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GR、TFF3、CEA、CA724联合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侯静 李运红 +3 位作者 苏峰 孟凡来 叶敬新 王云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三叶因子3(TFF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A组...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R)、三叶因子3(TFF3)、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2018年7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10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82例胃部病变非胃癌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清PGR、TFF3、CEA、CA724、Hp阳性率,分析早期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血清PGR、TFF3、CEA、CA724、Hp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A组PGR低于B组(t=13.422),血清TFF3、CEA、CA724水平及Hp阳性率均高于B组(t/χ^(2)=34.085、6.317、9.315、76.3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R较低、血清TFF3、CEA、CA724水平较高、Hp阳性、盐阈值>2、精神压力大、三餐不规律均为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PGR、TFF3、CEA、CA724、Hp阳性率单独检测及TFF3、CEA、CA724三者联合诊断早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45、0.720、0.668、0.761、0.741、0.773,五者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07,五者联合检测高于五者单独检测及TFF3、CEA、CA724三者联合(P<0.05)。结论早期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其中血清PGR、TFF3、CEA、CA724、Hp阳性率联合有助于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三叶因子3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724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分化型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术中快速病理对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管小青 李辉 +17 位作者 沈毅 卜玉林 丁海波 吴波 史松槟 徐本文 吴川 郑向欣 顾书成 吴骥 邱兴 陆柏林 侍孝红 江小玲 袁牧 柏建印 张旭旭 杨鹏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术中快速病理检测对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宿迁地区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收治的1292例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cN0 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先行中央区淋巴结...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术中快速病理检测对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宿迁地区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收治的1292例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分化型甲状腺癌(cN0 DTC)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先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行快速病理检测,然后再进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根据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4组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92例中,共有468例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6.22%;男性、>45岁、肿瘤直径大、原发灶数目多、有包膜浸润及周围组织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快速病理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2枚患者,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比例高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数≤2枚的患者(78.1%vs.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区淋巴结可以作为前哨淋巴结在术中进行快速病检,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决定cN0分化型甲状腺癌侧颈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0分化型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 侧颈区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 术中快速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阳性乳腺癌271例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管小青 顾书成 +7 位作者 吴骥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袁振 郑向欣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宿迁地区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71例TPBC患者(TPBC组),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Luminal B型患者(LuminaI BⅠ型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宿迁地区2010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71例TPBC患者(TPBC组),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Luminal B型患者(LuminaI BⅠ型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TPBC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89例(占32.84%);而LuminaI BⅠ型组2年内远处复发转移有32例(占11.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PBC组5年内远处复发137例(占50.55%),而LuminaI BⅠ型组5年远处转移为52例(占1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方面的比较,TPBC组和LuminaI BⅠ型组1年DFS和OS均为100%;2年DFS分别为64.94%(176/271)、86.22%(244/283),2年OS分别为85.24%(231/271)、95.76%(271/283);3年DFS分别为54.98%(149/271)、81.98%(232/283),P=0.000;3年OS分别为69.74%(189/271)、80.92%(229/283),P=0.002;5年DFS分别为43.54%(118/271)、76.33%(216/283),P=0.000;5年OS分别为47.23%(128/271)、67.49%(191/283),P=0.000。结论:TPBC具有生物学行为差、肿块较大、病理分级多为Ⅲ级、常有脉管或神经浸润、腋窝淋巴结易转移、高增殖指数和高肿瘤负荷等病理特征;且远处复发早,DFS、OS较低。根据激素受体和Ki67表达情况选择个体化、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使此类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三阳性 临床病理特征 无病生存率 总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阳性乳腺癌271例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管小青 顾书成 +7 位作者 吴骥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袁振 郑向欣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7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71例TPBC患者,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的Luminal BⅠ型患者进行对比,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71例TPBC患者2 a内远处转移89例(32.84%),而... 