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 被引量:102
1
作者 朱有勇 陈海如 +8 位作者 范静华 王云月 李炎 范金祥 杨仕生 马光亮 陈建斌 李作森 卢宝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1-527,共7页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 根据品种遗传背景的差异、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不同 ,笔者选用了 2个汕型杂交稻品种 (汕优 6 3和汕优 2 2 )和 2个优质地方稻品种 (黄壳糯和紫谷 )进行了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和不同品种净栽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汕型杂交稻与优质地方稻品种混合间栽比同一品种净栽对稻瘟病有极为显著的控制效果 ,尤其突出的是混合间栽中高度感病的优质地方稻品种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极显著的下降 ,防治效果达 83%~ 98%。因此 ,合理的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是水稻品种稻瘟病控制的有效途径。试验还证明 ,品种混合间栽与品种净栽相比具有明显的抗倒伏和增产效果 ,品种混合间栽比净栽杂交稻平均增产 6 .5 %~ 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多样性 控制方法 稻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作物遗传多样性农家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66
2
作者 卢宝荣 朱有勇 王云月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9-415,共7页
农作物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由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大量农作物地方品种被少数高产改良品种所取代 ,造成农作物基因库的严重“基因流失”(geneticerosion)。农家保护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进行的... 农作物地方品种的有效保护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由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使大量农作物地方品种被少数高产改良品种所取代 ,造成农作物基因库的严重“基因流失”(geneticerosion)。农家保护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动态保护 ,被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可在其生境中继续进化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因而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 ,尽管人们对作物品种资源农家保护的兴趣不断增长 ,也有大量有关农家保护的研究和案例分析 ,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农家保护实例报道。因此 ,对农家保护的机制及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寻求一条新的途径来充分发挥农家保护应有的作用 ,显得格外重要。利用生物多样性布局的水稻混合间栽的生产模式 ,不仅解决了病害控制的问题 ,而且也保护了水稻地方品种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遗传多样性 农家保护 现状 就地保护 地方品种 基因流失 混合间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农家类型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靖 程舟 +4 位作者 杨晓伶 李珊 顾然其 万树文 张文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讨人参农家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人参的栽培和选育种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5种人参农家类型7个居群120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人参农家类型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8.85%;不同... 目的探讨人参农家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人参的栽培和选育种提供遗传学依据。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5种人参农家类型7个居群120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人参农家类型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8.85%;不同农家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差异,和其他农家类型相比,长脖和竹节芦的遗传变异较小,且两者之间的相似性系数高达97%;不同产地的同一人参农家类型间也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结论研究表明人参农家类型的遗传差异主要存在于各类型内部,而且可能更多地存在于同一类型的不同居群内部。为促进人参新品种的选育,有必要在现有的栽培群体中补充不同产地的同一类型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农家类型 遗传多样性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牛翠娟 胡红霞 +1 位作者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被引量:99
5
作者 金燕 卢宝荣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5-161,共7页
合理取样是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利用和研究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和取样目的的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是指对一定地理分布范围内的生物个体取样时 ,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包含尽可能... 合理取样是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利用和研究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 ,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和取样目的的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是指对一定地理分布范围内的生物个体取样时 ,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包含尽可能多的遗传变异的最佳取样方法 ,包括了取样数目 (一个给定区域的居群数和一个居群的个体数 )以及取样方式。包括“哈迪 温伯格平衡 (Hardy WeinbergEquilibrium)”定律在内的居群遗传学基本原理是研究取样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居群内的取样个体数及应获取的居群数进行理论计算 ,同时还可以根据物种居群的遗传结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来决定取样的方式。因此 ,应该依据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和取样的目的来确定某一特定区域的居群取样数 ,以及某一居群内的样本数及取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本数 取样方式 遗传变异 居群遗传结构 等位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标记揭示的云南地方稻品种遗传多样性及其保育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明雨 王云月 +1 位作者 朱有勇 卢宝荣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4年第12期1458-1467,共10页
