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轮转学习的68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名采纳常规教学方案,观察组34名采纳CBL教学模式,对比学习...目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轮转学习的68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名采纳常规教学方案,观察组34名采纳CBL教学模式,对比学习依从性、带教方式满意度及带教质量等。结果观察组学习依从性、带教方式满意度及带教质量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CBL教学模式,对消化内科实习生具有提高学习依从性的效果,实习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带教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分析新疆地区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高流行区域隐源性肝硬化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9-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1例符合隐源性肝硬化诊断标准的住院肝硬化病...目的:通过分析新疆地区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高流行区域隐源性肝硬化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9-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1例符合隐源性肝硬化诊断标准的住院肝硬化病例资料,其中包括隐源性肝硬化患者222例,隐源性肝硬化伴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19例,对其性别、年龄、民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伴发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023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41例符合隐源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占据总体肝硬化患者的5.99%,在241例患者中有98例(40.66%)合并糖尿病,55例合并高血压(22.82%),其中222例为单纯隐源性肝硬化(平均年龄54.86岁±16.09岁,44%为男性),隐源性肝硬合并肝癌的患者共19例,肝癌的发生率为7.88%(平均年龄67.42岁±7.03岁,47%为男性),其中隐源性肝硬化组和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肝癌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0%和57%,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和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隐源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在年龄和高血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6.47,P<0.001)和(t=13.8,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两组中也有显著性差异(t=-3.63,P<0.001)和(t=-3.4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隐源性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6,95%CI:1.03-1.14,P<0.001;OR=5.4,95%CI:2.05-14.23,P<0.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本组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较高的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指征,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特征,提示作为HBV较高流行的新疆地区隐源性肝硬化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具有相关的可能性大.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性者的肝脏病变特点及临床改变的差异,并寻找与肝纤维化程度改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5例初治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依据肝脏病理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单纯乙型肝...目的:了解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性者的肝脏病变特点及临床改变的差异,并寻找与肝纤维化程度改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5例初治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依据肝脏病理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单纯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性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腰围、尿酸、血脂方面的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Statistics17.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7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脂肪变性者104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相比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在腰围(84.2cm±9.9cm vs 80.1cm±7.8cm,P=0.03),尿酸(325.05μmol/L±98.32μmol/L vs 275.57μmol/L±74.00μmol/L,P=0.001),甘油三酯(1.68mmol/L±1.03mmol/L vs 1.13mmol/L±0.65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2.70mmol/L±0.77mmol/L vs 2.29mmol/L±0.60mmol/L,P=0.001),胆固醇(4.30mmol/L±0.83mmol/L vs 3.97mmol/L±0.79mmol/L,P=0.02)水平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合并脂肪变性组相对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有着更大的体质量指数.而且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脂肪变性组在纤维化水平上存在差异(χ2=5.364,P=0.02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炎症水平分级,饮酒以及HBeAg阴性状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进展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脂肪沉积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负相关,即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重,脂肪沉积越轻(t=-2.689,P=0.008).结论: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显示:血脂紊乱,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主要原因,而与酒精因素无关.年龄、炎症水平、e抗原阴性状态、饮酒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反而减轻.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epatitis B e antibody/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epatitis B e antibody/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s/anti-HBe/anti-HBc)阳性肝硬化的病因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01-01/2013-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年的肝硬化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将HBsAg阴性,但抗-HBs、抗-HBe、抗-HBc中任意一项阳性的肝硬化作为研究组,将同时期临床确诊为隐源性肝硬化的住院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结果:7012例肝硬化住院病例中,符合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220例(占3.14%),符合隐源性肝硬化147例(占2.10%).两组患者,研究组年龄均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汉族患者比例高(P<0.05),研究组具有更高的肝癌发生率(P<0.05),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性低于隐源性肝硬化组(P<0.05).