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20年江苏省水稻主栽品种及其产量、品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朱盈 徐剑 +6 位作者 范鹏 魏海燕 张洪程 刘国栋 胡群 许方甫 李光彦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9,30,共9页
依据2016-2020年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情况,结合团队在省内多地开展的水稻品种展示试验,对主栽软米粳稻及非软米粳稻品种的产量、品质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优质水稻品种改良和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 依据2016-2020年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情况,结合团队在省内多地开展的水稻品种展示试验,对主栽软米粳稻及非软米粳稻品种的产量、品质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优质水稻品种改良和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不同生育类型中迟熟中粳前10位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最大,中熟中粳次之,早熟晚粳最小。各生育类型前10位粳稻中非软米品种总种植面积占比下降21.63%,软米品种总种植面积占比上升12.06%。非软米粳稻“华粳5号”、“淮稻5号”和“武运粳31”,软米粳稻“徐稻9号”、“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成为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其中“南粳9108”为江苏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软米品种的产量、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与非软米品种无显著差异。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虽然劣于非软米品种,但由于软米品种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时具有较大的崩解值和较小的消减值,使得米饭硬度低、黏度大、适口性好,具有较好的食味品质。综上,江苏优质粳稻品种筛选与配套栽培方面,可在保证优良食味的基础上重点筛选外观品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并配套调优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主栽粳稻品种 软米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华小龙 周丽瑶 +1 位作者 徐烨 霍中洋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15-17,共3页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 为了解缓混肥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共设置5种不同缓混肥施肥模式,以常规复合肥处理为对照,探寻适合太湖地区规模化应用的缓混肥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缓混肥侧深分次施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提升了稻米的营养品质,改善了米粉的RVA谱黏滞特性,提升了南粳46的综合食味水平,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46 缓混肥 侧深施肥 品质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1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孟庆好 张瑛 +5 位作者 汝艳 石峻侥 何峰 张男 刘立军 张耗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5-894,共10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基于1989—2018年农业生产及气象数据,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水足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基于1989—2018年农业生产及气象数据,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省3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水足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6省水稻在单产、播种面积和总产方面始终居于首位,其生产水足迹也最高,平均为588.6×10^(8) m^(3),而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水足迹相对较低。在单位产量水足迹方面,6省的小麦均最高,平均为8.8 m^(3)·kg^(-1),其次是玉米,水稻最低。在单位面积水足迹方面,3种作物表现相近,总体均呈下降趋势。研究区3种粮食作物总生产水足迹明显下降,从1989年的1000.79×10^(8) m^(3)下降到2018年的281.34×10^(8) m^(3),其中,浙江、湖北、安徽作物生产水足迹较低。从水足迹构成来看,蓝水足迹占比最高,绿水次之,灰水最低,分别为50.1%、39.6%、10.3%。模型分析表明,经济效应、技术效应、粮食种植面积和日平均日照时数对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较大,其中,技术效应为负向影响,其他因素为正向影响。本研究提出了降低生产水足迹的策略,包括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水利工程、提升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种植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变化趋势,识别了影响水足迹的关键因素,可为制定节水农业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作物 水足迹 农业用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文传递
水稻产量形成对盐-旱复合胁迫的响应与生理机制
4
作者 孟天瑶 朱旺 +5 位作者 汪璐璐 张徐彬 许轲 戴其根 周桂生 韦还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以江苏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设计盆栽试验,在0.3%土壤含盐量下,于拔节期至抽穗期设置干旱胁迫(土壤水势-25 kPa),并以无盐、无干旱胁迫为对照,研究水稻产量形成对盐-旱复合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 以江苏沿海地区广泛种植的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设计盆栽试验,在0.3%土壤含盐量下,于拔节期至抽穗期设置干旱胁迫(土壤水势-25 kPa),并以无盐、无干旱胁迫为对照,研究水稻产量形成对盐-旱复合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一盐胁迫、单一干旱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下水稻产量(两品种平均)分别下降114.8%、39.6%和154.2%。盐-旱复合胁迫下水稻产量(两品种平均),较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分别显著下降18.6%和82.2%。与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相比,盐-旱复合胁迫下水稻产量降低主要为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单一盐胁迫、单一干旱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均显著降低植株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拔节后20 d和抽穗后20 d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a+b)含量,收获指数有所增加。盐-旱复合胁迫下植株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拔节后20 d和抽穗后20 d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绿素(a+b)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收获指数则呈相反趋势。单一盐胁迫、单一干旱胁迫和盐-旱复合胁迫下水稻拔节后20 d和抽穗后20 d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叶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则呈相反趋势。与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相比,盐-旱复合胁迫下拔节后20 d和抽穗后20 d叶片SOD、CAT和APX活性显著下降,MDA和H_(2)O_(2)含量则显著增加。这说明,与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相比,盐-旱复合胁迫显著抑制水稻植株光合性能,从而影响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分配,最终导致库容量与充实效率以及水稻产量的显著下降。