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对于促进中医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色谱质谱分析平台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迪 邓放 +4 位作者 王世宇 傅超美 李阳倩 聂佳 杨帆 《中药与临床》 2022年第2期83-85,91,共4页
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并完善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流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发挥作用。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 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并完善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流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发挥作用。本文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色谱质谱分析平台为例,剖析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提升大型仪器的使用率,改善教学功能,以及挖掘教学思政元素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探索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构建本科教学创新体系,提高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校一流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学校一流本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人才培养 实验教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轴四融”特色育人理念的中药炮制学课程建设与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志敏 余凌英 +2 位作者 黄勤挽 胡麟 胡昌江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7-439,共3页
中药炮制学课程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干学科,不仅是连接传统和现代、饮片生产和中医临床的学科,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和哲学思维。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炮制重点学科创建单位之一,近年来课程组以“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 中药炮制学课程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干学科,不仅是连接传统和现代、饮片生产和中医临床的学科,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和哲学思维。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中药炮制重点学科创建单位之一,近年来课程组以“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坚持面向社会经济与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探索“医药融合、文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特色育人课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助力培养具有深厚中医药底蕴、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中药炮制特色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炮制学 医药融合 文教融合 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
原文传递
中药种质资源的科学内涵与保存体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成 裴瑾 +5 位作者 马云桐 闫婕 高继海 陈翠平 文正莹 董帅 《中药与临床》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阐释了中药种质资源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提出并建立了中药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和在体保存体系,阐明了干燥密封保存、超干种子贮藏、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组织培养保存、DNA保存和自然保护区就地保存、异地迁地保存、种... 本文阐释了中药种质资源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重要特征,提出并建立了中药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和在体保存体系,阐明了干燥密封保存、超干种子贮藏、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组织培养保存、DNA保存和自然保护区就地保存、异地迁地保存、种质资源圃保存的方法,对中药种质资源世代相传、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科学内涵 重要特征 保存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形成机制与开发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成 裴瑾 +5 位作者 马云桐 闫婕 高继海 陈翠平 文正莹 董帅 《中药与临床》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中药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的模式,揭示了中药种质资源的形成机制,阐明了中药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与新品种选育、品质评价与创新药物发现、种业发展与全产业化开发是中药种质资源开发应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品质评价 形成机制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西红花ISO国际标准研究
5
作者 杨惟敬 鲜彬 +4 位作者 常非 李欣 闫婕 裴瑾 周涛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5期9-14,19,共7页
