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邻近地区大气热源对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海文 田淑欣 杜建华 《陕西气象》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利用1957—2006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华北汛期降水量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 利用1957—2006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热源影响华北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华北汛期降水量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显著正相关,与江淮流域的视水汽汇显著反相关。以1978年为界,高原上空大气热源由之前的异常偏强改为之后的异常偏弱,直接导致了高原东部邻近地区包括华北在内的纬向垂直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即由之前的异常上升改变为之后的异常下沉,华北汛期降水也因此发生了由偏多变为偏少的年代际变化。华北上空视水汽汇的年代际减少,也是华北汛期降水年代际减少的重要的热力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华北汛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分布特征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冯琬 范广洲 +3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王炳斌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37-642,共6页
利用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1951~2010年夏季青藏高原主体大气热源分布、对东亚地区的环流影响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针对高原加热局地特征明显的特点,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热源分布以及对东亚地区大... 利用NEC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1951~2010年夏季青藏高原主体大气热源分布、对东亚地区的环流影响及其与同期中国降水的关系.针对高原加热局地特征明显的特点,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的热源分布以及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中心位于高原东南侧时,青藏高原夏季风加强,南亚高压偏南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而东亚中高纬地区两脊一槽的经向环流分布形势明显,有利于中国长江流域的降水而不利于华南华北的降水发展.当加热中心位于高原中北部与西南地区时,青藏高原夏季风减弱,南亚高压偏西,西太副高明显偏东偏弱,中高纬环流的纬向特征明显,有利于中国地区北方降水而不利于南方地区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气候诊断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环流异常 降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42
3
作者 华维 董一平 范广洲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68个测站1973~2007年近35a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呈现东南部较少,逐渐向西北地区增加的特征,近35a青...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68个测站1973~2007年近35a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呈现东南部较少,逐渐向西北地区增加的特征,近35a青藏高原西部、西藏西南部和青海西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余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第一载荷向量场反映了全区日照时数较一致的偏多或偏少;第二三载荷向量场分别反映了高原日照时数南北相反变化以及中部与西部、北部相反变化的差异。2.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空间异常区可分为7个,即高原东南区、高原北部区、高原中部区、藏东区、青海北部区、藏西南区和高原西部区。高原北部和中东部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较为显著,高原西部和西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3.高原东南区、高原中部区、青海北部区和藏西南区存在显著的16a周期,其他异常区的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年日照时数 时空特征 旋转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丽华 范广洲 +3 位作者 董一平 王炳赟 华维 周定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近59年来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时空演变特征的分...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近59年来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时空演变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自1950年以来,青藏高原夏季500 hPa纬向风总体呈现减弱趋势,其中在1950年代西风偏弱,1960年代西风明显偏强,1970年代至21世纪初西风一直处于偏弱阶段;纬向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表现为高原大部分区域上空纬向风呈现减弱趋势,其减弱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高原西北部及中部地区减弱趋势最为明显;对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距平时间序列作EOF分解,得出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整体减弱型,其时间权重系数呈现长期正趋势;时间系数的11年滑动平均分析表明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纬向西风整体增强趋势比较明显,19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为西风减弱阶段,且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时间系数的突变分析表明纬向风在1967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减弱突变;时间系数的小波分析表明其具有2~4年的周期,这一周期成分在1950年代前期和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两个时段比较显著。年际、年代际尺度上高原夏季500 hPa纬向风减弱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均表明:高原纬向风减弱时长江中下游以北的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以东北和华北表现明显,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降水场与大气环流、水汽通量散度场都有较好的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纬向风 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四川省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杰 倪长健 +1 位作者 姚鹏 袁淑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7-253,共7页
利用四川省149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6-8月)夏季连续降水距平资料,基于信息扩散理论,通过构造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之间的梯形模糊隶属函数,引入区间平均隶属度,探讨了四川省夏季不同等级... 利用四川省149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6-8月)夏季连续降水距平资料,基于信息扩散理论,通过构造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之间的梯形模糊隶属函数,引入区间平均隶属度,探讨了四川省夏季不同等级农业干旱危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总体上,四川省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水平是比较高的,发生几率约在25%~49%之间,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和南部以及川西南山地的南部地区,而川西高原基本上为低发区,并且从川西高原北部穿越川西高原中部到川西南山地北部形成了一条低值带;(2) 中度及以上农业干旱危险性主要分布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并且在盆地西北部和东北部易形成集中连片的高值区;(3) 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出现轻度农业干旱危险性的概率要大于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4)与传统频次统计结果相比,所提结果在整体趋势上与之一致,只是在数值上有所差异;(5) 首次在四川地区采用不确定分析方法,定量地揭示了该地区不同等级农业干旱危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农业干旱危险性 降水距平 信息扩散 平均隶属度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移高原低涡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楚惠 李国平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36-43,共8页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时空分辨率较高的TBB资料,对造成我国长江流域强降水的一次高原低涡东移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主要分析了低涡移动、降水分布及水汽输送、假相当位... 