为了探索水稻(Oryza sativa L.)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有效保育方法,对采自云南竹17个村寨的82个水稻地方品种和3个国际常用的典型籼稻和粳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SSR)分子标记的分析。利用19对SSR引物在85个水稻品种中共扩增出了83... 为了探索水稻(Oryza sativa L.)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有效保育方法,对采自云南竹17个村寨的82个水稻地方品种和3个国际常用的典型籼稻和粳稻品种进行了微卫星(SSR)分子标记的分析。利用19对SSR引物在85个水稻品种中共扩增出了83个基因型,其分子量变异在100~500bp之间:基于各品种SSR基因型遗传相似系数聚类分析而获得的UPGMA树状图表明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其相似系数变异在0.15~0.90之间。但这些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非呈均等的地理分布。这85个水稻品种在相似系数为0.52之处分为二组,其中一组包括几乎所有的籼稻品种,而另一组包括全部的粳稻品种,表明SSR标记能很好揭示水稻籼-粳分化。同时,有些来自不同采集地的同名品种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说明同名异物的现象存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县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有效保育十分重要和迫切,但只有根据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和分布特点,采用正确的保育对策和取样方法才能确保对云南水稻地方品种的有效保育。结果进一步表明,选用适当的微卫星引物,可以为准确鉴定籼稻和粳稀品种及研究其进化规律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方法,并有利于有目标的水稻遗传资源保育和育种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多样性 遗传分化 SSR 资源保护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泥螺群体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梅 徐嘉伟 +1 位作者 王成辉 张文驹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25,共6页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长江口泥螺的4个群体(江苏启东,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南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77个位点,启东、崇明、九段沙和南汇群体的多态率分别为78.2%、56.0%、58... 本研究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长江口泥螺的4个群体(江苏启东,崇明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南汇)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577个位点,启东、崇明、九段沙和南汇群体的多态率分别为78.2%、56.0%、58.4%和57.9%。群体总基因多样性为0.2218,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96%以上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极微小(0.0000~0.0404)。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为0.0000~0.0124,主要存在于江苏启东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之间。利用STRUCTURE分析群体隐性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长江口泥螺群体有3种遗传来源,同时群体之间有强大的基因流。泥螺较强的扩散能力和海洋开放的环境可能是造成泥螺群体遗传同质性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AFL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潜在环境生物安全问题 被引量:37
8
作者 卢宝荣 傅强 沈志成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6-436,共11页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 转基因水稻的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将为提高我国水稻的生产力提供新的机遇,并缓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环境释放和商品化生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转基因水稻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通常所指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生物胁迫转基因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效应;(2)外源基因向非转基因作物和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后果;(3)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4)抗生物胁迫转基因的长期使用导致靶标生物对转基因产生抗性等。为了安全有效和持续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有必要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基于风险评价的原则,本文对转基因水稻在我国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的环境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希望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商品化应用的决策和生物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生态风险 非靶标生物 基因漂移 生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抗性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干旱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聂园园 周贵尧 +4 位作者 邵钧炯 周灵燕 刘瑞强 翟德苹 周旭辉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5,共9页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亚热带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隔离穿透水的干旱处理、样地建设影响的干扰处理,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空白对照处理...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亚热带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隔离穿透水的干旱处理、样地建设影响的干扰处理,以及自然状态下的空白对照处理,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法,研究了干旱环境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温度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干旱显著降低了土壤湿度.与对照组相比,干扰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变化,干旱处理轻微显著降低了3个土层土壤微生物总PLFAs、细菌和真菌PLFAs含量(P<0.1).干旱对i15:0和16:0两种表征细菌的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a15:0,i16:0,16:12OH和18:1ω7c等4种表征细菌的脂肪酸含量影响明显.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在干旱处理下显著正相关,而在干扰和对照处理下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干旱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并且土壤水分是引起干旱条件下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环境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标记的野生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估算与取样策略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茹 程舟 +1 位作者 陆伟峰 卢宝荣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42-1048,共7页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评价物种及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保护和利用生物种质资源的必要条件.以一个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面积约为10000m^2)为研究材料,从中随机选取了100棵植株,分别用3种分子标记AFLP,ISS...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评价物种及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保护和利用生物种质资源的必要条件.以一个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面积约为10000m^2)为研究材料,从中随机选取了100棵植株,分别用3种分子标记AFLP,ISSR和SSR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从这100棵植株中随机抽取不同大小(5~90个个体)的样本(抽样群体)各50次,对其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了计算,旨在探讨利用不同分子标记检测该野生大豆居群的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即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_e)、Shannon多样性指数(l)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以及随抽样群体样本量的不断增加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分子标记检测到同一野生大豆居群的各种遗传多样性参数值不同;同一居群中的不同样本量对遗传多样性参数的估算值有较大影响;用不同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的估算时,多态位点百分率相对具有可比性;选用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来反映居群90%以上的总体遗传变异时需要不同的样本量,当选用多态位点百分率(P)时,30-45个植株才能代表总体90%以上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为评价植物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采用合理的保护取样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LP ISSR SSR遗传多样性参数 分子标记取样策略 野生大豆
