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基地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以扬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祥 董召娣 +3 位作者 田巧凤 陈媛 陈源 陈德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0期134-136,共3页
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在开展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本文以扬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 实验基地实践教学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学科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灵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在开展此实践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困难。本文以扬州大学"大田实训计划"为例,列举了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实验基地 实践教学 困境 出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近60年演进过程中产量与形态生理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3 位作者 薛亚光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自早期的50年代品种,结实率逐步提高,但90年代品种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结实率有下降的趋势,穗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随着品种演进,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同步提高,以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明显,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但现代超级稻品种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在结实期下降较快。品种改良提高了抽穗期总叶面积、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粒叶比,还增加了穗长、着粒密度、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目。由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品种,植株高度降低,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显著上升,升至120cm左右。抽穗期顶三叶叶片角度则随品种更替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随品种演进,粳稻的农艺、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改良,但超级稻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演进 产量 形态 生理 超级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海燕 龚志云 +11 位作者 蒋甲福 周宝良 娄群峰 曹清河 席梦利 陈佩度 顾铭洪 张天真 陈发棣 陈劲枫 李宗芸 王秀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24,共28页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技术手段。原位杂交技术与基因组、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的起源、进化、驯化等基础研究和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应用研究。通过形象地展示DNA、RNA、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实际位置,揭示DNA序列之间的实际位置和顺序、亲缘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结构重排、基因组拼接序列的质量、转录水平RNA和翻译水平蛋白质的位置和数量变化等。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淮地区农科院等自20世纪中期开展细胞遗传学理论技术研究,伴随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建立了较完善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开展植物系统进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组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综述江苏省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遗传学会 分子细胞遗传学 DNA分子原位杂交 染色体工程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2 位作者 孙小淋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7-2044,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同一类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在品种演进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稻米的垩白度显著降低,崩解值变大,消减值变小,稻米中的清蛋白、谷蛋白、赖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醇溶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及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和产量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质 产量 氨基酸 蛋白质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在江苏省不同纬度点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18
5
作者 沈新平 沈晓燕 +2 位作者 顾丽 龚丽萍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680,共4页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的纬向性递变特征,种植的适宜区域在扬州至东海间,并以偏北地区(建湖、东海)较优,而在江苏的南北两端(昆山、沛县)要显著差于中间地带。在各稻作区稻米的垩白率(度)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并且在江苏北部地区更易受播期调节。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因此,在高产条件下适当迟播栽培,是降低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的优质生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垩白 纬度 播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43
6
作者 潘学彪 陈宗祥 +1 位作者 左示敏 张亚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分析了江苏省杂草稻蔓延危害的原因,提出以稻田耕翻为主、配合使用清洁种源、人工除草和合理轮作等综合防控杂草稻危害的策略。
关键词 杂草稻 合理轮作 土壤耕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丽君 张丹 +2 位作者 薛林 李建 徐辰武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3-729,共7页
为研究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江苏省糯玉米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利用93对SSR标记研究55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糯玉米单交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UPGMA方法对所有自交系材料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自交系... 为研究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江苏省糯玉米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利用93对SSR标记研究55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糯玉米单交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UPGMA方法对所有自交系材料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自交系中筛选出88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350个差异片断,每对引物检测出2~9个差异片段,平均为3.98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值在0.137与0.832之间,平均为0.520。在单交种中筛选出87对多态性好的引物,扩增出311个差异片断,每对引物可检测出2~9个差异片断,平均3.57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值在0.064与0.839之间,平均为0.475。利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供试自交系分为4类,划分结果基本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资源主要由通系5群、衡白522群以及突变体材料组成,多样性较为丰富,可为糯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单交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粳稻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宗祥 左示敏 +5 位作者 王龙平 朱俊凯 张亚芳 王辉 马玉银 潘学彪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5,共5页
