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重症患者误吸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1
作者 张洋 刁海清 +6 位作者 李梦月 田婷 刘晓光 马强 卢光玉 于海龙 李育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118-124,共7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神经重症患者发生误吸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的文献,获取神经重症患者误吸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神经重症患者发生误吸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的文献,获取神经重症患者误吸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运用Stata13.0软件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 315例神经重症患者,共提取9个误吸相关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引起神经重症患者误吸的3个影响因素分别为卒中史(OR=5.03, 95%CI:2.71~9.32,P<0.000 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OR=3.35, 95%CI:1.75~6.42,P=0.000 3)和胃残余量>150 mL(OR=7.13, 95%CI:2.55~9.96,P=0.001)。结论 本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误吸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和防范误吸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患者 误吸 影响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调式神经内镜辅助鞘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德福 张恒柱 +5 位作者 李育平 严正村 董伦 王晓东 朱磊 王杏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可调式神经内镜辅助鞘在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4例,根据是否采用辅助鞘分为有鞘组和无鞘组。分别统计2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观察有鞘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结果,并比较2组患... 目的探讨新型可调式神经内镜辅助鞘在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4例,根据是否采用辅助鞘分为有鞘组和无鞘组。分别统计2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观察有鞘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结果,并比较2组患者短期与长期预后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鞘组患者血肿量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期预后结果显示,有鞘组的血肿清除率高于无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预后结果显示,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8分的患者中,有鞘组术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高于无鞘组,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无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肿量30~60 mL患者中,有鞘组术后GOS评分高于无鞘组,术后BI评分低于无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可调式辅助鞘在神经内镜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中存在明显优势,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辅助鞘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3
作者 魏民 张恒柱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3年第11期1045-1050,共6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随着微创手术和影像科技的进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成为神经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包括肿瘤激...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随着微创手术和影像科技的进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成为神经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包括肿瘤激光间质热疗、肿瘤电场治疗和肿瘤光动力治疗等方法。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效果显著等优点,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本综述旨在介绍近年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微创治疗 激光间质热疗 肿瘤电场治疗 光动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
作者 许海 魏民 +1 位作者 杨德福 张恒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基因4(BCAR4)、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98例,取术中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瘤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法检...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基因4(BCAR4)、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表达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98例,取术中切除的脑胶质瘤组织及其瘤旁正常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比较脑胶质瘤组织与瘤旁正常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分析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的关系及二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瘤旁正常组织(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相对表达量与MMP-7 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0.810,P<0.05)。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WHO分级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无关(P均>0.05)。以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相对表达量的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lncRNA BCAR4、MMP-7 mRNA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lncRNA BCAR4、MMP-7 mRNA高表达者平均生存时间均低于其低表达者(P均<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分化程度低分化和WHO分级Ⅲ、Ⅳ级以及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升高为脑胶质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脑胶质瘤组织lncRNA BCAR4、MMP-7 mRNA表达显著升高,二者表达变化与组织分化程度、WHO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长链非编码RNA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基因4 基质金属蛋白酶7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丁佳莉 刘晓光 +5 位作者 史甜 马强 祁雅婕 李育平 于海龙 卢光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F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48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339...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F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48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339)和验证集(n=146),采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FI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筛选出预测性能最优的模型,基于最优模型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净获益情况。