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徐莉 李雪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研究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1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各项指标比较,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 优质护... 研究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1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各项指标比较,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 优质护理的应用,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掌握了术后锻炼的意义和方法,增强了患者的遵从性,对于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对功能恢复是极为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优质护理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7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的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35例,参照黄公怡等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35例患...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的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35例,参照黄公怡等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临床疗效按照黄公怡等标准评定:优21例,良12例,差2例。骨折愈合时间14~24周,平均15.6周。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操作方便,器械简单,创伤较小,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是目前理想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强 +2 位作者 刘金凯 唐先忠 赛比江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29例(观察组)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27例(对照组)应用常...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29例(观察组)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2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踝关节功能保留及Johner-wruh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无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观察组:按Johner-wruhs评分,优2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9.66%。手术时间(85±10)min、术中出血量(110±20)mL、平均住院日(10±2)d,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周,踝关节背伸(20±3)°,踝关节跖屈(38±3)°。对照组:按Johner-wruhs评分,优10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4.07%。手术时间(116±10)min、术中出血量(200±30)mL、平均住院日(12±2)d,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8周踝关节背伸(10±2)°,踝关节跖屈(26±3)°。两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伤口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 骨折 微创 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DF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先忠 刘晓峰 刘金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4期2380-2383,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局限性OPLL患者113例。根据术...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局限性OPLL患者113例。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椎板成形组57例和ACDF组56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_(2)~C_(7) Cobb角、T_(1)倾斜角、C_(2)~C_(7) SVA、ROM、OR、脊髓可用空间;评估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JOA、VAS、N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ACD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椎板成形术组(P<0.05)。末次随访时NDI、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并发症方面,ACDF并发症发生事件明显低于椎板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影像学指标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成形术组的活动度(ROM)优于ACDF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和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OPLL均显示了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然而,ACDF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颈椎后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5
作者 李文军 刘晓峰 +1 位作者 刘金凯 唐先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结核中毒症状的改善及脊柱...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结核中毒症状的改善及脊柱的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胸腰背部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5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18.5°~56.0°,平均27.3°,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15.2°、17.6°,平均矫正12.1°,脊髓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全面,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术后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椎结核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胸腰椎 病灶清除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与预防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资料完整的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共167例,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005年1月-2007年...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资料完整的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共167例,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005年1月-2007年7月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95例为第一组,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72例为第二组,第一组围手术期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第二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第一组病例95例,发生DVT18例,DVT的发生率为18.9%,第二组病例72例,发生DVT3例,DVT的发生率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低分子肝素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髋部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人的Vancouver分型治疗效果
7
作者 蓝文珂 高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08-0011,共4页
围绕经临床确诊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患者,在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实施Vancouver分型,据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探讨其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FF的患者进行选取(地点:本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例数:40... 围绕经临床确诊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患者,在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实施Vancouver分型,据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探讨其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FF的患者进行选取(地点:本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例数:40例),用Vancouver分类法实施分型,据此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评定治疗效果(如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 40例患者经改良Vancouver分型得知,4例患者为TG型,A2型、B1型分别为4例、8例,B2型、B3型依次为13例、5例,C型患者数为6例。具体的治疗方案:TG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案;C型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方案;B3型患者:选择内固定+翻修、植骨治疗的联合发囊;B2型患者:实施内固定与翻修相联合的方案;A2、B1型患者:均行内固定治疗。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74±1.47)个月,而其平均Harris评分为(85.22±10.19)分;影像学评估、整体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0%、90.0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结论 在治疗PFF时,Vancouver分类法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依据其分型来选定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Vancouver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