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对心力衰竭小鼠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免疫自稳失衡的影响
1
作者 王清 梁小燕 +1 位作者 美迪娜·叶尔肯 芦颜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5-1132,共8页
目的:探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拮抗剂雷帕霉素(RAPA)调节mTOR信号通路对心力衰竭(心衰)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免疫自稳失衡的影响。方法:选用34只健康C57BL/6小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心肌... 目的:探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拮抗剂雷帕霉素(RAPA)调节mTOR信号通路对心力衰竭(心衰)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免疫自稳失衡的影响。方法:选用34只健康C57BL/6小鼠,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构建心肌梗死后心衰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低剂量RAPA组(RAPAL组)、中剂量RAPA组(RAPAM组)、高剂量RAPA组(RAPAH组),除心梗后心衰造模手术过程中死亡4只,最终每组6只小鼠。假手术组采取同样手术操作但不结扎。采用尾静脉给药的方式,RAPAL组、RAPAM组、RAPAH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1、2、4 mg/(kg·d),其余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干预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结构和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reg、Th17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显著降低(P均<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S)均显著升高(P均<0.05);RAPAL、RAPAM、RAPAH组LVEF、LVFS均显著高于心衰组(P均<0.05)。RAPAM、RAPAH组LVEDS均显著低于心衰组(P均<0.05)。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小鼠的心肌组织排列紊乱、断裂,心肌纤维化。与心衰组相比,RAPAL组、RAPAM组、RAPAH组小鼠的心肌组织排列紊乱、断裂,心肌纤维化等现象有所改善;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小鼠外周血Treg百分比降低,Th17细胞百分比升高(P<0.01),Treg/Th17比值降低(P<0.01)、心肌组织p-mTOR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衰组相比,RAPAL组、RAPAM组、RAPAH组小鼠的外周血Treg百分比均升高(P均<0.01),Th17细胞百分比均降低(P均<0.05),RAPAM组、RAPAH组的Treg/Th17比值均升高(P均<0.01),心肌组织p-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1)。结论:靶向抑制mTOR信号具有调节心衰小鼠Treg/Th17免疫自稳失衡,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心功能的作用,其中高剂量RAPA的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免疫调节 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审慎,精准施策: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患者抗凝治疗再启动策略
2
作者 汤宝鹏 梁小燕 芦颜美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76-379,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亦是大部分脑卒中的罪魁祸首。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致残、致死的有效措施,但安全使用需权衡个体血栓和出血的风险。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更易出现脑卒中复发和出血风险。审慎考虑抗凝治疗的时机...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亦是大部分脑卒中的罪魁祸首。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致残、致死的有效措施,但安全使用需权衡个体血栓和出血的风险。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更易出现脑卒中复发和出血风险。审慎考虑抗凝治疗的时机、药物选择有助于改善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本文主要介绍房颤合并脑卒中患者何时启动抗凝以及应用何种药物抗凝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
原文传递
脂蛋白(a)水平与心房颤动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雪 薄雅坤 +2 位作者 宋洁 汤宝鹏 周贤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723,共7页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Lp(a)]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评估Lp(a)水平与房颤发病风险相关性的队列研究。采用Stata 1...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Lp(a)]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评估Lp(a)水平与房颤发病风险相关性的队列研究。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6.0和R 4.1.1软件对房颤发病风险的时间-事件数据进行试验序贯分析(TSA)。结果:共纳入5项队列研究,包括489351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血清Lp(a)水平最高者与最低者相比,房颤发病风险并未显著增加(合并RR=0.92,95%CI:0.78~1.09,P=0.349)。但在受试者平均年龄≥62岁的研究中,Lp(a)水平高(≥29.9 mg/dl)与房颤发病风险降低有关(RR=0.85,95%CI:0.75~0.96,P=0.008)。TSA结果表明,当前Meta分析结果稳健,即可得出Lp(a)水平与房颤发病风险无关联的阴性结论。结论:本Meta分析表明,总体上,Lp(a)水平与房颤发病风险无关联,但在年龄≥62岁的人群中,Lp(a)水平与房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心房颤动 META分析 试验序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尚帅 张疆华 +11 位作者 吕华胜 魏猛 梁小燕 杨徐 郭衍楷 贾索尔·肖克热提 祖克拉·吐尔洪 李耀东 邢强 周贤惠 芦颜美 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86-392,共7页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4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基...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4年5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基础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等超声心动图指标,手术分组(根据术者手术熟练程度,按患者手术时间进行分组),术中释放无导线起搏器的右心室间隔部位等。观察术中是否发生心内膜夹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关联,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单独指标与联合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共纳入573例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年龄75(65,82)岁,其中男338例(58.99%,338/573),左心房内径为38(35,40)mm,LVEF为61.90(58.96,63.69)%,既往冠心病史129例(22.51%,129/573),糖尿病史116例(20.24%,116/573),高血压史299例(52.18%,299/573)。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13例(13/573,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9)和高位室间隔(OR=8.06)是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独立危险因素,术者熟练程度(OR=0.42)、左心房内径(OR=0.87)、LVEF升高(OR=0.89)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1(95%CI 0.569~0.834),LVEF的AUC为0.672(95%CI 0.546~0.798),左心房内径的AUC为0.699(95%CI 0.525~0.874),手术分组AUC为0.785(95%CI 0.696~0.874),间隔部位AUC为0.605(95%CI 0.484~0.725),上述指标联合AUC为0.908(95%CI 0.856~0.960)。结论年龄升高、LVEF下降、左心房内径偏小、高位室间隔和术者不熟练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心内膜夹层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联合预测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心内膜夹层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室间隔
原文传递
桥粒重塑参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3
5
作者 宋洁 孙华鑫 +7 位作者 张小雪 薄雅坤 喜林强 杨娜 曼则热姆·热杰普 张玲 汤宝鹏 周贤惠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1期71-78,共8页
目的在主动免疫兔模型中探讨桥粒重塑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s)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5 kg)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β1ARAbs组,6只)、干预组(Meto组,6只)和... 目的在主动免疫兔模型中探讨桥粒重塑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s)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5 kg)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β1ARAbs组,6只)、干预组(Meto组,6只)和对照组(Con组,6只)。经背部多点注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胞外第二环抗原肽(2 mg/只)建立动物模型。0、2、4、6和8周时测定抗体水平,8周时记录并比较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VA负荷及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检测桥粒结构和桥粒重塑相关蛋白水平。结果与Con组和Meto组比,β1ARAbs组VA发生次数增加[(397.67±50.81)次对(32.67±3.76)次对(96.33±8.25)次,P均<0.001],VA持续时间延长[(164.13±10.79)s对(14.95±1.05)s对(57.61±5.27)s,P均<0.001],LVEF水平(55.97%±2.82%对76.44%±2.00%对70.58%±0.55%,与Con组比较,P<0.001;与Meto组比较,P=0.002)和VA诱发率(75%对6%对8%,P均<0.001)升高;VERP缩短[(115.92±2.24)ms对(136.33±5.80)ms对(131.90±4.38)ms,与Con组比较,P=0.005;与Meto组比较,P=0.02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β1ARAbs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水平升高(2.30±0.16对0.18±0.08对1.43±0.20,与Con组比,P<0.001;与Meto组比,P<0.007)。结论β1ARAbs增加VA负荷和持续时间,加重心室重构和VA易感性,潜在机制与ERK信号介导的心肌细胞间桥粒重塑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粒 室性心律失常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缝隙连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