目的:制定西红花药材ISO国际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西红花的国际贸易。方法:收集来自全球10个不同地区总计40批样品,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及世界各国药典对西红花的收录情况,检测了药材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灰分... 目的:制定西红花药材ISO国际标准,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西红花的国际贸易。方法:收集来自全球10个不同地区总计40批样品,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及世界各国药典对西红花的收录情况,检测了药材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对药材粉末进行了薄层鉴别以及西红花苷、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的含量测定。结果:在薄层鉴别中,所有产地西红花色谱均与对照品色谱位置相同,且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规定西红花药材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在12.0%以下,总灰分含量在7.5%以下,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在1.0%以下,重金属铅、镉、砷、汞含量分别不得超过5.0 mg·kg^(-1)、0.3 mg·kg^(-1)、3.0 mg·kg^(-1)、0.2 mg·kg^(-1),农药残留物六氯环己烷、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狄氏剂残留量分别不得超过0.1 mg·kg^(-1),狄氏剂残留量不超过0.05 mg·kg^(-1),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Ⅱ总含量需大于10.0%。结论:全面考察规定了全球流通西红花药材的各项质量指标,推进中药材西红花国际标准制定,为西红花药材及相关产品在国际市场流通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 ISO国际标准 含量测定 薄层色谱法 西红花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水提物改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骨骼肌萎缩的作用及机制
6
作者 杨若聪 祁琥 +4 位作者 高元琳 张泽洋 陈小睿 刘蓉 曾南 《中国药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研究菊花水提物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骨骼肌萎缩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磷酸腺苷组(10 mg/kg)和菊花水提物高、低剂量组(1.08、0.54 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 目的研究菊花水提物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骨骼肌萎缩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磷酸腺苷组(10 mg/kg)和菊花水提物高、低剂量组(1.08、0.54 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第1天,各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7 d。术后第7天,测定大鼠体重并进行运动功能(包括Longa评分、运动距离和握力)评价;检测大鼠骨骼肌电生理信号;观察大鼠比目鱼肌病理形态;检测大鼠血清和比目鱼肌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大鼠比目鱼肌中TNF-α/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握力、运动距离均显著减小/缩短(P<0.01);骨骼肌电生理峰间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Longa评分、血清和比目鱼肌中TNF-α水平以及比目鱼肌中TNF-α、磷酸化JNK、磷酸化MAPK、肌肉环指蛋白1、肌萎缩蛋白Fbox-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比目鱼肌的骨骼肌细胞明显萎缩,横截面积显著减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菊花水提物各剂量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逆转(P<0.05或P<0.01),比目鱼肌的骨骼肌细胞明显增大。结论菊花水提物可改善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的骨骼肌萎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JNK/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水提物 缺血性脑卒中 骨骼肌萎缩 TNF-α/JNK/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挖掘野生和栽培余甘子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
7
作者 李永宁 王双宜 +3 位作者 赵琦 李锐 高继海 侯飞侠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野生和栽培余甘子类黄酮代谢差异的分子机制,挖掘二者间类黄酮合成差异的关键酶基因。方法:以四川野生余甘子和广东栽培余甘子果实和叶片为实验材料,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Nr、基因本体(GO)、京... 目的:探讨野生和栽培余甘子类黄酮代谢差异的分子机制,挖掘二者间类黄酮合成差异的关键酶基因。方法:以四川野生余甘子和广东栽培余甘子果实和叶片为实验材料,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Nr、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注释分析比较两种余甘子转录组的差异,筛选出类黄酮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结果:共得到81378条Unigene,N50长度为1573 bp。Nr数据库注释发现余甘子与橡胶树的同源性最高,KEGG富集分析表明,相比栽培余甘子,类黄酮合成通路中CHS、CHI、FLS、DFR和LAR主要在野生余甘子果和叶中上调。结论:共鉴定出81个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其中CHS、FLS、LAR可能是余甘子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关键基因。参与类黄酮合成途径的CHI、CHS、FLS、LAR等关键基因均主要在野生余甘子组织中上调表达,导致野生余甘子黄酮类产物含量高于栽培余甘子,野生环境下干旱和高紫外辐射可能影响余甘子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野生 栽培 类黄酮 生物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茎叶洗液的抗炎镇痛作用及皮肤给药安全性研究
8
作者 瞿灿 乔继续 +3 位作者 杨亦奇 李春蓉 谭玉柱 陈胡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目的:考察自制乌头茎叶洗液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皮肤给药安全性,以期为该制剂进一步开发为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外用洗液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板法评价自制洗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试验,并使用ELISA法检测... 目的:考察自制乌头茎叶洗液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皮肤给药安全性,以期为该制剂进一步开发为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外用洗液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板法评价自制洗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试验,并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足肿胀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以评价其抗炎作用;通过新西兰兔局部给药刺激性试验评价其刺激性;用健康小鼠评价其皮肤急性毒性。结果:热板法致痛试验中,高剂量的药液能延长小鼠的痛阈值(P<0.01)。抗炎试验中,中、高剂量药液可以抑制造模后足肿胀程度(P<0.05);高、中剂量药液可以降低足肿胀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P<0.05)。病理切片显示,随着给药剂量的升高,中性粒细胞逐渐减少。皮肤刺激性试验预试结果暂未显示洗液对新西兰兔有皮肤刺激性,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洗液对小鼠皮肤无毒性。结论:自制的乌头茎叶洗液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且外用安全性较高,有进一步开发为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洗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茎叶 洗液 镇痛作用 抗炎作用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质谱数据处理策略的中药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产物确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明鉴 杨汉梅 +2 位作者 詹固 俞佳 王迪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85-91,共7页