目的探讨三阳性乳腺癌(T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71例TPBC患者,并与随机抽取的283例HER-2阴性的Luminal BⅠ型患者进行对比,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71例TPBC患者2 a内远处转移89例(32.84%),而随机选取的Luminal BⅠ型患者283例2 a内远处转移有32例(1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BC患者5 a内远处转移137例(50.55%),而Luminal BⅠ型患者为52例(18.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方面的比较:TPBC患者和Luminal BⅠ型患者的1 a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100.00%,2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4%(176/271)、86.22%(244/283),2 a总生存率分别为85.24%(231/271)、95.76%(271/283),3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98%(149/271)、81.98%(232/283),3 a总生存率分别为69.74%(189/271)、80.92%(229/283),5 a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54%(118/271)、76.33%(216/283),5 a总生存率分别为47.23%(128/271)、67.49%(191/2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PBC具有生物学行为差、肿块较大、病理分级多为Ⅲ级、常有脉管或神经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增殖指数和高肿瘤负荷等病理特征;TPBC远处复发早,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根据患者的激素受体和Ki-67表达情况选择个体化、有针对性治疗方案可使此类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阳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无病生存率 总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全切+预防性双侧Ⅵ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单侧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向欣 吴骥 +8 位作者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柏建印 管小青 张旭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1年第4期286-288,291,共4页
探讨甲状腺全切+预防性双侧Ⅵ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单侧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0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 探讨甲状腺全切+预防性双侧Ⅵ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单侧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0例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患者25例,行患侧叶切除术+峡部+预防性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B组患者25例,行患侧叶切除术+峡部+对侧甲状腺大部切除+预防性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C组患者30例,行甲状腺全切+预防性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复发转移风险。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A组患者术后出现颈部不适感2例,声音嘶哑2例,3个月后恢复,无出血、手足麻木,淋巴漏等其他并发症。B组患者术后出现颈部不适感3例,声音嘶哑2例,5个月后恢复;手足麻木3例,补充钙剂后症状消失,2~4周停钙剂;无出血、淋巴漏等其他并发症。C组患者术后出现颈部不适感3例,声音嘶哑1例,3个月后恢复;手足麻木5例,补充钙剂后症状消失,3~4周停钙剂。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6个月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0%、96.0%、100%;12个月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6.0%、88.0%、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全切除+预防性双侧Ⅵ淋巴结清扫术可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而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微小癌 甲状腺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两种阑尾残端处理方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政 张振 +5 位作者 冯伟 左续珍 孟凡来 韩诗卉 石鑫 林斌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9年第8期34-3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微乔线缝合法和Endoloop套扎法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行LA手术患者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的方式分为缝合组(n=65)和套扎组(n=61)。缝合组术中于阑尾根部行丝线结扎后,行荷包缝合法包埋残端。套扎组... 目的探讨微乔线缝合法和Endoloop套扎法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行LA手术患者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的方式分为缝合组(n=65)和套扎组(n=61)。缝合组术中于阑尾根部行丝线结扎后,行荷包缝合法包埋残端。套扎组术中采用Endoloop套扎法处理阑尾残端。观察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包括腹盆腔脓肿、右下腹戳孔感染、残端瘘等)发生率。结果2组均无中转开腹病例。缝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套扎组(P<0.05),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套扎组(100.0%比90.0%,P<0.05)。2组均无腹盆腔脓肿、残端瘘发生。缝合组右下腹戳孔感染发生率与套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比3.3%,P>0.05)。结论LA手术患者采用微乔线缝合法和Endoloop套扎法处理阑尾残端各有优缺点,但缝合法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残端处理 微乔线皮内缝合法 Endoloop套扎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穿刺针甲状腺结节穿刺术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郑向欣 吴骥 +8 位作者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柏建印 管小青 张旭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探讨应用改良穿刺针甲状腺结节穿刺的临床效果。甲状腺结节穿刺术65例,将一次性针头弯曲成Ω形状,在超声下确定好需要穿刺的甲状腺结节后并做标记。中指套入Ω内,其余四指固定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短轴穿刺法行甲状腺结节穿刺术。结... 探讨应用改良穿刺针甲状腺结节穿刺的临床效果。甲状腺结节穿刺术65例,将一次性针头弯曲成Ω形状,在超声下确定好需要穿刺的甲状腺结节后并做标记。中指套入Ω内,其余四指固定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短轴穿刺法行甲状腺结节穿刺术。结果显示,65例均顺利完成甲状腺穿刺术,平均时间2.5 min,术中无并发症。65例甲状腺结节术后病理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43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甲状腺腺瘤8例。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病理检查对比,灵敏度91.1%,特异度95.0%,假阳性率5.0%,假阴性率8.9%。结果表明,应用自制穿刺针实施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行,经济实用,而且不易出现器械打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 细针穿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y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刘德仁 丁闯 +2 位作者 侍孝红 刘加宁 乔彤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526-3531,共6页
