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压监测在西藏地区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
作者 单永炳 付永鹏 +2 位作者 马强 扎西园登 于洮 《西藏科技》 2022年第10期60-64,共5页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技术在西藏地区对神经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55例神经外科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使用ICP监测)与对照组20例(未使用...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技术在西藏地区对神经外科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55例神经外科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35例(使用ICP监测)与对照组20例(未使用ICP监测)两组。通过ICP监测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甘露醇脱水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ICP监测能更快、更准确、更早判断患者术后脑梗塞发生率,可以避免重复用药甘露醇等脱水药物,从而减轻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及经济负担。结论 ICP监测对出血性卒中的手术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肯定意义,值得在西藏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出血性脑卒中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运动纤维束形态变化预测高风险脑胶质瘤术后运动功能
2
作者 马强 于嵩林 +4 位作者 赵楚越 王锡杰 林松 左真涛 于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1026,共9页
目的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会破坏皮质脊髓束(CST),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何评估CST的破坏程度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方法,尤其是对病灶至CST最小距离(LTD)小于10 mm的高手术风险患者。本文拟进一步阐明此类患者CST形态改变的分类方法和意义。方法... 目的运动功能区胶质瘤会破坏皮质脊髓束(CST),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如何评估CST的破坏程度目前还缺少统一的方法,尤其是对病灶至CST最小距离(LTD)小于10 mm的高手术风险患者。本文拟进一步阐明此类患者CST形态改变的分类方法和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2024年间109例高风险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开展弥散张量成像(DTI)并接受术中电刺激指导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CST与病灶的LTD均小于10 mm。根据术前的DTI评估CST受累导致的形态学变化。将患者分为3组:CST与健侧形态对称(对称组)17例(15.6%),CST形态较健侧明显改变(形变组)48例(44.0%),CST与肿瘤重叠(重叠组)44例(40.4%)。根据术前的评估受累导致的形态学变化进行分类,并对每种分类对应的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显示CST重叠组中高级别胶质瘤(HGG)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CST重叠是HGG的预测因素(P<0.001)。CST形变组和重叠组肿瘤的全切除率较CST对称组更低(P=0.008)。术后偏瘫者共41例,其中CST对称组偏瘫4例(23.5%),CST形变组偏瘫者11例(22.9%),CST重叠组偏瘫者26例(59.1%)。CST与肿瘤重叠可预测术后偏瘫(P=0.016)。对患/健侧和CST形态学分组进行双因素ANOVA分析,发现CST分组和健-患侧的主效应显著(P=0.017和P=0.010),交互作用不显著(P=0.31)。CST重叠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患侧的FA值更低。患侧FA值的下降可预测术后偏瘫(灵敏性为69.2%,特异性为71.9%)。结论本文建立了一套根据术前CST的形态改变预测高危型的运动功能区胶质瘤患者术后偏瘫的方法。CST的重叠会导致通过CST FA值的下降。此方法可用于患者的精准管理,有助于精确开展术前手术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运动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小脑半球室管膜瘤(CNS WHO3级)1例
3
作者 拉巴索朗 单永炳 +1 位作者 付永鹏 曹晓昱 《西藏医药》 2025年第2期78-80,共3页
室管膜肿瘤是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腔中室管膜细胞的一类肿瘤,多位于幕下,好发于儿童,2016年WHO将室管膜肿瘤的分为:1.室管膜下室管膜瘤(WHOⅠ级);2.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Ⅰ级);3.室管膜瘤(WHOⅡ级)a、乳头型b、透明细胞型c、伸展细胞... 室管膜肿瘤是源于脑室或脊髓中央管腔中室管膜细胞的一类肿瘤,多位于幕下,好发于儿童,2016年WHO将室管膜肿瘤的分为:1.室管膜下室管膜瘤(WHOⅠ级);2.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Ⅰ级);3.室管膜瘤(WHOⅡ级)a、乳头型b、透明细胞型c、伸展细胞型;4.室管膜瘤,RELA融合阳性(WHOⅡ-Ⅲ);5.间变性室管膜瘤(WHO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肿瘤 小脑半球 CNS WHO3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型脑包囊虫病一例
4
作者 旦增曲扎 扎西罗布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0年第2期78-78,共1页
颅内巨大型脑包囊虫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我院于99年9月27日成功摘除一例右颞部巨大型脑包囊虫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岁,6月前无明显透因头痛,右眼视力下降伴精神异常,行走不稳,发烧体温38℃。查体:T38℃、P:90次/分... 颅内巨大型脑包囊虫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我院于99年9月27日成功摘除一例右颞部巨大型脑包囊虫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岁,6月前无明显透因头痛,右眼视力下降伴精神异常,行走不稳,发烧体温38℃。查体:T38℃、P:90次/分、R:22次/分、BP:80/60 mm Hg,神志清,行走不稳,对答切题,吐字清,右颞颅骨缺损约1cm×2cm(骨质破坏),右侧瞳孔约3.5mm,光反射灵敏,右眼视力下降,左侧瞳孔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包囊虫病 巨大型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早产产褥期伴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5
作者 郑敏 付永鹏 卓玛次仁 《西藏医药》 2023年第5期158-159,共2页
1病例简介患者,女,25岁,因早产产后言语不清2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40/100mmHg,血氧饱和度98%,病人呈嗜睡状,GCS评分E3V3M6,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3mm,对光反射灵敏,颈抗(-),胸腹部无明显异常,... 1病例简介患者,女,25岁,因早产产后言语不清2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2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40/100mmHg,血氧饱和度98%,病人呈嗜睡状,GCS评分E3V3M6,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3mm,对光反射灵敏,颈抗(-),胸腹部无明显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入院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左侧颞叶脑出血,产褥期。