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胱甘肽通过组蛋白H3K27去甲基化调控巨噬细胞糖代谢及炎症改善鼠胶原诱导关节炎
1
作者 郝文婷 潘伟 +4 位作者 梁晶 邵思琪 赵松 梅占彪 任义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8-2063,2070,共7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GSH)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建立体内模型:14只雌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CIA+PBS组和CIA+GSH组,第50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分离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记为BMDM1。(2)建立离体...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GSH)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建立体内模型:14只雌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CIA+PBS组和CIA+GSH组,第50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分离培养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记为BMDM1。(2)建立离体受损后免疫(TI)模型:分离培养正常小鼠BMDM,给予H3K27去甲基化酶抑制剂GSKJ1及PBS预刺激细胞2 h,然后采用体内模型两组小鼠血清孵育24 h,具体分组如下:(CIA+GSH)+PBS组,(CIA+GSH)+GSKJ1组,(CIA+PBS)+PBS组,(CIA+PBS)+GSKJ组。于第6天以LPS(10 ng/ml)刺激细胞24 h,记为BMDM2。(3)将BMDM1、BMDM2细胞提取总RNA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差异基因涉及生物学过程,通过qPCR检测糖代谢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PFK)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3g)mRNA水平。收集BMDM1、BMDM2细胞培养上清,ELISA检测上清中TNF-α、IL-6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CIA+PBS组相比,CIA+GSH组小鼠关节肿胀程度减轻(P<0.05),关节炎评分降低(P<0.05);HE染色显示小鼠关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软骨细胞增多,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提示破骨细胞数目减少。(2)在BMDM1中,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结果提示,CIA+GSH组与CIA+PBS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谷胱甘肽衍生物代谢过程、IL-6产生、炎症应答、固有免疫应答、主要代谢过程、糖脂结合等。与CIA+PBS组相比,CIA+GSH组Idh3g mRNA水平升高(P<0.05),PFK表达水平降低(P<0.05);炎症因子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在BMDM2中,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结果提示,(CIA+GSH)+PBS组与(CIA+PBS)+PBS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应答的激活、肿瘤坏死因子产生的调节、IL-6产生的调节、糖酵解过程的调节、1,3-β-D-葡聚糖等。与(CIA+PBS)+PBS组相比,(CIA+GSH)+PBS组Idh3g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FK表达水平降低(P<0.05),IL-6蛋白水平降低(P<0.05),两组TNF-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CIA+GSH)+GSKJ1组与(CIA+PBS)+GSKJ1组相比,Idh3g、PFK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IL-6、TNF-α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GSH代谢通过H3K27去甲基化调控BMDM糖代谢关键酶基因及炎症因子表达,缓解CIA小鼠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组蛋白 巨噬细胞 炎症代谢 胶原诱导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代谢物DAT通过KLF4影响巨噬细胞IL-6产生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紫杭 鞠艺朵 +6 位作者 徐若昕 陆诗雨 李建敏 殷姝宇 刘佃滨 布会敏 韦艳霞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796-799,共4页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对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多糖刺激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AT对BMDM IL-6、Krüppe... 目的研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对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多糖刺激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AT对BMDM IL-6、Krüppel样因子4(KLF4)和P300/CBP相关因子(PCAF)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siRNA降低BMDM KLF4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iRNA敲低KLF4效率,通过q-PCR和ELISA检测IL-6、KLF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DAT可明显降低脂多糖刺激的BMDM上清液中IL-6的表达(P<0.05),促进细胞KLF4和PCAF基因转录;在敲低KLF4的BMDM中,DAT降低IL-6的作用被逆转。结论在脂多糖刺激的BMDM中,DAT通过上调KLF4减少IL-6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氨基酪氨酸 Krüppel样因子4 白细胞介素-6 骨髓来源巨噬细胞 肠道菌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 Tat蛋白激活AKT信号调节肝细胞脂肪代谢基因表达
3
作者 曹春萍 郑哲 +7 位作者 左冬姣 高林 曹倩文 孔凡运 刘晓梅 汤仁仙 薛敏 周峰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701-705,共5页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Tat蛋白在调节人肝细胞脂肪代谢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人肝脏中调节脂质生成的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erbp1c)和碳水化合物调节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及其下游基因(Dgat、Lpk、Fasn...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Tat蛋白在调节人肝细胞脂肪代谢基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人肝脏中调节脂质生成的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erbp1c)和碳水化合物调节元件结合蛋白(ChREBP)及其下游基因(Dgat、Lpk、Fasn和Scd-1)的cDNA碱基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培养人肝细胞株LO2,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Tat蛋白刺激细胞后,提取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总RNA,逆转录生成cDNA,应用定量PCR(q-PCR)检测人肝细胞中Srebp1c和ChREBP及其下游基因Dgat、Lpk、Fasn和Scd-1mRNA转录水平。结果 Tat蛋白显著增强人肝细胞中Srebp1c和ChREBP及其下游基因Dgat、Lpk、Fasn和Scd-1 mRNA表达水平,在刺激6h后达到峰值;而且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显著下调Tat诱导的Srebp1c和ChREBP及其下游基因Dgat、Lpk、Fasn和Scd-1基因转录。结论 HIV Tat蛋白在人肝细胞中对脂质生成有促进作用,进而调节肝细胞脂肪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TAT 肝细胞 脂肪代谢 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调控蛋白p21在HHV-8病毒裂解复制周期的作用
