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耐低钾种质资源筛选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权月伟 李喜焕 +1 位作者 常文锁 张彩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1-55,共5页
对72个大豆品种苗期耐低钾特性进行鉴定,并筛选耐低钾种质资源,利用获得的不同类型大豆材料研究耐低钾特性与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个钾不同处理浓度下,0.01 mmol/L适宜作胁迫浓度,2.50mmol/L适宜作对照浓度;以植株生物量... 对72个大豆品种苗期耐低钾特性进行鉴定,并筛选耐低钾种质资源,利用获得的不同类型大豆材料研究耐低钾特性与体内保护酶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个钾不同处理浓度下,0.01 mmol/L适宜作胁迫浓度,2.50mmol/L适宜作对照浓度;以植株生物量相对值为筛选指标,可鉴定供试品种的耐低钾特性。研究发现,供试的大豆品种耐低钾能力存在较大变异,筛选出5个耐低钾特性较强的品种。另外,对不同耐低钾类型品种的叶片保护酶系统分析发现,耐低钾特性与胞内保护酶系统活性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低钾胁迫 筛选指标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种质资源鉴评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董俊美 李锦超 +2 位作者 孟义江 杨太新 葛淑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14,共9页
山药原产于中国,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山药种群内积累的丰富遗传变异对种质资源鉴评及育种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山药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整理了山药育种方法和新... 山药原产于中国,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山药种群内积累的丰富遗传变异对种质资源鉴评及育种研究至关重要。综述了山药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整理了山药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成效,对山药种质资源鉴评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展望,为提高山药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及加快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种质资源 鉴评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艺性状的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董俊美 李锦超 +3 位作者 贾凯旋 孟义江 杨太新 葛淑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6-143,共8页
收集了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及福建省等山药主产区的43份山药种质资源,对27个农艺性状利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山药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各性状的变异范围为9.32%~79.86%,其中变异系数... 收集了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及福建省等山药主产区的43份山药种质资源,对27个农艺性状利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山药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各性状的变异范围为9.32%~79.86%,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面积(79.86%),地下部根茎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地上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色、根茎全长与小区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缺裂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0.705%,涵盖了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43份种质资源划分为4类,第Ⅰ类群的叶片较小,长势一般,结有零余子,根茎多为棍棒状,该类资源多来自北方地区;其余3类的叶片均较大,且长势旺盛,无零余子,根茎短粗且呈不规则形,该类资源多来自南方地区。可以看出,山药不同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南北方地区间的资源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君 马峙英 王省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4310-4322,共13页
棉纤维是优良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然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纯棉织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 棉纤维是优良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天然纤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天然纯棉织物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提高棉纤维产量和品质成为当前棉花遗传育种的重要目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棉纤维发育由4个明显但又重叠的时期组成,包括纤维细胞的起始、伸长(初生壁合成)、次生壁合成和脱水成熟。起始是影响纤维细胞数量的重要时期,而纤维长度和强度的决定发生在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棉纤维发育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由大量的基因参与调控。目前,已经有一些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被报道,包括各种转录因子、参与激素代谢基因、编码细胞壁蛋白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以及参与糖和脂类代谢的基因等。文中对已报道的这些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棉花纤维发育及品质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 基因 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遗传转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翠 李喜焕 +2 位作者 常文锁 张春锋 张彩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40,共6页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 以MYB转录因子GmPHR1为目的基因,冀豆12、冀豆16和绥农14为转化受体,比较农杆菌介导大豆不同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技术,为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以茎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最高,且对基因型的依赖性最小,但由于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差,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其次,以胚尖转化系统的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对基因型的依赖性较小,同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强,因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转化系统。而子叶节、下胚轴转化系统则表现出不定芽诱导率、植株再生率和转化效率均较低,且存在较强的基因型依赖性等不足。同时,利用上述4种转化系统,获得了3个供试大豆品种的转基因T1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农杆菌介导转化 外植体类型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耐低磷性状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10
