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做社会之社会研究 寻三农之三农之路——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雷明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雷明 王钰晴 刘晴晴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197,共7页
访谈中,雷明教授主要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讲述了三农问题学术研究之路和要旨。在他看来,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应当塑造乡村人才的可持续能力,实现造血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访谈中,雷明教授主要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讲述了三农问题学术研究之路和要旨。在他看来,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应当塑造乡村人才的可持续能力,实现造血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坚持“两山”理念,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既要美丽经济也要美丽生态。共同富裕战略下,亟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应加快构建以初次分配为基础、以再分配为重要补充、充分发挥三次和四次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同时也要打造城乡联合共生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二元结构 连体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
2
作者 卢巍 《小学科学》 2021年第9期1-1,共1页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科学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广大科学教师必须下定决心、花大气力做好。首先,我们不妨从“道”“德”二字的造字结构推测“道”和“德”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在甲骨文中,“道”是用表示的,是“...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科学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广大科学教师必须下定决心、花大气力做好。首先,我们不妨从“道”“德”二字的造字结构推测“道”和“德”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在甲骨文中,“道”是用表示的,是“导(导)”的本字。将其拆解来看,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小学科学教育 基础性工程 甲骨文 相互关系 根本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辰祭奠中的“文化记忆”与“遗民执念”——以孙雄《名贤生日诗》为中心的讨论
3
作者 罗时进 陈玉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152,F0002,178,共11页
清廷覆灭后,一批不愿进入新政的士人形成了生存环境与文化空间迥异于过去的遗民群体。而民初因受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旧学进一步衰颓。道统凌夷、人心恣肆的社会现状煎烤燔燎着文化遗老的精神根柢,孙雄以清遗民自居纂辑《名贤生日诗... 清廷覆灭后,一批不愿进入新政的士人形成了生存环境与文化空间迥异于过去的遗民群体。而民初因受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旧学进一步衰颓。道统凌夷、人心恣肆的社会现状煎烤燔燎着文化遗老的精神根柢,孙雄以清遗民自居纂辑《名贤生日诗》,一批遗民参与了名贤生日追祀活动,用文化祭奠的方式树立先正典范,体现出所持的历史观念,以及承续道统、挽救风教的遗民执念。事实上,追慕前贤,在过渡时代回望旧学存在的星光,不失为遗老们匡拯失序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在这一旗帜下集合,也在被社会边缘化乃至弃置的痛楚与孤寂中寻找到精神依托。社会救赎与自我救赎,具有了某种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雄 《名贤生日诗》 文化祭奠 遗民执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新闻观念的变迁:历程、成果与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彭菊华 周佩玲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4-46,68,共4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历经三个阶段,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构成新时期以来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变迁的突出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需要继续与时俱进。
关键词 新闻观念 三十年 时代变迁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释的限度与有效性问题——赫施解释学思想的中国回声 被引量:1
5
作者 曹顺庆 黄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44,F0002,共6页
“强制阐释”这一话题紧扣“边界”与“有效性”,如何回归界限、实现有效性的问题则紧随其后。张江教授提出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的路径是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根据张江教授的提法,本体阐释包含核心、本源、效应这三个层次,核心... “强制阐释”这一话题紧扣“边界”与“有效性”,如何回归界限、实现有效性的问题则紧随其后。张江教授提出重建中国当代文论的路径是由“强制阐释”到“本体阐释”。根据张江教授的提法,本体阐释包含核心、本源、效应这三个层次,核心阐释是对原生话语的阐释,其中包含着文本与作者所能传递与表达的所有信息。本体阐释的根本是回归文本与作者,同时正确处理次生话语和衍生话语。这种路径与赫施的解释学思想不谋而合,赫施理论以“保卫作者”为核心旨归,对作者意图的有效性验定又在于对文本“言说主体”的想象性重建。作为对强制阐释的修正,本体阐释强调阐释的边界性和有效性,本体阐释的“本体”是指对文学、文本以及作者的回归,赫施理论在回归作者意图与重建文本言说主体这两个方面与其有一定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的限度与有效性 强制阐释 本体阐释 赫施解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古斯丁对基督教释经学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朝 《圣经文学研究》 2009年第1期45-63,共19页
