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区核磁共振显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田征 白靖平 +1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陈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1007-1008,共2页
目的:分析展现坐骨神经全长的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及其解剖特点,并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人(40条坐骨神经)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得到骶骨的斜矢状位影像,并将正常影像进行总结。结果:核磁共振斜矢状位可将坐骨神... 目的:分析展现坐骨神经全长的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及其解剖特点,并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人(40条坐骨神经)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得到骶骨的斜矢状位影像,并将正常影像进行总结。结果:核磁共振斜矢状位可将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区清晰展现。结论:核磁共振斜矢状位是展现坐骨神经较理解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从而提高了盆腔出口区神经异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核磁共振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1)WI-3D-MPRAGE在难治性癫痫海马及杏仁核体积上的成像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雨龙 丁爽 +2 位作者 罕迦尔别克·库锟 王宝龙 王云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2期5-7,17,共4页
目的利用T_(1)WI-3D-MPRAGE研究难治性癫痫(RE)患者与正常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2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纳入病例组(RE组),22名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HC组),两组人员均接受T_(1)WI-3D-MPRAGE扫描,并借助FreeSurfe... 目的利用T_(1)WI-3D-MPRAGE研究难治性癫痫(RE)患者与正常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2名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纳入病例组(RE组),22名健康体检人员纳入对照组(HC组),两组人员均接受T_(1)WI-3D-MPRAGE扫描,并借助FreeSurfer软件测量双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成员双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上述指标对于难治性癫痫(RE)的诊断价值。结果RE组左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显著低于RE组右侧和HC组同侧(P<0.05);RE组右侧海马和杏仁核体积与HC组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左侧海马体积显著低于右侧(P<0.05);HC组左、右侧杏仁核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联合诊断难治性癫痫的价值优于单一诊断(联合诊断AUC为0.709,单一诊断AUC分别为0.700、0.676)。结论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可以有效反映难治性癫痫患者局部脑结构改变,两者联合诊断难治性癫痫价值较好,而T_(1)WI-3D-MPRAGE序列可实现脑组织的精细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海马 杏仁核 T_(1)WI-3DMPR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的MRI显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征 白靖平 +1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陈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03-705,共3页
目的:探讨展现骶神经的MRI扫描技术及其正异常MRI解剖特点,并探询其对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骶神经损伤患者20例,分别行两种技术的MRI扫描,得到骶骨的斜冠状位影像,并将正异常影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两种不... 目的:探讨展现骶神经的MRI扫描技术及其正异常MRI解剖特点,并探询其对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骶神经损伤患者20例,分别行两种技术的MRI扫描,得到骶骨的斜冠状位影像,并将正异常影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两种不同的扫描技术,得到的骶骨斜冠状位影像均可将骶神经清晰展现。结论:骶骨斜冠状位MRI可理想展现骶神经,是较理想定位、定性诊断骶神经损伤、异常的影像学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 核磁共振 骶骨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神经损伤的MRI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征 白靖平 +1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陈宏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骶骨骨折 骶神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纹理分析技术在孤立性纤维瘤(SFT)和血管瘤型脑膜瘤(AM)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宝龙 赵伟 +3 位作者 丁爽 罕迦尔别克·库锟 张浩天 王云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3期14-17,20,共5页
目的探究应用2D MRI直方图纹理分析对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1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7例SFT/HPC与29例AM患者的T_(1)WI增强图像,勾画病灶本身及... 目的探究应用2D MRI直方图纹理分析对孤立性纤维瘤(SFT)/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1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7例SFT/HPC与29例AM患者的T_(1)WI增强图像,勾画病灶本身及内部出血、囊变和坏死区域,并进行直方图纹理参数分析,提取病灶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异质性、峰度、偏度以及熵等纹理参数,比较SFT/HPC与AM的直方图纹理参数并筛选出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参数。结果SFT/HPC和AM的平均值、中位数及标准差三个参数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标准差的鉴别诊断价值意义最大,其ROC曲线的AUC值为0.816,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581和1。对平均值、中位数及峰度进行多参数联合分析,平均值结合标准差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单个直方图纹理分析参数鉴别效能。结论使用增强扫描的T_(1)WI序列提取的磁共振直方图纹理参数,对鉴别SFT/HPC与AM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pCASL成像技术对卒中后broca失语症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金言 席艳玲 王云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3D-p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分析卒中后broca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区的脑血流量变化,进一步阐明失语症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间的、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病例20例,其中Broca失语14例,感觉... 目的运用磁共振3D-p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分析卒中后broca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区的脑血流量变化,进一步阐明失语症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就诊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间的、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病例20例,其中Broca失语14例,感觉性失语6例,纳入病例组;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头颅MRI平扫及3D-pCASL成像扫描,将所获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并比较两组间脑血流量。结果病例组运动性失语患者Broca区CBF值较对侧镜像区域减低(t=-11.18,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感觉性失语Wernicke区CBF值较对侧镜像区减低(t=-6.24,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左侧Broca区、Wernicke区CBF值与正常组CBF值比较(t=-13.39,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语的发生机制与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出现低灌注有较大的相关性。3D-pc ASL成像技术能够为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提供影像诊断依据,为临床诊疗及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BROCA失语 感觉性失语 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语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丽娜 贾文霄 杨利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2-554,共3页
关键词 脑功能磁共振 双语 语言中枢 高级神经活动 人类大脑 神经解剖学 神经功能学 动物大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