4
作者 张庆 秦苏萍 +3 位作者 李小翠 王晓天 刘晓梅 周峰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调控蛋白p21对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 8,HHV-8)病毒裂解复制周期的影响。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SAHA预处理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蛋白(RFP)阳性的iSLK...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调控蛋白p21对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virus 8,HHV-8)病毒裂解复制周期的影响。方法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SAHA预处理后,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蛋白(RFP)阳性的iSLK.219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检测TREx-K-Rta BCBL-1细胞中HHV-8病毒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脂质体转染p21-siRNA后,免疫印迹法检测iSLK.219和TREx-K-Rta BCBL-1细胞中p21蛋白表达,计算RFP阳性iSLK.219细胞百分率,检测TREx-K-Rta BCBL-1细胞中ORF50和PAN的mRNA水平,CCK-8法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结果SAHA显著增强iSLK.219细胞RFP阳性率、TREx-K-Rta BCBL-1细胞中HHV-8裂解复制周期相关基因ORF50、PAN及K8.1的mRNA水平和p2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沉默p21后,iSLK.219细胞RFP阳性率、TREx-K-Rta BCBL-1细胞中HHV-8裂解复制周期相关基因ORF50和PAN mRN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保护SAHA介导的TREx-K-Rta BCBL-1细胞死亡。结论抑制HDAC活性通过调控p21促进HHV-8病毒裂解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8型 病毒裂解复制周期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调控蛋白p21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那法尼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李球棣 丁奕博 +1 位作者 郭虹波 王文世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0,共5页
研究洛那法尼(Lonafarnib,LNF)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的影响,将完善对动物源HDV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其潜在致病性和传播特点奠定基础。利用点突变的方法对人源HDV复制模型进行改造来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结构特征... 研究洛那法尼(Lonafarnib,LNF)对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的影响,将完善对动物源HDV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其潜在致病性和传播特点奠定基础。利用点突变的方法对人源HDV复制模型进行改造来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结构特征,利用转染、抗生素筛选的方法构建模拟的动物源HDV复制细胞模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人源HDV复制模型改造后的HDV复制与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NF对动物源H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改造后的HDV复制模型仍能在体外高效复制,可用于模拟动物源HDV的关键特征。与未处理组相比,LNF处理人源HDV复制模型后导致了HDV RNA的积累,而LNF对改造后的HDV样病毒的复制水平无显著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人源HDV与动物源HDV在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药物的作用效果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病毒 动物源丁型肝炎病毒 洛那法尼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DNA-pull down方法的建立
6
作者 褚佳琪 王雪茗 +1 位作者 寇艳波 颜晓庆 《交通医学》 2024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建立反向DNA-pull down方法,验证目的蛋白与靶DNA的结合,为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手段。方法:以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总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转录因子PU.1-ETS结构域编码序列,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连入表达质粒pE... 目的:建立反向DNA-pull down方法,验证目的蛋白与靶DNA的结合,为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手段。方法:以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总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转录因子PU.1-ETS结构域编码序列,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连入表达质粒pET28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蛋白异源表达。以小鼠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获得Ly96启动子序列。将异源表达的PU.1 ETS结合至Ni-NTA磁珠后,与靶DNA—Ly96启动子体外孵育,最终经蛋白酶K酶解、DNA抽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U.1 ETS体外结合Ly96启动子情况,评估反向DNA-pull down技术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亲和纯化获得Ni-NTA磁珠-PU.1 ETS复合物,通过PCR获得Ly96启动子序列,经反向DNA-pull down验证PU.1 ETS与Ly96启动子的相互结合作用。结论:以PU.1-ETS-Ly96启动子相互作用为例,证实反向DNA pull-down技术的可行性,为探究已知蛋白与靶DNA结合和疾病发生发展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实验条件要求不高、成本较低的可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DNA结合 反向DNA-pull down方法 异源表达 PU.1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在多烯磷脂酰胆碱下调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文清 戚艳 +4 位作者 沙若荷 章欣 陈静越 潘伟 孙芬芬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4-49,共6页
