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宝琴 刘永芳 +3 位作者 李雪 李泽信 韩艳阳 张永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24期4574-4577,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98例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98例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活动性疼痛评分、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的功能活动评分(FAS)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疼痛护理模式可减轻LC患者的疼痛度,缩短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通过调控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研究
2
作者 崔龙泉 徐红伟 +1 位作者 茹怡婷 何辉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观察干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CSK9mRNA在胆管癌细胞TFK-1、HCCC-9810、HuCC-T1、QBC939、RBE和永生化胆管上皮细胞HIBEC中的表... 目的:观察干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PCSK9mRNA在胆管癌细胞TFK-1、HCCC-9810、HuCC-T1、QBC939、RBE和永生化胆管上皮细胞HIBEC中的表达。根据不同处理方法将HuCC-T1细胞分为si-PCSK9组和si-NC组。RT-q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HuCC-T1细胞中PCSK9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HuCC-T1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HCC-1937、MCF-7、BT-549、HuCC-T1细胞PCSK9mRNA表达明显高于HIBEC细胞,且HuCC-T1细胞PCSK9 mRNA表达水平最高(均P<0.01)。si-PCSK9组HuCC-T1细胞中PCSK9表达明显低于si-NC组(P<0.01)。干扰PCSK9表达后,HuCC-T1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P<0.05)。si-PCSK9组划痕愈合率低于si-NC组(P<0.01)。与si-NC组比较,si-PCSK9组HuCC-T1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蛋白高尔基体外周膜蛋白P65(p6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胆管癌细胞中PCSK9呈高表达,干扰PCSK9可能通过降低NF-κB信号通路活性抑制胆管癌HuCC-T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核因子-κB HuCC-T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和预后营养指数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周兵 李少英 +2 位作者 张生 李豪 周斌杰 《癌症进展》 2024年第9期1019-1024,共6页
目的目的探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方法选取103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术前采用MUST、PNI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不同营养状况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 目的目的探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和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方法选取103例原发性胰腺癌患者,术前采用MUST、PNI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不同营养状况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胰腺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UST评分、PNI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结果术前营养评估结果显示,103例患者中,MUST评分≥1分68例,﹤1分35例;PNI≥4570例,﹤4533例。不同MUST评分、PNI胰腺癌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MUST评分、PNI胰腺癌患者白蛋白、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是胰腺癌患者术后MUST评分≥1分、PNI﹤45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化程度为中分化是胰腺癌患者术后PNI﹤45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MUST评分、PNI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均为0.785。MUST评分﹤1分的胰腺癌手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8.24%,明显高于MUST评分≥1分患者的37.14%(P﹤0.01),PNI≥45的胰腺癌手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87.14%,明显高于PNI﹤45患者的42.42%(P﹤0.01)。结论结论MUST评分、PN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腺癌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根据术前营养状况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 预后营养指数 胰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去甲基化酶FTO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
4
作者 卢慧莹 王建国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2期185-191,共7页
目的 探究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抑制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肝癌细胞系HepG2分为对照组(转染空质粒)、FTO组(转染FTO过表达质粒)、si-FTO组(转染si-FTO)、si-FTO+si-FoxO1组(同时转染si-FTO和si-F... 目的 探究去甲基化酶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基因(FTO)抑制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肝癌细胞系HepG2分为对照组(转染空质粒)、FTO组(转染FTO过表达质粒)、si-FTO组(转染si-FTO)、si-FTO+si-FoxO1组(同时转染si-FTO和si-FoxO1)。RT-qPCR检测细胞中FTO相对表达量;用CCK-8、Transwell小室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Dot blot检测m~6A甲基化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细胞中FoxO1蛋白表达。结果 通过人类癌基因库(TCGA)分析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期发现FTO高表达提示更短的生存期(P<0.05)。和正常肝细胞系HL7702相比,HepG2细胞中FTO表达明显升高(P<0.05)。和对照组相比,si-FTO组细胞中FTO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FTO组细胞中FTO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和si-FTO组相比,si-FTO+si-FoxO1组细胞中FTO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si-FTO组细胞活性、侵袭细胞数、m~6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FoxO1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FTO组细胞活性、侵袭细胞数、m~6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FoxO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i-FTO+si-FoxO1组细胞活性、侵袭细胞数目、m~6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si-FTO组,细胞凋亡率、FoxO1蛋白表达均低于si-FTO组(P<0.05)。结论 高表达FTO与临床预后较差相关,去甲基化酶FTO敲减可抑制肝细胞癌的增殖和侵袭,诱导肝细胞癌的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FoxO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酶 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 叉头盒蛋白O1(FoxO1) 肝细胞肝癌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DWI联合血清学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蔡日 游焜 彭亚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9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血清学检查在小肝癌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与本院收治的80例小肝癌患者和7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DWI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的图像...