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时空分辨率较高的TBB资料,对造成我国长江流域强降水的一次高原低涡东移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主要分析了低涡移动、降水分布及水汽输送、假相当位温和湿位涡等物理量。分析表明:此次高原低涡随其东部低槽移出高原,降水主要发生在低涡的东半侧并在低涡移出高原后增强。当低涡与热带气旋合并时,产生强降水.造成了长江流域的汛情。卫星TBB图与降水时段和落区对应较好。水汽通量散度场的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水汽的集散情况,其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一致,且强降水中心位于850 hPaθ_(se)等值线密集区和500 hPa的高能区。低涡降水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湿位涡正负区的叠置是低涡暴雨发展的有利形势,强降雨区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的正值区东北和东南侧零线附近,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对暴雨的落区和移动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移高原低涡 TBB 假相当位温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建设对成都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曾胜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22-1627,共6页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盖的改变,如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导致热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道路属性(道路密度及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运用2012年成都市不同时次...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盖的改变,如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导致热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道路属性(道路密度及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运用2012年成都市不同时次(冬夏季)的遥感数据及城市道路交通专题图,运用3S技术探讨道路密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研究表明:(1)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市区地表平均温度显著高于郊区且热岛强度呈现夏强(3~4℃)冬弱(2.5~3℃)、夜强昼弱的特征。日间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多热中心的分布模式,但冬夏季热岛中心位置不同。夏季日间热中心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和中东北部,最高可达32.66℃,而冬季日间城市的西南部地表温度较高且热中心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界地区,地表温度超过16℃。无论冬夏,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均呈现环状分布特征,即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地表温度逐渐升高,夏季城乡地表温差高达4.37℃而冬季达到2.82℃。(2)成都市区道路呈现“圈层型+辐射型”分布模式,道路密度与道路的分布有关,城市南部及西南部的道路密度高于北部区域。(3)无论冬夏,道路密度与地表温度正相关,但两者相关性呈现昼弱夜强的特征,其中夜间相关系数达到0.5左右。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3个指标的分析都表明无论冬夏、无论昼夜,市区分布面积最广的三级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最大,其热效应贡献度指数均在95%以上,其次是二级道路,各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为45%~80%。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并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道路密度 热贡献 MODIS 热岛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合成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鹏飞 李国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9-654,共6页
利用中(国)日(本)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合作试验(GAME/Tibet)设立于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和改则两地自动气象站(AW S)1997~1998年观测的大气、辐射和土壤等资料,计算了两地的逐时地表反射率,并进行了日平均、月平均和日合成分析,据此... 利用中(国)日(本)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合作试验(GAME/Tibet)设立于青藏高原西部狮泉河和改则两地自动气象站(AW S)1997~1998年观测的大气、辐射和土壤等资料,计算了两地的逐时地表反射率,并进行了日平均、月平均和日合成分析,据此讨论了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若干变化特征,并在计算了对反射率影响最大的因子——太阳高度角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西部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半年,由于降水使土壤湿度增大,植被生长、地表反射率值较低;冬半年,受土壤湿度减小、雪盖覆盖影响,地表反射率值较高,12月平均值可达0.5以上。而地表反射率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清晨、黄昏地表反射率高,中午地表反射率低,大致呈U形曲线,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相反。该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高原地区地表反射率的平均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反射率 变化 合成分析 太阳高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曾胜兰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不同时次的遥感影像,探讨成都市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热岛等级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且夜间夏强冬弱,地表温度呈条状分布;日间城市多数区域属...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不同时次的遥感影像,探讨成都市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热岛等级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且夜间夏强冬弱,地表温度呈条状分布;日间城市多数区域属于弱热岛以上等级,中心城区偏向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夜间强热岛面积扩张,冬季热岛等级增加明显;2002~2012年,城市热岛等级增加,强热岛面积扩张,但存在昼夜和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城市气象学 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强度 热岛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近40a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10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2 位作者 范广洲 程炳岩 李洪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60s到1980s中期经历了一个由暖变冷的过程后,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从1970s就开始呈单调上升趋势。青藏高原东侧山脉走向对气温变化的东西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气温的主要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敏感区。小波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气温整体变化在近40a主要存在准8a的周期,其中四川盆地东部的气温在整个时段存在准20a和准8-9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气温变化 时空特征 旋转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炳赟 范广洲 +4 位作者 董一平 华维 周定文 朱丽华 张琪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4-681,共8页