原文传递
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评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长欢 周玉 +1 位作者 王利繁 张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209,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准确地评估其种群大小和遗传多样性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并结合野外观察数据对尚勇保护区当前亚洲象种群数量进行了评估,同时对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185份粪便样品进行扩增,通过基因分型,得到59个独特的基因型。文章采用两种方法评估种群数量,即聚集曲线法和分子标记重捕法,估计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为76±8头(95%置信区间内为67–99头)。遗传多样性方面,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86,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2,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4,表明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为中等偏低,与勐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PHAS MAXIMUS 微卫星 聚集曲线法 分子标记重捕法 种群数量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杂交-渐渗进化理论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风险评价和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4
12
作者 卢宝荣 夏辉 +3 位作者 杨箫 金鑫 刘苹 汪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2-377,共16页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能够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持久利用保驾护航。按照风险评价的原则,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重要步骤:(1)检测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类型)群体逃逸的频率;(2)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能否通过遗传渐渗在野生近缘种群体中存留和扩散。杂交-渐渗是进化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普遍的自然现象,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杂交-渐渗过程往往导致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和自然群体的濒危与灭绝,这是因为在杂交-渐渗过程中,不同的机制如遗传同化作用、群体湮没效应以及群体的选择性剔除效应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进化过程。转基因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群体,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如果转基因能提高群体的适合度,则更有利于其渐渗速率,从而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带来一定的生态后果。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和思想将有益于指导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转基因逃逸 生态风险 杂交 渐渗 进化 适合度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特征和相对竞争能力 被引量:53
13
作者 陈中义 李博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对我国特有种海三棱藨草 (Scirpusmariqueter)发生了竞争取代。作者通过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取样和盆栽竞争实验,比较了二者的主要生长特征和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先锋种群还是...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已对我国特有种海三棱藨草 (Scirpusmariqueter)发生了竞争取代。作者通过在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取样和盆栽竞争实验,比较了二者的主要生长特征和种间相对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先锋种群还是成熟种群,互花米草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平均每花序种子数都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海三棱藨草的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枝条数显著大于互花米草。两种植物成熟种群的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和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差异。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平均每株产生的无性小株数、结实株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球茎数(海三棱藨草产生球茎),互花米草的种间竞争能力 (相对邻里效应指数 )显著大于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在生长上的优势可能导致其在种间竞争上的优势,从而使互花米草能够在海三棱藨草群落中成功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三棱蔗草 互花米草 竞争能力 特征和 生长 地上生物量 单位面积 种间竞争 地下生物量 外来物种 崇明东滩 种子产量 种内竞争 特有种 长江口 种群 种子数 萌发率 成熟 平均 结实 植物 株数 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鱼类完整性评价体系评价辽河流域健康 被引量:74
14
作者 裴雪姣 牛翠娟 +1 位作者 高欣 徐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36-5746,共11页
根据2009年8月辽河流域33个站点采集的鱼类数据(参照点8个,观测点25个),通过参数指标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3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构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种类数、Shannon-Wie... 根据2009年8月辽河流域33个站点采集的鱼类数据(参照点8个,观测点25个),通过参数指标值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分析,从23个侯选指标中筛选出了辽河流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构成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鱼类总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中上层鱼类百分比、底层鱼类百分比、鱼类个体总数、杂食性鱼类百分比、耐受性鱼类百分比、敏感性鱼类百分比和产粘性卵鱼类百分比共9个生物参数。分别采用1、3、5赋值法和比值法计算各站点的IBI分值,并根据参照点IBI分值的25%分位数值确定健康等级标准,对小于25%分位数值的分布范围进行3等分,提出了辽河流域河流鱼类完整性评价标准,分为健康、一般、差、较差4个等级。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虽不完全相同,但趋势基本一致。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IBI值与生境状况、水质状况、栖息地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与海拔、栖息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与CODCr、氯化物、总溶解颗粒物、含沙量、硬度、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生物完整性指数(IBI) 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42
