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21篇文章
< 1 2 2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牌 杨睿 +3 位作者 徐巾喻 石松林 李君 周青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1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54科87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7种。从物种组成来看,在科水平,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有14属100种;在属水平,以石斛属(Dendrobium Sw.)、兰属(Cymbidium Sw.)、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主,分别包含38、24和14种。从生活型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62种),占比达75.3%。从濒危状况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危(CR)11种,濒危(EN)59种,易危(VU)77种,受威胁物种占比高达67.7%。从地理成分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水平有6个分布型和6个亚型,热带成分科与温带成分科的比值为1.54;在属水平有10个分布型和15个亚型,热带成分属与温带成分属的比值为0.87;在种水平包含中国特有分布种52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6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和南部,且从县级行政区域水平看,墨脱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最多(129种);在垂直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快速增多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在海拔(Alt)区间800 m<Alt≤1200 m分布的种类最多(100种)。目前,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正面临着过度采集、群体衰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生存压力。建议在西藏开展全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地工作,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加强保护宣传力度,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地理成分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羽 冯五一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34-735,739,共3页
建国以来,我国矿业得到迅速发展,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结合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矿山环境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阐... 建国以来,我国矿业得到迅速发展,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结合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矿山环境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阐释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 矿山地质灾害 评价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作过程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设计与策略研究--以地质灾害防治课程设计为例
3
作者 崔圣华 范宣梅 +3 位作者 裴向军 杨峥 杨晴雯 蒋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 四川省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为频发的省份,其勘察行业对地质灾害防治设计相关人才需求量大。该文以勘察行业需求为基础,通过地质防治设计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分析,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工程设计专题讲解、工程设计环节、项目评审环节和项目总结交流的四阶段教学过程,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节和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灾防治工程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地质灾害 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数学模型的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4
作者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5-1216,共12页
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以马边县301处地质灾害点为例,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起伏、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降雨等9个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考虑权... 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以马边县301处地质灾害点为例,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起伏、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降雨等9个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考虑权重的加权信息量模型(AHP-I)和加权确定性系数模型(AHP-CF)等4种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坡度、工程岩组、断层和降雨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的贡献度较高。4种评价模型均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其中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中北部以及软弱岩组、河流和断层两侧沿线区域,与历史灾害点分布高度一致。通过ROC曲线计算AUC值均大于0.75,表明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4种模型的准确性排序为AHP-CF>CF>AHP-I>I。该研究可为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 确定系数 马边县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量模型在山地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泸定县为例 被引量:87
5
作者 邓辉 何政伟 +2 位作者 陈晔 蔡宏 李璇琼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6,共10页
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覆被作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利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计算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将获得的综合信息... 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覆被作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利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计算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将获得的综合信息量图划分为:极高度、高度、中度、低度和极低度5级危险区。结果表明,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地区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并且具有与构造带、地震活动带展布相一致的特点,灾害点的分布与危险度分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运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为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山地环境 信息量模型 泸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政伟 黄润秋 +3 位作者 许强 姜琪文 赵银兵 刘少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01-606,共6页