结果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FI发生率为38.4%(186/485)。5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优(AUC=0.88)。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利尿剂、使用机械通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5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白蛋白<35 g/L是重症脑出血患者发生肠内营养FI的危险因素,基于5项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度较高,说明该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高;DCA结果显示,当阈值概率在5%~73%时,应用该列线图模型筛查能使患者临床获益。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FI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筛查肠内营养FI高危患者并及时制订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重症脑出血患者肠内营养FI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 重症脑出血 肠内营养 机器学习算法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预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吴苏 王菁菁 +1 位作者 蔡桂兰 甄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9-103,108,共6页
目的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GMM)分析颅内动脉瘤(IA)手术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IA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治疗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依从性。应用LGMM预测IA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变化轨迹,... 目的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LGMM)分析颅内动脉瘤(IA)手术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接受IA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治疗依从性量表评估患者依从性。应用LGMM预测IA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变化轨迹,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A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00%。IA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分为(5.18±1.59)分。经LGMM拟合后,选取3个潜在剖面。依从性好的患者为37例(26.81%),依从性中等的患者为42例(30.43%),依从性差的患者为59例(42.75%)。依从性好患者的潜在剖面类别归属概率矩阵为97.29%,依从性中等患者为95.24%,依从性差患者为98.31%。依从性差患者中年龄为30~5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自费(医疗费用)和Hunt-Hess分级为Ⅲ级者占比高于依从性好患者和依从性中等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50岁、Hunt-Hess分级为Ⅲ级、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自费(医疗费用)是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A手术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且存在异质性。年龄为30~5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合并2种及以上疾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以及Hunt-Hess分级为Ⅲ级均为IA手术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治疗依从性 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解剖学研究
7
作者 黄健楠 魏民 +3 位作者 黄春艳 王杏东 王晓东 张恒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具新鲜冰冻标本的胸椎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使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缝宽8mm、10mm、12mm后测量。3具新鲜冰冻标本模拟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显微镜下... 目的研究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6具新鲜冰冻标本的胸椎逐个节段沿棘突后正中切开,使用专用椎板撑开器撑开缝宽8mm、10mm、12mm后测量。3具新鲜冰冻标本模拟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显微镜下观察暴露范围和术区结构。结果撑开缝宽12mm以内为实验所得的安全距离,无骨折发生。缝宽12mm手术操作空间足够,器械自由度较高,可以进行椎管内肿瘤的切除。结论胸椎经棘突后正中椎管切开复位术治疗胸椎椎管内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胸椎 棘突 撑开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被引量:11
8
作者 彭晓燕 王可可 何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8期161-162,共2页
深静脉血栓(DVT)是因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1。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可达45%~70%,其中3%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DVT... 深静脉血栓(DVT)是因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1。妇科腹腔镜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可达45%~70%,其中3%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DVT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生率高达30%~50%,中国为2.6%k2J。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增加护理工作难度,严重者还可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脑栓塞,危及生命_3j,现回顾分析9例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次妊娠稽留流产患者的特殊护理 被引量:6
9
作者 彭晓燕 朱剑飞 何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初次妊娠即稽留流产患者的特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初次妊娠即稽留流产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7例。A组为传统护理组,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宣教及评估、常规心理护理,常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等;B组为特殊护理组,即在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初次妊娠即稽留流产患者的特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初次妊娠即稽留流产者5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7例。A组为传统护理组,患者入院后予常规宣教及评估、常规心理护理,常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等;B组为特殊护理组,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突出心理护理,做好清宫术前后护理、个体化及差异化护理、随访护理等,比较2组患者依从率、1年内妊娠成功率、足月妊娠成功率、抑郁症率等方面差异。结果 2组在依从率、1年内妊娠成功率、足月妊娠成功率、术后抑郁症率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初次妊娠即发生稽留流产者,须注意心理护理,使其配合诊治,病程中注意个体化差异化护理,加强宣教及随访护理,多能有良好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护理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与治疗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杏东 佟小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5-350,共6页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例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目的探讨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前循环动脉瘤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例以脑缺血为首发症状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首发症状者4例,以缺血性卒中为首发症状者6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巨大动脉瘤5例,大动脉瘤4例,小动脉瘤1例;单纯囊状动脉瘤3例,囊状动脉瘤合并血栓形成3例,夹层动脉瘤4例;治疗方式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显微手术夹闭1例,动脉瘤切除3例,其中1例动脉瘤切除后原位吻合,2例辅以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动脉瘤孤立联合STA-MCA搭桥术3例,近端阻断联合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ECA-RA-MCA)高流量搭桥1例,颈内动脉缩窄联合STA-MCA搭桥1例。