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与硫酸盐作用下水工混凝土损伤研究
1
作者 努尔艾力·库尔班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5期150-154,共5页
针对水工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与不同硫酸盐浓度环境下的损伤问题,试验探究混凝土在硫酸盐作用下的质量损失变化、抗压强度变化、抗劈裂强度变化以及弹性模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Na_(2)SO_(4)溶液浓度的提高,冻融循环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 针对水工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与不同硫酸盐浓度环境下的损伤问题,试验探究混凝土在硫酸盐作用下的质量损失变化、抗压强度变化、抗劈裂强度变化以及弹性模量变化。结果表明:①随着Na_(2)SO_(4)溶液浓度的提高,冻融循环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抗劈裂强度及弹性模量显著下降;②冻融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混凝土的前期破坏主要受冻融影响,后期则为硫酸盐和冻融共同作用导致破坏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混凝土 冻融 硫酸盐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塔里木河干流变化及气候因素特征分析
2
作者 黄星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4年第10期79-84,共6页
为科学管理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分配,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需对年径流丰枯特性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利用塔里木河干流处阿拉尔水文站的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及气候因素的趋势变化规律,以M... 为科学管理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分配,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需对年径流丰枯特性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利用塔里木河干流处阿拉尔水文站的实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法、M-K趋势检验,分析塔里木河干流及气候因素的趋势变化规律,以Morlet小波分析其周期性,通过集对法判别径流丰枯状态。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气温整体序列为不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分析 周期分析 集对分析法 塔里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供水工程白砂岩地基的渗透性研究
3
作者 王永鹏 刘洪强 +2 位作者 杨志勇 杨鹏年 冯思阳 《海河水利》 2023年第7期86-89,共4页
北疆供水工程的地基土层以含局部泥岩夹层的白砂岩地基为主,其水力特性关乎工程病害的形成与发育。以倒虹吸段白砂岩地基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取白砂岩和夹层泥岩土样,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其渗透系数;并通过现场原位竖管试验测定白砂岩地基垂... 北疆供水工程的地基土层以含局部泥岩夹层的白砂岩地基为主,其水力特性关乎工程病害的形成与发育。以倒虹吸段白砂岩地基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取白砂岩和夹层泥岩土样,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其渗透系数;并通过现场原位竖管试验测定白砂岩地基垂向与水平渗透系数对比。结果显示,室内试验确定的白砂岩与泥岩的工程分类分别为粉土质沙和低液限黏土,渗透系数分别为1.04×10^(-5)和5.87×10^(-7)m/s;现场竖管试验测定的白砂岩地基垂向渗透系数为5.40×10^(-7)m/s,水平为1.45×10^(-5)m/s,水平渗透系数是垂向的26.85倍;白砂岩地基垂向渗透系数取决于泥岩夹层,水平方向取决于白砂岩主层;白砂岩地基垂向渗透系数在数值上与泥岩十分接近,水平方向略大于白砂岩。白砂岩、泥岩中过高的细颗粒含量和较高的密实度使得白砂岩地基整体具有较差的渗透性,白砂岩地基沉积层的各向异性导致其不同方向渗透系数差异悬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砂岩地基 粒径分析 竖管试验 各向异性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永鹏 阿里木江 +3 位作者 周龙 杨鹏年 冯思阳 王延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1-240,共10页
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应可为优化生态输水调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气象数据和现场钻探数据,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覆盖度,确定植被耗水量及地下水埋深演变趋势,以探讨生态输水的多重效应。结果显示:(1)2000... 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应可为优化生态输水调配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气象数据和现场钻探数据,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覆盖度,确定植被耗水量及地下水埋深演变趋势,以探讨生态输水的多重效应。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塔里木河下游林草地面积、覆盖度增长显著,1亿m^(3)生态水分别对应5.40 km^(2)天然植被面积及0.14%植被覆盖度增长。(2)2000—2015年植被耗水量重心沿塔里木河干流方向迁移,2015—2020年向自然漫溢区迁移,共向东南迁移4 359 m。(3)自然漫溢区内地下水埋深增幅高达5 m,主河道沿线2 km范围增加1~3 m,河道以外2~5 km区域地下水埋深增加0~1 m。(4)天然植被适宜耗水量约为200 mm·a^(-1),生态输水前期仅在主河道沿线局部区域存在低效耗散,后期大量集中于自然漫溢区。21年生态输水实践表明,天然植被明显改善,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生态输水效应显著;但受既有输水方式固化的制约,生态水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和低效耗散增大,生态输水方式仍存在优化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植被修复 地下水埋深 植被耗水特征 生态输水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