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后扬州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特征
1
作者 孙苏敏 李勤 +2 位作者 李芸芸 魏文凭 陈晓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1期1595-1604,共10页
目的:基于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ar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NGS)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大流行后扬州地区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住院儿童感染的病原体,了解政策改变后儿童CAP病原体... 目的:基于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Tar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NGS)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大流行后扬州地区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住院儿童感染的病原体,了解政策改变后儿童CAP病原体感染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因CAP于儿童诊治量占扬州地区1/2的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患儿的呼吸道多种病原体靶向测序检查结果。分析儿童在不同年龄、季节间的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1161例(上呼吸道样本1137例 + 肺泡灌洗液样本24例) CAP患儿中致病性A类病原体检出1087例(93.63%)、致病性B类病原体检出664例(57.19%)。A类病原体中:单一感染者71.85% (781/1087),混合感染者28.15% (306/1087),常见混合感染MP + 鼻病毒(HRV)阳性率5.98% (65/1087);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副流感病毒3型(PIV3)、人偏肺病毒(HMPV)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感染病原体主要是MP,MP感染仍以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近1年MP感染耐药率为88.03% (618/702),基因变异位点以A2063G为主(100%)。B类病原体中: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2/1161, 50.13%),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要代表;≤2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6岁感染率最低。结论:新冠病毒大流行后对CAP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流行趋势带来改变。扬州地区儿童CAP感染的季节性与以往不同,RSV感染仍具有典型的年龄、季节性模式,MP感染季节性并未改变,感染年龄趋于低龄化。MP感染耐药率明显升高,基因变异均以A2063G为主。TNGS检测技术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检测出机会致病菌,以流感嗜血杆菌最多见,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Objective: Targeted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TNGS) will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s causing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Yangzhou after the SARS-CoV-2 pandemic. The goal is to comprehend the spread of CAP pathogens among children following the policy change. Methods: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target sequencing test findings for seve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t Yangzhou University Hospital between June 2023 and May 2024. This period accounts for 50% of all pediatric consultations in Yangzhou. Children’s respiratory pathogen infections were examined at various age points and times of year. Results: There were 1161 instances of CAP in children (1137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amples plus 24 alveolar lavage fluid samples), and 1087 pathogenic class A pathogens (93.63%) and 664 pathogenic class B pathogens (57.19%) were found in those samples. Class A pathogens: 71.85% (781/1087) were single infections, 28.15% (306/1087) were mixed infections, and the common mixed infections MP + rhinovirus (HRV) positive rate was 5.98% (65/1087);the positive rate for 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 (PIV3), and human parapneumovirus (HMPV) decreased with age;the majority of pathogen-infected preschool and school-age children were MP infections, with summer and fall being the highest and winter being the lowest. In the past year, the resistance rate to MP infection was 88.03% (618/702), with A2063G dominating the gene variant locus 100% of the time.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 in category B were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 (582/1161, 50.13%), with Haemophilus influenzae as the primary representation. The age group with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 was those under two, while the age group with the lowest incidence was those over six. Conclusions: The epidemiologic pattern of CAP respiratory pathogen infections was altered by the post-SARS-CoV-2 pandemic. However, MP infections still follow the same age and seasonal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RSV infections. And MP infections typically manifest at a younger age. The sensitivity of NGS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high, while that of TNGS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high. It may identify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the most prevalent of which is Haemophilus influenzae, which is useful for CAP infe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The TNGS test can identify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including Hib, with a high degree of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儿童 靶向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娣 许婷婷 +5 位作者 刘顺英 李孝娟 孟楠楠 李静 周海康 魏文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1期28-32,共5页