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血清学检查在小肝癌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与本院收治的80例小肝癌患者和7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DWI检测,记录两组患者的图像特征,观察并比较两组MRI-DWI检查信号强度值、表观扩散系数(ADC)、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DWI检查信号强度值、ADC、AFP和CEA及其联合监测对小肝癌的鉴别价值,并分析MRI-DWI参数和血清指标与小肝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小肝癌患者MRI-DWI检查信号表现为强度减弱,病灶往往有不规则的边缘和侵犯周围组织的趋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MRI-DWI检查典型特征为中心有明显的疤痕,在MRI上表现为低信号。小肝癌组患者的AFP和CEA水平较结节增生组高,信号强度值和ADC值较结节增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检查信号强度值、ADC、AFP和CEA联合检查敏感度为83.75%,特异性为98.59%,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高分化组患者的信号强度值、ADC、AFP和CEA水平均较低分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组患者的信号强度值、ADC和CEA水平较低分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RI-DWI检查信号强度值、ADC、AFP和CEA和患者小肝癌分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MRI-DWI联合血清学检测对小肝癌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小肝癌患者的MRIDWI检查信号强度值、ADC、血清AFP和CEA水平随着患者的分化程度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分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对hs-CRP、AMS的影响
6
作者 蔡日 游焜 彭亚南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0期66-67,共2页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对hs-CRP、AMS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行开腹手术,42例)和双镜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48例)。比较两...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的疗效及对hs-CRP、AMS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腹组(行开腹手术,42例)和双镜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48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淀粉酶(AMS)]及复发率。结果双镜组术中失血量、引流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长、术后复发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hs-CRP、AMS水平均降低(P<0.05),且双镜组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方式创伤小,术后炎症反应轻,且胰腺功能恢复佳,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镜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 HS-CRP 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迎 闫海龙 +2 位作者 王亮 王建国 任继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特点,评估其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9例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及弥散成像资料。结果平...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特点,评估其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9例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及弥散成像资料。结果平扫发现45处病灶,动态增强发现48处病灶,其中速升速降型37处,平台型6处,缓升速降型3处,无明显强化型2处。病灶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形态以圆形、类圆形、结节状为主。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随b值的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同一b值下,癌组织的ADC值均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磁共振多模态功能成像(MRI动态增强联合多b值DWI)可有效提升小肝癌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 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NOR1基因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游焜 王大军 +1 位作者 王亮 王建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1-386,共6页
目的 探究敲除NOR1基因后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存活率及器官损伤的影响。 方法 SPF级雄性BALB/C裸鼠30 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n=10)、Scramble组(n=10)、siNOR1组(n=10),构建阴性对照质粒 (Scramble)和 siNOR1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并... 目的 探究敲除NOR1基因后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存活率及器官损伤的影响。 方法 SPF级雄性BALB/C裸鼠30 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n=10)、Scramble组(n=10)、siNOR1组(n=10),构建阴性对照质粒 (Scramble)和 siNOR1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并接种至裸鼠构建移植瘤裸鼠模型。连续30 d每5 d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体积;检测移植瘤重量;免疫组化检测Ki-67、Caspase-3、Notch、NOR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Notch1、NICD、Hes1、Hey1蛋白表达量情况,HE染色观察肝、肾、肺、脑病理损伤程度。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法。结果 从建模第20天开始,与Control组相比,siNOR1组第20、25、30 天移植瘤体积显著减小[(418.71±78.24)mm3 vs (149.6.16±60.05)mm3、(864.22±125.66)mm3 vs (239.83±100.51)mm3、(1468.45±199.78) mm3 vs (446.54±147.09) mm3,P值均<0.05];第30天时取出移植瘤,与Control组相比,siNOR1组移植瘤质量显著减小[(0.45±0.07)g vs (0.12±0.04)g,P<0.05];与Control组相比,siNOR1组移植瘤组织中Ki-67、Notch、NOR1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Ki-67:(48.98±9.75)% vs (11.51±5.09)%, Notch: (62.51±9.26)% vs (18.75±4.61)%,NOR1:(76.33±8.31)% vs (16.57±3.76)%, P值均<0.05],Caspase-3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6.39±4.67)% vs (38.03±9.28)%, P<0.05];siNOR1组模型裸鼠30 d内生存率显著高于Control组[(77.66±6.75)% vs (25.32±4.63)%,χ^2=6.897,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siNOR1组Survivin、Notch1、NICD、Hes1、Hey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Survivin: 0.34±0.06 vs 0.02±0.01;Notch1:0.16±0.03 vs 0.03±0.01;NICD:0.26±0.05 vs 0.04±0.02;Hes1:0.35±0.04 vs 0.06±0.02;Hey: 0.29±0.06 vs 0.05±0.02,P值均<0.05),且siNOR1组裸鼠各组织器官损伤情况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 敲除NOR1基因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提高模型裸鼠生存率,并缓解模型裸鼠肝、肾、肺、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小鼠 近交BALB C NOR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黄素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炎症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泽信 王霄 +3 位作者 王迎 李建 李荣 王建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018-1022,共5页
