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青年价值观培养途径研究——评《青年价值观培育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曦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I0005-I0005,共1页
高校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必将由一代又一代的高校青年所影响和决定。因此,高校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对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查与研究,培养高校青年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坚... 高校青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必将由一代又一代的高校青年所影响和决定。因此,高校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对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查与研究,培养高校青年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才能培养出热爱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价值观 后备力量 高校青年 培养途径 价值观培育 社会主义接班人 主流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脉同源:三线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探析
2
作者 曾彦锦 曾绍熙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6期26-28,共3页
探究三线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需要以大历史观作为解释框架,运用整体性的历史思维,从长远史观和整体史观进行分析。从长远史观看,二者有着共同的精神源头--建党精神,且三线精神贯穿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从整体史观看,... 探究三线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需要以大历史观作为解释框架,运用整体性的历史思维,从长远史观和整体史观进行分析。从长远史观看,二者有着共同的精神源头--建党精神,且三线精神贯穿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从整体史观看,三线精神和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有着共同的精神主题,同时,在精神内核方面,三线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精神 精神谱系 关系 大历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教育有效融合研究--评《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曦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F0003-F0003,共1页
当前,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发展已引起各高校重视。从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性来看,高校促进党建与思政课的融合,对强化大学生思政素养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陈潮光、刁振强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研析... 当前,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发展已引起各高校重视。从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性来看,高校促进党建与思政课的融合,对强化大学生思政素养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陈潮光、刁振强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研析大学生党建与思政课的联系,并从协同发展视角研究益于推动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为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政教育效率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与思政 大学生党建工作 思政教育 有效融合 联系性 发展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伦理视域下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及其德育价值探析
4
作者 阳新青 《哲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608-1613,共6页
作为相同历史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都着眼于道德主体的德性养成,既具有目的归旨、核心内涵、理论方法等本质取向上的融通性,即以“道”与“至善”为目的指向和道德理想,以“德性”伦理为核心内涵观... 作为相同历史时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都着眼于道德主体的德性养成,既具有目的归旨、核心内涵、理论方法等本质取向上的融通性,即以“道”与“至善”为目的指向和道德理想,以“德性”伦理为核心内涵观,以“中庸”与“中道”为理论方法;又存在话语逻辑、实现路径、发展方向等不同历史文化基因下的差异性,表现在思维论证与推演过程,德性生成及至善理想的实现,道德目标指向的侧重与现实出路等方面。其伦理思想在当代仍具德育向度及德育价值,尤其在价值导向、过程方法、内容体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 孔子 亚里士多德 伦理思想 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培养路径刍探——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
5
作者 曾彦锦 《成才之路》 2023年第24期129-132,共4页
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从教学内容而言,首先可从历史纵向视角理解“四个选择”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其次,可从历史横向视角理解“三个为什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从教学方法而言,可通过运... 培养大学生历史整体性思维,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从教学内容而言,首先可从历史纵向视角理解“四个选择”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其次,可从历史横向视角理解“三个为什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从教学方法而言,可通过运用“凝练主题,多元整合”和“凝练教学视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整体性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历史整体性思维 路径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对青年党史教育的方法启示
6
作者 曾彦锦 《品位·经典》 2023年第10期18-20,共3页
抗战时期的《中国青年》作为面向广大青年的红色期刊,对当今的青年党史教育实现长效化,有着教学方法方面的启示和价值。具体而言:立足实事求是,运用比较教学;善于扩充素材,活用多种形式;贴近青年生活,重视互动交流。
关键词 《中国青年》 青年党史教育 理想信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OC模式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
7
作者 龙欢欢 耿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年第8期191-194,共4页
基于SPOC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及线上教学资源与传统思政课教学融合。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SPOC混合式教学,在提取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对S... 基于SPOC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有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及线上教学资源与传统思政课教学融合。成都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SPOC混合式教学,在提取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对SPOC模式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效果评估、实现路径及推进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解决了高校思政课在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失衡,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 思政课 混合式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