中药有效组分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别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其不仅能够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许多代谢产物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吸收分布特点和可能更优的活性作用已成为相关健康产品的重要开发方向。然而因中药成分复杂... 中药有效组分体内代谢产物的鉴别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其不仅能够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许多代谢产物由于其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吸收分布特点和可能更优的活性作用已成为相关健康产品的重要开发方向。然而因中药成分复杂、体内代谢多样化,代谢物浓度低以及内源性物质干扰大等问题,其代谢产物的鉴定受到阻碍。基于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数据处理新策略,从而能快速、准确、全面地定性定量分析中药体内代谢产物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分辨质谱的数据处理策略极大地推动了中药物质基础的阐明。本文分别从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物预测、提取离子流、质量亏损过滤技术、质谱树状图相似度过滤技术、特征离子过滤技术、多元统计分析策略以及同位素标记等方面系统综述高分辨质谱数据处理策略在中药活性成分体内代谢产物确证中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活性成分和体内代谢产物的快速发现和结构表征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代谢产物 活性成分 高分辨质谱 数据处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成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8-700,共3页
根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分离,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考硕、考博上,人才培养纵向层次递进不系统深入、横向交叉前沿不融通活跃,提出并践行了中药学"本硕博&qu... 根据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分离,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考硕、考博上,人才培养纵向层次递进不系统深入、横向交叉前沿不融通活跃,提出并践行了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体系、条件和机制。培养理念是"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培养模式是"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体系体现"厚基础、精专业、高素养",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双一流"学科的条件,开展了生源选拔与淘汰分流制、名师执教与全程导师制、纵向层次阶段递进制、横向交叉前沿融通制、游学访学论道结合制、本硕博学分累积转换制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 “本硕博”一体化 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与分子对接研究4味药食两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褚煜 陈海 +2 位作者 吕宏阳 陈艳 王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60-3365,共6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黄芪、山药、葛根、人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检索2020年版《中国药典》与药品标准查询数据库,进行处方数据挖掘,利用Spass Modeler进行关联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4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研究黄芪、山药、葛根、人参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方法 检索2020年版《中国药典》与药品标准查询数据库,进行处方数据挖掘,利用Spass Modeler进行关联分析。从TCMSP数据库中获取4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GeneCards、CTD数据库中获取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成分-疾病交集靶点。从STRING数据库中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后得到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采用Metascape、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Autodock Vina平台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4味药食两用中药的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人参皂苷Rh2,核心靶点为AKT1、PTGS2、MAPK8、IL1B、JUN、CASP3、RELA、ICAM1、STAT1、AHR、NFKBIA,KEGG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AGE-RAGE、TNF等。槲皮素、山柰酚与PTGS2结合最稳定,β-谷甾醇、人参皂苷Rh2与MAPK8结合最稳定。结论 4味药食两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等代谢途径所致,与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山药 葛根 人参 2型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迪 俞佳 +1 位作者 詹固 李阳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1,共4页