6
作者 武海燕 李喜焕 +3 位作者 李文龙 孔佑宾 杜汇 张彩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发掘耐低磷大豆新种质,培育耐低磷新品种,以前期构建的含有247个株系的大豆耐低磷遗传群体为材料,在低磷和适磷处理下分别测定各株系的株高、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冠比、根系磷含量和根系磷利用... 为发掘耐低磷大豆新种质,培育耐低磷新品种,以前期构建的含有247个株系的大豆耐低磷遗传群体为材料,在低磷和适磷处理下分别测定各株系的株高、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根冠比、根系磷含量和根系磷利用率等9个耐低磷相关性状,并评价供试株系的耐低磷特性,筛选耐低磷优异种质。结果表明,9个参试性状中,除株高外,其余8个性状在不同磷处理间、供试材料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低磷处理有效且各株系对低磷逆境的适应性不同。主成分分析将上述8个存在显著差异的单一性状转化为2个综合指标,根据隶属函数和株系耐低磷综合评价值,结合聚类分析将供试247个株系分为耐低磷、中间型和不耐低磷3种类型,明确了各株系的耐低磷特性,并筛选出ZN-251、ZN-299、ZN-229等14个耐低磷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低磷遗传群体 低磷胁迫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优异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植物磷营养效率(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喜焕 常文锁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7,共15页
低磷限制植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土壤养分问题之一,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磷高效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有百余个磷营养效率候选基因被克隆,但真正用于植物转基因育种实践的却寥寥无... 低磷限制植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是全球亟待解决的土壤养分问题之一,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磷高效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已有百余个磷营养效率候选基因被克隆,但真正用于植物转基因育种实践的却寥寥无几,且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现有候选基因种类繁杂且未系统分类,有些基因的功能尚未明确,缺少克隆与育种交流平台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目前已克隆的植物磷营养效率候选基因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析,对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应用价值进行归纳总结。这不仅为分子生物学家选择目标基因,解析植物磷高效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育种学家进行基因转化,培育磷高效新品种搭建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磷胁迫 候选基因 转基因育种 植物磷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大豆异黄酮含量分析与特异种质遴选 被引量:5
8
作者 崔艳伟 李喜焕 +2 位作者 李文龙 常文锁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7-1172,共6页
以黄淮海生态区181份栽培大豆与32份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子粒异黄酮及组分含量,分析该地区大豆子粒异黄酮含量遗传变异,遴选高异黄酮特异种质,为相关基因克隆表达、RIL群体构建和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资源。结果... 以黄淮海生态区181份栽培大豆与32份野生大豆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子粒异黄酮及组分含量,分析该地区大豆子粒异黄酮含量遗传变异,遴选高异黄酮特异种质,为相关基因克隆表达、RIL群体构建和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资源。结果表明,供试栽培大豆异黄酮含量在1462.6—6115.5μg/g,平均为3558.2μg/g,最大差异可达4.2倍;供试野生大豆异黄酮含量在3896.1—7440.4o-g/g,平均为5182.4μg/g,最大差异可达1.9倍。可见,黄淮海生态区大豆资源异黄酮及组分含量存在较大遗传变异,且野生大豆异黄酮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大豆。从供试资源中遴选出异黄酮含量超过6000μg/g特异种质4份(超过7000μg/g种质1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 种质资源 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抗虫棉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贵元 王省芬 +3 位作者 张桂寅 吴立强 李志坤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9-512,共4页
2008年和2009年利用田间病圃研究了1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基于各品种在不同调查时间点的2年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分析发现,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相似,而不同类型... 2008年和2009年利用田间病圃研究了17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基于各品种在不同调查时间点的2年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分为4种类型。