盐-旱复合胁迫造成水稻产量的降幅显著高于单一盐胁迫和单一干旱胁迫,其对水稻产量的抑制效应具有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旱复合胁迫 产量形成 叶片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对干湿交替灌溉方式的响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法晓彤 孟庆好 +3 位作者 王琛 顾汉柱 景文疆 张耗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作物地上部分生长与产量形成受根系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理活动的显著影响。水稻作为农业第一用水大户,水资源短缺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其生产的发展,干湿交替灌溉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方式目前在水稻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然而有关干湿交替灌溉下水... 作物地上部分生长与产量形成受根系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理活动的显著影响。水稻作为农业第一用水大户,水资源短缺势必会严重影响到其生产的发展,干湿交替灌溉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方式目前在水稻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然而有关干湿交替灌溉下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是如何响应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均缺少系统分析和总结。为此,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及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分析了根系生长发育对干湿交替灌溉的响应机理,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系 产量 干湿交替灌溉
原文传递
水稻高产减排的氮肥管理技术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温雅 顾嘉怡 +3 位作者 王超瑞 张瑛 肖治林 张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 氮素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氮肥管理对于实现水稻高产至关重要,并且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影响。稻田作为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氮肥的使用对其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机理,系统综述了氮肥施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实现高产与减排兼顾的氮肥管理技术。此外,本文还归纳总结了当前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管理 温室气体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振玲 林兵 +7 位作者 周群 杨波 刘艳 周天阳 王宝祥 顾骏飞 徐大勇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3-165,共13页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 【目的】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品种对盐胁迫的响应差异及其生理机制。【方法】耐盐水稻品种连鉴5号、盐稻16Z38和盐敏感水稻品种华粳5号、连粳17号生长于盆钵,盆栽土设置2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 g/kg(对照);3 g/kg(盐胁迫)。【结果】与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两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耐盐品种减产的幅度明显小于盐敏感品种。耐盐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主要在于较高的颖花量和结实率。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水稻品种在分蘖中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拔节期和抽穗期具有较高根系脯氨酸含量、脯氨酸合成酶活性和较高的K^(+)/Na^(+)值,分蘖至拔节以及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的作物生长率,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抽穗至灌浆中期具有较高的根系氧化力。【结论】在盐胁迫下耐盐水稻品种较高的总颖花量、较强的抗氧化和渗透调节能力、较高的根系氧化力和K^(+)/Na^(+)值是其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原因。在盐胁迫下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强和根系氧化力较高可作为评定水稻品种耐盐性的重要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胁迫 抗氧化 渗透调节 根系氧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婷婷 冯钰枫 +7 位作者 朱安 黄健 汪浩 李思宇 刘昆 彭如梦 张宏路 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 水稻是耗水第一大作物。发展节水栽培对稻田水分高效利用和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根系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也是多种激素、氨基酸和有机酸合成的重要部位。水分管理措施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根系生长发育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本文综述了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和覆盖旱种对水稻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下水稻根系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改善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根系 形态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被引量:10
9
作者 乔胜锋 邓亚萍 +6 位作者 瞿寒冰 张伟杨 顾骏飞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6-406,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 【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标准培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将耐低磷指数作为评价籼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并将供试品种分为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9)、中耐低磷品种(0.5<耐低磷指数<0.9)、弱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5)。选择耐低磷性差异明显的强耐低磷品种2个以及弱耐低磷品种2个进行农艺与生理特征分析。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品种产量。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磷素运转率(PTE)、磷产谷利用率(IPE)和磷收获指数(PHI),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的PTE和IPE高于弱耐低磷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较大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根系氧化力降幅小,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高,分蘖受抑制程度小,并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灌浆期较高的光合速率。【结论】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在低磷处理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NSC积累和运转、根系氧化力、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磷素利用效率是强耐低磷品种重要的农艺与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耐低磷 农艺性状 生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的碳氮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维晨 常庆霞 +3 位作者 张亚军 朱宽宇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600,共15页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种植于大田,设置2个施氮量:全生育期不施氮(0 N)和全生育期施氮180 kg/hm^(2)(180N),...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种植于大田,设置2个施氮量:全生育期不施氮(0 N)和全生育期施氮180 kg/hm^(2)(180N),比较分析了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与转运差异及其机制。