%和3.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低龄、收缩压升高、高体质量指数(BMI)、低三酰甘油和低踝臂血压指数(ABI)是收缩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低龄、高BMI、高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低ABI是舒张压IAD增加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人群中存在IAD,血压水平、低龄、高BMI和低ABI是收缩压和舒张压IAD增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间血压差异 危险因素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累积收缩压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绍敏 宋路 +7 位作者 李春慧 赵华灵 王一鸣 李春盛 陈志超 曾春艳 陈朔华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累积收缩压(cumSBP)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按抽样标准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共抽取5852人,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440人,并于2012-2013年对该人群进行了... 目的探讨累积收缩压(cumSBP)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关系。方法在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按抽样标准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共抽取5852人,符合入选标准的为5440人,并于2012-2013年对该人群进行了第4次健康体检,并检测其肌酐水平,最终有4900名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cumSBP=[(收缩压06+收缩压08)/2×time06-08]+[(收缩压08+收缩压10)/2×time08-10]+[(收缩压10+收缩压12)/2×time10-12],其中收缩压06、收缩压08、收缩压10、收缩压12分别为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体检所测血压,time06-08、time08-10、time10-12为相邻两次收缩压测量的时间间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umSBP与eGFR的关系。结果年龄(54.6±11.4)岁的观察对象4900人中,男性2897人(59.1%),女性2003人(40.9%)。cumSBP六分位组eGF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90mL/(min·1.73m2)的检出率随着cumSBP的增加而增加(P趋势〈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cumSBP第1六分位组相比,第2、第3、第4、第5、第6六分位组发生eGFR≤90mL/(min·1.73m2)的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69(1.15~2.48)、1.85(1.28~2.67)、2.62(1.82~3.77)、3.12(2.15~4.52)、3.61(2.50~5.21)。结论 cumSBP增加是eGFR降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收缩压 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损害
原文传递
妊娠前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无关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建清 张雪丽 +9 位作者 陈宝丽 王健 曾蕊 陈素华 么秀琴 孙静 赵海燕 邢佳侬 蔡军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3-1077,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13年开滦职工健康体检并在体检后住院分娩的育龄妇女为观察队列(n=646),按离末次月经最近的一次健康体检时hs... 目的探讨妊娠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2013年开滦职工健康体检并在体检后住院分娩的育龄妇女为观察队列(n=646),按离末次月经最近的一次健康体检时hsCRP水平四分位数分为hsCRP〈0.30(n=172)、0.30~0.71(n=152)、0.71~1.91(n=161)和〉1.91 mg/L组(n=161)。分析妊娠前hsCRP水平与HDCP发生的关系。结果hsCRP〈0.30、0.30~0.71、0.71~1.91和〉1.91mg/L组HDCP的发病率依次为5.8%、3.9%、9.3%、7.5%(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均显示hsCRP水平与妊娠晚期收缩压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妊娠前hsCRP不是HDCP的危险因素。影响HDCP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分娩年龄(HR3.45,95%CI1.09~10.90,P〈0.05)和高血压家族史(HR3.37,95%CI1.77~6.40,P〈0.01)。结论妊娠前hsCRP与HDCP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妊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原文传递
早产增加妇女远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新颖 王香锐 +5 位作者 边涛 董岩 陶杰 季春鹏 安平 吴寿岭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9-973,共5页
目的探讨早产对妇女远期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197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的4430名孕妇资料,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n=248)与非早产组(n=4182)。观察早产组与非早产组妇女的高血压... 目的探讨早产对妇女远期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197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开滦医疗集团住院分娩的4430名孕妇资料,根据是否早产分为早产组(n=248)与非早产组(n=4182)。观察早产组与非早产组妇女的高血压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早产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结果随访2~35(15.0±7.6)年,最终纳入统计分析3651例。早产组分娩年龄[(28.0±4.8)比(27.4±4.3)岁]、分娩前收缩压[(127.9±22.5)比(121.0±15.4)mm Hg]、分娩前舒张压[(84.2±14.8)比(79.4±11.0)mm Hg]、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病率(26.2%比14.4%)较非早产组高(均P〈0.05);孕周[(34.6±2.5)比(39.6±1.2)周]、胎儿体质量[(2.7±0.6)比(3.4±0.4)kg]和胎儿身长[(46.4±5.0)比(49.6±2.7)cm]较非早产组低(均P〈0.05)。2006-2007年度体检时,早产组年龄[(41.3±8.9)比(39.8±8.1)岁]、收缩压[(126.0±18.2)比(116.4±17.9)mm Hg]、舒张压[(78.0±11.0)比(76.3±10.7)mm Hg]、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36.4%比25.1%)较非早产组高(均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早产组远期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非早产组的1.30(95%CI1.02~1.65)倍。