目的分析扬州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过敏原检测的1025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过敏原检测结果,并分析过敏原分布特点。结果1025例过敏相关疾病儿童... 目的分析扬州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过敏原检测的1025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过敏原检测结果,并分析过敏原分布特点。结果1025例过敏相关疾病儿童中,83.41%的儿童(855例)过敏原检测阳性,其中吸入性过敏原的阳性率为66.24%(679例),食物性过敏原为61.17%(627例),常见的过敏原依次为牛奶(36.20%)、霉菌(33.27%)及户尘螨(30.34%)。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的过敏原检测阳性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呼吸道症状的儿童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物性过敏原,存在消化道症状的儿童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吸入性过敏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皮肤症状及过敏性紫癜等免疫系统疾病的儿童吸入性过敏原与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扬州地区存在过敏性疾病的儿童常见的过敏原为牛奶、霉菌及尘螨。过敏原检测可以为扬州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性过敏原 食物性过敏原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过敏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地区11~12岁健康儿童肺通气功能预测值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孜怡 王少丹 +5 位作者 刘娣 徐振兴 董改琴 陈晓 吴明赴 魏文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2期43-47,51,共6页
目的构建江苏扬州地区11~12岁健康儿童肺功能参数的预计方程式。方法前瞻性选择扬州地区5所小学的595名11~12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4名、女261名,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其肺通气功能。以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第1... 目的构建江苏扬州地区11~12岁健康儿童肺功能参数的预计方程式。方法前瞻性选择扬州地区5所小学的595名11~12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4名、女261名,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其肺通气功能。以呼气流量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率(FEV_(1)/FVC)4项参数实测值为因变量,以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为自变量,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不同性别儿童的肺功能预计方程式,并采用相对预测误差平均值评价预计方程式的适用性。结果12岁男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和PEF、FEV_(1)、FVC水平均高于11岁男童,12岁女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FEV_(1)、FVC水平均高于11岁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岁男童的血压、体质量指数均高于11岁女童,12岁男童的身高低于12岁女童,体质量指数高于12岁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童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与PEF、FEV_(1)、FVC分别呈正相关(P<0.01),身高与FEV_(1)/FVC呈负相关(P<0.01);女童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均与FEV_(1)、PEF分别呈正相关(P<0.01或P<0.05),年龄与FEV_(1)呈正相关(P<0.01)。男童肺功能预计方程式分别为PEF(L/s)=0.032H+0.261A-4.306,FEV_(1)(L)=0.028H+0.092A-3.098,FVC(L)=0.042H+0.101A-4.858,女童肺功能预计方程式分别为PEF(L/s)=0.040H-2.855,FEV_(1)(L)=0.033H-2.935,其中H指身高(cm),A指年龄(岁)。与其他研究的预计方程式相比,本研究构建的回归方程对本研究群体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扬州地区11~12岁健康儿童肺通气功能主要参数预计方程式,可为该地区儿童肺通气功能相关参数的预测提供帮助,进而为临床准确判定儿童肺功能异常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通气功能 儿童 预计方程式 体检 呼吸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地区1973名学生尿常规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伟君 陈晓 +6 位作者 王少丹 步来俊 务新超 严晨阳 董改琴 蒋丽军 魏文凭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8期702-705,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扬州市在校学生尿液筛查结果特点,为扬州地区儿童尿检异常提供基础数据,对异常尿常规者进行规范管理随访。方法选取2021年扬州地区部分幼儿园及中小学儿童1973名,年龄6~14岁在校学生,采用尿液分析仪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并对... 目的调查分析扬州市在校学生尿液筛查结果特点,为扬州地区儿童尿检异常提供基础数据,对异常尿常规者进行规范管理随访。方法选取2021年扬州地区部分幼儿园及中小学儿童1973名,年龄6~14岁在校学生,采用尿液分析仪法进行尿常规检测,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复测,分析尿液常规筛查及复检结果。结果此次尿常规筛查结果:尿隐血初筛阳性率9.22%,复检血尿阳性率0.61%,尿蛋白初筛6.08%,复检0.76%,尿白细胞酯酶阳性初筛5.58%,复测白细胞增多者1.93%,还有少部分其他异常。结论在校中小学生尿常规异常以儿童尿隐血最为常见,尿蛋白以少量蛋白尿为主,泌尿道感染以女性儿童为多;尿液筛查可以早期发现无症状尿检异常患儿,提供早期干预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尿常规 普查 血尿 蛋白尿 泌尿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倪春梅 陈玉瑛 钱敏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9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9月—12月选取扬州大学护理学院2015级71例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作为试验组,回顾性选取2014级57例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与自由复习方法,试验组采...