【结果】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总颖花量和结实率,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蘖至穗分化始期和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抽穗期较高的糖花比,灌浆期较高的籽粒库活性、籽粒中脱落酸与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含量的比值和茎鞘中较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抽穗后较高的氮转运、氮素吸收量,灌浆期较高的比叶氮含量、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氮素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氮高效品种穗分化前和抽穗后较高的物质生产效率以及灌浆期较高的碳氮转运与积累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积累 氮转运 物质转运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的生理功能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邱园园 刘昆 +6 位作者 卓鑫鑫 余锋 李思宇 黄建 朱安 汪浩 刘立军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稻米是世界上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可有效从土壤中吸收铁元素供人类食用,改善人类铁缺乏的现状。本文综述了水稻中铁的生理功能和水稻对铁的吸收及转运调控机制... 铁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稻米是世界上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可有效从土壤中吸收铁元素供人类食用,改善人类铁缺乏的现状。本文综述了水稻中铁的生理功能和水稻对铁的吸收及转运调控机制,重点阐述了缺铁和铁过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铁生物强化和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运机制 信号转导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茎秆抗倒伏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顾汉柱 王琛 +4 位作者 张瑛 吴昊 肖治林 景文疆 张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7,共7页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水稻群体数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风险,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茎秆作为水稻抗倒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水稻抗倒伏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理解茎秆抗倒性的生...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水稻群体数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风险,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茎秆作为水稻抗倒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水稻抗倒伏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理解茎秆抗倒性的生理机制是进一步改善高产品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水稻倒伏的类型和评价方法,并依据前人研究梳理了水稻茎秆的力学特性、形态学特性(株高、节间长度、秆壁厚和茎秆直径)、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生物合成、植物激素)、品种差异、水分管理及肥料管理在水稻抗倒伏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目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生理机制 水氮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优化对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和稻米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昊 张瑛 +7 位作者 王琛 顾汉柱 周天阳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92,共15页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 为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下长江下游水稻灌浆期根系特征与稻米淀粉特性的关系,以甬优2640、武运粳24号、扬稻6号和金香玉1号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氮空白区(0N)、当地常规(对照)、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5种栽培模式处理。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处理(对照)相比,甬优2640在增密减氮、干湿交替灌溉和增施饼肥处理下的产量增幅分别为6.49%、11.06%和12.72%,武运粳24号分别增加1.92%、11.10%和17.05%,扬稻6号增幅分别为9.30%、18.50%和22.89%,金香玉1号产量增幅分别为6.92%、14.72%和17.89%。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强度、根系和根系伤流液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和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总量)以及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溶解度和膨胀度逐渐提高。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与产量和稻米淀粉特性关系密切。表明栽培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可能通过调节地下部根系生长来改善稻米品质,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策略 产量 米质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瑛 顾嘉怡 +6 位作者 王琛 王伟露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杨建昌 张耗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64-3372,共9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对粮食安全保障有重要意义。解析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有助于发展丰产低碳农业。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省份(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投入等数据,对该区域上述3种主粮作物的生产碳足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江苏省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不论在单产、种植面积或总产上均居首位。在单位面积碳足迹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最高,平均达到2.0 t CE·hm^(-2),小麦次之,玉米最低,且3种主粮作物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不断升高。在单位籽粒产量碳足迹上,水稻最高,平均达到0.8 kg CE·kg^(-1),小麦次之,玉米最低。在碳投入结构上,灌溉用电、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占比较高,灌溉用电分别占水稻、小麦和玉米总碳投入的35.0%、36.3%和33.2%,化肥分别占28.8%、32.5%和32.5%,农药分别占24.2%、13.3%和11.5%。在碳效率上,玉米最高,为3.9 kg·kg^(-1) CE,水稻次之,小麦最低。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通过提高灌溉效率、化肥利用效率、农药利用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以及秸秆还田多样化、新品种培育和政策杠杆等多种途径,能够合力降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作物 碳排放 碳足迹 碳效率
原文传递