对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的64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2年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纹枯病发病程度及趋势在年度间、同年度重复间表现一致;早、中熟晚粳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其次是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品种抗性相... 对江苏省"十五"前后主栽的64个常规粳稻品种进行2年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纹枯病发病程度及趋势在年度间、同年度重复间表现一致;早、中熟晚粳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其次是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品种抗性相对较差;参试品种中没有发现抗病或高度抗病品种,8个中抗品种分布于不同生育期类型。对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抗纹枯病育种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纹枯病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糯玉米籽粒淀粉黏度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丹 刘丽君 +2 位作者 薛林 李建 徐辰武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42,F0003,共8页
以53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单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淀粉黏度,并使用91对SSR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在检测群体结构的基础上使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供试材料在7个淀粉黏度性状上均呈极显著差异。... 以53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单交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籽粒淀粉黏度,并使用91对SSR标记对这些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在检测群体结构的基础上使用TASSEL软件的GLM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供试材料在7个淀粉黏度性状上均呈极显著差异。②自交系中共扩增出433个差异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个;引物PIC值在0~0.841之间,平均为0.573。单交种中扩增出403个差异片段,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个,引物PIC值在0~0.841之间,平均为0.562。③表型数据聚类结果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④经线性整合的SSR位点组合间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不平衡程度D′大于0.5的组合数占总组合数的10.31%。⑤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群体分为9个亚群体,共发现26个SSR标记与籽粒淀粉黏度性状相关联。⑥有11个SSR标记同时与2个或2个以上性状相关联,可能与这些性状高度正相关或一因多效有关。⑦关联标记对表型变异的总解释率较高,部分性状的解释率总和超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淀粉黏度性状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被引量:9
10
作者 胡雅杰 丛舒敏 +3 位作者 余恩唯 薛建涛 金涛 张洪程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机械化发展是江苏省水稻高质高效生产的第一动力。近1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高质量高性能农机装备数量迅速增加,耕整地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种植水平快速提高,2013年后增速趋缓;水稻高... 机械化发展是江苏省水稻高质高效生产的第一动力。近1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高质量高性能农机装备数量迅速增加,耕整地和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种植水平快速提高,2013年后增速趋缓;水稻高效植保机械、秸秆处理、机械烘干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还存在以下问题:水稻种植机械化短板依然薄弱,存在机插面积下降和直播面积抬升的“隐忧”;前茬麦秸秆高质量还田整地水平不高,缺乏秸秆全量还田高质量耕整地机械;高质量植保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高效植保技术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农机农艺和农机化信息化需加强融合创新;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针对性提出江苏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加快稻田“宜机化”设施建设;加大高质量秸秆还田整地和机械种植的机艺融合创新;加大水稻生产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创新;加大农机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切实制定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农机政策,加大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的农机补贴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化 生产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剧成欣 张耗 +2 位作者 董晶晶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稻米》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消减值和米粉中氮素、硫素含量降低,氮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降低,整精米率和崩解值提高;产量随品种演进而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说明江苏粳型水稻品种改良实现了水稻优质、高产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创新——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项目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力坚 杜永林 +3 位作者 葛自强 孙成明 刘涛 陈瑛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221-3224,共4页
在介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实施的转化项目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为提高江苏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 创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硬度基因分布特点解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文静 吴宏亚 +2 位作者 董亚超 吴迪 高德荣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3,共6页
以江苏省近20年育成的111份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硬度Pina-D1和Pinb-D1等位变异进行KASP标记检测,研究其分布频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小麦软质基因组合类型Pina-D1a/Pinb-D1a占54.95%,硬质基因组合Pina-D1a/Pinb-D1b和Pina-D1b... 以江苏省近20年育成的111份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硬度Pina-D1和Pinb-D1等位变异进行KASP标记检测,研究其分布频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小麦软质基因组合类型Pina-D1a/Pinb-D1a占54.95%,硬质基因组合Pina-D1a/Pinb-D1b和Pina-D1b/Pinb-D1a分别占38.74%和6.31%。近20年扬州地区育成小麦品种(系)以软质类型基因组合为主,南京和镇江地区育成小麦品种(系)是软质兼顾硬质类型基因组合,随着种植区域由南向北,软质小麦基因组合类型的小麦品种(系)数量比例逐渐下降,淮阴和徐州地区育成的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属于硬质类型基因组合Pina-D1a/Pinb-D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uroindoline-D1(Pin-D1)基因 KASP 软质麦 硬质麦 品质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分析及抗纹枯病育种策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爱民 许明 +5 位作者 陈宗祥 姚立生 孙明法 严国红 潘学彪 左示敏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67,共5页