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9月—12月选取扬州大学护理学院2015级71例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作为试验组,回顾性选取2014级57例全日制护理本科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与自由复习方法,试验组采用结合思维导图的讲授与复习方法。对比2组《儿科护理学》期末理论及实践成绩,观察试验组问卷的调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期末考核成绩为(79. 08±7. 94)分,高于对照组的(72. 80±7. 56)分(t=4. 542,P <0. 01)。试验组学生认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最终复习应考(94. 37%)、帮助巩固知识点(92. 96%)、增进逻辑思维能力(92. 96%)、使案例分析更具条理(84. 51%)、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81. 70%)。结论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儿科 护理教学 评判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模式在儿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卉 陈玉瑛 +3 位作者 刘林 成小丽 蒋丽军 袁媛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7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带教方式在儿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参与实习的100名本科护生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接受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模式带教。实习...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带教方式在儿科护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参与实习的100名本科护生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名。对照组接受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模式带教。实习结束后,比较2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调查学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理论考试以及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1)。带教老师对观察组护理实习生评价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临床带教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临床路径模式运用到儿科护生实习带教中,能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双方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实习生 临床带教 临床路径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451在小细胞性贫血及慢性感染贫血儿童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徐金梅 张利兵 郁多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目的 分析微小RNA-451(miR-451)在小细胞性贫血及慢性感染贫血儿童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451与红细胞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儿童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小细胞性贫血组(n=80)、慢性... 目的 分析微小RNA-451(miR-451)在小细胞性贫血及慢性感染贫血儿童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iR-451与红细胞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儿童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小细胞性贫血组(n=80)、慢性感染贫血组(n=80)、健康对照组(n=80)儿童血清miR-45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血清miR-451与红细胞相关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451对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贫血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发生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小细胞性贫血组、慢性感染贫血组儿童血清miR-45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51与RDW呈负相关(r=-0.388,P<0.05),与Hb、RBC、MCHC、MCH、MCV分别呈正相关(r=0.402、0.393、0.391、0.360、0.323,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451诊断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735,诊断价值高于红细胞相关参数RDW、Hb、RBC、MCHC、MCH、M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RDW、Hb、RBC、MCHC、MCH、MCV、miR-451均为儿童发生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的影响因素(P<0.05)。随着儿童贫血程度的加重,血清miR-451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451水平对儿童贫血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miR-451在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儿童血清中表达降低,且其表达水平与红细胞相关参数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miR-451对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贫血和贫血严重程度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性贫血 慢性感染贫血 微小RNA-451 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翟秀玲 王永霞 +2 位作者 丁卉 张利兵 李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02-106,共5页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158例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面部压力性损伤将患儿分为损伤组31例和未损伤组127...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158例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面部压力性损伤将患儿分为损伤组31例和未损伤组12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对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损伤组年龄<3岁者占比、有并发症者占比、俯卧位通气时间、使用镇静药物者占比、营养状态不良者占比、未应用减压敷料者占比、医务人员未行俯卧位通气培训者占比高于或长于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有并发症、俯卧位通气时间长、未应用减压敷料、医务人员未行俯卧位通气培训均为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940,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78(95%CI:0.958~0.999),预测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的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拟合良好(χ^(2)=12.416,P<0.05)。结论 本研究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可尽早识别重症肺炎俯卧位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高危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患儿 俯卧位通气 面部压力性损伤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田继萍 吴明赴 孟令玲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718-722,共5页