目的研究临床护肝药—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e phosphatidyl choline,PPC)对LPS诱导巨噬细胞(macrophages,M)炎症的调控作用以及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系物(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目的研究临床护肝药—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e phosphatidyl choline,PPC)对LPS诱导巨噬细胞(macrophages,M)炎症的调控作用以及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张力蛋白同系物(phosphat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初步明确PPC的抗炎效果及机制。方法将Raw264.7细胞铺于细胞培养板,分别加入PPC(20μg/mL)、LPS(100 ng/mL)、PPC(20μg/mL)+LPS(100 ng/mL)、PPC(20μg/mL)+SF1670(PTEN抑制剂,150 ng/mL)、PPC(20μg/mL)+LPS(100 ng/mL)+SF1670(150 ng/mL)以及等体积PBS,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沉淀及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6、IL-10、TNF-α含量;RT-PCR检测细胞中IL-6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TEN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相比PBS组,PPC组TNF-α、IL-6、IL-10分泌量无明显差异;相比LPS组,PPC+LPS组培养上清中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1)。相比LPS组,PPC+LPS组PTEN蛋白表达量明显上高。相比PPC组,PPC+SF1670组TNF-α、IL-6分泌或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相比PPC+LPS组,PPC+LPS+SF1670组TNF-α、IL-6分泌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IL-10分泌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PPC可通过上调PTEN表达以抑制LPS诱导M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烯磷脂酰胆碱 巨噬细胞 PTEN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严佳男 霍裕婧 +2 位作者 刘训洲 时赛 于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新成员,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通过结合胞外受体基质裂解素2(ST2),可调控多种靶细胞,广泛参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和发展。在寄生虫感染方面,由于不同虫体致病机制不同,IL...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新成员,其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通过结合胞外受体基质裂解素2(ST2),可调控多种靶细胞,广泛参与过敏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和发展。在寄生虫感染方面,由于不同虫体致病机制不同,IL-33表达时相不同,因此其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基质裂解素2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IL-4和IL-17在过敏性疾病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潇雪 许腾予 +5 位作者 路雪涵 孟凡超 罗安庆 李向阳 华慧 汤仁仙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白介素(IL)-23、IL-4、IL-17、IL-31在鸡蛋、鱼和尘螨致敏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阐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方法,了解徐州某地区人群鸡蛋、鱼和尘螨致过敏性疾病发病情... 目的分析白介素(IL)-23、IL-4、IL-17、IL-31在鸡蛋、鱼和尘螨致敏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阐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流方法,了解徐州某地区人群鸡蛋、鱼和尘螨致过敏性疾病发病情况。收集2014年8月—2015年1月徐州某医院就诊的86例鸡蛋、鱼和尘螨致敏患者血清,其中包括鸡蛋致敏患者28例,鱼致敏患者36例,尘螨致敏患者22例;同时收集健康对照组血清23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3、IL-4、IL-17和IL-31含量。结果在1025份有效问卷中,有过敏性疾病史患者358例,患病率为34.93%。其中鸡蛋致敏患者占2.44%(25例),鱼致敏患者占4.49%(46例),尘螨致敏患者占15.51%(159例)。ELISA结果显示,鸡蛋、鱼和尘螨致敏患者血清中IL-23和IL-4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尘螨致敏患者血清IL-23水平高于鱼和鸡蛋致敏患者(P〈0.05);尘螨致敏患者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组致敏患者血清IL-31水平虽较健康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尘螨致敏患者血清IL-31水平高于鱼致敏患者(P〈0.05)。结论IL-23、IL-4、IL-17在鸡蛋、鱼和尘螨致过敏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L-23/IL-17轴可能对尘螨致敏的炎症慢性化起重要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3 IL-4 IL-17 过敏原 过敏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寇艳波 刘庆亚 +2 位作者 汤仁仙 王玉刚 颜晓庆 《交通医学》 2019年第4期354-357,361,共5页
目的:建立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皮下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的方法。方法:连续3天每天4 h预冷刺激使小鼠适应寒冷环境,然后持续24 h进行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皮下脂肪中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下脂肪中Ucp1阳性细胞,荧光定... 目的:建立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皮下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的方法。方法:连续3天每天4 h预冷刺激使小鼠适应寒冷环境,然后持续24 h进行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皮下脂肪中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下脂肪中Ucp1阳性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基因Ucp1、Prdm16、Pgc1α、Cidea的转录,Western blot检测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rdm16和Ucp1的表达。