分析发现,同一类型中不同品种的黄萎病田间消长模式相似,而不同类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第Ⅰ类品种表现为在调查的前、中、后期病情指数较低,且其病指低于其它3类;第Ⅱ类品种在整个调查时期病情指数也较低,但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第Ⅲ类品种在调查前期病指较高,中期病指略有降低,后期病指快速上升,发病高峰期病指较高,其病指在整个调查时期高于第Ⅱ类;第Ⅳ类品种调查前期病指较高,中期病指降低,后期病指最高,全年有2个明显的发病高峰,且其病指在8月20日前的几个调查时期均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黄萎病 消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转育植酸酶phyA大豆阳性材料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喜焕 刘渊 +4 位作者 闫瑞叶 孔佑宾 李桂兰 常文锁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植酸及其盐类占土壤非有效态磷30%~40%,利用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能够分解利用植酸磷的作物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途径。本研究以农杆菌转化子叶节所获得的JL35-phyA为试材,采用PCR与RT-PCR进行目的基因检测,获得转基... 植酸及其盐类占土壤非有效态磷30%~40%,利用转基因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培育能够分解利用植酸磷的作物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途径。本研究以农杆菌转化子叶节所获得的JL35-phyA为试材,采用PCR与RT-PCR进行目的基因检测,获得转基因阳性材料;随后将这些阳性材料与38个常规大豆杂交,实现phyA向不同大豆品种的转育。结果表明,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已将phyA转入吉林35,且基因在大豆根系能够正常转录表达,转基因株系的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野生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野生型差异不显著;利用这些转基因株系,通过杂交转育获得F1阳性单株427个,涉及上述38个不同组合,说明目标基因phyA已转移到杂交后代;将F1阳性单株自交后筛选得到部分组合的阳性F2植株及F3子粒,经农艺性状考察,这些后代材料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在杂交后代中选育出一些转有目标基因的优良株系,为今后培育转phyA大豆新品种(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遗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酶基因 农杆菌转化 大豆 杂交转育 遗传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农大豆2号适宜密度与施肥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龙 李喜焕 +1 位作者 常文锁 张彩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4期50-52,62,共4页
[目的]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的适宜密度和施肥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3种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分析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土壤地力条件不同,施肥量和密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农大... [目的]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的适宜密度和施肥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3种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分析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土壤地力条件不同,施肥量和密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影响不同。在低土壤地力条件下,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密高肥处理(密度25.5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中等地力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中肥处理(密度18.0万株/hm^2,复合肥225 kg/hm^2)的产量较高;较高地力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单株粒重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高肥处理(18.0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高产栽培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 农大豆2号 施肥量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表达分析及转基因大豆新种质创制
12
作者 崔艳伟 李文龙 +2 位作者 常文锁 李喜焕 张彩英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62-66,81,共6页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重要酶类。研究F3H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并应用转基因途径创制新种质是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重要途径。以高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中豆27和低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楚秀为试材,采用q PCR技术...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大豆异黄酮代谢途径重要酶类。研究F3H在不同大豆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并应用转基因途径创制新种质是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的重要途径。以高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中豆27和低异黄酮含量大豆品种楚秀为试材,采用q PCR技术,分析F3H在大豆不同发育时期、组织部位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获得转F3H阳性植株。结果表明:F3H在2个大豆品种R1~R7期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中豆27的F3H表达量在R1期最高,而后开始下降,R2~R5期维持较低水平,R6期略有上升,R7期又出现下降;楚秀F3H表达量在R1~R4期较低,R5期出现表达高峰,R6期开始下降。F3H在2个大豆品种R5~R8期籽粒中的表达模式基本相同,表达量均从R5期开始下降,且R6~R8期维持较低水平。基于此,构建F3H RNAi反义载体,并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入不同大豆品种,获得了5个转基因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含量 黄烷酮3-羟化酶 基因表达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ottonSNP63K芯片构建棉花品种的指纹图谱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正文 匡猛 +1 位作者 马峙英 王省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692-4704,共13页