目的 预测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收的170例MPP病儿为建模组。选取该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150例MPP病儿为验证组。根据是否表现为大... 目的 预测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收的170例MPP病儿为建模组。选取该院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150例MPP病儿为验证组。根据是否表现为大叶性肺炎将建模组病儿分为呈大叶性肺炎组(n=70)和未呈大叶性肺炎组(n=100)。对建模组病儿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MPP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MPP的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评估预测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MPP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准确性。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建模组中呈大叶性肺炎组年龄、热程、大环内酯类药使用时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高于未呈大叶性肺炎组(P<0.05),其中热程更高(10.10±2.72比6.36±1.91)、大环内酯类药使用时间更高(5.20±1.59比3.50±1.02)、CRP更高(35.46±9.73比13.92±4.06)、D-二聚体更高(0.69比0.44)。logistic分析显示,热程、大环内酯类药使用时间、CRP、D-二聚体是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MPP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危险因素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5%CI:(0.90,0.98)],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2,0.98)];列线图模型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建模组χ^(2)=6.81,P=0.557;验证组χ^(2)=6.50,P=0.591。结论 构建的预测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MPP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 大环内酯类 大叶性肺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螨过敏哮喘儿童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瑶 吕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8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分析以尘螨过敏为主的哮喘儿童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呼吸专科门诊接受标准化SCIT≥1年、以尘螨过敏为主的42例过敏性哮... 目的分析以尘螨过敏为主的哮喘儿童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5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童呼吸专科门诊接受标准化SCIT≥1年、以尘螨过敏为主的42例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12个月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的每日使用剂量分为ICS停用组[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0µg]与ICS维持组(FP>0µg)。ICS停用组中男14例,女1例,年龄(8.7±2.9)岁;ICS维持组中男20例,女7例,年龄(9.7±2.2)岁。于治疗初始、治疗6个月以及12个月时比较两组标准化SCIT前后ICS每日使用剂量的变化、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SCIT疗效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Z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治疗12个月后,42例患儿中共15例(35.7%)患儿可退出ICS的使用(ICS停用组),剩余27例(64.3%)患儿仅需低剂量的FP来维持哮喘症状的控制(ICS维持组)。治疗6个月及12个月时,ICS停用组、ICS维持组的FP每日使用剂量均较治疗初始下降(均P<0.05),同治疗时间点ICS停用组与ICS维持组比较[50(0,100)µg比100(75,100)µg,0(0,0)µg比50(50,100)µ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4、-5.51,均P<0.001)。ICS维持组的超重、合并变应性鼻炎、同居室有吸烟成员及多重过敏患儿比例均高于ICS停用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居室有吸烟成员(OR=6.179,95%CI 1.029~37.118,P=0.047)、多重过敏(OR=7.772,95%CI 1.077~56.085,P=0.042)均是治疗12个月后ICS无法完全退出使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CIT在保证哮喘症状控制的同时,可显著减少过敏性哮喘患儿糖皮质激素的每日使用剂量,同居室有吸烟成员、多重过敏患儿的糖皮质激素维持使用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 尘螨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疗效 影响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矮小症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1
