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岩画艺术:游牧人的叙事“史诗” 被引量:3
1
作者 黄适远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7-20,共4页
新疆的岩画大多分布在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和冬牧场,以冬牧场最多。基本分如下四类:一是图腾岩画艺术的"萌动期";二是狩猎、放牧、征战、娱乐等活动岩画艺术的"成长期";三是战争岩画艺术的"发展期";四是岩... 新疆的岩画大多分布在水草丰美的夏牧场和冬牧场,以冬牧场最多。基本分如下四类:一是图腾岩画艺术的"萌动期";二是狩猎、放牧、征战、娱乐等活动岩画艺术的"成长期";三是战争岩画艺术的"发展期";四是岩画内容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容的"丰富期"。这些记录了他们的草原游牧生活的"记忆",成为游牧人可信的叙事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岩画 游牧人 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天山为坐标:草原文化和绿洲文化的多样性互动 被引量:3
2
作者 黄适远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2-45,共4页
天山是新疆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以天山为分水岭,天山以南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辅之以游牧的绿洲文化;天山以北则是典型的以游牧为主辅之以农耕的草原文化。特点鲜明,相得益彰。两种文化构成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新疆文化"... 天山是新疆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以天山为分水岭,天山以南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辅之以游牧的绿洲文化;天山以北则是典型的以游牧为主辅之以农耕的草原文化。特点鲜明,相得益彰。两种文化构成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气质和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草原文化 绿洲文化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和小异:文化视野中的文化小传统和文化大传统的审视与解构 被引量:3
3
作者 黄适远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中国自周代就有了文化大小传统之分。从最初建立了雅言、雅乐和礼仪开始,就表明了一种和民间俗乐的区别。从文化社区观察,大小传统基本各自传播有序,官方、城市、庙宇是文化大传统的辐射区,乡村、牧区、山区则是文化小传统的专属区。二... 中国自周代就有了文化大小传统之分。从最初建立了雅言、雅乐和礼仪开始,就表明了一种和民间俗乐的区别。从文化社区观察,大小传统基本各自传播有序,官方、城市、庙宇是文化大传统的辐射区,乡村、牧区、山区则是文化小传统的专属区。二者的功能和属性,都是为维系和制造"文化秩序"或曰"文化伦理",使其成为社会的统一价值观,使社会得以有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小异 文化视野 文化大小传统 审视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迁与融合:哈萨克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中保留的“记忆”——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团庄村为例
4
作者 黄适远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11,共6页
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是哈萨克民族乡,团庄村是其中汉族、哈萨克族混居之所。这里定居的哈萨克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互为影响,但各自又保留着不同的习俗。团庄村哈萨克族记忆着自己祖先有关部落、符号、印记等,也巧妙地把游牧和农... 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乡是哈萨克民族乡,团庄村是其中汉族、哈萨克族混居之所。这里定居的哈萨克族和汉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互为影响,但各自又保留着不同的习俗。团庄村哈萨克族记忆着自己祖先有关部落、符号、印记等,也巧妙地把游牧和农耕两种经济方式和文化样式融为一体,反映了新时期游牧生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迁 融合 哈萨克族 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转场样式下的牧道考察——以特克斯县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适远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6-28,共3页
高山转场是新疆各游牧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四季转场、三季转场乃至二季转场决定了游牧的季节属性。特克斯县的高山转场有着众多的牧道,呈现了高山转场特有的艰险特征,在现代后工业文明时期保持了一个古老的原生生产生活样式,验证... 高山转场是新疆各游牧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四季转场、三季转场乃至二季转场决定了游牧的季节属性。特克斯县的高山转场有着众多的牧道,呈现了高山转场特有的艰险特征,在现代后工业文明时期保持了一个古老的原生生产生活样式,验证了草原游牧人古朴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定居已成为当今的主流观念的环境下,这种可以反映文化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还将有多久存续能力,保留住古老的足迹,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转场 牧道 特克斯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与过渡:托里县萨孜草原传统婚礼仪式考察
6
作者 黄适远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30-32,共3页
哈萨克族是非常重视礼仪的族群,传统婚礼上的程序虽说在一些地方已经城市化了,但在托里草原,却一如既往地得以保留。定居的不断扩大,农业村和牧业村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为主的阿吾勒聚居方式。传统婚礼与男女双方的氏族、部落和... 哈萨克族是非常重视礼仪的族群,传统婚礼上的程序虽说在一些地方已经城市化了,但在托里草原,却一如既往地得以保留。定居的不断扩大,农业村和牧业村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为主的阿吾勒聚居方式。传统婚礼与男女双方的氏族、部落和阿吾勒之间的关系被地缘关系的乡村基层组织替代。还考察了已经开始濒危的传统婚礼仪式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阿依特斯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里县 萨孜草原 传统婚礼仪式 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