结果:急性寒冷刺激后小鼠皮下脂肪中Ucp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Ucp1、Prdm16、Pgc1α、Cidea转录明显上调,Prdm16、Uc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急性寒冷刺激诱导小鼠皮下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的方法可靠,可用于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黄色脂肪细胞 急性寒冷刺激 肥胖症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洋泽 邓嘉欣 +2 位作者 侯千暠 李语玲 廖丽君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02-207,共6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无根治疗法,许多患者遗留顽固性NP,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无根治疗法,许多患者遗留顽固性NP,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分化、增殖和自我更新潜能的未分化细胞,可以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和组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干细胞在NP治疗中的潜力,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更安全高效的疗法。本文对多种干细胞在NP治疗方面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单核细胞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素对脂肪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寇艳波 刘庆亚 +2 位作者 张波 汤仁仙 王玉刚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2期7-10,共4页
目的:探究儿茶素对脂肪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脂肪前体细胞向白色和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油红染色检测胞内脂滴形成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白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parγ、p-HSL、Perilipin 1及米黄色脂肪细胞标... 目的:探究儿茶素对脂肪前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脂肪前体细胞向白色和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油红染色检测胞内脂滴形成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白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parγ、p-HSL、Perilipin 1及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rdm16和Ucp1,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转录。结果:儿茶素能够抑制脂肪前体细胞3T3-L1的增殖,抑制脂滴的形成,抑制白色脂肪细胞中Pparγ、p-HSL、Perilipin 1的表达,不影响米黄色脂肪细胞中Prdm16、Ucp1的表达。结论:儿茶素能够抑制脂肪前体细胞增殖,抑制脂肪前体细胞向白色脂肪细胞分化,但不影响脂肪前体细胞向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脂肪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文库筛选HBX相互作用蛋白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晓庆 刘庆亚 +2 位作者 杨红宁 汤仁仙 寇艳波 《交通医学》 2018年第5期409-414,共6页
目的:筛选鉴定新的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al X protein,HBX)相互作用蛋白。方法:以HBX为诱饵蛋白,将其与酿酒酵母转录因子GAL4 DBD(DNA binding domain)融合表达,将人肝脏cDNA文库编码的蛋白与GAL4的AD区(activation domain)融... 目的:筛选鉴定新的乙肝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al X protein,HBX)相互作用蛋白。方法:以HBX为诱饵蛋白,将其与酿酒酵母转录因子GAL4 DBD(DNA binding domain)融合表达,将人肝脏cDNA文库编码的蛋白与GAL4的AD区(activation domain)融合表达。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鉴定肝脏中与HBX相互作用的蛋白。筛选得到的阳性酵母转化子,经质粒提取和测序后,分析其所包含的序列编码的蛋白,通过再次验证,初步确定该蛋白是否与HBX具有相互作用。结果:筛选得到5个潜在的能与HBX相互作用的蛋白。结论:通过酵母双杂交c DNA文库筛选,得到多个潜在的HBX相互作用蛋白,进一步的验证及功能研究将对揭示HBX促进肝癌发生的机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X蛋白 酵母双杂交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黄色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方法研究
14
作者 寇艳波 刘庆亚 +2 位作者 张波 汤仁仙 王玉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建立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诱导物刺激使脂肪前体细胞3T3-L1向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完成后经油红染色检测胞内脂滴的形成,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parγ,Prdm16和... 目的建立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并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诱导物刺激使脂肪前体细胞3T3-L1向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完成后经油红染色检测胞内脂滴的形成,经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parγ,Prdm16和Ucp1的表达,确定分化成熟的细胞是米黄色脂肪细胞。经转录测序分析脂肪前体细胞和米黄色脂肪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及KEGG pathway富集情况。结果采用本研究中的诱导分化方法得到的分化细胞油红染色阳性,米黄色脂肪细胞标志性蛋白Pparγ、Prdm16、Ucp1均高表达,转录测序显示分化后细胞与未分化细胞基因表达差异较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米黄色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米黄色脂肪细胞形成调控机制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黄色脂肪细胞 分化 肥胖 3T3-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CsFABP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华慧 张波 +5 位作者 李向阳 颜超 刘瀛 于倩 汤仁仙 郑葵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58-1061,1065,共5页