作者 王永霞 陈晓 +2 位作者 李眉 蒋丽军 丁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15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实际有效调查1422例。根据矮小症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1351例和矮小症组7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矮小症... 目的探讨儿童矮小症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抽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15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实际有效调查1422例。根据矮小症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1351例和矮小症组7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1422例儿童中矮小症71例,发生率为4.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矮小症家族史、牛奶摄入情况、体育锻炼均是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56~0.938),区分度较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校准曲线斜率趋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5.020,P=0.740,一致性较好。结论基于出生体质量、矮小症家族史、牛奶摄入情况、体育锻炼4项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儿童矮小症发生的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及一致性较好,能够为临床拟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矮小症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出生体质量 体育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诊断模型建立与验证
12
作者 解淑钰 孟超 +5 位作者 王琼瑾 周光中 金玉 赵映敏 曹唯慰 陶月红 《交通医学》 2024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综合多项对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女童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建立CPP女童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以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激发试验,提高CPP诊断阳性率。方法:收集在... 目的:综合多项对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女童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建立CPP女童诊断模型并进行验证,以减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激发试验,提高CPP诊断阳性率。方法:收集在江苏省6家医院儿科就诊的性早熟女童1 33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CPP女童529例(39.6%),周围性性早熟(peripheral precocious puberty,PPP)女童808例(60.4%)。年龄<8岁性早熟女童646例,其中CPP女童137例(21.2%)设为CPP组,PPP女童509例(78.8%)设为PPP组。年龄≥8岁性早熟女童691例,其中CPP女童392例(56.7%)设为CPP组,PPP女童299例(43.3%)设为PPP组。分别比较两个年龄段CPP与PPP女童体质量、身高、身高生长曲线偏离标准差比值(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DS)(ΔZ_(身高))、骨龄超前数、血清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基础值、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基础值、LH/FSH基础值、雌二醇(estradiol,E2)、子宫容积、卵巢体积等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两个年龄段女童罹患CPP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CPP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诊断模型及单一指标对CPP的诊断价值。以GnRH激发试验确诊为CPP的115例及PPP的162例为研究对象,验证两个年龄段CPP诊断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8岁的CPP女童身高、体质量、ΔZ_(身高)、骨龄超前数、E2、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FSH基础值、子宫容积、卵巢体积大于PPP女童(均P<0.05);年龄≥8岁的CPP女童身高、体质量、ΔZ_(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龄超前数、E2、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FSH基础值、子宫容积、卵巢体积大于PPP女童(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Z_(身高)、体质量、骨龄超前数、LH基础值及子宫容积是年龄<8岁女童罹患CPP的危险因素;ΔZ_(身高)、体质量、骨龄超前数、LH基础值、雌二醇及子宫容积是年龄≥8岁女童罹患CPP的危险因素。建立两个年龄段诊断CPP模型,Y(<8岁)=-3.221+1.285×ΔZ_(身高)-0.108×体质量(kg)+0.127×骨龄超前数(月)+0.809×LH基础值(IU/L)+0.647×子宫容积(mL)。Y(≥8岁)=-1.713+1.241×ΔZ_(身高)-0.07×体质量(kg)+0.082×骨龄超前数(月)+0.761×LH基础值(IU/L)+0.005×雌二醇(pmol/L)+0.161×子宫容积(mL)。ROC曲线分析显示,与单一指标相比,诊断模型Y(<8岁)(AUC为0.907)和诊断模型Y(≥8岁)(AUC为0.897)较单一危险因素有更高的诊断价值。验证研究显示,模型Y(<8岁)预测CPP诊断的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77.3%,漏诊率为24.1%;模型Y(≥8岁)预测CPP诊断的灵敏度为79.1%,特异度为84.6%,漏诊率为20.9%。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两个年龄段CPP诊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CPP的预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童 中枢性性早熟 诊断模型 临床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朱毓书 高君艳 +2 位作者 王伏东 蒋丽军 吴明赴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早产儿输血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61例)和未输血组(69例)。输...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早产儿输血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61例)和未输血组(69例)。输血组男30例、女31例,胎龄(29.79±1.66)周;未输血组男36例、女33例,胎龄(31.13±1.02)周。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孕母资料、诊治情况等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结果在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中,输血治疗者61例,输血率为46.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Hb)值、红细胞压积(HCT)、小于胎龄儿比例均低于未输血组[(29.79±1.66)周比(31.13±1.02)周、(1334.05±304.29)g比(1631.45±245.64)g、(166.00±24.77)g/L比(184.43±19.00)g/L、(51.04±7.95)%比(56.35±6.37)%、9.84%(6/61)比23.19%(1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0、-6.160、-4.689、-4.164,χ^(2)=4.106;均P<0.05)。输血组患儿生后2周内采血量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应用机械通气、需气管插管、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比例均高于未输血组[(28.63±8.25)ml/kg比(20.84±5.27)ml/kg、42.62%(26/61)比13.04%(9/69)、95.08%(58/61)比60.87%(42/69)、19.67%(12/61)比1.45%(1/69)、68.85%(42/61)比34.78%(24/69)、72.13%(44/61)比52.17%(36/69)、21.31%(13/61)比1.45%(1/69)、14.75%(9/61)比2.90%(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4,χ^(2)=14.398、21.349、11.946、15.036、5.448、11.305、4.444;均P<0.05)。