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展自主创新实验 培养创新型医药专业人才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晓华 吴小健 +3 位作者 郑建武 张华峰 肖宁 赖江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5-158,共4页
为推进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推动创新型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结合2009~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实验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创新型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自主创新实验的实施效果并进行... 为推进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推动创新型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结合2009~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教学实验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实验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创新型医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自主创新实验的实施效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自主创新实验的运作方式及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实验的开展为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发掘、创新人格的形成以及学术生态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基础,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研究生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自主创新实验 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键 李娇毅 +3 位作者 张喜全 顾红梅 杨玲 李宝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80-1184,共5页
以异香兰素为原料,通过氰基化、氯烷基化、硝化、还原、Dimroth重排和吗啉基的引入六步反应,高收率地合成了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所得各种中间体化合物及吉非替尼均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六步反应总收率为49.8%。该合成方法高效、简捷,适用... 以异香兰素为原料,通过氰基化、氯烷基化、硝化、还原、Dimroth重排和吗啉基的引入六步反应,高收率地合成了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所得各种中间体化合物及吉非替尼均经波谱学方法鉴定,六步反应总收率为49.8%。该合成方法高效、简捷,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替尼 异香兰素 4-甲氧基-3-(3-氯丙氧基)苯甲腈 2-硝基-4-甲氧基-5-(3-氯丙氧基)苯甲腈 2-氨基-4-甲氧基-5-(3-氯丙氧基)苯甲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麻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媛 王喆之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59-262,共4页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传统中药火麻仁中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共检出90个色谱峰,鉴定其中6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25%。鉴定的成分包括44种烃类化合物、7种芳...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传统中药火麻仁中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共检出90个色谱峰,鉴定其中62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25%。鉴定的成分包括44种烃类化合物、7种芳香族化合物和11种脂肪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烃类化合物中以萜类为主,占挥发油总量的32.01%,相对含量较高的单萜及其衍生物包括β-芳樟醇(1.66%)、β-顺式-罗勒烯(1.30%)、樟脑(0.93%)、冰片和薄荷醇(0.44%);相对含量较高的倍半萜及其衍生物包括大牦牛儿烯D(8.20%)、α-芹子烯(5.23%)、β-丁香烯(3.65%)、氧化石竹烯(2.22%)、δ-愈创木烯(1.55%)和α-丁香烯(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仁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山茱萸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安淑静 王婷 +3 位作者 牛豆 韩彬凯 毕淮龙 康杰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49-54,共6页
目的:为山茱萸产地鉴别和质量评价建立便捷、准确、稳定的方法,对区域化种植和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7个省份29批山茱萸药材的中红外(MIR)光谱数据,结合线性回归分析(LR)、BP-神经网络(BP-ANN)和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化学... 目的:为山茱萸产地鉴别和质量评价建立便捷、准确、稳定的方法,对区域化种植和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7个省份29批山茱萸药材的中红外(MIR)光谱数据,结合线性回归分析(LR)、BP-神经网络(BP-ANN)和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山茱萸的产地鉴别和活性成分含量测定进行研究。结果:在两个主产区陕西省和河南省的山茱萸药材的产地鉴别模型中,SVM的识别率最高,达到86.21%。进一步模型验证发现,SVM的识别率为92.31%和87.50%。在活性成分含量预测模型中,除原儿茶酸外,SVM模型的R2均大于LR和BP-ANN,且SVM建立的模型的MSE和MAD均大于LR和BP-ANN。进一步对模型的验证发现,通过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29批山茱萸样品的活性成分含量的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相比,除原儿茶酸外,SVM建立的模型的R2更接近1。结论:MIR结合SVM建立模型,识别率和拟合度高,可用于山茱萸的产地鉴别和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中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产地鉴别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药用异黄酮的全合成
5
作者 魏涛 乔金凤 +3 位作者 王丁 韦威 贺云 张尊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5-951,共7页
研究了以2,4-二羟基苯乙酮(1a)、2,4,6-三羟基苯乙酮(1c)和对溴苯酚(8)、对甲氧基溴苯(9a)为起始原料,利用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芒柄花素(7a)、大豆苷元(7b)和鹰嘴豆芽素A(7c)、染料木素(7d)四种药用异黄酮化合物的新方法。反应中使... 研究了以2,4-二羟基苯乙酮(1a)、2,4,6-三羟基苯乙酮(1c)和对溴苯酚(8)、对甲氧基溴苯(9a)为起始原料,利用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合成芒柄花素(7a)、大豆苷元(7b)和鹰嘴豆芽素A(7c)、染料木素(7d)四种药用异黄酮化合物的新方法。反应中使用的芳基锌试剂易于制备,镍催化剂NiCl2(PPh3)2廉价易得;与其它合成方法相比,芳基锌试剂的制备、取代3-碘色原酮的制备和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都是在室温下进行的,全合成反应不涉及高温,不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操作简便、后处理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产品产率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黄酮 NiCl2(PPh3)2 Negishi交叉偶联反应 鹰嘴豆芽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肉桂醇脱氢酶基因(SmCAD)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葛茜 邝静 +3 位作者 武玉翠 张媛 肖娅萍 王喆之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1-268,共8页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依赖于NADPH还原肉桂醛及其衍生物,是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关键酶。