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李凡 赵一函 +6 位作者 王训康 苏禹 赵福成 侯俊峰 王云霞 杨连新 景立权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为明确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长期效应,于2011—2021年开展了持续11年的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的配方施肥4个处理,分析了2020—2021年各处理下的稻谷产量及品质变化。与常规施肥相比,长期定位配... 为明确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的长期效应,于2011—2021年开展了持续11年的定位试验,设不施肥、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的配方施肥4个处理,分析了2020—2021年各处理下的稻谷产量及品质变化。与常规施肥相比,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及增施有机肥处理平均使水稻理产分别显著增加15.5%、46.8%。前者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增加(23.6%),而后者继续增产则得益于每穗粒数增多(27.8%)。10年后,配方施肥多恶化了稻米加工及外观品质,其中对后者影响较大,2020—2021年2年平均垩白度增加61.6%,增施有机肥有加重的趋势。长期定位配方施肥恶化了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使综合食味值、胶稠度及崩解值分别降低5.4%、1.8%、10.3%;或得益于米粉热力学转变温度(-0.8%)及热焓值(-11.8%)降低,增施有机肥可有效弥补这一恶化效应,3个指标改善幅度达9.1%、4.0%和18.3%。长期定位配方施肥增加了米粉Fe、Zn、Cd及Ca等矿质元素含量,而增施有机肥后则效应相反,但二者均提高了稻米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2个处理降低植酸与矿质元素的摩尔比平均分别为54.0%和47.2%。以上结果表明,长期配方施肥及增施有机肥等可持续提高稻谷的理论产量,而前者多恶化稻米品质,增施有机肥仅对食味品质有小幅弥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期定位 配方施肥 有机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农艺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肖治林 吴昊 +6 位作者 顾汉柱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8-1000,共13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4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昆 李婷婷 +4 位作者 李思宇 朱安 汪浩 黄健 刘立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1-5,共5页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机械直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抛秧等机械化栽培方式的技术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加...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机械直播、机械插秧和机械抛秧等机械化栽培方式的技术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加强我国水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直播 机械插秧 机械抛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施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云翔 咸云宇 +2 位作者 赵灿 王维领 霍中洋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6,共7页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氮肥 产量 施肥技术 环境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肖治林 王琛 +7 位作者 张瑛 景文疆 张伟杨 顾骏飞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张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2-484,共13页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 为探究控释氮肥施用策略对稻茬小麦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不施氮(T1)、常规速效氮肥分次施用(T2,对照)、常规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T3)、速效氮肥减量分次施用(T4)、控释氮肥减量一次性基施(T5)、控释+速效氮肥一次性基施(T6)、控释+速效氮肥配合分次施用(T7)共7种氮肥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稻茬小麦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值(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根系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均表现为T6>T7>T3>T5>T2>T4>T1。与T2处理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T3、T6和T7处理下分别增加17.9%、30.3%和25.1%,平均氮肥农学效率(AE)分别增加40.0%、84.8%和72.4%,平均氮肥偏生产力(PFP)分别增加22.2%、52.3%和45.6%。与单一施用速效氮肥(T2、T4)或控释氮肥(T3、T5)处理相比,在控释氮肥与速效氮肥配施(T6、T7)处理下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LAI和SPAD值)显著改善,氮素积累量、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显著增加。因此,控释氮肥配施速效氮肥策略可以同步促进稻茬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最终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控释氮肥 速效氮肥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半糯粳稻外观品质的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鹏 杨天乐 +4 位作者 朱少龙 王志杰 张明月 魏海燕 刘国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105-3115,I0001,共12页
【目的】由于半糯米具有云雾状半透明的外观特性,目前行业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构建半糯米外观品质评价方法,并对半糯米外观品质进行等级分类,为半糯米产业的规范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参照GB/T 15682—2008《粮油检... 【目的】由于半糯米具有云雾状半透明的外观特性,目前行业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构建半糯米外观品质评价方法,并对半糯米外观品质进行等级分类,为半糯米产业的规范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参照GB/T 15682—2008《粮油检验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利用人工评价方式获取半糯粳稻的外观品质评分,同时,测定半糯米的各类外观指标,包括垩白、透明度、粒型、色空间相关指标。使用皮尔森相关性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小冗余性、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交集特征选取方法分析垩白、透明度、粒型、色空间相关指标与半糯米外观感官评分的关系,筛选出能决定半糯米外观品质的核心指标用于构建半糯米外观评分估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最后使用此模型估测长三角地区半糯米外观品质的整体情况并按照估测分数的优劣进行等级划分。【结果】通过比较4种模型的估测精度与稳定性,发现交集特征选取方法筛选出的垩白米透明度(X_(4))、整体透明度(X_(6))、垩白度(X_(9))、L*(X_(10))这4个指标构建的半糯米外观评分估测模型Y=5.68+0.17X_(4)+0.19X_(6)-0.03X_(9)-0.12X_(10)的准确度与稳定性最高,同时,此模型包含的指标数最少,其模型验证的决定系数(R^(2))为0.86,模拟均方根误差(RMSE)为0.32。在使用此模型估测长三角地区3个稻作区绝大部分半糯米的外观分后,发现长三角地区半糯米材料前20%、20%—50%、50%—90%、最后10%的外观评分范围分别是大于0.23、-0.48—0.23、-1.68—-0.48、小于-1.68,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代表半糯米外观品质的4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外。同时发现不同外观等级半糯米的粒型指标、垩白指标、透明度指标、色空间指标存在显著梯度差异,但其数值范围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结论】利用垩白米透明度(X_(4))、整体透明度(X_(6))、垩白度(X_(9))、L*(X_(10))这4个指标可以建立有效的半糯米外观估测模型:Y=5.68+0.17X_(4)+0.19X_(6)-0.03X_(9)-0.12X_(10)。参照长三角地区半糯米各外观等级的外观评分范围,可以快速通过外观估测评分确定单个半糯米材料外观的优劣情况。通过外观估测模型对半糯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兼顾半糯米不同外观表型,能够准确反映半糯米外观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半糯米 外观估测 外观特征选择 回归分析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