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池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43
1
作者 陈洪德 曾允孚 李孝全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85-96,共12页
丹池盆地属右江裂谷带靠近江南古陆南缘的次级裂陷盆地.其中的沉积可分为五个相区.十三种相类型.研究认为丹池盆地的形成、沉积作用、相和相序的分布均明显受到同沉积期断裂活动的影响.构造演化从泥盆纪初开始即有北西向丹池断裂的张裂... 丹池盆地属右江裂谷带靠近江南古陆南缘的次级裂陷盆地.其中的沉积可分为五个相区.十三种相类型.研究认为丹池盆地的形成、沉积作用、相和相序的分布均明显受到同沉积期断裂活动的影响.构造演化从泥盆纪初开始即有北西向丹池断裂的张裂作用,此种张裂与其派生的北北东向走滑断裂的复合作用,到二叠纪时,演变为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活动,丹池盆地最初由半地堑式发展为地堑式盆地,到二叠纪成为—走滑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池 沉积盆地 岩相 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17
2
作者 曾允孚 王成善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碳酸盐相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研究已摆脱了60—70年代的静态的束缚而进入了一种动态研究阶段并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台地和缓坡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厘定,并提出碳酸盐相...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碳酸盐相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研究已摆脱了60—70年代的静态的束缚而进入了一种动态研究阶段并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台地和缓坡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厘定,并提出碳酸盐相模式的端元类型概念及其分类。此外,建隆的形成、海平面变化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而碳酸盐相模式又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沉积相模式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及其在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曹利国 田洪均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94-101,共8页
简要说明使用放射性核素源激发,Si(Li)半导体探测器-多道分析器系统测定碳酸盐岩样品中铁、锶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实验条件、工作方法,并讨论了这一方法在川西北甘溪剖面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对岩石中铁、锶相互关系的分析... 简要说明使用放射性核素源激发,Si(Li)半导体探测器-多道分析器系统测定碳酸盐岩样品中铁、锶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实验条件、工作方法,并讨论了这一方法在川西北甘溪剖面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对岩石中铁、锶相互关系的分析和它与原始沉积环境、粘土含量、白云石的稳定化以及沉积溶液性质的关系,为沉积环境的研究和白云岩化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本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分析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白云岩化模式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覃建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3-27,共5页
近年来,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白云岩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白云岩化的物质来源、白云岩化环境、白云岩化阶段和白云岩化机理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机理中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的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热液白云岩化... 近年来,随着沉积学理论的发展,白云岩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白云岩化的物质来源、白云岩化环境、白云岩化阶段和白云岩化机理等。其中以白云岩化机理中与区域构造运动有关的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热液白云岩化和与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白云岩化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岩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早震旦世早期的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长俊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81-91,T001,共12页
云南牛头山地区的陆良组、牛头山组属下震旦统,沉积相类型为浅海—海岸相,而澄江等地的澄江组为河流相,两者为同时异相产物。滇中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早震旦世早期沉积相展布由古陆剥蚀区—河流相—海岸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呈不对称的... 云南牛头山地区的陆良组、牛头山组属下震旦统,沉积相类型为浅海—海岸相,而澄江等地的澄江组为河流相,两者为同时异相产物。滇中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早震旦世早期沉积相展布由古陆剥蚀区—河流相—海岸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呈不对称的箕状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划分 沉积环境 早震旦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北段泥盆纪陆架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
6
作者 郑和荣 曾允孚 张锦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7-35,共9页
四川龙门山北段泥盆纪陆架沉积经历了陆源碎屑滨岸—陆棚、同斜碳酸盐缓坡、镶边碳酸盐台地、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和浅滩化碳酸盐台地的环境演化。沉积环境的变迁是在古区域构造为主的控制下进行的。在垂向和横向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四川龙门山北段泥盆纪陆架沉积经历了陆源碎屑滨岸—陆棚、同斜碳酸盐缓坡、镶边碳酸盐台地、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和浅滩化碳酸盐台地的环境演化。沉积环境的变迁是在古区域构造为主的控制下进行的。在垂向和横向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盆地沉积作用的模式和盆地演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 碳酸盐岩 盆地 泥盆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亚洛亚蒂盆地的现代沉积作用
7
作者 刘家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37-145,共9页