通过分析丹参转录组数据库,从丹参中获得一条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SmCAD(Genebank注册号:HQ1622...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CAD)依赖于NADPH还原肉桂醛及其衍生物,是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关键酶。通过分析丹参转录组数据库,从丹参中获得一条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SmCAD(Genebank注册号:HQ162287)。该序列包含一个长为1083 bp的开放阅读框,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360个氨基酸,含有NADP(H)结合域,Zn1和Zn2锌结合位点。利用BD walking的方法获得其启动子序列1202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AD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响应元件以及MYB结合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受到MeJA的诱导和GA3的抑制,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丹参对外源信号的应答反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SmCAD基因在丹参中的具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肉桂醇脱氢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环阿屯醇合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珍 王东浩 +2 位作者 姚伟 陈玉芹 王喆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5-1291,共7页
以丹参cDNA为模板,克隆了丹参环阿屯醇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的cDNA序列(SmCAS),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及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 34... 以丹参cDNA为模板,克隆了丹参环阿屯醇合酶(cycloartenol synthase,CAS)基因的cDNA序列(SmCAS),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丹参不同器官及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2 346bp,包含2 271bp开放阅读框,编码756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86.16kD,具有氧化鲨烯环化酶超家族典型的DCTAE结构域和QW结构域。该基因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参、田七、积雪草、甘草、拟南芥的相似性分别为83%、84%、83%、81%和80%。SmCAS基因在丹参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而且SmCAS基因能够响应ABA、低温和干旱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阿屯醇合酶 基因克隆 丹参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文超 王东浩 +1 位作者 王喆之 李翠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89-1294,共6页
以商洛紫花丹参为材料,对其转录组序列SRA020132进行Blast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Sm2-ODD1,GenBank登录号为JN935923。Sm2-ODD1基因全长1 365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全长1 189bp,读码框951... 以商洛紫花丹参为材料,对其转录组序列SRA020132进行Blast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Sm2-ODD1,GenBank登录号为JN935923。Sm2-ODD1基因全长1 365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全长1 189bp,读码框951bp,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编码蛋白具有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中结合2-酮戊二酸和亚铁离子的"H-T-D"、"H-X"和"R-Y-S"保守基序以及"果冻状"空间结构。表达分析显示,Sm2-ODD1在丹参各个器官都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该基因表达明显受到MeJA、GA3和ABA的诱导,可能参与了丹参萜类代谢下游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 基因克隆 表达特性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商品淫羊藿中朝藿定、淫羊藿苷、总黄酮含量变异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杨娟 张华峰 +1 位作者 牛丽丽 郭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96-100,共5页
为了了解我国商品淫羊藿的质量现状,为淫羊藿功能性食品的生产提供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33批市售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与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 为了了解我国商品淫羊藿的质量现状,为淫羊藿功能性食品的生产提供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33批市售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与淫羊藿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与ABTS(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方法分析了淫羊藿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与总黄酮的含量分别在0.37~3.01、0.25—5.22、0.46~19.27、0.41~13.40、18.29~68.73mg/g范围内,淫羊藿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在0.27~3.51、4.71~21.96μg/mL范围内,所有淫羊藿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抗坏血酸(VC)。不同地区商品淫羊藿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淫羊藿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与朝藿定C、总黄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648~0.8626之间),与朝藿定A、朝藿定B、淫羊藿苷的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在0.3550~0.639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淫羊藿 抗氧化活性 朝藿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艽HMGR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鹏 化文平 王喆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2,共6页