本文对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释经学理论著作《论基督教教义》作一详细解读,重点介绍和分析奥古斯丁的记号理论和释经规则。作者认为:记号理论是奥古斯丁的一项原创性理论贡献。奥古斯丁的记号理论不仅为基督教的释经活动奠定了理论基... 本文对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释经学理论著作《论基督教教义》作一详细解读,重点介绍和分析奥古斯丁的记号理论和释经规则。作者认为:记号理论是奥古斯丁的一项原创性理论贡献。奥古斯丁的记号理论不仅为基督教的释经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基督教的释经活动走上了知识化与科学化的道路,而且对后世西方哲学中的符号学研究产生着持续久远的影响。奥古斯丁在解读圣经的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解释圣经的规则作了总结。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些规则不够完整和全面,但与他的前辈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奥古斯丁对基督教释经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古斯丁 记号理论 释经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7
作者 曹顺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1期34-48,共15页
自1984年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出版以来,中国比较文学教材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由开创发展到繁荣期的历程、概论类教材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迄今,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居然出版了105部,几乎超过同时期美国、... 自1984年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出版以来,中国比较文学教材伴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由开创发展到繁荣期的历程、概论类教材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迄今,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居然出版了105部,几乎超过同时期美国、英国和法国比较文学教材的出版数量之和①。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可以说是中国比较文学巨大的成就,但是,真正具有自己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话语开拓的究竟有多少?存在什么需要改进之处?这是一个需要总结和辨析的重要问题。从开创期中国比较文学概论教材的诞生;发展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观点的创新与研究类型的多元化;繁荣期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创新理论话语体系的提出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在对西方话语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和中国话语。然而,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中仍普遍存在追随西方话语所导致的失语现象。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应当直面问题,在反思中总结成就与问题,以便我们转“失”为“得”,兼收并蓄,锐意进取。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的反思与总结,实际上体现了其中国学者自我建构的充分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话语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概论类教材 成就 问题 话语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建筑·人
8
作者 王廷信 《建筑与文化》 2014年第12期11-11,共1页
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围绕人来产生的。因此,人是人类一切文明行为的最终目的。建筑也好,艺术也好,都是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相比,建筑是兼具针对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双重功能的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围绕人来产生的。因此,人是人类一切文明行为的最终目的。建筑也好,艺术也好,都是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事物,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相比,建筑是兼具针对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双重功能的文明形态。从为人营造一个遮风避雨、歇息生活的物质空间,到让人享受景观和舒适的精神形态,建筑对于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当我们不满足于物质空间而着眼于精神享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成果 物质空间 精神形态 物质需求 精神享受 精神需求 体量 享用者 教学指导 中国建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传统与文化变迁
9
作者 陈来 《上海城市管理》 2011年第3期71-71,共1页
以往的讨论城市文化传承都瞩目在城市建筑美学上,其实城市文化的讨论应同时关注城市的人文形态,这样才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文化变迁 传统 建筑美学 文化传承 人文形态 以人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商大院启示录
10
作者 王廷信 《建筑与文化》 2009年第8期58-59,共2页
文化造就了建筑,建筑表达着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名震明、清两代的晋商不仅在商业智慧上昭示着后人,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这一座座矗立在三晋大地的晋商大院肃穆宁静而又神态安详,却传达出开掘不尽的文化信息。如... 文化造就了建筑,建筑表达着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名震明、清两代的晋商不仅在商业智慧上昭示着后人,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这一座座矗立在三晋大地的晋商大院肃穆宁静而又神态安详,却传达出开掘不尽的文化信息。如何感受这些建筑,如何从这些建筑中领受某种精神,是我们面对传统建筑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本期三位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感受晋商大院,希望引起有兴者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商 传统建筑 文化遗产 文化信息 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大众化
11
作者 郝立新 《云岭先锋》 2021年第2期41-43,共3页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需要通过大众化来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广大人民群众 大众化 百年历史 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廷信 《建筑与文化》 2013年第6期7-7,共1页
