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Foxp3和RORγt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手术治疗的14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肝脏组织分为3组:病灶组织组(L组)14例,病灶旁组织组(P组)14例,正常肝组织组(N组)14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目的:探讨Foxp3和RORγt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手术治疗的14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肝脏组织分为3组:病灶组织组(L组)14例,病灶旁组织组(P组)14例,正常肝组织组(N组)14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各肝脏组织中Foxp3和RORγt m RNA的表达,分析其结果。结果:Foxp3 m RNA在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组(P=0.005)和N组(P=0.004),P组中的表达高于N组(P=0.246)。RORγt m RNA在L组中的表达高于P组和N组(L组vs P组,P=0.187);L组vs N组,P=0.044),在P组中的表达高于N组(P=0.027)。肝脏不同组织中,RORγt与Foxp3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和Treg细胞转录因子RORγt在肝脏病灶组织中m RNA的表达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泡型包虫病发病过程中寄生虫肉芽肿的形成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对既往5年内研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2种微创治疗——PAIR(穿刺、抽吸、注入和再抽吸)技术和腹腔镜技术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14~2018...目的:通过对既往5年内研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2种微创治疗——PAIR(穿刺、抽吸、注入和再抽吸)技术和腹腔镜技术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14~2018年5年内的临床研究,共10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4篇主要讨论PAIR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疗效,5篇文献主要讨论腹腔镜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疗效,1篇既有腹腔镜治疗,也有PAIR治疗,主要效应指标为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结果:汇总分析结果示腹腔镜手术治愈率为98.65%,PAIR治愈率为98.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囊型包虫病,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P=0.780)。在治疗后复发率方面,腹腔镜治疗复发率1.14%,PAIR治疗复发率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2种治疗方式均无死亡病例,而安全性方面,腹腔镜治疗后胆道瘘、囊腔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PAIR(8.78%比0.64%,P<0.001;3.72%比1.06%,P=0.018),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PAIR(0比2.54%,P=0.005)。结论:对肝囊型包虫病外科治疗而言,PAIR技术和腹腔镜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2种微创治疗具有不同的术后并发症特点,腹腔镜治疗胆道瘘和感染更常见,PAIR患者则过敏反应多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Foxp3和RORγt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手术治疗的14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肝脏组织分为3组:病灶组织组(L组)14例,病灶旁组织组(P组)14例,正常肝组织组(N组)14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各肝脏组织中Foxp3和RORγt m RNA的表达,分析其结果。结果:Foxp3 m RNA在L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P组(P=0.005)和N组(P=0.004),P组中的表达高于N组(P=0.246)。RORγt m RNA在L组中的表达高于P组和N组(L组vs P组,P=0.187);L组vs N组,P=0.044),在P组中的表达高于N组(P=0.027)。肝脏不同组织中,RORγt与Foxp3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和Treg细胞转录因子RORγt在肝脏病灶组织中m RNA的表达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泡型包虫病发病过程中寄生虫肉芽肿的形成有关。
文摘目的:通过对既往5年内研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2种微创治疗——PAIR(穿刺、抽吸、注入和再抽吸)技术和腹腔镜技术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2014~2018年5年内的临床研究,共10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4篇主要讨论PAIR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疗效,5篇文献主要讨论腹腔镜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的疗效,1篇既有腹腔镜治疗,也有PAIR治疗,主要效应指标为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结果:汇总分析结果示腹腔镜手术治愈率为98.65%,PAIR治愈率为98.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肝囊型包虫病,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P=0.780)。在治疗后复发率方面,腹腔镜治疗复发率1.14%,PAIR治疗复发率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2种治疗方式均无死亡病例,而安全性方面,腹腔镜治疗后胆道瘘、囊腔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PAIR(8.78%比0.64%,P<0.001;3.72%比1.06%,P=0.018),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PAIR(0比2.54%,P=0.005)。结论:对肝囊型包虫病外科治疗而言,PAIR技术和腹腔镜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2种微创治疗具有不同的术后并发症特点,腹腔镜治疗胆道瘘和感染更常见,PAIR患者则过敏反应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