研究克隆了秦艽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家族成员的两条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两条HMGR基因都包含完整的开放读码(ORF)框,编码蛋白含有HMGR蛋白特有的4个保守的活性位点,与其他植物HMGR蛋白序列... 研究克隆了秦艽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家族成员的两条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两条HMGR基因都包含完整的开放读码(ORF)框,编码蛋白含有HMGR蛋白特有的4个保守的活性位点,与其他植物HMGR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都具有跨膜结构域,高级结构类同;GmHMGR1和GmHMGR2分别定位于细胞质膜和线粒体中.表达分析显示,GmHMGR1主要在根和花中表达,而GmHMGR2主要在叶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 高通量测序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SmFPPS1)的表达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露 化文平 +2 位作者 杨滢 王喆之 李翠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0-75,共6页
克隆了丹参中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SmFPPS1,HQ687768),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特征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功能互补分析显示,SmFPPS1不具... 克隆了丹参中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SmFPPS1,HQ687768),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产物含有异戊烯基转移酶的特征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功能互补分析显示,SmFPPS1不具有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geranylgeranyldiphosphate synthase,GGPPS)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SmFPPS1在丹参生长的各个时期具有一定的组成性表达,在其花期的各器官中主要在花中表达,而且其表达受到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真菌诱导子信号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茶叶中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含量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琪 徐维玲 李翠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6,共4页
为了建立了一种等度洗脱茶叶中6种儿茶素类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及限量成分咖啡因(CAF)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为了建立了一种等度洗脱茶叶中6种儿茶素类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及限量成分咖啡因(CAF)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测定的方法,采用汉邦Benetnach TM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28∶72∶0.1,v/v/v),流速为0.8m L·min-1,UV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30℃。结果表明GC、EGC、C、EGCG、ECG、EC和CAF分别在0.10~1.00、0.16~1.00、0.10~1.00、0.05~0.50、0.10~1.50、0.10~2.00和0.02~1.00m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84~0.9999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9%(EGCG),99.07%(CAF);样品分析中,除GC的分离度RS〉1外,其他6个成分RS均〉2。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儿茶素类和咖啡因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类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咖啡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药木耳菜挥发油成分和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杨晶 李发荣 +2 位作者 吴臻 宋双红 王喆之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51-1055,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木耳菜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鉴定出47个挥发油成分和20个脂溶性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有依兰烯(7.30%)、δ-杜松烯(6.85%)、氧化石竹烯(5.90%)、1,5,9-三甲基-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木耳菜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利用GC-MS技术鉴定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鉴定出47个挥发油成分和20个脂溶性成分。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有依兰烯(7.30%)、δ-杜松烯(6.85%)、氧化石竹烯(5.90%)、1,5,9-三甲基-12-(1-甲基乙基)-4,8,13-环戊二烯并环辛四烯-1,3-二醇(5.83%)等。脂溶性成分主要有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6.09%)、棕榈酸甲酯(12.15%)、花生酸甲酯(7.06%)、亚麻酸甲酯(7.00%)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耳菜 挥发油 脂溶性成分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艽香叶醇-10羟化酶(G10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化文平 王喆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0-515,共6页
香叶醇-10羟化酶(geraniol 10-hydroxylase,G10H)是中药秦艽中龙胆苦苷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本研究克隆了秦艽G10H基因,并对其基因及编码蛋白序列的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秦艽G10H基因包含一个完整的长149... 香叶醇-10羟化酶(geraniol 10-hydroxylase,G10H)是中药秦艽中龙胆苦苷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合成途径的限速酶。本研究克隆了秦艽G10H基因,并对其基因及编码蛋白序列的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秦艽G10H基因包含一个完整的长1491bp的ORF框,编码496个氨基酸;GmG10H与长春花、川西樟牙菜等植物G10H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69%),无跨膜结构域、信号肽等结构,可能定位于细胞质中。定量PCR结果显示,GmG10H主要在秦艽的花和根中进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艽 GIOH 高通量测序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顾红梅 张喜全 +2 位作者 徐宏江 王丽 李宝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73-777,共5页