【目的】利用SNP位点的单拷贝特性,结合陆地棉TM-1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筛选基因组特异的SNP。【方法】以719份遗传背景来源广泛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Illumina公司开发的Cotton SNP63K芯片,利用Genome Studio软件对芯片扫描所获... 【目的】利用SNP位点的单拷贝特性,结合陆地棉TM-1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筛选基因组特异的SNP。【方法】以719份遗传背景来源广泛的陆地棉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Illumina公司开发的Cotton SNP63K芯片,利用Genome Studio软件对芯片扫描所获得原始数据进行基因型数据质量控制,获得待测样品SNP位点的基因型数据。根据已公布的陆地棉TM-1基因组的两个版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版本Gossypium hirsutum(AD1)genome BGI v1.0与南京农业大学版本G.hirsutum(AD1)genome NBI v1.1为参考序列,对Cotton SNP63K芯片(63 058个SNP)各位点的侧翼序列分别进行全基因组Blast比对分析,以筛选具有单拷贝特性的特异SNP位点并用于样品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利用Cotton SNP63K芯片对719份材料进行SNP位点基因分型,主要表现为无检出信号的SNP位点、无多态性的SNP位点、具有多态性的SNP位点,而具有多态性的SNP位点的分型结果又可分为单位点SNP(基因组特异SNP)、双位点SNP和多位点SNP。通过对两个已公布的陆地棉TM-1参考基因组序列Blast比对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TM-1基因组版本比对获得基因组特异SNP标记为5 474个,而南京农业大学TM-1基因组版本比对获得基因组特异SNP标记仅为1 850个,两者共有的特异SNP为1 594个,进一步通过分型效果、检出率及多态性3个评价指标,筛选score值≥0.7,call frequency值≥0.95,且MAF值≥0.2的SNP位点,获得471个分型效果理想,检出率高且多态性较高的特异SNP位点。在471个SNP位点中,430个位于染色体上,41个位于scaffold片段上。考虑到标记间的连锁程度,剔除连锁标记37个,最终获得393个核心SNP位点。利用393个核心SNP构建了719份品种资源的特征DNA指纹图谱,除个别材料之间遗传背景高度相似、基因型完全一致外,97%的材料均能实现准确有效的鉴别。【结论】筛选出393个基因组特异的SNP,并利用这些核心SNP构建了719份资源材料的特征DNA指纹图谱,为SNP分子标记应用于棉花重要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SNP标记 GenomeStudio 芯片分型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MYB转录因子GmPHR1转化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冰 李喜焕 +4 位作者 刘翠 王运杰 李文龙 常文锁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5,共4页
在克隆获得MYB转录因子GmPHR1基础上,构建基因超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其转入冀豆12,获得GmPHR1高效表达转基因新材料,并分析基因在耐低磷和低磷敏感品种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超表达载体pBI121-... 在克隆获得MYB转录因子GmPHR1基础上,构建基因超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其转入冀豆12,获得GmPHR1高效表达转基因新材料,并分析基因在耐低磷和低磷敏感品种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超表达载体pBI121-GmPHR1,获得了经PCR验证为阳性的T4转基因新材料;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其中4个株系的GmPHR1表达量达到野生型对照的2倍以上,说明GmPHR1能够在转基因新材料中高效表达;进一步分析低磷胁迫下不同耐低磷特性品种的基因表达量,发现GmPHR1在耐低磷品种中呈现快速诱导、持续表达与高表达量的模式,而在低磷敏感品种中则表现缓慢诱导、迅速下降和低表达量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MYB转录因子 载体构建 农杆菌转化 高效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GmPTF1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大豆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醒 张彩英 +1 位作者 常文锁 李喜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31,共5页
在克隆获得磷高效相关转录因子基因GmPTF1的基础上,构建基因的超表达载体pGN-GmPTF1和无标记(Marker-free)表达载体pX6-GmPTF1;利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表达载体pGN-GmPTF1和pX6-GmPTF1分别转入冀豆12、冀豆16和五... 在克隆获得磷高效相关转录因子基因GmPTF1的基础上,构建基因的超表达载体pGN-GmPTF1和无标记(Marker-free)表达载体pX6-GmPTF1;利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表达载体pGN-GmPTF1和pX6-GmPTF1分别转入冀豆12、冀豆16和五星1号大豆品种。转化后的大豆植株经PCR检测,有11株转化植株可扩增出目的条带,其中5株转有pGN-GmPTF1载体和6株转有pX6-GmPTF1载体,表明GmPTF1转录因子基因已初步整合至大豆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酸酶基因phyA转化大豆品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闫瑞叶 李喜焕 +2 位作者 李桂兰 常文锁 张彩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6-361,共6页
土壤磷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酸磷占一半以上,分解利用植酸态磷是提高土壤磷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新途径。利用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含有根特异启动子pyk10、信号肽S和植酸酶phyA的嵌和基因(KSA)... 土壤磷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而植酸磷占一半以上,分解利用植酸态磷是提高土壤磷利用效率、改善植物磷素营养的新途径。利用大豆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与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将含有根特异启动子pyk10、信号肽S和植酸酶phyA的嵌和基因(KSA)转入冀豆12、冀豆16、五星1号和吉林35中。经PCR检测,共获得T0阳性植株114个,T1阳性植株101个,T2阳性材料28个。通过将T4代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对照在仅含植酸磷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发现,转基因植株在植酸磷条件下生长状况优于对照,并且3个转基因株系根系分泌型植酸酶活性分别比野生型提高5%、13%和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植酸酶基因 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磷高效基因GmPHR1和GmPAP4共转化及新种质创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耿昭 孔佑宾 +4 位作者 赵莉莉 刘翠 杜汇 李喜焕 张彩英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2,共5页