输血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输血组[21.00(15.00,31.00)d比11.00(8.00,17.00)d、23.00(17.00,33.00)d比12.00(9.00,17.50)d、10.00(4.00,28.00)d比3.00(0,6.00)d、(47.46±19.34)d比(27.62±8.7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922、-6.075、-5.687,t=7.36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500 g、生后2周内采血量≥25 ml、肠外营养时间≥14 d、应用机械通气均为胎龄<32周早产儿需要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43、3.462、7.425、7.218,均P<0.05);而出生时Hb≥160 g/L则是保护因素(OR=0.072,P<0.001)。结论出生时Hb≥160 g/L是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保护因素,出生体质量<1500 g、生后2周内采血量≥25 ml、肠外营养时间≥14 d、应用机械通气是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输血 早产儿 胎龄<32周 机械通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影响因素探讨
14
作者 钱瀚文 吕翔 《医师在线》 2024年第12期7-11,共5页
目的 探讨影响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3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1例行BAL治疗的重症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不同分为疗效明显组(n=109)... 目的 探讨影响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3年10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1例行BAL治疗的重症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不同分为疗效明显组(n=109)和疗效欠佳组(n=42)。对两组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BAL治疗重症MPP患儿疗效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热程、肺外并发症、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乳酸脱氢酶(LDH)、血D-二聚体、胸腔积液、累及多个肺叶(≥2)、肺不张、支气管镜下支气管开口或管腔狭窄、BAL前病程、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血LDH过高、肺不张、BAL前病程过长是BAL治疗重症MPP患儿疗效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肺不张、血LDH和BAL前病程单独预测及四者联合预测BAL治疗重症MPP患儿疗效欠佳的AUC分别为0.615(95%CI:0.520~0.709,P=0.029)、0.657(95%CI:0.551~0.762,P=0.003)、0.838(95%CI:0.772~0.910,P <0.001)、0.741(95%CI:0.664~0.826,P <0.001)和0.919(95%CI:0.876~0.961,P <0.001),联合预测的效能高于血LDH、BAL前病程、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肺不张单独预测。结论 BAL前病程过长、血LDH过高、肺不张、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是BAL治疗重症MPP患儿效果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丁卉 陈玉瑛 +3 位作者 李眉 王伏东 蒋丽军 薛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7-10,共4页
目的 分析早产儿入院24 h内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制订干预措施预防早产儿入院低体温提供参考。方法 将307例早产儿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215例)和验证集(92例)。分析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早产儿入院24 h内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制订干预措施预防早产儿入院低体温提供参考。方法 将307例早产儿随机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215例)和验证集(92例)。分析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并评估其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 307例早产儿中,209例(训练集146例,验证集63例)发生入院低体温,发生率68.08%。训练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质量、早期早产儿、出生5 min Apgar评分≤7分、并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发生入院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0.809(95%CI:0.744~0.875),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8.761、P=0.363。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0.844(95%CI:0.755~0.933),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911、P=0.442。结论 早产儿入院低体温发生率较高,需重视低出生体质量、早期早产儿、出生5 min Apgar评分≤7分及并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早产儿,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可采用预测模型早期识别早产儿入院低体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低体温 风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儿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早产新生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16
作者 梅鹏 王伏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2期74-77,共4页
目的 探讨早产新生儿原发性呼吸暂停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对患儿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 目的 探讨早产新生儿原发性呼吸暂停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对患儿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在祛痰、保温、营养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氨茶碱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1周)和观察组(50例,在祛痰、保温、营养支持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1周)。两组患儿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肺功能指标、肠道血氧饱和度、脑血氧饱和度,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周后两组患儿潮气量、潮气呼气峰流量、每分钟通气量、达峰时间比、肠道和脑血氧饱和度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5 d、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儿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评分均逐渐升高,且治疗后5 d和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比于氨茶碱,应用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早产新生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患儿肺功能指标和氧合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对患儿神经功能有更好的保护作用,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新生儿 原发性呼吸暂停 氨茶碱 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 肺功能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血降钙素原、脑钠肽、D-二聚体及PCIS评分对评估儿童重症肺炎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46
