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多层螺旋CT在进行肠梗阻放射诊断方面的价值和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米克热娜依·买买提江 聂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6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肠梗阻的放射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本次研究所得结果的客观性,本次研究采取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诊断,所有患者... 目的:分析在肠梗阻的放射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本次研究所得结果的客观性,本次研究采取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X线诊断与多层螺旋CT诊断。将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不同检查方式下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并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X线诊断(P<0.05)。在患者的疾病类型诊断中,其手术病理结果显示动力性梗阻为29例、绞窄性梗阻为31例、机械性梗阻为40例。对比X线检查与多层螺旋CT检查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检出率,均显示为多层螺旋CT的检出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多层螺旋CT的病因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P<0.05);多层螺旋CT的操作复杂度评分低于X线诊断,图像清晰度评分与舒适性评分高于X线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通过多层螺旋CT的诊断,能提升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多层螺旋CT 腹部X线诊断 放射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CBL联合教学法在心电图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宋媛 张译徽 《新疆医学》 2024年第12期1513-1516,共4页
心电图作为一项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临床诊断重要辅助检查之一,心电图诊断也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点。由于心电图诊断理论知识抽象,专科性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实践性强,以致其成为医学本科临床教学中的... 心电图作为一项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快捷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临床诊断重要辅助检查之一,心电图诊断也是临床实习教学的重点。由于心电图诊断理论知识抽象,专科性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实践性强,以致其成为医学本科临床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在心电图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多采取以单纯知识传授型(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为主的授课方式[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性 心电图诊断 临床实习 快捷方便 无创检查 知识抽象 知识传授型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3
作者 夏巴海提·伊明 米克热娜依·买买提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54-0157,共4页
分析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从本医院当中选取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患者实施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比病理诊断结果,分析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效果。结果 在70例... 分析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应用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有效性。方法 从本医院当中选取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患者实施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比病理诊断结果,分析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效果。结果 在70例疑似患者中,确诊50例阳性,71.43%,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单一CT灌注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比有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单一CT灌注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更高,对比有意义(P<0.05),联合诊断误诊率、漏诊率低于单一CT灌注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与磁共振弥散成像联合诊断可提高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磁共振弥散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老年人群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建波 贾绍环 +1 位作者 魏小娟 张锐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748-750,共3页
目的对绝经后老年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进行调查,分析比较骨密度值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体检的431例老年女性进行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测定,根据有无骨折史,分为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对两组对象骨质疏松患病率、骨密... 目的对绝经后老年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值进行调查,分析比较骨密度值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体检的431例老年女性进行股骨近端骨密度的测定,根据有无骨折史,分为骨折组与非骨折组,对两组对象骨质疏松患病率、骨密度值、骨密度丢失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同一年龄组相比,骨折组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非骨折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骨密度值呈降低趋势,骨密度值:粗隆间〉全髋〉股骨颈〉大转子,各年龄组骨折组患者骨密度值低于非骨折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股骨近端骨密度丢失率呈上升趋势,以50~60岁之间骨量丢失最明显,可能与患者绝经早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绝经后老年女性骨折发病危险性与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呈负相关,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老年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对于骨折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风险呈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骨折 绝经后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青少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贝贝 吴梅 +1 位作者 王静 刘文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15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对青少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和诊断价值,基于关节镜为金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膝关节损伤病例。将252个半月板MRI诊断结论与关节镜检查结...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对青少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特点和诊断价值,基于关节镜为金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膝关节损伤病例。将252个半月板MRI诊断结论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照,统计分析半月板损伤和半月板Ⅲ级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Kappa值,并分别计算0级和Ⅰ级、Ⅱ级、Ⅲ级损伤半月板的MRI表现准确度等指标。结果:对于青少年半月板损伤,MRI与关节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特异度为53.6%,敏感度为96.5%,准确度为73.0%,阴性预测值为94.9%,阳性预测值为63.2%,Kappa值为0.479;Ⅲ级损伤的MRI诊断与关节镜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5.1%、85.7%、93.3%、96.5%、80.8%、0.79;MRI诊断青少年半月板损伤Ⅲ级准确度为93.3%、Ⅱ级准确度为84.52%、0级和Ⅰ级准确度为84.13%。结论:对青少年半月板Ⅲ级损伤,MRI检查不仅准确度高,而且属于无创检查。MRI检查对于术前或治疗前评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但对于Ⅰ级和Ⅱ级损伤有待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膝关节 半月板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学院乡村医师班医学影像学教学体会与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波 张锐 刘巧玲 《江苏科技信息》 2013年第12期47-48,共2页