目的探讨漆黄素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炎症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建... 目的探讨漆黄素对小鼠缺血再灌注肝脏炎症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每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小鼠仅进行开关腹手术。制作模型前1 h,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漆黄素25、50 mg·kg-1;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二甲亚砜。缺血1 h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6 h后以40 g·L-1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1 mL·10 g-1)麻醉小鼠,获取下腔静脉血液样本及肝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算肝组织坏死面积所占百分比。结果再灌注6 h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2±0.224、6.893±0.716、3.287±0.402、1.238±0.311;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低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低剂量漆黄素组(P<0.05)。再灌注6 h后,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和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低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和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水平和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漆黄素组(P<0.05)。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低剂量漆黄素组和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坏死面积分别为(0.698±0.127)%、(51.650±3.410)%、(28.847±2.069)%、(19.877±1.213)%;缺血再灌注组小鼠肝组织坏死面积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5),低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坏死面积显著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高剂量漆黄素组小鼠肝组织坏死面积显著小于低剂量漆黄素组(P<0.05)。结论漆黄素预处理可以显著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症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黄素 缺血再灌注 肝损伤 核因子-ΚB 炎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瑟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泽信 王霄 +3 位作者 王迎 张永强 狄文玉 王建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讨非瑟酮(fiseti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HIRI组和HIRI+fisetin组,每组6只。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门静脉及肝动脉建... 目的探讨非瑟酮(fisetin)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HIRI组和HIRI+fisetin组,每组6只。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夹闭肝左叶和肝中叶的门静脉及肝动脉建立HIRI模型,SO组小鼠仅进行开腹和肝门游离手术。造模前1 h,HIRI+fisetin组小鼠经腹腔注射非瑟酮50 mg·kg^(-1),SO组和HIRI组小鼠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性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小鼠肝细胞凋亡。将对数生长期AML-12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HR)组和HR+fisetin组,对照组AML-12细胞正常培养,HR组和HR+fisetin组AML-12细胞制备HR模型,HR+fisetin组AML-12细胞在HR处理前1 h给予20μmol·L^(-1)的非瑟酮预处理。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AML-12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AML-12细胞凋亡。结果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SO组(P<0.05),HIRI+fisetin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HIRI组(P<0.05)。SO组、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组织中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16、1.77±0.25、3.24±0.72,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组织中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P<0.05),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组织中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IRI组(P<0.05)。SO组、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0±0.14)%、(31.29±1.01)%和(14.41±0.91)%,HIRI组和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O组(P<0.05),HIRI+fisetin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HIRI组(P<0.05)。对照组、HR组和HR+fisetin组AML-1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73±1.56)%、(42.73±3.94)%、(86.43±5.17)%,HR组AML-12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R+fisetin组AML-12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HR组(P<0.05);HR+fisetin组与对照组AML-12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组和HR+fisetin组AML-1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83±0.21)%、(24.44±0.63)%、(7.63±0.52)%,HR组AML-12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R+fisetin组AML-1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HR组(P<0.05),HR+fisetin组与对照组AML-12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瑟酮预处理能够减轻小鼠HIRI,其机制可能与HO-1蛋白高表达、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瑟酮 缺血再灌注 肝细胞凋亡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广俊 蔡日 游焜 《安徽医学》 2021年第6期669-674,共6页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辅助经皮微波消融(PMCT)对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应激反应、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患者意愿的部分随...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辅助经皮微波消融(PMCT)对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应激反应、肝功能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考虑患者意愿的部分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n=74)及对照组(n=75),对照组进行TACE治疗,观察组进行TACE联合PMCT治疗。于术前及术后1周时检测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测定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应激指标,记录甲胎蛋白(AFP)水平、不良反应情况,于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随访统计2年生存情况。结果①观察组及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71.62%、5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FP降至正常水平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TBIL、DBIL、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及血清MDA、TNF-α、CRP等应激指标升高(P<0.05),GSH降低(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24%、77.03%,对照组分别为78.67%、5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CLC)、肿瘤直径、病灶数目、治疗方式是影响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应用TACE联合PMCT治疗可提高疗效,且不加重术后肝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皮微波消融 肝癌 应激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L-33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虹杰 游焜 卓亚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245-125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365例PLC患者(PLC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365例PLC患者(PLC组)和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33表达水平的差异。