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神经功能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尹义国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0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采取替罗非班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目的探究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采取替罗非班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小板黏附率(PAdT)、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醇(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患者使用替罗非班与双联抗血小板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有助于促进患者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提升神经功能,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双联抗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9期94-96,共3页
目的对比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接受加巴喷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 目的对比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接受加巴喷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75.00%(P <0.05)。治疗后研究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7.50%)较对照组(30.00%)更低(P <0.05)。结论相较于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更为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马西平 加巴喷丁 三叉神经痛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因子、脑血流的影响
3
作者 丁怀然 《中外医疗》 2023年第6期31-36,共6页
目的 探究与分析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因子、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1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 目的 探究与分析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因子、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2月—2021年11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60),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n=87),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神经内分泌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神经肽(NPY)、氧化应激因子(MPO、LPO)、Tau蛋白及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对基底动脉、左右大脑中动脉血流进行测量。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83.33%vs 94.25%)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1,P=0.032)。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8.77±1.54)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27.58±2.4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88、4.739,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SE(8.41±3.12)ng/mL、Tau蛋白(115.52±22.74)pg/mL、NPY(105.25±26.99)ng/L、MPO(71.60±7.55)mg/L、LPO(26.25±4.11)μmol/L、VILIP-1(306.74±55.25)pg/mL低于对照组,但IGF-1(168.25±27.11)ng/mL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底动脉(43.98±6.82)mL/min、大脑中动脉(左)(64.30±9.33)mL/min、大脑中动脉(右)(63.90±9.13)mL/min脑血流量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促进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以及脑血流指标,预后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拉西坦 鼠神经生长因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神经内分泌因子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安祥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5期123-125,128,共4页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双联抗... 目的: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新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炎症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水平高于对照组,纤维原蛋白、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双联抗血小板 凝血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及其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涛 《中外医疗》 2017年第4期120-121,124,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同时对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AR以及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整群择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4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起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对...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同时对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AR以及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整群择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4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起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对患者血小板集聚率进行检测,将敏感者、AR者筛选出来,对选出患者进行随访,为期0.5~2.0年,对其他血管事件的出现以及复发脑梗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AR与血管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所选患者中,105例出现AR(24.88%),317例出现敏感情况(75.12%);出现AR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LDL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患者,糖尿病、LDL胆固醇升高属于出现AR危险因素;随访期间,出现AR的患者复发脑梗死、发生心肌梗死概率、全因死亡概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的患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属于随访期间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比较高,AR是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抵抗 血管事件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危险因素干预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尹义国 马涛 《中国农村卫生》 2017年第6期85-86,共2页
目的:探讨强化干预脑梗死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内发病入院的529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265例)和对照组(264例),分析强化干预对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 目的:探讨强化干预脑梗死患者复发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内发病入院的529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265例)和对照组(264例),分析强化干预对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及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结果:1.强化干预组血回压、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脂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而两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干预组脑梗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9%与13.2%,P<0.05)。结论:强化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脑梗死危险因素达标率、显著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二级预防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马涛 《中外医疗》 2016年第9期108-109,共2页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从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奥扎格雷钠和奥...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从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给予奥扎格雷钠和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第2、4、12周的NIHSS评分分别为(7.4±2.7)分、(2.8±1.4)分、(2.2±1.3)分,Bathel指数分别为(46.4±17.4)、(77.2±15.8)、(87.7±12.6);对照组患者治疗第2、4、12周的NIHSS评分分别为(8.6±3.7)分、(4.7±2.3)分、(3.8±1.5)分,Bathel指数分别为(42.3±14.4)、(62.6±14.7)、(74.9±15.9)。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Ba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给予患者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更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奥扎格雷钠 依达拉奉 Bathel指数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8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行对症治疗与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治疗,...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9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行对症治疗与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治疗前与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9.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功能 溶栓 炎症因子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17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研究组49例与...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研究组49例与无脑动脉狭窄的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并在患者入院第2 d时采集其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Hcy检测。观察研究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对比两组血清Hcy水平,以及高Hcy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49例患者中轻度狭窄25例(51.02%),中度狭窄19例(38.78%),重度狭窄5例(10.20%)。研究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高Hcy的发生率69.39%高于对照组21.95%(P<0.01)。结论高Hcy与脑动脉狭窄情况存在相关性,当Hcy值异常上升后,患者脑动脉狭窄概率也随之增加,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同型半胱氨酸 脑动脉 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疾病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现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2期109-110,共2页
目的 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现状的影响因素研究,针对其规范二级预防措施。方法 整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7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检查治疗、二级预防等资料,并针对其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结果 经整理资料可知,影响复发... 目的 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现状的影响因素研究,针对其规范二级预防措施。方法 整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7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检查治疗、二级预防等资料,并针对其影响因素和现状分析。结果 经整理资料可知,影响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因素主要在于对疾病认知程度、后期是否有坚持治疗、以及首次复发等有关。结论 针对复发性脑梗死疾病的二级预防,为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应当让患者掌握一定疾病相关知识,并培养相应的自我护理能力,避免疾病复发的同时后期治疗按时按量按照医嘱用药,坚持治疗、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 脑梗死 二级预防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怀然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6期180-181,共2页
目的对脑梗塞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9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的48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8例患者只用西医... 目的对脑梗塞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该院就诊的9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的48例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48例患者只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上述两项指标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梗塞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能力以及NIHSS评分,进而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纤维性颤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怀然 《中外医疗》 2016年第22期108-109,共2页
目的评价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7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分为2组,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评估2组患者人口特征、疾病持... 目的评价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康复结果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87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康复情况。患者分为2组,心房纤颤组和非心房纤颤组。评估2组患者人口特征、疾病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各组入院及出院时的功能状态。结果心房纤颤组20例(22.9%),非心房纤颤组67例(77.1%)。人口统计学特征、并发症、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和大脑病灶无组间差异。多元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与心房纤颤显著正相关。非心房纤颤组患者康复情况显著优于心房纤颤组。结论心房纤颤与脑梗死康复显著负相关。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心房纤颤可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纤维性颤动 脑梗死 康复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