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詹东梅 刘延庆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3期1307-1311,1362,共6页
目前,多药耐药(MDR)的发生是晚期胃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阐明胃癌MDR的机制及针对耐药开发逆转剂成为了当前抗肿瘤耐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国中草药在逆转肿瘤MDR方面具有安全、毒性小、多靶点、... 目前,多药耐药(MDR)的发生是晚期胃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阐明胃癌MDR的机制及针对耐药开发逆转剂成为了当前抗肿瘤耐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国中草药在逆转肿瘤MDR方面具有安全、毒性小、多靶点、多途径等特点,安全有效地从中草药中提取有效的活性成分来逆转肿瘤MDR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重点关注。本文将从MDR的产生机制、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物及中药复方等方面总结中药逆转胃癌MDR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临床中选择合适的中药逆转剂协同应对胃癌耐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多药耐药 中药 逆转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迪注射液对人胃癌HGC-27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溪雯 钱亚云 《癌症进展》 2021年第9期887-890,895,共5页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0、7.5、15.0、30.0、60.0、120.0 mg/ml艾迪注射液处理人胃癌HGC-27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不同浓度艾迪注射液培养人胃癌HGC-2...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对人胃癌HGC-2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0、7.5、15.0、30.0、60.0、120.0 mg/ml艾迪注射液处理人胃癌HGC-27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不同浓度艾迪注射液培养人胃癌HGC-27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0.17 mg/ml,后续实验将6.0、12.0、24.0 mg/ml艾迪注射液处理的人胃癌HGC-27细胞设置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以野生型HGC-27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2.0 mg/L顺铂处理的胃癌细胞HGC-27作为阳性对照组,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真核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磷酸化的4EBP1(p-4EB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艾迪注射液浓度的升高,培养24、48、72 h,人胃癌HGC-27细胞A值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 h,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未迁移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未迁移率高于低浓度和中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AKT、4EBP1、p-4EB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中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MTOR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AKT、MTOR、4EBP1、p-4E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中浓度组人胃癌HGC-27细胞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低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能够抑制人胃癌HGC-2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且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其抗胃癌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迪注射液 胃癌 雷帕霉素靶蛋白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房传赐 钱亚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4期182-185,共4页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初期不易发现、致死率高等特点。当前中医药治疗胃癌,具备多方面、多角度、多靶点的优点,是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疗胃癌往往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期论治,攻守相辅,在临床有良好的疗效。...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初期不易发现、致死率高等特点。当前中医药治疗胃癌,具备多方面、多角度、多靶点的优点,是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疗胃癌往往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期论治,攻守相辅,在临床有良好的疗效。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璐佳 梁景岩 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0-506,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刺激其神经保护活性;也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抑制神经炎症。本文阐述了MSC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希望为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胶质细胞 炎症介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环结合蛋白对肺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5
作者 王婷烨 丁彦琳 陶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80,共9页
目的:研究R环结合蛋白对肺腺癌患者预后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为R环在肿瘤生物学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及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R环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文献及相关数据库中获取R环结合基因,以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403例肺腺... 目的:研究R环结合蛋白对肺腺癌患者预后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为R环在肿瘤生物学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及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R环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文献及相关数据库中获取R环结合基因,以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的403例肺腺癌患者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GSE14814与GSE31210两个数据集的数据作为验证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逐步筛选具有独立预后预测作用的临床变量及R环特征基因,maftools分析R环特征基因的突变特征,构建基于R环特征基因的风险评分和列线图模型,验证该模型对高、低风险患者预后预测的能力及其对抗肿瘤药物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实验验证R环特征基因表达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收集整理得到R环特征基因1551个,WGCNA筛选得到显著影响临床表型的R环基因78个,LASSO回归分析保留R环基因14个,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到3个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的R环特征基因(HEXIM1、GLI2、PLEC)和一个临床变量(肿瘤分级),根据各参数的回归系数构建预后模型和列线图模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风险组(P<0.01)。时间依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列队中均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结果表明,高风险组患者对肺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的敏感性更低。PLEC基因沉默实验表明抑制PLEC的表达能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野生型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株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结论:R环结合蛋白是肺腺癌预后的风险因素,联合临床信息和R环特征基因可以有效预测肺腺癌患者的预后,靶向上述R环特征基因可能对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环结合蛋白 肺腺癌 预后因子 预测模型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症状的妊娠期合并肾积水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评价
6
作者 王莉 武强 +4 位作者 蒲巍林 葛君 杲飞莹 张国泰 卢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期肾积水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89例因腰痛、发热或腹痛等原因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泌尿外科的妊娠期肾积水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支架置入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2组年龄、住院时间、... 目的分析妊娠期肾积水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89例因腰痛、发热或腹痛等原因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泌尿外科的妊娠期肾积水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支架置入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2组年龄、住院时间、妊娠时期、合并疾病、治疗前后肾积水程度、血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结果89例妊娠期肾积水患者中,97.75%(87/89)的患者为轻中度肾积水,69例(77.53%)为右侧(含双侧)肾积水,85例(95.51%)为中晚期妊娠,25例合并泌尿系结石(28.09%)。支架置入或保守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无流产病例,其中33例(37.08%)肾积水完全缓解,35例(39.33%)为轻度肾积水,3例(3.37%)为中度肾积水。支架置入组孕妇平均年龄(25.60±4.92)岁,保守治疗组为(28.61±4.54)岁,2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中位住院时间7(6,8)d长于保守治疗组的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2组妊娠时期、合并疾病、治疗前后肾积水程度、WBC计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肾积水主要见于妊娠中晚期,以右侧肾积水为主,多合并泌尿系结石等疾病。对于有症状的妊娠期肾积水患者而言,输尿管支架置入治疗和保守治疗效果相似,但对于合并泌尿系疾病的孕妇,应优先考虑支架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肾积水 泌尿系统疾病 输尿管支架置入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褚泽文 王海波 +4 位作者 倪腾洋 陶丽 周禛 向亮亮 刘延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3-66,I0017,I0018,共6页
目的探讨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南蛇藤多萜成为抗肿瘤药物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组(28-Hydroxy-3-... 目的探讨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南蛇藤多萜成为抗肿瘤药物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实验分为空白组,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组(28-Hydroxy-3-oxoolean-12-en-29-oic acid, 10、20、40、80、160μmol·L;)。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 kit, CCK-8)检测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BGC-82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确定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用药浓度,高内涵成像进一步观察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对BGC-823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影响,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南蛇藤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BGC-82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磷脂酰丝氨酸蛋白抗体-异硫氰基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luoresceine isothiocyanate/Propidium Iodide,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南蛇藤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BGC-823细胞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随着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用药浓度的升高,BGC-823细胞增殖分裂能力逐渐降低(P<0.01),根据CCK-8实验结果计算出半抑制浓度(IC_(50)),筛选出新的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组(28-Hydroxy-3-oxoolean-12-en-29-oic acid, 40、80、160μmol·L^(-1))。该三萜化合物还能够使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诱导细胞凋亡(P<0.05),同时抑制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P<0.01),促进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Bax)和剪切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P<0.01)。结论南蛇藤茎提取物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能够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分裂和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与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同时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蛇藤茎提取物 胃癌细胞BGC-823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褚泽文 刘延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5-231,共7页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胃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除手术切除、淋巴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中医药因其中毒性低、治疗效果好、价格低的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而致痰凝、气阻、血瘀与胃发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中医治疗多以化痰解毒、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主。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其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水解,激发肿瘤失巢凋亡,抑制淋巴管新生,调控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文章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淋巴转移中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揭示中药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转移 中医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