随着液质联用(LC-M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强有力手段。将色谱的高分离性能与质谱强大的结构鉴定功能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能够阐明中药作用机理,推动中药现代化。总结概述了近年来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 随着液质联用(LC-MS)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强有力手段。将色谱的高分离性能与质谱强大的结构鉴定功能相结合,两者优势互补,能够阐明中药作用机理,推动中药现代化。总结概述了近年来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以及中药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活性成分 中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基因表达差异及中药干预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显娟 王立映 +4 位作者 王建 王佳俊 付尹 李金秀 肖琳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通过GEO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比较正常人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而预测治疗心肌梗死的潜在中药。方法下载GSE66360基因芯片,通过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信息,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 目的通过GEO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比较正常人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而预测治疗心肌梗死的潜在中药。方法下载GSE66360基因芯片,通过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信息,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一步分析得到关键基因,通过关键基因与医学本体信息检索平台(Coremine Medical)相互映射,筛选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潜在中药。结果筛选出943个差异表达基因。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髓样白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的调节、白细胞趋化性等方面,细胞组成主要集中在分泌颗粒腔、膜面、膜的外在成分等,分子功能主要表现在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模式识别受体活性、细胞因子结合等;KEGG分析显示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有肿瘤坏死因子(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JAK-STAT信号通路等。筛选的关键基因有FPR2、STAT3、CXCL1、CXCL8、UBR4、JUN、PTAFR、FCER1G、GPR84、PLAU,预测出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的潜在中药有蜈蚣(P=0.00330)、黄丝郁金(P=0.00239)、姜黄(P=0.00240)、重楼(P=0.00248)、丹参(P=0.00272)、平贝母(P=0.00371)、人参(P=0.00159)等。结论活血化瘀药郁金、补气药人参、止咳平喘药贝母等有明显干预急性心肌梗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抗炎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中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d对川芎苓种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德林 陈云子 +5 位作者 陈蓉 喻文 袁文洪 苟琰 刘薇 李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846,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镉(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以石英砂为基质的水培试验,施加不同浓度CdCl 2·2.5 H 2O(0、0.1、0.25、0.5、1、2 mmol/L)溶液处理川芎苓种,研究Cd胁迫对川芎苓种萌发、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及C...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浓度镉(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以石英砂为基质的水培试验,施加不同浓度CdCl 2·2.5 H 2O(0、0.1、0.25、0.5、1、2 mmol/L)溶液处理川芎苓种,研究Cd胁迫对川芎苓种萌发、幼苗生长、生理代谢及Cd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d浓度的增加,株高抑制率、根长抑制率上升;根、叶及节盘Cd含量显著升高;株高、根长、叶鲜重、根鲜重下降;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非酶系统物质(可溶性蛋白、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以及丙二醛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0.1~2.0 mmol/L Cd对川芎苓种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毒害作用增强,其中川芎幼苗根对Cd胁迫最敏感。Cd胁迫下川芎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整体上呈现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川芎幼苗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系统物质积累,减少膜系统损伤、活性氧蓄积,缓解Cd毒害作用,提高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苓种 CD 胁迫 种子萌发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品监管制度下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管理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瞿礼萍 徐永丹 +5 位作者 何韦静 张定堃 杨男 宋民宪 闵志强 张廷模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4-832,共9页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从源头上夯实中药产业基础,是主管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并以中药产业链和药品生命周期为线索,从中药资源保护及...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如何从源头上夯实中药产业基础,是主管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并以中药产业链和药品生命周期为线索,从中药资源保护及种植(养殖)源头、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与质量监管、市场准入与流通等环节,解析了药品监管制度下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管理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未来进一步完善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药品监管体制和中药卓越监管体系具有良好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 野生资源 种植(养殖) 流通 炮制规范 质量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的苍术道地性差异研究
16