对365例PLC患者进行术后随访24个月,分析术后6个月内复发、6个月~1年内复发及术后1~2年内复发的患者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的差异,PL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LC患者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预测术后复发的临床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PLC患者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PLC组和对照组血清IL-33表达水平分别为(254.87±20.36)ng/ml和(90.25±17.08)ng/ml,与对照组相比,PLC组血清IL-3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4,P<0.000)。随访24个月后,PLC患者术后复发共129例,复发率为35.34%,其中术后6个月内复发43例,术后6个月~1年内复发59例,术后1~2年内复发27例,术后三组复发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依次为(304.16±30.23)ng/ml、(278.19±29.31)ng/ml和(251.07±19.38)ng/m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35,P<0.001),与术后6个月~1年内复发患者比较,术后6个月内复发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q=4.361,P<0.000),而术后1~2年内复发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q=4.382,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C患者术后复发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数目、门静脉癌栓和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癌栓(OR=8.478)、术前血清IL-33水平(OR=5.223)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OR=2.235)均是PL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LC患者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诊断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916~0.967),当截断值为247.45 ng/m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70%和91.5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LC患者术后复发与术前血清IL-33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312.082,P<0.000)。结论PLC患者血清IL-3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术前血清IL-33水平可作为PLC患者术后复发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白细胞介素-33 复发 影响因素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指导、肝储备功能评估及预后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广俊 蔡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1期107-108,120,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指导、肝储备功能评估及预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疗的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常规MRI检查、弥散加权成...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介入治疗指导、肝储备功能评估及预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10例行介入治疗的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介入治疗前后进行常规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并进行定期预后随访。观察MRI评估PHC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肝功能评分(Child-Pugh)的关系,记录患者随访结果,分析预后状况与介入治疗前后ADC值的关系。结果(1)术后碘油沉积区、液化坏死病灶平均ADC值均高于术前(P﹤0.05),富血供区与术前平均ADC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HC患者介入治疗后Child-Pugh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个月Child-Pugh评分与ADC值呈负相关关系(P﹤0.05);(3)病情稳定者术前后平均ADC值均高于疾病进展者(P﹤0.05)。结论MRI能指导PHC介入治疗、评估患者肝功能及预测预后,在PHC治疗过程中应用MRI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CHILD-PUGH评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HGF、IL-6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兵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9期5423-5426,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65例PH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TAC... 目的分析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预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65例PH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TACE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至少随访4周,参照实体瘤RECIST 1.0评估患者短期预后情况,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检测患者治疗前血清HGF、IL-6水平,分析血清HGF、IL-6水平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65例PHC患者经评估,预后不良14例,占21.54%;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HGF、IL-6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GF、IL-6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837、0.876,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血清HGF、IL-6水平对预测PHC患者TACE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血清HGF、IL-6过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细胞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6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setin对缺血再灌注肝脏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泽信 王霄 +3 位作者 王迎 张妤 李荣 王建国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3,3′4′7-四羟基黄酮(Fisetin)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肝脏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I/R+Fisetin组,各6只。I/R组和I/R+Fisetin组小鼠建立肝脏I/R模... 目的探讨3,3′4′7-四羟基黄酮(Fisetin)减轻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肝脏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I/R+Fisetin组,各6只。I/R组和I/R+Fisetin组小鼠建立肝脏I/R模型,Sham组仅进行开关腹手术。I/R+Fisetin组小鼠经腹腔注射Fisetin 50 mg·kg-1提前1 h预处理;Sham组和I/R组小鼠术前不进行药物干预。检测3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3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2,7-dichlorodi-hyd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3组小鼠肝脏细胞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试剂盒检测3组小鼠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小鼠肝脏再灌注6 h后,I/R+Fisetin组小鼠ALT、AST水平较I/R组下降[(108.85±25.73)IU·L^(-1) vs(213.45±49.51)IU·L^(-1);(194.72±45.32)IU·L^(-1) vs(422.55±99.30)IU·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isetin组小鼠肝脏组织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肝脏坏死面积明显减少。