以甲氧基取代的4’-氨基二苯乙烯与4-溴甲基-5-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得到了4种新的二苯乙烯衍生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经NMR、IR和元素分析确定。以HeLa、SMMC-7721、BGC-823和A549为受试细胞株,用MTT... 以甲氧基取代的4’-氨基二苯乙烯与4-溴甲基-5-甲基-1,3-二氧杂环戊烯-2-酮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得到了4种新的二苯乙烯衍生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经NMR、IR和元素分析确定。以HeLa、SMMC-7721、BGC-823和A549为受试细胞株,用MTT法测试了这4种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衍生物 抗肿瘤活性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ACC氧化酶基因(SmACO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露 化文平 +1 位作者 王喆之 李翠芹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4-590,共7页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序列信息,采用RT-PCR和染色体步移技术从丹参中首次克隆得到ACC氧化酶基因,命名为SmACO1(GenBank注册号为JQ026111)。该基因gDNA序列长1 347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cDNA全长1 117 bp,包含945 bp的开放阅读...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序列信息,采用RT-PCR和染色体步移技术从丹参中首次克隆得到ACC氧化酶基因,命名为SmACO1(GenBank注册号为JQ026111)。该基因gDNA序列长1 347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cDNA全长1 117 bp,包含9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mACO1为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域,且定位于细胞质的稳定亲水蛋白,含有Fe2+依赖的加氧酶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mACO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花中表达量最高;其表达受到病原菌和茉莉酸甲酯的诱导,表明SmACO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ACC氧化酶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枇杷果多酚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欣 王萍 +1 位作者 杨兴斌 崔浪军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7年第6期40-43,55,共5页
目的对枇杷果中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将枇杷果中多酚的提取率作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提取枇杷果多酚的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等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对优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超... 目的对枇杷果中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将枇杷果中多酚的提取率作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提取枇杷果多酚的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等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对优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超声提取枇杷果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90 min,提取温度80℃。验证试验中枇杷果多酚的平均提取率为6.11 mg/g(RSD=1.41,n=4)。结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枇杷果多酚所得的提取工艺合理、较为可行,能为枇杷果多酚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果 多酚 超声提取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参与石油类疏水化合物从非水相向水相的传质
18
作者 马小魁 吴玲玲 +4 位作者 吕婷婷 丁宁 周立辉 陈玲 吴正超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5-74,共10页
石油类非水相疏水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因较高的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而沉积于自然环境中,真菌细胞通过菌丝生长形成疏水性菌丝体网络并产生低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将此类物质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并进一步影响此... 石油类非水相疏水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因较高的生物毒性和低生物可利用性而沉积于自然环境中,真菌细胞通过菌丝生长形成疏水性菌丝体网络并产生低特异性代谢酶,从而将此类物质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并进一步影响此类物质从非水相到水相传质的过程.本文首先总结了利用石油类HOCs真菌的种属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然后对这类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体系向水相传质的过程及相关影响因子,以及与传质过程相关的生物刺激和金属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进一步的总结,最后综合分析了真菌参与石油类HOCs从非水相向水相传质过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石油类疏水化合物 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芳氨基-6-氟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19
作者 李娇毅 刘小莉 +4 位作者 张喜全 顾红梅 王帆 王孝妹 李宝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5-48,共4页
以6-氟-4-氯喹唑啉与反式-4-(2-芳基乙烯基)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经胺化反应,合成了4-[4-((E-)3,4,5-三甲氧基苯乙烯基)]苯氨基-6-氟喹唑啉等六种新型4-芳氨基-6-氟喹唑啉类衍生物,收率55%~76%,其结构利用1 H 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 以6-氟-4-氯喹唑啉与反式-4-(2-芳基乙烯基)苯胺类化合物为原料,经胺化反应,合成了4-[4-((E-)3,4,5-三甲氧基苯乙烯基)]苯氨基-6-氟喹唑啉等六种新型4-芳氨基-6-氟喹唑啉类衍生物,收率55%~76%,其结构利用1 H 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1 H NMR分析表明,化合物在δ9.74~9.79出现的单峰为4位的—NH所产生;IR谱图中,化合物在3 618~3 278cm-1出现一个吸收峰,同样证明了目标化合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衍生物 二苯乙烯衍生物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双取代-2-吲哚酮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20
作者 李午戊 张尊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0,共7页
以靛红(2,3-二酮二氢吲哚)及其衍生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结构单元拼接原理,通过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将3,3′-双取代-2-吲哚酮结构单元与丙烯酸酯基团构筑在同一分子中,合成系列3,3′-双取代-2-吲哚酮(3a—3r),结构经~1H NMR... 以靛红(2,3-二酮二氢吲哚)及其衍生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活性结构单元拼接原理,通过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将3,3′-双取代-2-吲哚酮结构单元与丙烯酸酯基团构筑在同一分子中,合成系列3,3′-双取代-2-吲哚酮(3a—3r),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或MS表征。化合物3a—3r对于人白血病细胞(K562)和前列腺癌细胞(PC-3)的体外抗增值活性采用MTT法进行测定。药理活性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于K562和PC-3均有抗增殖活性,其中3j对K562的抗增殖活性最强,3r对PC-3的抗增殖活性最强,这两者的抗增殖活性分别为阳性对照物顺铂的2.85倍和4.2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双取代-2-吲哚酮 合成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