结论: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与隐源性肝硬化存在不同的致病因素,该项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两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诊断.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轮转学习的68名实习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4名采纳常规教学方案,观察组34名采纳CBL教学模式,对比学习依从性、带教方式满意度及带教质量等。结果观察组学习依从性、带教方式满意度及带教质量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CBL教学模式,对消化内科实习生具有提高学习依从性的效果,实习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带教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文摘目的:通过分析新疆地区隐源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高流行区域隐源性肝硬化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9-0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1例符合隐源性肝硬化诊断标准的住院肝硬化病例资料,其中包括隐源性肝硬化患者222例,隐源性肝硬化伴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19例,对其性别、年龄、民族、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伴发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023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41例符合隐源性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占据总体肝硬化患者的5.99%,在241例患者中有98例(40.66%)合并糖尿病,55例合并高血压(22.82%),其中222例为单纯隐源性肝硬化(平均年龄54.86岁±16.09岁,44%为男性),隐源性肝硬合并肝癌的患者共19例,肝癌的发生率为7.88%(平均年龄67.42岁±7.03岁,47%为男性),其中隐源性肝硬化组和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肝癌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0%和57%,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0%和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隐源性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在年龄和高血压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6.47,P<0.001)和(t=13.8,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两组中也有显著性差异(t=-3.63,P<0.001)和(t=-3.4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隐源性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6,95%CI:1.03-1.14,P<0.001;OR=5.4,95%CI:2.05-14.23,P<0.001).结论:我们的研究显示,本组隐源性肝硬化合并较高的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指征,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特征,提示作为HBV较高流行的新疆地区隐源性肝硬化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具有相关的可能性大.
文摘目的:了解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性者的肝脏病变特点及临床改变的差异,并寻找与肝纤维化程度改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75例初治HBsAg阳性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依据肝脏病理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单纯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合并脂肪变性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腰围、尿酸、血脂方面的差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Statistics17.0统计软件,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7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脂肪变性者104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相比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在腰围(84.2cm±9.9cm vs 80.1cm±7.8cm,P=0.03),尿酸(325.05μmol/L±98.32μmol/L vs 275.57μmol/L±74.00μmol/L,P=0.001),甘油三酯(1.68mmol/L±1.03mmol/L vs 1.13mmol/L±0.65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2.70mmol/L±0.77mmol/L vs 2.29mmol/L±0.60mmol/L,P=0.001),胆固醇(4.30mmol/L±0.83mmol/L vs 3.97mmol/L±0.79mmol/L,P=0.02)水平上存在统计学意义,合并脂肪变性组相对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有着更大的体质量指数.而且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脂肪变性组在纤维化水平上存在差异(χ2=5.364,P=0.02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炎症水平分级,饮酒以及HBeAg阴性状态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纤维化进展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脂肪沉积对肝脏纤维化的影响为负相关,即肝脏纤维化程度较重,脂肪沉积越轻(t=-2.689,P=0.008).结论: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显示:血脂紊乱,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主要原因,而与酒精因素无关.年龄、炎症水平、e抗原阴性状态、饮酒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CHB)患者肝组织纤维化进展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反而减轻.
文摘目的:了解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epatitis B e antibody/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s/anti-HBe/anti-HBc)阳性肝硬化的病因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2001-01/2013-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年的肝硬化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乙型肝炎五项检测结果将HBsAg阴性,但抗-HBs、抗-HBe、抗-HBc中任意一项阳性的肝硬化作为研究组,将同时期临床确诊为隐源性肝硬化的住院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结果:7012例肝硬化住院病例中,符合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220例(占3.14%),符合隐源性肝硬化147例(占2.10%).两组患者,研究组年龄均数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男性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汉族患者比例高(P<0.05),研究组具有更高的肝癌发生率(P<0.05),而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性低于隐源性肝硬化组(P<0.05).结论:HBsAg阴性、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肝硬化与隐源性肝硬化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代谢综合征水平及肝细胞肝癌发生情况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提示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与隐源性肝硬化存在不同的致病因素,该项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医师对两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