结论早产妇女远期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早产者;早产是妇女远期高血压患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早产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腰围增加与糖尿病患者新发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玉艳 孙静 +5 位作者 吴雷 董岩 姚涛 王志彬 宋绍敏 吴寿岭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5年第11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腰围增加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开滦总医院系统共11家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取研究对象。将第1次健康体检中... 目的探讨腰围增加与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在开滦总医院系统共11家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名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中选取研究对象。将第1次健康体检中患糖尿病但未患高血压的体检者纳入研究队列。上述人群于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进行第2次健康体检,最终23 67例体检者纳入分析。将调查对象按照腰围水平分为肥胖组(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非肥胖组(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依据基线腰围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第1分位组:腰围<83 cm、第2分位组:83 cm≤腰围<89cm、第3分位组:89 cm≤腰围<94.3 cm、第4分位组:腰围WC≥94.3 cm),比较高血压检出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围增加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结果肥胖组高血压检出率(42.50%)高于非肥胖组(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WC的增加,高血压的检出率逐渐升高,第1分位、第2分位、第3分位和第4分位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9.85%、35.07%、40.10%和47.8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4组高血压的检出率分别为34.28%、36.38%、40.20%和48.26%,女性分别为18.99%、30.30%、39.64%和44.7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WC第1分位组比较,女性第2分位组、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的OR值分别为1.772、2.781和3.516;男性第4分位组OR值1.725;总体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的OR值分别为1.559和2.09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年龄、收缩压等因素后,与基线WC第1分位组比较,仅有女性的第3分位组和第4分位组新发高血压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2.366和2.709)。结论 WC增长增加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围 糖尿病 新发高血压 风险
原文传递
男性人群收缩压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岩 陶杰 +6 位作者 姚涛 高新颖 周剑辉 陈朔华 季春鹏 向鸿鹄 吴寿岭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 探讨男性人群收缩压(SB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3 132例男性组成研究对列,依据SBP水平分为理想SBP组(490例)、正常高值Ⅰ期组(589例)、正常高值Ⅱ期组(660例)和高血压组(1 393... 目的 探讨男性人群收缩压(SBP)水平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3 132例男性组成研究对列,依据SBP水平分为理想SBP组(490例)、正常高值Ⅰ期组(589例)、正常高值Ⅱ期组(660例)和高血压组(1 393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SBP水平对臂踝PWV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0岁,理想SBP组、正常高值Ⅰ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高血压组臂踝PWV分别为(1 402.88±292.39)、(1 486.74±336.25)、(1 555.88±322.86)和(1 852.28±428.01) cm/s,≥1 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37.8% (185/490),52.6%(310/589),65.2%(430/660)和90.2%(1 256/1 393).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的β值为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理想SBP组比较,正常高值Ⅰ期组、正常高值Ⅱ期组和高血压组的臂踝PWV≥1 400 cm/s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2.27,3.83和13.01.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SBP升高与臂踝PWV增加有独立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危险因素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原文传递
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2
17
作者 刘宏伟 黄玉洁 +3 位作者 杨剑英 彭国存 宋少敏 王丽云 《中国综合临床》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 目的观察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清除率,胃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的差异,以及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0%(57/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50/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0.05)。两组患者综合症状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观察组治疗前(9.6±2.2)分、治疗2周(5.5±1.5)分、治疗4周(4.3±1.2)分、治疗6周(3.1±0.8)分,对照组治疗前(9.4±2.5)分、治疗2周(7.2±1.3)分、治疗4周(6.6±1.4)分、治疗6周(4.5±1.0)分],且观察组综合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3.54,P<0.05;F组内=87.62,P<0.05;F交互=8.4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液VEGF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429.4±128.5)ng/L显著高于对照组(380.3±137.2)ng/L(t=2.02,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液EGF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658.1±164.0)ng/L显著高于对照组(583.5±135.1)ng/L(t=2.72,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7%(4/60)、对照组8.3%(5/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铝碳酸镁、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黏膜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铝碳酸镁 兰索拉哩 阿莫西林 咲喃瞠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