洛亚蒂盆地沉积物是棕黄色软泥和生物碎屑砂。它们有5个来源:新喀里多尼亚堤礁、深海生物群落、浮游生物群体和火山碎屑。沉积物由浊流和半深海沉积物的互层组成,可以通过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和生物碎屑的分析将两者加以区分。通过对蒂奥... 洛亚蒂盆地沉积物是棕黄色软泥和生物碎屑砂。它们有5个来源:新喀里多尼亚堤礁、深海生物群落、浮游生物群体和火山碎屑。沉积物由浊流和半深海沉积物的互层组成,可以通过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和生物碎屑的分析将两者加以区分。通过对蒂奥和利富之间的岩心的研究,认识到在蒂奥水道对面,分布着一个展布广阔,但幅度很小、延伸50km的海底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堤礁 沉积环境 盆地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中上泥盆统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1
8
作者 曾允孚 张锦泉 郑和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11,T001,共12页
本文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白云岩作了系统分析,确定出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白云岩。其中由它形微晶白云石构成的白云岩,是泻湖中形成的高镁碳酸盐泥在成岩作用阶段发生晶格调整而成;而... 本文应用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白云岩作了系统分析,确定出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白云岩。其中由它形微晶白云石构成的白云岩,是泻湖中形成的高镁碳酸盐泥在成岩作用阶段发生晶格调整而成;而自形和半自形粉至粗晶白云石构成的白云岩则是深埋混合水白云化作用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成因 四川 龙门山 泥盆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后生变化及孔隙演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覃建雄 曾允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1-102,共12页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矿物包裹体等综合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的成岩作用、成岩环境、成岩序列、埋藏史及孔隙演化史作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下奥陶统经历了长期...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阴极发光、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矿物包裹体等综合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的成岩作用、成岩环境、成岩序列、埋藏史及孔隙演化史作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下奥陶统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成岩后生变化历史,既受近地表、浅埋藏成岩环境的明显影响,又受表生、深埋成岩环境的强烈改造。孔隙演化史极为复杂,主要受白云岩化、古岩溶和深部溶解作用的控制。其中,表生环境中的古岩溶和深埋环境中的深部溶解作用是形成有效储集空间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早奥陶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古岩溶天然气储层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锦泉 耿爱琴 +3 位作者 陈洪德 郑荣才 郑承光 张吉森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65-70,共6页
鄂尔多斯地区早奥陶世沉积后构造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在不整合面之下的马家沟组白云岩中形成厚30~100m的古岩溶系统。在不同的岩溶地貌中,溶蚀缝、孔、洞发育程度及岩溶岩类型分布、岩溶相序列是不同的。对储层最有利的是岩溶斜坡。... 鄂尔多斯地区早奥陶世沉积后构造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在不整合面之下的马家沟组白云岩中形成厚30~100m的古岩溶系统。在不同的岩溶地貌中,溶蚀缝、孔、洞发育程度及岩溶岩类型分布、岩溶相序列是不同的。对储层最有利的是岩溶斜坡。岩溶水沿裂缝垂向淋滤,地下径流沿潜水面附近作水平运动。水的交替作用和溶蚀作用强,形成层状溶孔(洞)为主的裂缝-溶洞型储层。虽然储层的孔、渗性不均一,变化大,但由于靖边-志丹-宜川岩溶斜坡产状平缓,具有区域上稳定、含气面积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天然气 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矿物的阴极发光性与其Fe,Mn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91
11
作者 黄思静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2年第4期74-79,共6页
根据不同地区和时代84件碳酸盐样品的阴极发光和Fe,Mn元素分析,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和实验条件下,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阴极发光性与其Fe,Mn含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Mn<40μg/g(ppm)时,其阴极发光性主要受Mn的绝对含量控制,当Mn<20μg/... 根据不同地区和时代84件碳酸盐样品的阴极发光和Fe,Mn元素分析,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和实验条件下,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阴极发光性与其Fe,Mn含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Mn<40μg/g(ppm)时,其阴极发光性主要受Mn的绝对含量控制,当Mn<20μg/g时,不具阴极发光;Fe>5000μg/g时,其阴极发光性与Fe的绝对含关系更为密切,当Fe>10000μg/g时,不具阴极发光;Mn>40μg/g,Fe<5000μg/g时,其阴极发光性受Fe/Mn比值的显著控制,此时当Fe/Mn<7时,具强的阴极发光,30>Fe/Mn>7时,具中等强度的阴极发光,Fe/Mn>30时,具弱的阴极发光。两个热液碳酸岩中单晶白云石样品的阴极发光性和稀土元素含量间的关系说明,碳酸盐矿物的阴极发光性可能还与某些稀土元素的存在有关,它们可能是某些样品具低激活电压和长发光余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阴极发光性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 被引量:31
12
作者 崔秉荃 龙学明 李元林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9-45,共7页
文章从川西拗陷中生代陆源碎屑岩的物源研究入手,探讨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活动历史。根据大量的砾石统计、古水流测量、碎屑成分和所含化石的详细鉴定,确定了中生代不同时期碎屑岩的母岩来源、时代、水流方向和大地构造背景,并推演龙门... 文章从川西拗陷中生代陆源碎屑岩的物源研究入手,探讨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活动历史。根据大量的砾石统计、古水流测量、碎屑成分和所含化石的详细鉴定,确定了中生代不同时期碎屑岩的母岩来源、时代、水流方向和大地构造背景,并推演龙门山的崛起与川西拗陷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拗陷 沉降 龙门山 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北部西雅尔岗地区白垩—第三系红层的成岩作用及成岩环境(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宝珺 余光明 +1 位作者 王成善 张哨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28,共18页