术后除1例患者出现同侧基底节小范围梗死致对侧肌力下降外,其他患者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复查8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缩小。术后随访9~72个月,平均35.3个月,随访期间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新发脑梗死,无动脉瘤复发、扩大。结论前循环单纯宽颈或合并血栓形成的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均可能出现远端血管栓塞致脑缺血发作,明确诊断后通过对动脉瘤及血流的细致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脑缺血 血栓 脑血管重建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炎症反应指数的Nomogram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鹏 李育平 +5 位作者 王晓东 汤灿 朱磊 万志强 黄健楠 张恒柱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指数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炎症反应指数,包括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目的探讨炎症反应指数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炎症反应指数,包括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间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预后营养指数(PN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根据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Nomogram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构建预后模型。用ROC评判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组患者中,131例患者(73.6%)为预后良好,47例患者(26.4%)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脑血管痉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LR、dNLR、MLR及SIRI与预后有显著关系(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06)、高血压(P<0.001)、Hunt-Hess分级(P=0.016)、改良Fisher分级(P=0.018)、脑血管痉挛(P=0.017)、SIRI(P=0.043)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纳入Nomogram预后模型,经验证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良好(C-指数=0.782,P<0.01)。ROC曲线显示,结合SIRI和其他指标的模型(AUC=0.836,95%CI:0.760~0.911,P<0.001),比没有SIRI的模型(AUC=0.798,95%CI:0.722~0.875,P<0.001)和仅有SIRI的模型(AUC=0.671,95%CI:0.579~0.763,P=0.001),对aSAH患者的预后预测更准确。结论炎症反应指数与aSAH预后密切相关;其中SIRI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为其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结合SIRI构建的Nomogram模型对aSAH预后具有更佳的预测价值,有助于预判a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健楠(综述) 张恒柱 王晓东(校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58-560,共3页
椎管内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椎管内占位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硬脊膜憩室或蛛网膜疝有关。根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可诊断。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应早期积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本文就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 椎管内硬脊膜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椎管内占位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与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硬脊膜憩室或蛛网膜疝有关。根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可诊断。对于有症状的病人,应早期积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本文就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1椎管内硬脊膜囊肿的发病机制及分型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FOXC2基因突变有关[1],先天性因素多于后天性因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硬脊膜囊肿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脑血管造影辅助下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炳伟 何佳伟 +3 位作者 甄勇 何亮 申林海 闫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及相关经验。方法191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术中血管造影(DS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的效果;对发生载瘤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动脉瘤夹的... 目的探讨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及相关经验。方法191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术中血管造影(DS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的效果;对发生载瘤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分析首次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程度及发生率、动脉瘤夹调整次数及原位松夹技术的有效率。结果在191例患者229枚动脉瘤中,首次夹闭后动脉瘤残留24枚(10.5%),动脉瘤周围血管闭塞7例(3.1%),载瘤动脉狭窄22例(9.6%)。22例载瘤动脉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10例(45.5%),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32次,平均1.5次/动脉瘤,19例患者狭窄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6.4%。均没有发生相关脑缺血并发症。结论原位松夹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动脉瘤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狭窄,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原位松夹技术 脑动脉瘤夹闭 载瘤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治疗颅颈交接区硬脊膜动静脉瘘中的应用(附2例病例报道)
14
作者 宋炳伟 甄勇 +2 位作者 何亮 申林海 闫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在复合手术室手术治疗的CCJ-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2例均以蛛网膜下...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CCJ-DAVF)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在复合手术室手术治疗的CCJ-DAVF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2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术中均准确地找到瘘口并将其切断,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均完全消失。术中血管造影和图像融合时间分别为35 min,25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mRS评分分别为0分,1分。结论复合手术便于判断瘘口位置,确保瘘口全部闭塞,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 图像融合 复合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即纱联合生物蛋白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杨德福 王杏东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11期1111-1112,共2页