提出以四库一体模式实现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的思路,即以模型为主导,调用方法,提取相关数据计算,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ES对系统判识进行匹配、分析,辅助专家进行决策;将专家决策结果作为知识源提取而存入知识库中。信息系... 提出以四库一体模式实现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的思路,即以模型为主导,调用方法,提取相关数据计算,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ES对系统判识进行匹配、分析,辅助专家进行决策;将专家决策结果作为知识源提取而存入知识库中。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事务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系统应用处理层,两者互为依托。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源,决策支持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进入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方法、知识运作成熟,数据结构化后,又将进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一体模式 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地质灾害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1 位作者 倪化勇 李明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5,共7页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 地质灾害 时空分布规律 孕灾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G318典型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2
8
作者 汤明高 傅涛 +1 位作者 张维科 杨军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0-36,共7页
通过资料收集和大量现场调研得出西藏境内G318沿线发育重大地质灾害324处(段),其中崩塌162个,滑坡39个,泥石流88条,雪崩3处,河岸坍塌10段,冻土冻融22段。崩塌以节理裂隙切割型岩质崩塌、坡面堆积滑塌型和高陡阶地滚落型土质崩塌为主,滑... 通过资料收集和大量现场调研得出西藏境内G318沿线发育重大地质灾害324处(段),其中崩塌162个,滑坡39个,泥石流88条,雪崩3处,河岸坍塌10段,冻土冻融22段。崩塌以节理裂隙切割型岩质崩塌、坡面堆积滑塌型和高陡阶地滚落型土质崩塌为主,滑坡以大型深厚堆积层土质滑坡和中小型风化卸荷型岩质滑坡为主,泥石流以降雨诱发型和冰湖溃决型为主。沿线地质灾害在地域上不均、地形地貌上散中有聚、地层岩性及高程上相对集中、年际上具有周期性及年内具有季节性的发育特点,且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达67%以上。最后,提出了分期分批分级治理的防治思路和不同类型不同成因模式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成因机制 现场调查 地质灾害 分布 防治对策
原文传递
金沙江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其对梯级水电站工程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被引量:14
9
作者 何政伟 黄润秋 +5 位作者 许向宁 赵银兵 吴柏清 许辉熙 张雪峰 张瑞英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605-613,共9页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流域水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流域水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流域规划开发12座梯级电站。梯级电站的开发必然与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正负效应事关水电开发本身的安全,也维系流域乃至西部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必须客观地评价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预测梯级电站修建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筛选出27个评价指标,将其分成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人类活动评价子系统四大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最后, 利用该评价系统将流域划分为26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片区,分述其现状和梯级电站开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梯级电站 生态地质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与环境影响关系研究——以汶川-茂县公路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惠民 任光明 +2 位作者 李源亮 范荣全 李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6-71,共6页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路走廊带的地表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断层、水系、道路影响共6个环境因子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计崩塌258个,滑坡127个,其在30°~60°的坡度范围内分布最广,E、W、SW、NW坡向范围内坡体稳定性较差,灾害频发。(2)地层及岩性在宏观上对灾害发生起着控制作用。(3)距断层越远,其受到的影响越小。(4)走廊带内崩滑灾害受区域水系的控制。(5)距道路400 m的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在道路修建时,应重点考虑边坡、路基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地震 ARCGIS平台 山区公路 公路走廊 汶川 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铁7号线地下水壅高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瑞 许模 +1 位作者 张强 范辰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0-86,共7页
成都地铁7号线路为环线,沿线串联了火车北站、火车东站和火车南站三个重要交通枢纽,且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市域轨道交通放射线形成换乘关系,对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然而,地铁建设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成都地铁7号线路为环线,沿线串联了火车北站、火车东站和火车南站三个重要交通枢纽,且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市域轨道交通放射线形成换乘关系,对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然而,地铁建设将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使水位雍高渗流场发生变化,同时还易引起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和地铁附近浅基础建筑物的破坏。通过定量化研究,计算出地铁7号线修建引起地下水位雍高值为0.0035~0.5500m;由水位壅高导致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受到最大影响的地点为火车南站附近。其承载力为修建前的95.49%;车站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值在0.01~2.18cm范围内,沉降量普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铁7号线 地下水雍高 环境地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汶川县银杏乡地震灾后重建安置区地质灾害及防治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煜 马东涛 +1 位作者 黄海 王显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0年第2期100-105,共6页
银杏乡是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最近的乡镇之一,地震导致全乡618人死亡,11人失踪,近千人受伤,88%的房屋倒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对银杏乡东界脑村、兴文坪村、一碗水村、沙坪关村... 银杏乡是距离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最近的乡镇之一,地震导致全乡618人死亡,11人失踪,近千人受伤,88%的房屋倒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对银杏乡东界脑村、兴文坪村、一碗水村、沙坪关村、桃关村等10处灾后安置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灾害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安置区共有滑坡、崩塌危岩和泥石流灾害62处,灾害规模较小,暴发频率较高,绝大多数地质灾害均属本次汶川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结合对未来灾害发展趋势的分析,文章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安置区 地质灾害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海 王东升 +1 位作者 李伟 沈军辉 《四川地质学报》 2016年第3期510-515,520,共6页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导向性景观,包括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其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什拜因—... 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导向性景观,包括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其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构造、水体景观4大类、9类10小类共计171处地质遗迹景点。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可得出有中峰洞1个国家级景观资源,燕子岩峰丛、太极天坑绝壁、王家洞等48个省级景观资源;有长坪瀑布、红军洞等91个市级景观资源。根据这一等级划分,对景区保护和监测形成框架体系。研究成果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保护 监测 光雾山—诺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灾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和建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锐铧 陈成名 +2 位作者 李梦 周建伟 张帅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年第12期139-140,共2页