文章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高职学院乡村医师班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探讨高职学院乡村医师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的理解及领悟,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学院 乡村医师 医学影像学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影像学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建波 贾绍环 +1 位作者 王超 张锐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28-629,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认识,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共26例病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实验室证实的腰椎慢性布氏杆菌性病变的... 目的探讨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认识,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共26例病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实验室证实的腰椎慢性布氏杆菌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包括腰椎X线片,CT扫描并行MIP、VR、MPR、MRI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好发于下腰椎,本组病例共19例累及腰4椎体,15例累及腰5椎体,均可见病变椎体骨质破坏和修复共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且到后期增生硬化改变多于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钙化,亦可伴椎旁脓肿形成等改变,多排螺旋CT扫描多方位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及增生硬化改变,磁共振平扫检查更加明确病变累及椎体及椎间盘信号改变,椎体周围脓肿范围等。结论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在影像学表现上有其特征性改变,但该病常常需要与脊柱结核鉴别,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即可做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布氏杆菌病 腰椎结核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移瘤的X线诊断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红梅 杨力 《吉林医学》 CAS 2010年第33期6055-6055,共1页
目的:探讨了骨转移瘤的X线表现和诊断的情况。方法:对24例骨转移瘤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40例骨转移患者中,出现局部疼痛和不适的有16例,患者的疼痛由间歇性逐渐转变成为连续性,并且不断的加剧。此外,出现局部功能障碍和肿块的有6例,... 目的:探讨了骨转移瘤的X线表现和诊断的情况。方法:对24例骨转移瘤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40例骨转移患者中,出现局部疼痛和不适的有16例,患者的疼痛由间歇性逐渐转变成为连续性,并且不断的加剧。此外,出现局部功能障碍和肿块的有6例,当出现脊椎骨转移,从而出现神经压迫和截瘫的有18例。结论:骨转移瘤的X线诊断是临床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X线表现 X线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的核磁共振诊断治疗方法分析
9
作者 塔月 刘波 聂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26-029,共4页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疑似PCa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评估其诊断效能,并分析MRI的疗效评估作用。结果 MRI对...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疑似PCa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评估其诊断效能,并分析MRI的疗效评估作用。结果 MRI对PCa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90.38%,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89.19%。多参数MRI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内病灶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局部治疗和手术方案的选择。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特别是多参数MRI,是PCa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工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并优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核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MRI 诊断价值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的影像诊断要点
10
作者 刘波 塔月 聂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99-102,共4页
选择样本数据展开分组对比实验以得出不同影像学方式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的具体效果。方法 随机地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之间接诊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匀分成两组,每... 选择样本数据展开分组对比实验以得出不同影像学方式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的具体效果。方法 随机地从我院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之间接诊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均匀分成两组,每组包含60例患者,命名为普通组和联合组,对于普通组患者仅采用了常用的X线进行检查,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了X线结合MRI及超声多模态影像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骨侵蚀检测结果及多维特征、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及综合炎性情况、综合诊断能力评估及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联合组患者最终检测结果的骨侵蚀情况以及多维特征、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及综合炎性等情况明显好于普通组(P<0.05)。在综合诊断能力评估及特异性方面,联合的各指标表现更好(P<0.05)。结论 在对类风湿关节炎骨肌损伤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多模态影像学诊断能够更好地显现出患者的具体情况,同时也提高了诊断效能,有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综合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影像学 X线 骨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骨髓水肿磁共振形态特征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译徽 刘云涛 +3 位作者 刘波 李冬戈 李白艳 郭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早期骨髓水肿磁共振形态特征,探讨其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的关系。方法 OVCF患者88例,共发生110个急性OVCF椎体,均行经皮椎体成... 目的观察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患者早期骨髓水肿磁共振形态特征,探讨其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的关系。方法 OVCF患者88例,共发生110个急性OVCF椎体,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行磁共振T_(1)WI、T_(1)WI序列扫描,根据骨折椎体骨髓水肿T_(1)WI低信号形态特点将110个急性OVCF椎体分为Ⅰ型组24个(弥漫型),Ⅱ型组49个(半球或不均匀型),Ⅲ型组37个(横行条带型)。术后采用CT检查骨水泥分布情况,根据骨水泥弥散特征评估骨折椎体内骨水泥中心平面超过椎体中线及骨水泥入口侧达上下终板发生情况;根据骨水泥形状特征分为不均质型(骨水泥在压缩骨折椎体内分布不均匀、呈不规则团块状)、均质型(骨水泥在压缩骨折椎体内分布比较均匀、呈蜂窝状)、密实型(骨水泥在压缩骨折椎体内呈高密度、边缘锐利的团块状影),比较3组骨水泥形状特征、弥散及渗漏情况。结果Ⅰ型组术后骨水泥形状特征密实型比率(54.2%)高于不均质型(25.0%)、均质型(20.8%)(χ^(2)=4.269,P=0.039;χ^(2)=5.689,P=0.017),不均质型与均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P=0.731);Ⅱ型组术后骨水泥形状特征密实型比率(14.3%)低于不均质型(44.9%)、均质型(40.8%)(χ^(2)=11.019,P=0.001;χ^(2)=8.640,P=0.003),不均质型与均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3,P=0.157);Ⅲ型组术后骨水泥形状特征不均质型比率(64.9%)高于均质型(18.9%)、密实型(16.2%)(χ^(2)=16.044,P<0.001;χ^(2)=18.164,P<0.001),均质型与密实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3,P=0.760)。Ⅰ型组骨水泥入口侧达到上下终板发生率(75.0%)低于Ⅱ型组(95.9%)(χ^(2)=7.224,P=0.017),Ⅰ型组与Ⅲ型组(89.2%)、Ⅱ型组与Ⅲ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38,P=0.144;χ^(2)=1.471,P=0.225)。3组术后骨水泥超过椎体正中矢状面发生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OVCF患者早期骨髓水肿磁共振T_(1)WI低信号表现呈弥漫型时,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骨水泥形态CT影像多为高密度、边缘锐利的团块状影,提示其扩散范围和弥散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MRI T_(1)WI 骨髓水肿 骨水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