目的:探讨c-My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和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胃黏膜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HGC-27、AGS、SGC-7901中c-Myc的... 目的:探讨c-My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和qRT-PCR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c-Myc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胃黏膜细胞GES-1和人胃癌细胞HGC-27、AGS、SGC-7901中c-Myc的表达;HGC-27细胞转染siRNA-NC和siRNA-c-Myc。48 h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CXC亚家族受体4(cysteine X cysteine receptor 4,CXCR4)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蛋白表达。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c-Myc mRNA表达和免疫组化评分升高(P<0.05)。与GES-1组相比,HGC-27组、SGC-7901组和AGS组中c-Myc 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siRNA-NC组相比,siRNA-c-Myc组细胞在24 h、48 h和72 h增殖能力减弱(P<0.05),G 0/G 1期细胞比例升高(P<0.05),G 2/M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HIF-1α、CXCR4和SDF-1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敲低c-Myc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该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α/CXCR4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YC 胃癌 HIF-1Α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F20A在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静 方月兰 +2 位作者 陆晓媛 佘欣远 江小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5期1625-1628,共4页
目的分析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F20A)在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就诊的CSCC患者40例、CIN患者40例、宫颈炎患者20... 目的分析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F20A)在宫颈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就诊的CSCC患者40例、CIN患者40例、宫颈炎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均保存良好的石蜡标本。KIF20A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比较3组KIF20A蛋白阳性表达率;Kaplan-Meier法分析KIF20A表达与CSCC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炎、CIN、CSCC组织中KIF20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42.50%、70.00%,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1/3层、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为ⅡB+Ⅲ期的CSCC患者KIF20A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深度<1/3层、未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为Ⅰ+ⅡA期的CS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KIF20A阴性表达的CSCC患者5年生存率为67.86%(19/28),高于KIF20A阳性表达患者[58.3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9,P<0.05)。结论KIF20A蛋白在宫颈炎、CIN组织、CSCC组织中的阳性率逐步提高,可能参与CSCC的发生与发展,其表达与CSCC患者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 宫颈炎 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 宫颈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行改良PCH方案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向欣 吴骥 +9 位作者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张旭旭 柏建印 杨鹏 管小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11-1318,共8页
背景与目的:HER-2阳性乳腺癌,特别是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推荐采用PCH方案(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然而,临床中常用的溶剂型紫杉醇被聚氧乙稀蓖麻油包裹,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 背景与目的:HER-2阳性乳腺癌,特别是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推荐采用PCH方案(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然而,临床中常用的溶剂型紫杉醇被聚氧乙稀蓖麻油包裹,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本研究探讨改良PCH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曲妥珠单抗)新辅助治疗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18~40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分别应用PCH方案(PCH组)与改良PCH方案(改良PCH组)行新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均行改良根治术,术后继续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满1年,对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与总生存(OS)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PCH组30例,改良PCH组3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新辅助治疗后,PCH组患者临床完全缓解(cCR)6例,病理完全缓解(pCR)2例,部分缓解(PR)22例;改良PCH组患者cCR 14例,pCR 8例,PR 10例,改良PCH组的cCR、pCR率均明显高于PCH组(43.8%vs.20.0%,χ^2=3.997,P=0.046;25.0%vs.6.7%,χ^2=4.098,P=0.043)。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事件。改良PCH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明显低于PCH组(31.3%vs.60%,χ^2=5.168,P=0.023),改良PCH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PCH组(40.6%vs.20.0%,χ^2=3.997,P=0.046),但均表现为手足麻木和刺痛,两组患者均未发生3~4度的神经毒性反应,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皮疹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功能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改良PCH组中位PFS时间为13.1个月,中位OS时间为35.4个月,PCH组中位PFS时间为7.8个月,中位OS时间为2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2、8.557,P=0.005、0.004)。结论:对于首诊HER-2阳性局部晚期年轻乳腺癌患者,采用改良P CH方案较P CH方案不但提高了患者的cCR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CR率,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轻,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受体 erbB-2 放化疗 辅助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曲妥珠单抗
原文传递
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治疗首诊局部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向欣 张旭旭 +9 位作者 吴骥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柏建印 杨鹏 管小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04-1310,共7页