I/R+Fisetin组肝脏组织细胞ROS水平(74158±17035)RFU·mgprot^(-1),低于I/R组(153096±35287)RFU·mgpro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isetin组小鼠肝脏组织MDA含量(6.287±1.444)nmol·mgprot^(-1),低于I/R组(12.781±3.086)nmol·mgpro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Fisetin组小鼠肝脏组织SOD和GSH-Px活性均较I/R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setin对I/R肝脏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SOD、GSH-Px活性增加,降低ROS水平和MDA含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3 3′4′7-四羟基黄酮 活性氧自由基 氧化应激性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入路肝右半切除术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兵 张生 苗志钊 《癌症进展》 2022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前入路肝右半切除术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65例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入路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入路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 目的探讨前入路肝右半切除术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65例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入路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入路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输血率和肿瘤破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IL-6、TNF-α、IL-8水平和NLR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IL-6、TNF-α、IL-8水平和NL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AST、ALT水平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但观察组患者AST、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胆瘘、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可有效减轻肝癌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指标,促进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入路肝切除术 炎症因子 并发症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广俊 蔡日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4期49-50,共2页
目的研究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体质量指... 目的研究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Ib)、淋巴细胞总数。结果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BMI较之术前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AIb较之术前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总数术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能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切除 门奇静脉断流术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脾亢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鹏威 李泽信 +3 位作者 王迎 游焜 闫书鸣 王建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 519例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措施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 519例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肠道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519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63例,切口感染率为4. 15%。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与术中失血量、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切口等级有关(P <0. 05),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吸烟无关(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切口等级、手术方式、术中失血量、Hb及Alb是影响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 <0. 05)。结论手术时机、切口等级、手术方式、术中失血量、Hb及Alb水平是影响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手术 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 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癌切除术患者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闫书鸣 王建国 +3 位作者 李泽信 游焜 王亮 郭鹏威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932-935,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对肝癌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行择期肝癌切除术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1例。术后,给予两组血制品和护肝治疗... 目的研究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治疗对肝癌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行择期肝癌切除术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1例。术后,给予两组血制品和护肝治疗,另给试验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7 d。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4±0.6)μmol/L对(7.3±0.9)μmol/L],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5.2±14.3) pg/L对(216.6±26.8) pg/L],而试验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6±2.3) U/mL对(13.3±1.6) U/mL],NO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7.9±5.7)μmol/L对(22.5±3.1)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23.4±7.7)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3±7.8)μmol/L(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频次显著慢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常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能够减轻肝癌切除术患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肝功能,可能与其能够提高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过氧化反应和恢复肝脏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癌切除术 门冬氨酸鸟氨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胆取石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或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近期结石复发的影响对比
20
作者 李广俊 蔡日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5期63-64,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或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对保胆取石术近期结石复发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保胆取石术的胆结石患者1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DCA组和TUDCA组,每组75例,UDCA组术后应用熊... 目的研究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或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对保胆取石术近期结石复发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保胆取石术的胆结石患者15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DCA组和TUDCA组,每组75例,UDCA组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TUDCA组应用牛磺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及回访调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TUDC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UDCA组(P<0.05),治疗后两组胆囊壁厚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胆囊收缩程度显著增加(P<0.05);TUDCA组比UDCA组胆囊壁厚度减小更明显(P<0.05),胆囊收缩程度更大(P<0.05),且结石复发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与UDCA相比,保胆取石术后应用TUDCA疗效更显著,术后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胆取石术 熊去氧胆酸 牛磺熊去氧胆酸 结石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