利用川渝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2个物候观测站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与物候变化特征:最近10 a年均温度比前30多a高0.68℃,年均降水量基本无变化。低温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低温天数、低温积温绝对值都在减少。日均最高温... 利用川渝地区44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2个物候观测站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气候与物候变化特征:最近10 a年均温度比前30多a高0.68℃,年均降水量基本无变化。低温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低温天数、低温积温绝对值都在减少。日均最高温度在高原南部、西南山地减少,其它地区都增加;日均最低温度都在增暖。降水在四川盆地下降,在重庆西部、川西高原增加。降水日数在高原西部增加,其它地区都下降。春始期仁寿略微推迟,北碚微弱提前;秋始期都推迟。展叶期的杏树、刺槐、水杉、紫荆、梧桐推迟,紫藤、毛桃提前。落叶期仁寿刺槐提前,北碚的植物全部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物候 季节起始期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熊光明 陈权亮 +1 位作者 朱克云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1006,共6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极涡强度指数的变化讨论了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极涡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和中心强...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极涡强度指数的变化讨论了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极涡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冬季极涡强度的变化特征;冬季极涡存在准13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为明显。结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极涡强、弱不同年份我国冬季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相对极涡弱值年而言,极涡强值年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偏高,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最为明显,北方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500hPa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中高纬度的位势高度升高,冷空气向极地聚集,东亚大槽减弱,我国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湿空气向我国内陆输送,长江流域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极涡 北极涛动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谢辉 王磊 李景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23-5534,共12页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流程框图,构建了综合生态风险值的计算模型,即综合生态风险值是综合风险概率、综合生态损失度和综合社会经济易损度的叠加。在研究区历史资料考证和2002年E...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研究区,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原理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流程框图,构建了综合生态风险值的计算模型,即综合生态风险值是综合风险概率、综合生态损失度和综合社会经济易损度的叠加。在研究区历史资料考证和2002年ETM+遥感影像景观分类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干旱、洪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地理学中的大量数学方法,按照评价步骤和计算模型,将研究区4种生态风险源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5个级别。研究结果为环境管理和生态风险决策提供数量化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综合生态风险值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渭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盆地夏季旱涝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陈权亮 倪长健 万文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7-594,共8页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区域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周期也有一定的差异。(2)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500 hPa高度上北半球欧亚地区两脊一槽型环流发展,孟加拉湾的低气压有利于水汽从西南方向输送到我国,同时南亚高压西部增强,使得川渝盆地西部和我国河套地区降水偏多。而在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东亚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有利于我国东部冷空气南下,配合副热带高压西伸,南亚高压东部减弱,我国中部地区和川渝盆地东部降水偏多。(3)前期春季OLR场特征对后期夏季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印度洋到孟加拉湾整个地区前期春季OLR减小,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地区。而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从南海向我国的水汽输送增强,盆地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盆地 夏季降水 大尺度环流 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M4.0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研究 被引量:41
15
作者 赖欣 文军 +5 位作者 岑思弦 宋海清 田辉 史小康 何媛 黄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9-512,共14页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 本文利用普林斯顿大学全球大气强迫场资料,驱动公用陆面过程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0,CLM4.O)模拟了中国区域1961-2010年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将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Na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NCEP)和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AMSR-E)反演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LM4.0模拟结果可以反映出中国区域观测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但东北、江淮和河套三个地区模拟值相对于观测值在各层次均系统性偏大。模拟与NCEP再分析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与AMSR-E的反演值在35°N以北的分布也基本一致;从1961-2010年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东北平原、江淮地区和长江流域为高值区。土壤湿度数值总体上从浅层向深层增加。不同深度土壤湿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除新疆西部和东北部分地区外,土壤湿度在35°N以北以减少趋势为主,30°N以南的长江流域、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CLM4.0模拟的夏季土壤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响应了降水的变化。中国典型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减小,湿润区增加。