15
作者 王玉国 李光照 +2 位作者 张文驹 尤佳 陈家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共20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48种4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鳞片、腺体、表皮毛的有无和气孔器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不规则形...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48种4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鳞片、腺体、表皮毛的有无和气孔器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较平直、浅波状和波状,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未见气孔器分布,其类型均为无规则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叶表皮具有鳞片,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和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有多种不同叶表皮类型;除了凯里杜鹃R.westlandii和弯蒴杜鹃R.henryi形态较特殊之外,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不明显。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叶表皮有表皮毛,无腺体,气孔器密生,外拱盖形状不对称,外围有多层波形条纹突起可与其他亚属区分;而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保卫细胞有明显的T型加厚,与其他亚属种类明显不同,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得到的“叶状苞亚属是杜鹃花属的基部类群”的结果吻合。本研究还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微形态特征 叶表皮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玉国 李光照 +2 位作者 张文驹 尤佳 陈家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38,共18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微形态特征 系统学 果皮 种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 被引量:26
17
作者 林柳 金延飞 +5 位作者 陈德坤 郭贤明 罗爱东 赵建伟 王巧燕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725-1735,共11页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种群 栖息地评价 勐腊子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系统地理学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静 李明 +3 位作者 魏辅文 刘定震 蒙世杰 冯祚建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分子系统地理学是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线粒体DNA的认识而开始酝酿发展的。本文回顾了该学科自诞生以来的发展简史 ,阐述了其研究内容 ,着重从 3个方面介绍了该领域在其它相关学科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 分子系统地理学是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线粒体DNA的认识而开始酝酿发展的。本文回顾了该学科自诞生以来的发展简史 ,阐述了其研究内容 ,着重从 3个方面介绍了该领域在其它相关学科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重点应解决的 3个问题 :1)将细胞器基因与遗传信息更为丰富的核基因相结合 ;2 )合生理论在非平衡种群中的发展应用 ;3)提高对分化时间估计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系统地理学 发展 应用 生物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鲤酪氨酸酶基因序列分析及其在不同锦鲤品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巍 胡红霞 +1 位作者 孙向军 牛翠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58-1666,共9页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体色分布的关系,实验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cDNA基因序列,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实验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基因,... 为了解色素控制基因与体色分布的关系,实验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锦鲤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cDNA基因序列,并利用半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酪氨酸酶基因在锦鲤不同品系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实验得到了长约1 779 bp锦鲤酪氨酸酶cDNA基因,其包括长1 608 bp开放阅读框,编码535个氨基酸。cDNA、蛋白水平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酪氨酸酶在鱼类间的保守性要高于鱼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的保守性。半定量分析研究显示,酪氨酸酶基因在皮肤、肝、心、脑和眼中都有表达,其中眼部和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脑,红色和黄色皮肤,肝和心的表达最低。不同品系同组织间眼、肝、心、脑的酪氨酸酶基因表达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皮肤中有差异表达,黑色皮肤表达最高,其次是红色和黄色皮肤,在白色皮肤中也有少量表达。酪氨酸酶基因在非黑色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可能与存在多种形式酪氨酸酶有关,也有可能非黑色素细胞能转化为黑色素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鲤 酪氨酸酶基因 半定量分析 黑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适宜度评价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鹏 代娟 +2 位作者 曹大藩 李志宏 张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163-4170,共8页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洱市的思茅区、澜沧县和江城县,以及临沧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普洱全境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模型对普洱市亚洲象的栖息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并预测了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发现:普洱市亚洲象栖息地的边际值为0.991,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对环境变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耐受值为0.315,表明亚洲象在普洱市境内生态位较窄,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将普洱市的亚洲象栖息地分为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边际栖息地和非栖息地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409.32、574.32、2909.48、38722.32 km2。最适栖息地仅占全市面积的0.96%,而非栖息地占90.86%。利用GIS和Biomapper 4.0生成亚洲象栖息地分布图,发现普洱境内最适栖息地和较适栖息地面积狭小。对最适栖息地、较适栖息地和边际栖息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栖息地破碎化均十分严重,连通度较低,栖息地内受到较大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建议在普洱和西双版纳间尽快建立野生动物生态廊道,以加强亚洲象各种群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普洱 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