目的的观察华支睾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Clonorchis sinensis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CsFABP)作用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面分子表达、细胞吞噬活性及NO、TNF-α分泌情况,探讨CsFABP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LPS为阳性对照... 目的的观察华支睾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Clonorchis sinensis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CsFABP)作用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表面分子表达、细胞吞噬活性及NO、TNF-α分泌情况,探讨CsFABP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以LPS为阳性对照,分别用CsFABP和LPS+CsFABP处理RAW264.7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80和MHCII,采用中性红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采用4-氨基安替吡啉法检测RAW264.7细胞的酸性磷酸酶含量,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O分泌水平,采用ELISA检测TNF-α分泌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sFABP处理24h后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增强(P<0.05),酸性磷酸酶的含量增加(P<0.01),NO和TNF-α分泌增加(P<0.05),但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80和MHCII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当CsFABP与LPS联合作用时能显著降低LPS引起的细胞表面抗原CD80和MHCII的升高(P<0.05),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5)。结论 CsFABP可影响巨噬细胞RAW264.7的吞噬活性,增加巨噬细胞NO、TNF-α的分泌,对巨噬细胞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FABP 巨噬细胞 吞噬活性 NO TNF-Α
原文传递
抑制蛋白在寄生虫感染与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飞宇 宋海桐 +4 位作者 张昕 李雨迪 原飞 何成 刘转转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9-712,共4页
抑制蛋白(profilin)是参与调节肌动蛋白动力学的小分子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结构高度保守。profilin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通过调节肌动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影响寄生虫的运动、入侵及宿主的免疫应答等。本文就profilin的结... 抑制蛋白(profilin)是参与调节肌动蛋白动力学的小分子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结构高度保守。profilin作为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可通过调节肌动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影响寄生虫的运动、入侵及宿主的免疫应答等。本文就profilin的结构与功能、在寄生虫感染与免疫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作为疫苗靶点和佐剂的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蛋白 寄生虫 感染与免疫 疫苗
原文传递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9(CDK9)对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裂解复制周期的影响
17
作者 张庆 史震 +3 位作者 李小翠 王晓天 薛敏 周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0-815,共6页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激酶9(cyclin-dependent kinase 9,CDK9)在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裂解复制周期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CDK9特异性抑制剂FIT-039处理或CDK9小干扰RNA(si...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激酶9(cyclin-dependent kinase 9,CDK9)在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裂解复制周期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应用CDK9特异性抑制剂FIT-039处理或CDK9小干扰RNA(siRNA)转染iSLK.219及TREx-K-Rta BCBL-1细胞,四环素(Dox)或佛波酯(TPA)和丁酸钠刺激48 h后,分别采用荧光显微镜和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观察红色荧光蛋白(RFP,病毒裂解复制)阳性细胞数目及KSHV相关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试验检测KSHV PAN启动子上RNA PolⅡ及其磷酸化CTD-S2的富集含量。结果 FIT-039处理和CDK9-siRNA转染后,iSLK.219细胞RFP阳性率显著降低、TREx-K-Rta BCBL-1细胞中KSHV裂解复制周期相关基因ORF50、PAN及K2的mRNA转录水平明显下降。且FIT-039处理后,TREx-K-Rta BCBL-1细胞中KSHV PAN启动子上结合的RNA PolⅡ及其磷酸化CTD-S2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CDK9可能通过磷酸化RNA PolⅡ丝氨酸调控KSHV病毒裂解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激酶9 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病毒裂解复制周期 基因转录延伸
原文传递
短链脂肪酸调控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言彪 高偲佳 王会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4,共7页
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调控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共生关系、肠道稳态以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不易消化的膳食性纤维产生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尽管短链脂肪酸主要在肠道中高度富集,众多研究发现... 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调控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共生关系、肠道稳态以及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发酵降解不易消化的膳食性纤维产生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尽管短链脂肪酸主要在肠道中高度富集,众多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参与调控包括肠炎、糖尿病、脂肪肝和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近研究报道发现,短链脂肪酸作用于Ⅱ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2)、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过敏效应细胞影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本综述将介绍短链脂肪酸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以及其在过敏性疾病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如何调控不同过敏效应细胞的功能和相关作用机制。希望为今后深入探讨短链脂肪酸在不同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丙酸 丁酸 过敏性疾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