西雅尔岗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腹地,地理范围为东经88°00’至89°00’,北纬32°40’至33°40’.大地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的玛依岗日—阿木冈基底隆断带.在晚白垩—第三纪时期,受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巨厚... 西雅尔岗地区位于羌塘高原腹地,地理范围为东经88°00’至89°00’,北纬32°40’至33°40’.大地构造位置从属于羌塘地块的玛依岗日—阿木冈基底隆断带.在晚白垩—第三纪时期,受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影响,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红色陆屑建造,其基本特征为沉积厚度大、粗粒沉积所占比例高、沉积类型复杂、横向及纵向上相变快、岩石的颜色多为红色及紫色.沉积相类型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湖泊.化石类型主要为植物(柏型枝),孢粉和鸟足印化石.反映了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快速堆积的沉积特征.根据对该区岩石学的研究,发现岩石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类型皆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矿物组合的变化是由于沉积后附加的陆原机械渗入粘土.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矿物及岩屑的溶解作用以及在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所造成的.导致结构类型改变的原因是(1)机械渗入的碎屑粘土及自生的粘土矿物形成孔隙间的粘土质“成岩杂基”.而这些孔隙在最初沉积时则没有杂基存在;(2)松散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结构颗粒的溶解作用;(3)由于压实及压溶作用而形成粉砂级及其它细小的颗粒;(4)交代作用及重结晶作用.这些成岩过程明显地反映了整个区域岩石的演化历史.显微镜、扫描电镜的观察以及红外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区红层的形成是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成岩作用 白垩-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二叠系─三叠系初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物绝灭事件 被引量:71
14
作者 黄思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三叠纪 碳酸盐 生物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泥盆纪生物礁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和荣 曾允孚 林文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56-463,T001,共9页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泥盆纪生物礁是由缓坡丘礁、镶边台地边缘线状丘礁和开阔及局限台地内补丁礁构成的礁体群。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生态的层孔虫和床板珊瑚。生物礁从早泥盆世甘溪晚期(相当于艾姆斯晚期)开始发育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沙窝子...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泥盆纪生物礁是由缓坡丘礁、镶边台地边缘线状丘礁和开阔及局限台地内补丁礁构成的礁体群。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生态的层孔虫和床板珊瑚。生物礁从早泥盆世甘溪晚期(相当于艾姆斯晚期)开始发育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沙窝子期(相当于弗拉斯期),以发育时间早、延续时间长为特点。单个礁体规模小,高与宽之比一般小于1/30,呈透镜状和丘状。礁体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古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生物礁 层孔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中梁山和广元上寺P-T界线粘土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及成因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思静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66-73,共8页
四川重庆中梁山和广元上寺P-T界线处二叠系顶部的粘土岩主要由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而三叠系底部的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和混层绿泥石-蒙脱石组成。形成二叠系顶部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并使之得以保存的相对酸性成岩介质可能与晚... 四川重庆中梁山和广元上寺P-T界线处二叠系顶部的粘土岩主要由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组成,而三叠系底部的粘土岩主要由伊利石和混层绿泥石-蒙脱石组成。形成二叠系顶部规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并使之得以保存的相对酸性成岩介质可能与晚二叠世生物相对繁盛和绝灭造成的有机质埋藏有关,而三叠系底部的粘土矿物则与相对富镁、钾的成岩介质有关。此外,两地混层伊利石-蒙脱石中混层比例的差别还反映了这一等时面上所经历的最大古地温的差别,这与它们所经历的埋藏史的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线 粘土 矿物 成岩 古地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水力学状态对成岩作用的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洪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4期44-53,共10页
一、孔隙水流动的方式和原因我们在研究一个盆地的沉积物成岩作用时,应该把整个地下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动力学体系。携带成岩物质的孔隙水在盆地内的流动状态和化学性质都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孔隙水流动的原因有: (1)补... 一、孔隙水流动的方式和原因我们在研究一个盆地的沉积物成岩作用时,应该把整个地下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动力学体系。携带成岩物质的孔隙水在盆地内的流动状态和化学性质都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孔隙水流动的原因有: (1)补给作用和排泄作用:地下水由于有高水头的补给和沿压力降低方向上的排泄作用而引起流动。由于岩石的压实和去压实作用也可引起液体流动。 (2)固体体积发生变化可引起流动,如水化作用使岩石膨胀而引起液体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大气水 胶结物 流体相 孔隙水 次生孔隙 碳酸盐沉积 液体流动 同生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被引量:24
18
作者 余光明 王成善 张哨楠 《中国科学(B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982-990,共9页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沉积 盆地 特提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