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笔谈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少杰 翟岩 +2 位作者 营立成 陈氚 吴时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63-93,共31页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呼声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地位?如何判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的呼声日益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引起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地位?如何判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以及其他社会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各种当代社会学新思潮?对待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回答仍然存在很多分歧,甚至在某些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名义发表的文献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楚。然而,明确地回答这些问题,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传统 当代社会学 实证主义社会学 中国特色社会学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分化与协调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少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8,242,243,共10页
高度不确定性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植根于网络的快速传递和信息的不断更新。然而,网络信息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活力,同时也滋生了激烈挑战传统社会秩序的风险,并且也严重冲击了以熟悉关系和制度规则为基础的传... 高度不确定性是网络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它植根于网络的快速传递和信息的不断更新。然而,网络信息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活力,同时也滋生了激烈挑战传统社会秩序的风险,并且也严重冲击了以熟悉关系和制度规则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信任。如何清醒认识网络信息社会高度不确定性的生成根据和持续状态,化解新形势下社会信任分化的矛盾,建立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秩序的更新与维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不确定性 社会信任分化 社会信任协调 网络信息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优化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少杰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50,共11页
区域发展是嵌入在区域范围或地方空间中的发展,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活力等是区域发展社会基础的构成内容。不仅不同区域之间,就是同一区域内部,其社会基础也是不平衡、不协调的,这是实... 区域发展是嵌入在区域范围或地方空间中的发展,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活力等是区域发展社会基础的构成内容。不仅不同区域之间,就是同一区域内部,其社会基础也是不平衡、不协调的,这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克服的不利因素。应当在结构论和空间论的综合中清楚地认识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在整体联系上认清社区或乡村等基层社会对区域发展的支持或限制,并通过有效的途径积极优化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社会基础 数字化 网络化
原文传递
不确定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分化与协调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少杰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0期53-55,共3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不确定状态,只有清醒地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并清楚地认识其发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建立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才能有真实的现实根基,社会生活才能在此起彼伏的不确定性中获得联系的纽带和稳定的...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不确定状态,只有清醒地承认这个基本事实,并清楚地认识其发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建立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信任,社会信任才能有真实的现实根基,社会生活才能在此起彼伏的不确定性中获得联系的纽带和稳定的支撑。否则,人类规避风险、维护秩序和交往合作的意愿,都将成为泡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护秩序 交往合作 不确定性 信任 规避风险 根本原因
原文传递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少杰 罗胤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189,共8页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建设一个新的礼俗社会,但最终失败,他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费孝通认为,梁漱溟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如今“梁漱溟...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运动,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建设一个新的礼俗社会,但最终失败,他认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费孝通认为,梁漱溟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看到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如今“梁漱溟之惑”在推进乡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数字乡村建设”中仍然挥之不去。“数字下乡”行动主要还是县政府的行动,广大农民的主体行动仍然没有被有效地发动起来。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同农民的感性意识和感性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农民对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大的陌生感。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推动农民行动,曹县的经验表明,使农民行动起来关键是通过政府支持、能人示范、感性导引,使农民在数字、网络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中获得实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下乡 数字下乡 乡村不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