作者 刘娟 张丹丹 +4 位作者 程浩 周耀钏 吴金露 冯五文 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研究不同产地的苍术的抗腹泻作用,为苍术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黄水煎液复制小鼠腹泻模型,给予不同产地的苍术水煎液灌胃7 d,观察小鼠状态,检测粪便评分和含水量、小肠推进率、结肠病理变化以及水通道蛋白...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研究不同产地的苍术的抗腹泻作用,为苍术的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黄水煎液复制小鼠腹泻模型,给予不同产地的苍术水煎液灌胃7 d,观察小鼠状态,检测粪便评分和含水量、小肠推进率、结肠病理变化以及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4表达;利用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道地苍术与非道地苍术均可以改善腹泻小鼠表型指标,且道地苍术(江苏产地)对腹泻小鼠的小肠推进抑制率优于非道地苍术(湖北产地),增加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4的能力优于非道地苍术(河北产地和湖北产地)。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道地苍术与非道地苍术均可改善腹泻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在门水平上,道地苍术(江苏产地)和非道地苍术(河北产地和湖北产地)均可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和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不同的是,道地苍术(江苏产地)可以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的丰度,增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度;非道地苍术(河北产地)增加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属水平上,相对于非道地苍术(河北产地和湖北产地),道地苍术(江苏产地)调控更多的微生物数量。结论:道地苍术抗腹泻作用以及增加水通道蛋白AQP3和AQP4表达的能力优于非道地苍术,这些效应与道地苍术对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道地性 腹泻 水通道蛋白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母草注射液药物经济学评价
17
作者 万峰 张学斌 +3 位作者 刘兴会 刘国恩 成云芳 彭成 《中药与临床》 2024年第4期88-94,99,共8页
目的:通过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评价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与缩宫素单独使用在预防产后出血和促进子宫复旧的经济学优劣,为医疗保险、药品支付制度改革以及缩宫产品等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益母... 目的:通过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评价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与缩宫素单独使用在预防产后出血和促进子宫复旧的经济学优劣,为医疗保险、药品支付制度改革以及缩宫产品等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根据益母草注射液销售的地区和不同等级医院分布,随机选取全国25家医院2270例分娩产妇,其中自然分娩1100例,剖宫产1170例。根据生产过程中缩宫产品实际使用情况,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均分为缩宫素单独使用和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两个队列,自然分娩组中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578例,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522例;剖宫产组中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601例,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569例。以产后出血率、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产后72 h宫底高度和恶露持续时间为效果指标,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效用指标,进行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分析。结果:自然分娩组中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和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产妇产后出血率分别为3.11%和2.49%,剖宫产组相应队列分别为2.33%和2.28%。与胎儿娩出时相比,无论何种分娩方式,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产妇产后72 h宫底高度改善程度均优于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自然分娩组4.0 vs.5.0,P=0.0005;剖宫产组4.93 vs.5.16,P=0.0567)。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组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1.94%和10.98%,均高于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的8.62%和7.03%。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中不同队列产妇恶露消失时间进行分析,自然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中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队列产妇恶露中位消失时间均比缩宫素单独使用队列少1 d,log-rank检验P值分别为0.0159和0.8578。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使用效果优于缩宫素单独使用,但治疗成本相应提高(自然分娩组3842.8元vs.3901.14元;剖宫产组6106.7元vs.6510.5元),自然分娩组产后产后出血率、产后72 h宫底高度改善、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和恶露持续时间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别为94.11、58.35、17.58和58.35元;剖宫产组产后产后出血率、产后72 h宫底高度改善、子宫复旧不良发生率和恶露持续时间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分别为8003、1755、101和400元。结论:在分娩中,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使用相比于缩宫素单独使用,不但能减少缩宫素的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同时在降低产后出血率、子宫复旧等方面更有优势,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注射液 自然分娩 剖宫产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 药物经济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莨菪烷类药物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万峰 彭芙 +2 位作者 熊城 成云芳 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3-80,共8页