背景与目的曲妥珠单抗主要作用在HER-2-HER-2同源二聚体,对配体诱导的HER-2异源二聚体信号通路的阻断作用很弱,吡咯替尼可以全面阻断HER家族同/异源二聚体下游通路。基于两者作用机制的不同,本研究探讨吡咯替尼联合TCbH(多西他赛+卡铂+... 背景与目的曲妥珠单抗主要作用在HER-2-HER-2同源二聚体,对配体诱导的HER-2异源二聚体信号通路的阻断作用很弱,吡咯替尼可以全面阻断HER家族同/异源二聚体下游通路。基于两者作用机制的不同,本研究探讨吡咯替尼联合TCbH(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首诊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的32例首诊局部晚期HER-2阳性年轻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16例患者应用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观察组),16例患者应用TCbH方案(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2例患者治疗4周期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要求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病理完全缓解(pCR);5例患者治疗6周期达到cCR,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pCR;余9例患者治疗6周期后肿瘤退缩较明显,但未到cCR,手术治疗后病理提示非pCR,总pCR率为43.8%(7/16)。对照组中4例患者治疗6周期达到cCR,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为pCR;余12例患者治疗6周期手术行治疗后,病理提示非pCR,总pCR率为25.0%(4/16)。两组总p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观察组腹泻与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两组间其余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吡咯替尼联合TCbH方案行新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局部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pCR率,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可能作为除TCbHP(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方案外,另一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ERBB-2 吡咯替尼 曲妥珠单抗
原文传递
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激素受体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情况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郑向欣 管小青 +8 位作者 吴骥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张旭旭 柏建印 《中国综合临床》 2017年第9期778-781,共4页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H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428例单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H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428例单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结果 428例乳腺癌患者中,ER在原发灶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5.9%(325/428),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ER阳性率为70.3%(301/428);PR在原发灶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1.4%(263/428),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PR阳性率为56.1%(240/428);Her?2在原发灶中过表达者为20.1%(86/428),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Her?2阳性率为22.7%(97/428);Ki67在原发灶中阳性率为45.6%(195/428),同期腋窝淋巴结中Ki67阳性率为39.7%(170/428).ER、PR、Her?2、Ki67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然而31例(7.24%)患者存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不一致,其中14例原发灶Luminal A型,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er?2过表达9例,三阴性乳腺癌5例;10例原发灶Luminal B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Her?2过表达6例,三阴性乳腺癌4例;4例原发灶HER?2过表达,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为Luminal A型1例,Luminal B型3例;3例原发灶三阴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Luminal B 2例,Her?2过表达1例.结论 ER、PR、Her?2及Ki67在部分乳腺癌原发灶与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存在差异,对于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常规行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免疫组化检测,依据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得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原发灶 腋窝淋巴结转移灶 分子分型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
原文传递
TP与FAC辅助化疗对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伴有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向欣 吴骥 +8 位作者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张旭旭 柏建印 管小青 《中国综合临床》 2018年第6期524-527,共4页
目的 探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TP)与环磷酰胺、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FAC)在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原发灶... 目的 探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联合顺铂(TP)与环磷酰胺、吡柔比星和氟尿嘧啶(FAC)在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平衡随机分组法将49例患者分为TP组与FAC组,25例患者应用TP方案行静脉化疗,24例患者应用FAC,所有患者化疗6个周期,化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TP组患者有效率为64.0%,其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2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2例.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2.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4.1个月.FAC组患者有效率为33.3%,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疾病稳定11例,疾病进展5例.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和房性期前收缩.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2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7个月.TP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FAC组(χ^2=4.608,P=0.032),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较FAC组延长(χ^2值分别为8.317、8.563,P值分别为0.004、0.003).结论 对于原发灶分子分型Luminal A,腋淋巴结转移灶三阴性的乳腺癌患者,TP方案较FAC方案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或许是此类患者更优化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淋巴结转移灶 LUMINAL A 化学治疗
原文传递