17
作者 郭玮 何煜婷 +1 位作者 邵琦 田曼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5-579,共5页
目的评价早期联合血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D-二聚体(DD)以及PCIS评分在评估儿童重症肺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中位年龄7.5个月(1~156个月),根据患儿病情的最终转归分为治愈... 目的评价早期联合血降钙素原(PCT)、脑钠肽(BNP)、D-二聚体(DD)以及PCIS评分在评估儿童重症肺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重症肺炎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31例,中位年龄7.5个月(1~156个月),根据患儿病情的最终转归分为治愈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患儿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24 h内的PCIS分值和PCT、BNP、DD数值,对上述指标绘制各自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各自的曲线下面积(AUC)。同时联合这四项指标绘制ROC曲线,并与各单独指标的AUC比较,评价联合诊断的优劣。结果入住PICU 24 h内的PCT、BNP、DD水平及PCIS各自的AUC均介于0.7~0.9之间,而联合这四种指标的ROC曲线的AUC为0.932,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有所提高。结论联合PCIS评分、BNP、降钙素原、DD水平可以提高对儿童重症肺炎预后评估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降钙素原 脑钠肽 D-二聚体 PCI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五聚蛋白3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凤英 黄路圣 +3 位作者 徐康 叶林华 黄云 肖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正五聚蛋白3(PTX3)、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探讨PTX3表达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选取HSP患儿36例(HSP组)和健康儿童17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检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外周血正五聚蛋白3(PTX3)、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探讨PTX3表达在HSP患儿中的意义。方法选取HSP患儿36例(HSP组)和健康儿童17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TX3、IL-8、TNF-α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HSP组急性期外周血PTX3、IL-8、TNF-α、hs-CRP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SP组伴有关节和(或)消化道症状和(或)肾脏受累的患儿PTX3、IL-8、TNF-α、hs-CRP表达水平较仅有皮肤受累的患儿增高(均P<0.05)。HSP患儿PTX3表达水平与IL-8、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4、0.833,均P<0.05),PTX3与hs-CRP表达无相关性(r=0.292,P>0.05)。HSP患儿PTX3、IL-8、TNF-α、hs-CRP表达均无性别差异(均P>0.05)。结论 PTX3高表达与HSP患儿炎症反应程度有关,PTX3可能在HS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五聚蛋白3 白细胞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超敏C反应蛋白 过敏性紫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4岁儿童31d反复再入院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晓 董凯琴 +5 位作者 张融 杨勇 徐金梅 孙姜明 徐振兴 魏文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215-217,共3页
住院儿童出院后31 d非计划再入院是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和社会卫生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也是增加儿童反复抗生素暴露及静脉输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际上对再入院的研究主要涉及内科及外科疾病,对于儿科患者的再入院进行单独分析的未见... 住院儿童出院后31 d非计划再入院是导致患者负担加重和社会卫生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也是增加儿童反复抗生素暴露及静脉输液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际上对再入院的研究主要涉及内科及外科疾病,对于儿科患者的再入院进行单独分析的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2年内反复再入院患者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出院后31 d非计划再入院危险因素,为医疗质量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 d内反复再入院 危险因素 院内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建平 黄莉 +3 位作者 季伟 周卫芳 陈正荣 张爱丽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ERI- 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ERI- 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第1份血清M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婴儿组8.9%,幼儿组29.4%,学龄前组35.1%,学龄组47.8%,IgM总阳性率为23.9%,IgM总阳性率为17.0%。有20例患儿的第1份血清MP呈阴性,而第2份血清为阳性,双份血清的M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MP感染患儿家长中,27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呈阳性;30例非MP感染患儿家长中,8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双份血清IgG、IgM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呼吸道感染 IGG IGM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