磷对大豆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目前已有学者通过转基因手段将磷高效相关基因转入大豆,并获得转基因新材料,但多数集中于单基因转化,而双基因共转化研究甚少。本研究在前期获得转磷高效相关基因Gm PHR1... 磷对大豆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土壤有效磷缺乏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目前已有学者通过转基因手段将磷高效相关基因转入大豆,并获得转基因新材料,但多数集中于单基因转化,而双基因共转化研究甚少。本研究在前期获得转磷高效相关基因Gm PHR1、Gm PAP4大豆新材料基础上,利用农杆菌介导与常规杂交技术进行双基因共转化,结果发现,采用这2种方案均可实现双基因共转化,获得了经PCR及DNA测序分析验证正确的转Gm PHR1与Gm PAP4双基因新材料"JD12-PHR1-PAP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低磷胁迫 GmPHR1 GmPAP4 双基因共转化
原文传递
转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大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璐璐 孔佑宾 +1 位作者 李喜焕 张彩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29,共5页
为获得磷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构建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超表达载体pBI121-GmPAP14与pCAMBIA3301-GmPAP14,通过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2个载体分别转入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并分析了GmPAP14在转基因植株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显... 为获得磷高效利用转基因大豆新材料,构建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超表达载体pBI121-GmPAP14与pCAMBIA3301-GmPAP14,通过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技术将2个载体分别转入高产优质大豆品种,并分析了GmPAP14在转基因植株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利用PCR和DNA测序分析可检测到转化植株中的目的条带,其中,转入p BI121-GmPAP14载体的保豆3号阳性植株有6株;转入pCAMBIA3301-GmPAP14载体的中豆32有9株,冀豆12有11株,农大豆2号20株。进一步将上述T0植株自交,目前已获得T_1转基因后代;经实时定量PCR检测,部分株系的GmPAP14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说明GmPAP14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并能够在转录水平正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 载体构建 遗传转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挖掘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华 田蕊 +4 位作者 褚佳豪 邢馨竹 陈士亮 李喜焕 张彩英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1-1001,共11页
土壤有效磷缺乏已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成为实现其分子遗传改良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研究利用SoySNP6K(5403个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1... 土壤有效磷缺乏已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深入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遗传位点成为实现其分子遗传改良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本研究利用SoySNP6K(5403个SNP标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大豆需磷关键时期磷高效利用10个相关性状遗传位点,结果发现,T1关键时期(四叶期)适磷条件检测到78个关联SNP,以根系干重与植株总干重SNP较多;低磷条件检测到134个关联SNP,以植株总干重检测SNP最多,并在8号、13号、20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同时控制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地上部鲜重和干重与总干重SNP簇;T2关键时期(六叶期)适磷条件检测到83个SNP,以株高和地上部干重检测SNP较多,低磷条件检测到53个SNP,以株高和根冠比SNP较多,并在18号染色体检测到同时控制根干重和总干重SNP簇,在11号、16号、18号染色体分别检测到3个一因多效SNP;上述关联SNP中有9个SNP同时在T1与T2时期被检测到,分别与地上部鲜重、干重、根冠比、株高等关联,为大豆磷素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候选基因克隆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磷高效利用 关联分析 一因多效 共关联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GhEXPs的分析及表达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吕丽敏 左东云 +5 位作者 王省芬 张友平 程海亮 王巧连 宋国立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0-290,共11页
【目的】扩展蛋白是1种细胞壁蛋白,能够松弛细胞壁从而促进细胞伸长。本研究旨在挖掘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特异的扩展蛋白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研究棉花扩展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并运用生物... 【目的】扩展蛋白是1种细胞壁蛋白,能够松弛细胞壁从而促进细胞伸长。本研究旨在挖掘棉花纤维发育过程中特异的扩展蛋白基因。【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研究棉花扩展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扩展蛋白进化关系、预测三维结构和关键氨基酸位点。【结果】以陆地棉cDNA(Complementary DNA,互补DNA)为模板,克隆得到4个棉花扩展蛋白基因GhEXPA1d、GhEXPA4b、GhEXPA23b和GhEXPB3a,开放阅读框长度分别为768 bp、795 bp、798 bp和804 bp。进化树分析表明,GhEXPA1d、GhEXPA4b、GhEXPA23b属于EXPA(α-expansin)亚家族,GhEXPB3a属于EXPB(β-expansin)亚家族。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它们是纤维发育特异基因;定量PCR验证了这4个GhEXPs都是在纤维发育的起始期和伸长期表达量较高。根据序列比对以及三维结构模型预测了4个棉花扩展蛋白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分别是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均为芳香族氨基酸,在三维结构模型中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结论】获得的4个棉花扩展蛋白基因在棉花纤维发育起始期和伸长期特异表达,为进一步阐明GhEXPs对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EXPs 纤维发育 三维结构 陆地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