影响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的因素包括颅脑损伤程度、术后血压波动、医生技术水平、术中止血是否彻底、肿瘤组织是否全切等。术中彻底止血是预防术后颅内出血最重要的有效措施^([1-2])。一系列新型止血材料的出现,如生物蛋白胶及速即纱等,... 影响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的因素包括颅脑损伤程度、术后血压波动、医生技术水平、术中止血是否彻底、肿瘤组织是否全切等。术中彻底止血是预防术后颅内出血最重要的有效措施^([1-2])。一系列新型止血材料的出现,如生物蛋白胶及速即纱等,解决了外科止血后创面广泛微小血管渗血的问题,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颅脑手术中除了用于创面止血,还被用于经蝶手术术后辅助鞍底重建等,高危病人中将二者联合使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手术 速即纱 生物蛋白胶 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16
作者 严正村 顾加祥 +6 位作者 刘宏君 罗文苗 王晓东 王杏东 魏民 王永祥 张恒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1-917,共7页
目的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的距离,探讨该手术方式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选择6具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采用双侧锁骨中点上方直线切口(约5 cm),模拟神经内镜下经... 目的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的距离,探讨该手术方式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选择6具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采用双侧锁骨中点上方直线切口(约5 cm),模拟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以锁骨中点上缘为中心点,测量其与颈7神经远端分叉处的距离,与臂丛神经上干和下干近端的距离,与颈6神经、颈7神经和颈8神经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2)采用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1例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1)神经内镜下向远端探查可以显露颈7神经的远端分叉处,测量显示锁骨中点上缘与颈7神经远端分叉处的距离为(2.20±0.11)cm,与臂丛神经上干近端的距离为(2.62±0.10)cm,与臂丛神经下干近端的距离为(2.72±0.11)cm。神经内镜下向近端探查可以显露颈7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测量显示锁骨中点上缘与颈7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7.22±0.15)cm,与颈6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7.84±0.12)cm,与颈8神经近端(椎间孔出口处)的距离为(6.96±0.12)cm。(2)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2 h,出血量约20 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患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1个月左右逐步消退。术后患侧上肢的痉挛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肌张力较前下降。患者出院后随访14个月,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1+级。结论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可以显露颈7神经的近端和远端,具有微创化优势。临床病例初步证实神经内镜下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颈7神经移位手术 解剖研究 临床应用 上肢痉挛性瘫痪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治疗进展
17
作者 张影 张恒柱 严正村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4年第4期633-636,共4页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之一,其疼痛给患者留下了极大的生理及心理不适,甚至有些患者可因疼痛出现面肌的痛性抽搐。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因其微创、无需开颅、成功率较高、操作安全等优势,逐渐应用到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之一,其疼痛给患者留下了极大的生理及心理不适,甚至有些患者可因疼痛出现面肌的痛性抽搐。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因其微创、无需开颅、成功率较高、操作安全等优势,逐渐应用到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本文围绕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并发症以及复发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并发症 复发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降颅压方案的疗效
18
作者 陶路航 杭景 +5 位作者 陈昕 刘晓光 董理 胡爱鹏 李育平 于海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8期35-39,共5页
目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降低颅内压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使用甘露醇联合白蛋白降低颅内压)和对照组35例(单纯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 目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评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不同降低颅内压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使用甘露醇联合白蛋白降低颅内压)和对照组35例(单纯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采用EIT技术连续监测患者48 h内的颅内压变化。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24 h内颅内压变化率、48 h内颅内压变化率、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进行为期90 d的生存随访。结果2组患者24 h内颅内压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8 h内颅内压变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90 d累积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使用甘露醇,早期使用甘露醇联合白蛋白可在48 h内有效降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压,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电阻抗断层成像 颅内压 白蛋白 甘露醇 神经功能 住院时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一例报道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亮 张恒柱 +3 位作者 董伦 张宪 吴巍 曹丽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7-308,共2页
颅骨骨髓瘤系来自骨髓组织浆细胞的肿瘤,也叫浆细胞瘤,多发者常见,可同时发生在颅骨、肋骨、椎体、骨盆、胸骨、锁骨等处.单发罕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2月收治一例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骨肿瘤 浆细胞瘤 颅骨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7
20
作者 蔡明玉 何亮 +5 位作者 王立富 王书祥 孙陵 吕朋华 耿素萍 黄文诺 《现代医学》 2011年第4期467-469,共3页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高发年龄为40~60岁。本病凶险,1/3患者在就诊前死亡,1/3死于医院,1/3经过治疗得以生存[1]。与传统的外科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入路简单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高发年龄为40~60岁。本病凶险,1/3患者在就诊前死亡,1/3死于医院,1/3经过治疗得以生存[1]。与传统的外科瘤颈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入路简单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出血早期及老弱患者。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护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