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补液、解痉、降颅压及控制血压等治疗,完善血常规、凝血、尿蛋白定量、各项生化等相关检验,及时行头颅、胸部及腹部CT等相关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瞳孔等大 尿蛋白定量 对光反射 言语不清 产褥期 肌张力 嗜睡状 重度子痫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CT血管成像脑血管重建在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付永鹏 拉巴索朗 +7 位作者 马强 陈群超 郑裕峰 吴蕻 郑圆杰 胡婧 于洮 张东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CT血管成像(CTA)在西藏地区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A检查,数据分别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和人工方...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CT血管成像(CTA)在西藏地区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行CTA检查,数据分别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和人工方法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比较2种方法的重建时间、诊断结果、图像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人工智能重建组和人工重建组重建时间和图像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差异。结果人工智能重建组动脉瘤位置诊断准确性为92.3%(24/26),人工重建组准确性为96.2%(25/2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重建组CTA重建所需时间显著低于人工重建组[(24.2±11.8)min vs(94.7±4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01)。人工智能重建组图像评分高于人工重建组[(4.53±0.58)分vs(3.46±0.9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4,P<0.001)。结论人工智能辅助CTA脑血管重建成像技术较人工重建更快速,显示动脉瘤情况更满意,适合在基层医院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工智能 CT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西藏地区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付永鹏 单永炳 +5 位作者 马强 李天宝 扎西园登 拉巴索朗 于洮 曹晓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5,共4页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发生血肿扩大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纳入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7例HICH患者,回顾性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77例患者中,20例(26.0%)发生血肿扩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发生血肿扩大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纳入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7例HICH患者,回顾性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77例患者中,20例(26.0%)发生血肿扩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降压药物规律服用史、吸烟和饮酒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否世居高海拔地区、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出血部位、血肿形态、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D-二聚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血肿未扩大组,血肿扩大组中既往患有高血压病≥ 1年者占比高、入院时收缩压高、初始血肿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收缩压高(OR=1.05,95%CI:1.02~1.09,P=0.002)、初始血肿量大(OR=1.09,95%CI:1.02~1.18,P=0.018)是血肿扩大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扩大 自发性脑出血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血肿量 高血压性脑出血 降压药物 拉萨市人民医院 出血部位
原文传递
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付永鹏 马强 +6 位作者 于洮 拉巴索朗 姚博瀚 单永炳 顾卫彬 杨苏乔 曹晓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目的 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 目的 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位数为6分(3~11分).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出血伴脑疝征象,且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5例患者同时行血肿清除术.以术后1周GCS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GCS为3~15分.2例于术后1 d死亡,1例于术后31d死亡.4例生存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12个月.3~6个月复查头颅CT静脉血管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颅内新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出血.至末次随访,预后较好(mRS 1~2分)2例,预后较差(mRS 3分)2例.结论 对于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患者,开颅减压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颅内出血 减压颅骨切除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高原地区世居与旅居人群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马强 付永鹏 +5 位作者 于洮 单永炳 拉巴索朗 扎西圆登 李天宝 曹晓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世居人群与旅居人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期居住高原地区的患者70例(世居组), 旅居患者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世居人群与旅居人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长期居住高原地区的患者70例(世居组), 旅居患者36例(旅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原发性高血压病程、脑血肿量、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治疗方式、住院时长、预后等的差异。结果与世居组比较, 旅居组患者的年龄偏低[(54.4±7.3)岁对比(63.8±12.0)岁, t=-4.28, P=0.001], 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的占比更低[75.0%(27/36)对比95.7%(67/70), χ^(2)=2.58, P=0.001], 高血压病程更短[>5年者的比例分别为22.2%(8/36)和42.9%(30/70), χ^(2)=2.82, P=0.006]、脑干出血的占比更高[13.9%(5/36)对比7.1%(5/70),χ^(2)=2.37, P=0.012]、而脑叶出血的占比偏低[13.9%(5/36)对比25.7%(18/70), χ^(2)=3.58, P=0.039], 血清血红蛋白水平更高[(185.6±30.0)g/L对比(166.8±31.1)g/L, t=-3.03, P=0.003], 住院时长更短[(12.9±8.9)d对比(18.4±14.2)d, t=2.43, P=0.017]、整体预后更佳[出院1、3个月, 旅居组的中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1分)均低于世居组(均为2分), 均P<0.05]。而两组性别、入院时血压、血肿量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旅居高原人群的高血压脑出血发病较世居人群更早, 但整体预后情况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疾病特征 预后 高原 旅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