山莨菪、洋金花等含莨菪烷类小分子的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莨菪烷类药物属M胆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常用治疗性药物。本文综述了莨菪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理及临床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 山莨菪、洋金花等含莨菪烷类小分子的中药在我国应用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莨菪烷类药物属M胆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常用治疗性药物。本文综述了莨菪烷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理及临床应用于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解析莨菪烷类药物与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关系以及莨菪烷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菪烷类生物碱 微循环障碍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毒理 临床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草醛“促膜通窍”提高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19
作者 陈思敏 唐小懿 +4 位作者 赵元静 王辉 徐浩然 徐世军 谌立巍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48-57,共10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药开窍药安息香中主要成分香草醛能降低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渗透率,基于此考察香草醛能否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其一线用药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并探讨其增效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PA标准菌株ATCC27853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PA(PA2019~32)为实验对象,倍比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香草醛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测定联合用药指数(FIC);基于所得FIC指数,测定联合用药的时间杀伤曲线;采用illunima二代测序平台,比较ATCC27853在有无香草醛干预下的转录组改变,采用基因组比对、差异鉴定、通路分析和表型分析确定核心靶标;结合亚胺培南进入PA菌体机制,RT-qPCR检测香草醛对转运通路pae01501中oprD基因表达的影响;尾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MLD)PA2019~32构建小鼠细菌感染模型,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140mg/kg香草醛,31.2mg/kg庆大霉素及相同剂量香草醛+庆大霉素,262.4mg/kg的亚胺培南以及等剂量香草醛+亚胺培南,通过考察120h内各组动物死亡率进一步验证药物联用是否增强药物的体内抗感染保护作用。结果:单用香草醛对PA基本无抗菌作用(MIC>512μg/mL);针对ATCC27853,亚胺培南单用及与香草醛联用的MIC值分别为2和1μg/mL,针对PA2019~32两者MIC值分别为4和2μg/mL;两者联用时,针对ATCC27853及PA2019~32的FIC值均为0.5625;单用亚胺培南时两菌株从8h至48h均呈现明显增殖;1/2MIC亚胺培南+1/16MIC香草醛联用时,两菌株均出现增殖停滞;转录组学共组装比对出7134个基因,香草醛可显著改变ATCC27853转录本的整体轮廓,其中差异性表达基因共623,含425个上调基因和198个下调基因;GO和KEGG分析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ABC转运体和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应激通路,下调通路中显著富集的有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等通路;香草醛显著增强两菌株外膜孔蛋白oprD基因表达量,并且呈现出显著的量效关系;在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120h内模型组小鼠存活率为8.3%,香草醛为16.7%;单用亚胺培南和庆大霉素小鼠存活率分别为33.3%和8.3%,当香草醛与亚胺培南及庆大霉素联合使用后小鼠存活率可提高至50.0%和41.7%,药物联用后明显提高了模型小鼠生存率。结论:香草醛与亚胺培南联用虽为相加作用,但联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杀伤优势,能停滞两菌株的生长繁殖。这一作用与香草醛抑制多种糖和核酸原料代谢有关。最为重要的是,香草醛可改变细菌外膜转运体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可剂量依赖性地升高亚胺培南进入胞体所需要的OprD蛋白的基因表达。因此“促膜开窍”很可能是香草醛提高药物抗菌效应的关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安息香 香草醛 耐药 转录组 外膜通道蛋白Op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药提取物碳足迹核算研究:以某企业的桑叶提取物为例
20
作者 慈志敏 欧建祥 +6 位作者 余强 郑川 裴照卿 瞿礼萍 杨明 韩丽 张定堃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15部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中药制药企业开展相关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以某企业生产的桑叶提取物为例,分析中药提取物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15部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中药制药企业开展相关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迫在眉睫。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以某企业生产的桑叶提取物为例,分析中药提取物从“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1 kg产品,原材料获取阶段、运输阶段及提取物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分别为-20.569、1.205、173.577 kgCO_(2)eq(二氧化碳当量),产品最终碳足迹为154.213 kgCO_(2)eq·kg^(-1)。生产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其中,乙醇溶剂的消耗对碳足迹贡献最大,占比25.71%,超四分之一;其次是中药渣处理过程,占比19.67%;其后是废水处理、热蒸汽及饮用水的消耗,占比分别为17.71%、17.43%及16.90%;电力消耗和包装材料的使用碳排放量相对较小,仅为2.58%,特别是包装材料的消耗,仅0.04%,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有望为中药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为中药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思路,发展基于绿色低碳制造的现代中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提取物 碳足迹 中药绿色制造 新质生产力 生命周期评价(LC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