对江苏省2007~2013年审定的101个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1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表现偏差,抗病和中抗类型的仅占3.0%、5.9%,而中感、感病以及高感类型的分别占24.8%、38.6%和27.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纹枯... 对江苏省2007~2013年审定的101个水稻品种的纹枯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1个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总体表现偏差,抗病和中抗类型的仅占3.0%、5.9%,而中感、感病以及高感类型的分别占24.8%、38.6%和27.7%。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感差异明显,籼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高于粳稻品种;粳稻品种中,杂交晚粳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其后依次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以杂交中粳对纹枯病的抗性最差,后3种类型品种均表现中感至高度感病。不同年份间育成水稻品种的抗性分布无明显规律性,显示全省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工作没有实质性开展或进展。对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策略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抗性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环境基金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的监测与评价——基于江苏省新沂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丽芬 张蓉 +4 位作者 李慧 许文艺 陆斌 王喜林 庄恒扬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9-372,共4页
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 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灌溉措施、肥料深施的比例等方面,项目区均高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各种病虫害发生程度项目区均小于非项目区。项目区有机肥使用比非项目区高9.5百分点,增产比例高11.3百分点;9000ks/hm2小麦高产的农户在项目区极显著多于非项目区,而4500kg/hm2低产的农户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低5.8百分点。2008—2011年新沂市冬天低温来临早且持续时间长,项目区86%农户在10月20日前播种小麦且70.2%农户播种量为150—225ks/hm2;而非项目区播种普遍较迟,33.4%农户在10月21-30日播种且50%农户播种量达300—375kg/hm2。结果表明,新沂市项目区农民大多知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技措施,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本研究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推广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性措施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花后氮素吸收·转移生理生态与模拟研究进展
16
作者 施金琦 姜玲玲 +4 位作者 季敏佳 陈欢 钱思航 方洲 庄恒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4期9875-9877,共3页
禾本科作物开花后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50%~90%,开花后叶片量和质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开花后氮素的吸收和分配.花后氮素的吸收与运转还与氮素的生理效率密切相关.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禾本科作物开花后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50%~90%,开花后叶片量和质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开花后氮素的吸收和分配.花后氮素的吸收与运转还与氮素的生理效率密切相关.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在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动态过程和作物管理决策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该研究就作物花后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生理生态、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以及开花后氮素吸收、转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监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江苏农业高校作物栽培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7
作者 张祥 梁潘潘 +3 位作者 陈媛 陈源 陈德华 董召娣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0期149-150,共2页
本文分析了江苏棉花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依此提出了农业高校开展作物栽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农业高校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对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品种的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丁逸帆 许明 +6 位作者 许如根 吴宏亚 吴梅 李鹏程 徐扬 徐辰武 杨泽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26,共5页
以2014~2015年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的14个品种在8个试验点的产量数据为材料,采用GGE双标图法分析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和区域适应性。基于对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分析发现,尽管各个试验点在区分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较强的代... 以2014~2015年江苏省大麦鉴定试验的14个品种在8个试验点的产量数据为材料,采用GGE双标图法分析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和区域适应性。基于对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分析发现,尽管各个试验点在区分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对参试品种的高产性和稳产性分析,发现苏B1202和连啤9091在区域试验中具有较好的高产性和稳产性,且适宜种植的试验点较多,具有一定的广适性,是大麦生产上具备推广潜力的理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GGE双标图 高产性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对江苏省杂交晚粳品种区域试验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陆志刚 丁逸帆 +8 位作者 许明 季雅文 左示敏 陈宗祥 张子惠 李鹏程 徐扬 徐辰武 杨泽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4,共6页
利用GGE双标图方法对江苏省2017年杂交晚粳组区试中14个品种的多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分析,发现此次区试的6个试验点均具有较强代表性。GGE双标图高产、稳产性结果显示甬优1526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7826、春优... 利用GGE双标图方法对江苏省2017年杂交晚粳组区试中14个品种的多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基于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分析,发现此次区试的6个试验点均具有较强代表性。GGE双标图高产、稳产性结果显示甬优1526产量最高,其次是甬优7826、春优312;浙粳优7172稳产性最强,其次是春优312。理想品种分析结果显示甬优1526为最理想品种,既高产又稳产。这说明GGE双标图可有效且直观地评估和解释新品种的区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GGE双标图 高产性 稳产性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傅鹏霄 王珏 +2 位作者 李广浩 陆卫平 陆大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1159,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为江苏省夏玉米高产高效轻简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江玉877(江苏省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在4种栽培模式[基础地力水平(CK)、农户栽培模...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为江苏省夏玉米高产高效轻简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江玉877(江苏省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在4种栽培模式[基础地力水平(CK)、农户栽培模式(FL)、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超高产栽培模式(SH)]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与FL模式相比,HH、SH模式3年平均千粒质量分别增加4.3%和0.8%,产量分别增加20.6%和23.6%,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5.6%和20.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6.3%和28.1%,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增加6.6%和2.4%,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3.9%和31.9%,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20.5%和39.2%。不同模式下,HH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SH模式较FL模式氮素利用率增加。在江苏省夏玉米生产中,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肥料改普通复合肥基施+拔节期撒施氮肥为缓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种肥同播,可达到节省肥料、增产的目标,实现绿色优质高产高效轻简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