其中湿润区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响应最为显著,其次是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4 0模式 土壤湿度 数值模拟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2 位作者 陈权亮 董一平 周定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5-883,共9页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 利用1997年10月1日至1998年9月30日设置在青藏高原西部改则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强迫场,采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改则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生长过程的影响及反馈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VIM模式对青藏高原西部陆面过程具有一定模拟能力,能够较真实地模拟出地表特征量的变化特点。通过敏感性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理生长过程有明显影响: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尤其在雨季最为明显,其他季节无太大变化;气候变暖对植被生理过程的综合作用是植被净光合作用的变化,即春季增强,夏季减弱,秋季和冬季变化不大;"暖湿化"对高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春季和夏季植被活动增强,尤其春季最为明显。植被物理特性参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陆面过程,进而导致高原热源发生变化,因此,为准确估计地表能量收支,对模式陆面参数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区 气候变化 植被生理过程 反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35
17
作者 李谢辉 王磊 +1 位作者 谭灵芝 郑奕5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3-739,共7页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洪灾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G IS方法,综合分析了渭河下游对洪水灾害有影响的降水、地形、水系、过境洪水和防洪工程等自然致灾力和孕灾环境的影响度,以及承灾体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可能损失...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洪灾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据灾害系统理论,利用G IS方法,综合分析了渭河下游对洪水灾害有影响的降水、地形、水系、过境洪水和防洪工程等自然致灾力和孕灾环境的影响度,以及承灾体遭受不同强度洪水可能损失程度的易损性影响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叠加法,从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对洪灾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洪水灾害风险整体上以渭河下游干流为中心逐渐向两边递减,即离主干河流越近,风险越高,反之越低;从行政区划上来看,西安市城区和临潼区基本处于高风险区,而华县、华阴市和潼关县基本处于低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下游 洪水灾害 风险评价 GI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近地层垂直风速廓线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龚玺 朱蓉 +3 位作者 范广洲 李泽椿 马文通 周荣卫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1-722,共12页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2009-201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开展的100 m铁塔大气湍流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垂直风廓线变化特征,并在局地相似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垂直风廓线表达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草原近地层大气中,不稳定层结和...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2009-201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开展的100 m铁塔大气湍流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垂直风廓线变化特征,并在局地相似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垂直风廓线表达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草原近地层大气中,不稳定层结和稳定层结条件发生的概率远高于中性和弱不稳定、弱稳定层结的发生概率。(2)稳定层结时,大气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变化较明显,需要按照不同的高度层分别研究其风速的变化规律。根据内蒙古锡林浩特草原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得到,稳定层结时的无因次风速梯度随稳定度ξ的变化关系可以表达为1+β_mξ,其中β_m的取值与距地面高度有关:30 m高度及以下,β_m取4.3-5.4;高度在(30 m,50 m],β_m取2.9-3.4;50 m及以上高度,β_m取2.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风速廓线 大气稳定度 相似理论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无因次风速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径流丰枯频率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静 倪长健 +2 位作者 袁淑杰 任照环 王杰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以金沙江中游小得石站1953~2004年径流资料及宜宾市1953~2004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为基础,应用Copula函数构造径流量和降水量的联合分布,对金沙江下游径流的丰枯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季度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均服从皮尔逊Ⅲ分布;Clayton... 以金沙江中游小得石站1953~2004年径流资料及宜宾市1953~2004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为基础,应用Copula函数构造径流量和降水量的联合分布,对金沙江下游径流的丰枯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季度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均服从皮尔逊Ⅲ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能很好地拟合各个季度降水量和径流量的联合分布;各季度的丰水频率分别为14.08%、18.11%、12.32%、13.01%,对应的枯水频率分别为15.51%、18.78%、14.16%、15.48%。上述研究能够为金沙江下游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尔逊Ⅲ分布 COPULA函数 径流 降水 丰枯频率 金沙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过程中暴雨的GPS可降水量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国翠 李国平 +2 位作者 陈小雷 李宗涛 孙云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一次由副热带高压进退引起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通常出现在GPS可降水量高于基值时,尤... 利用2010年8月石家庄地基GPS反演的可降水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常规天气资料,对一次由副热带高压进退引起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的GPS可降水量和假相当位温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通常出现在GPS可降水量高于基值时,尤其是在GPS可降水量达到极大值前后,极大值阶段对应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上升后期若有高空槽扰动,则出现对流性强降水;GPS可降水量下降初期仍将维持弱降水。2)非对流稳定性降水的GPS可降水量呈波状变化,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呈多峰型,强降水与GPS可降水量的大值阶段对应;对流性降水过程中,GPS可降水量升降剧烈,GPS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峰值刚好对应。3)降水多发生在GPS可降水量偏离系数为正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偏离系数超过1时。当GPS可降水量剧烈增长,降水性质为对流性雷雨或阵雨时,对应的偏离系数可比稳定性降水的略小。4)前期高能量的积累是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副高降水出现在假相当位温的快速下降阶段或谷值区。假相当位温峰值越高、升降幅度越大、高值持续时间越长,相应的降水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可降水量 偏离系数 暴雨 副热带高压 假相当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