中国人现在可以说比从前阔多了,最为显著的表现恐怕就是可以到国外的名牌店"扫货"了,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住上别墅了,不少人开上"奔驰""宝马"了。这些都说明中国人远非从前的中国人了。那么"阔"自何来?我以为不过是因为这些年大... 中国人现在可以说比从前阔多了,最为显著的表现恐怕就是可以到国外的名牌店"扫货"了,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住上别墅了,不少人开上"奔驰""宝马"了。这些都说明中国人远非从前的中国人了。那么"阔"自何来?我以为不过是因为这些年大家刚刚发了点财。这点财是怎么发的姑且不说,而由这种"阔"带来的语气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国人的"自信"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复兴 自信 文化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工艺振兴与设计创新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鲁生 《天工》 2018年第6期24-26,共3页
传统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审美的生态文化体系。从国际社会看,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深刻持久的过程,诸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德国“包豪斯”等,倡导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衍生出今天兼... 传统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审美的生态文化体系。从国际社会看,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深刻持久的过程,诸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德国“包豪斯”等,倡导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衍生出今天兼具创新品质与美学价值的产品体系。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重视工艺造物,传统工艺凝聚农耕文明的丰厚积淀,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累积的造物经验,创造了灿烂的工艺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工艺美术产业 设计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军里书法展
14
作者 郑军里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I0008,F0003,共10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军里国画展
15
作者 郑军里 《艺术探索》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I0001-I0008,F0003,F0004,共1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军里国画展
16
作者 郑军里 《艺术探索》 2019年第2期F0002-F0002,I0002-I0010,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追问与期盼
17
作者 叶文梓 《教育家》 2023年第39期1-1,共1页
人类社会已迈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一切可以重复的工作,智能机器人一定比人做得好。因而,智能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人人都有创新的天赋。创新人才不单指名家大师,同样指每一个人。人的创新天赋存在... 人类社会已迈入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时代,一切可以重复的工作,智能机器人一定比人做得好。因而,智能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人人都有创新的天赋。创新人才不单指名家大师,同样指每一个人。人的创新天赋存在领域、水平高低和实现路径的区别。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发现学生各不相同的创新天赋,并用适合的方式把各不相同的创新天赋展现出来。高中阶段是人的天赋显现出来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多样化发展是由人天赋的内在多样化所决定的,其根本目标就是促进高中学生的多样化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创新人才 智能机器人 智能时代 高中多样化发展 高中阶段 高中学生 智能化时代 名家大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
18
作者 喻伯军 《小学科学》 2021年第8期1-1,共1页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科学课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往往把教材当作权威,不敢漏下教材中的每一个字,也不敢改动教学内容的每一个设计。而一些教师只把教材当作素材,任意改变教材的内容和设计,特别是上研究课的时候,改动教材设计的现象更为普遍...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科学课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往往把教材当作权威,不敢漏下教材中的每一个字,也不敢改动教学内容的每一个设计。而一些教师只把教材当作素材,任意改变教材的内容和设计,特别是上研究课的时候,改动教材设计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两种做法都是比较极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材设计 用教材教 日常教学 教教材 科学课教师 教学内容 重视教材 改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上的科目三(中国画)
19
作者 郑军里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郑军里是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以广西民族题材写意水墨人物画见长,善于表现当地人们淳朴的生活与勤劳质朴的民族精神。此图描绘了苗族人民在田间地头欢快地跳着风靡全球的广西舞蹈“科目三”的场景,既表现了“科目三”舞蹈流... 郑军里是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以广西民族题材写意水墨人物画见长,善于表现当地人们淳朴的生活与勤劳质朴的民族精神。此图描绘了苗族人民在田间地头欢快地跳着风靡全球的广西舞蹈“科目三”的场景,既表现了“科目三”舞蹈流行的广度,又传递出苗族人民与时俱进、享受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题。画家一 如既往地使用酣畅淋漓的写意水墨方式进行表达,画中六位人物呈环绕之势,让画面布局非常稳定,画家通过俯视的角度进行人物塑造与个别人物夸张的造型,给稳定的布局增加了灵动之处。整个画面笔墨松动轻快,自由挥酒,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笔墨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画面布局 漓江画派 中国人物画 郑军里 中国画 苗族人民 民族题材
原文传递
建构“道”、“器”之间的“审美文化史”——陈炎教授访谈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炎 陈静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关键词 “道” 文化史 “器” 陈炎 审美 改革开放 学术历程 学术经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