多学科团队在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管小青 郑向欣 +7 位作者 顾书成 袁牧 吴骥 江小玲 侍孝红 牛磊 郑中峰 陆锡燕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在晚期且失去手术机会的特殊类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恶性程度较高且已失去手术可能的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经MDT讨论后采用小剂量(250 mg/d)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果 1例纵隔内转移肿...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模式在晚期且失去手术机会的特殊类型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恶性程度较高且已失去手术可能的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经MDT讨论后采用小剂量(250 mg/d)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果 1例纵隔内转移肿大淋巴结压迫气管、不能平卧休息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经多次手术治疗无效,最后采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纵隔内淋巴结缩小,能够平卧,无呼吸困难并能自由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发生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1例肺转移、咯血、瘤体侵犯气管致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的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经手术切除受侵犯气管后仍不能平卧休息、呼吸困难、咯血、胸水增多,最后应用小剂量阿帕替尼单药治疗后1个月时,胸水消失、能平卧、咯血停止、无呼吸困难,能做一些轻微家务活,没有发生药物毒副反应。结论 2例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病例经过MDT讨论应用单药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可作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甲状腺癌的新补救方法,但其远期疗效还有待增加样本量、长期随访等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晚期 特殊类型 阿帕替尼 小剂量 单药
原文传递
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难治性Her-2阳性转移性年轻乳腺癌患者一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向欣 吴骥 +9 位作者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张旭旭 柏建印 杨鹏 管小青 《中国综合临床》 2021年第3期226-228,共3页
探索多线治疗失败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我们对收治的1例难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患者初诊即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经过... 探索多线治疗失败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我们对收治的1例难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患者初诊即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经过外院六线治疗病情基本上处于进展状态,乳腺肿瘤破溃流脓,双肺转移灶增大增多,患者生存质量较差。该患者入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后,经过MDT讨论后,我们给予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患者胸部创面逐渐愈合,肺内转移灶逐渐减少、缩小,生活质量较好。对该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特别是靶向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或许能给此类患者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吡咯替尼 卡培他滨 疗效
原文传递
单药小剂量阿帕替尼治疗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2例近期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管小青 郑向欣 +4 位作者 顾书成 袁牧 吴骥 江小玲 侍孝红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认证外销的唯一国产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多种实体瘤有效[1,2]。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应用阿帕替尼治疗碘难治性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io...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认证外销的唯一国产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多种实体瘤有效[1,2]。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应用阿帕替尼治疗碘难治性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radioiodine-refractor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RAIR-DTC)的研究[3]。但至今为止阿帕替尼在特殊类型甲状腺癌的应用上尚未见报道。本临床试验通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SQYYLLZS201606),患者知情同意,应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2例,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特殊类型甲状腺癌 阿帕替尼 单药小剂量
原文传递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骥 顾书成 +4 位作者 郑向欣 袁牧 邱兴 侍孝红 管小青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5例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对照组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一侧颈清扫;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55例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对照组41例行一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近全切除,一侧颈清扫;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无出血、无淋巴瘘,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3例、手足麻木7例、饮水呛咳6例;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声音嘶哑2例、手足麻木5例、饮水呛咳5例。两组并发症均为暂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同期双侧颈清扫是安全的,要选择适当的清扫方式,术中应用喉返神经全程显露和甲状腺被膜精细解剖技术,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颈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不一致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向欣 管小青 +8 位作者 吴骥 顾书成 江小玲 侍孝红 袁牧 陆柏林 邱兴 张旭旭 柏建印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7年第5期26-29,共4页
目的 探讨同时测定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的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428例单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女性患者.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的雌激素受体... 目的 探讨同时测定乳腺癌原发灶与腋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的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428例单侧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女性患者.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 结果 428例乳腺癌患者中,31例患者存在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不一致,其中14例原发灶Lu-minal A型,10例原发灶 Luminal B 型,4例原发灶 HER-2过表达,3例原发灶三阴性乳腺癌.结论 部分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在原发灶与同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中存在不一致,对于乳腺癌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常规行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免疫组化检测,根据原发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灶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原发灶 腋窝淋巴结转移灶 分子分型 化学治疗 内分泌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