5.12汶川地震造成8万余人死亡和失踪,3万余人受伤,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而由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就将近2万。震后为了防治地质灾害进一步威胁灾区群众,国家分期启动了震后灾区应急勘查治理项... 5.12汶川地震造成8万余人死亡和失踪,3万余人受伤,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而由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人员伤亡就将近2万。震后为了防治地质灾害进一步威胁灾区群众,国家分期启动了震后灾区应急勘查治理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有其自己的变形破坏特征,如果我们仍旧按照原来的勘查设计理论来简单处理震区地质灾害,可能会造成对灾害体判断不准和经济上的浪费。所以本文认为,应对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进而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灾害点,做到地质灾害治理的有的放矢。对地震后的地质灾害要分变形山体和破坏山体分别治理,同时对于变形山体我们认为又可以分为震裂山体、震松山体,只有有针对性的防治才能做到更安全、更经济、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区 地质灾害 防治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什邡市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与易发性评价
15
作者 陈锡锐 陈思尧 +5 位作者 杨剑红 刘虹强 袁兆平 朱国宝 谢晓文 蔡国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6期153-163,共11页
大比例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评价工作正逐渐开展,现有易发性评价成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如何精准得到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成果值得探究。文章以什邡市为例,基于斜坡单元逐坡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并不断修正,依托调查成果进行主成分、相关性、... 大比例尺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评价工作正逐渐开展,现有易发性评价成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如何精准得到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成果值得探究。文章以什邡市为例,基于斜坡单元逐坡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并不断修正,依托调查成果进行主成分、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分析筛选出10个评价因子,通过信息量-逻辑回归模型对比分析栅格单元、斜坡单元易发性评价成果,最后以现场调查数据修编斜坡单元易发性评价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什邡市地质灾害整体规模较小,易发性整体上受曲率、植被覆盖率、道路影响最为明显;(2)栅格单元合理性及精度(AUC=0.876)均高于斜坡单元,但结果整体割裂琐碎难以运用,斜坡单元则存在高易发区较多及精度较差(AUC=0.825)的问题;(3)依托现场调查对斜坡单元易发性分区进行修编,得到高易发区面积占13.48%,中易发区面积占15.31%,低与非易发区面积占71.21%,降低了管控难度,精度与现场调查成果相吻合。研究成果及评价流程可指导当地风险管控工作,为同类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调查 易发性评价 信息量 逻辑回归模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以昌波乡至羊拉乡段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豹 赵瑞志 +4 位作者 王海波 李晓光 吕钊 赵阳 王梦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3-1836,共14页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金沙江昌波乡至羊拉乡之间滑坡隐患进行解译和编录,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滑坡隐患34处,其中具有堵江风险的滑坡隐患22处,对居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损失的滑坡隐患4处,并利用时序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在内外动力(地震、降雨)作用下变形特征,验证了遥感手段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便捷性和先进性。最后针对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滑坡灾害遥感识别的发展框架,对遥感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发展方向具有长期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 光学遥感 INSAR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17
作者 钟佳悦 郝利娜 +1 位作者 张明颖 严丽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5,共9页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探讨人类活动与EGCC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延河流域1990—2018年EGCC整体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值从−0.299上升至−0.197;EGCC分布多年来呈“中部最高,东南次之,西北最低”格局;人类活动强度从1990年成片分布逐渐发展到2018年“单核辐射”分布,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中部;人类活动强度与EGCC相关度较高,一定范围内呈正向促进关系;受平山造城工程活动影响,2010—2018年高水平和较高水平承载力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3.164 km2;EGCC变化趋势因治沟造地工程所处乡、镇地理位置和发展侧重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工程对EGCC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治沟造地 平山造城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泥石流堆积体上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防治对策
18
作者 李育枢 李天斌 《岩土工程技术》 2009年第2期64-67,71,共5页
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下,老泥石流堆积体上的地质灾害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以川藏线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公路别托段穿越的老泥石流堆积体为例,介绍其形成演化过程和物质结构特征,分析沿线各地质灾害点的成因,总结在这类流堆积体上进行人... 在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下,老泥石流堆积体上的地质灾害尚未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以川藏线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公路别托段穿越的老泥石流堆积体为例,介绍其形成演化过程和物质结构特征,分析沿线各地质灾害点的成因,总结在这类流堆积体上进行人类工程活动时地质灾害的成灾机理及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泥石流堆积体 地质灾害 成灾机理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19
作者 周夏飞 周胜森 +4 位作者 徐翔宇 解明礼 徐泽升 曹国志 王鲲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99-4008,共10页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22534.1km^(2),占比2.3%;中风险区面积为105239.1km^(2),占比10.7%;低风险区面积为857694.4km^(2),占比87.0%;②从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陇南市东南部、绵阳市中部、南充市北部、阿坝州东南部、雅安市南部、凉山州中部、德阳市西部等;③从重点河流沿岸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重庆段,金沙江攀枝花段,嘉陵江陇南段、南充段,岷江成都段、阿坝州段,雅砻江凉山州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地质灾害 水污染 风险 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生态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在九寨沟已经开始推行,今后这个理念还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尤其是在旅游风景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 生态化 旅游风景区 生态保护 九寨沟 地震后 四川省 可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