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海宏 王继伟 刘一鸣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MAC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7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 目的探讨与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MAC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7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住院的1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到2023年5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为(24.10±1.93)个月,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21例(MACE组),占15.7%,其中心肌梗死3例、心源性死亡1例、心力衰竭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3例。MACE组的性别、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吸烟、饮酒等与非MAC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的血小板聚集率较非MACE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4例患者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r=0.72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率为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访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高,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多伴随血小板聚集率增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血小板聚集率 相关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支架内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2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及临床应用
3
作者 姚旭强 乔冠莹 杨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35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究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接收的因骨性神经根管狭窄导致30例CSR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CSR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接收的经临床检查明确无CSR的3... 目的探究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接收的因骨性神经根管狭窄导致30例CSR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CSR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接收的经临床检查明确无CSR的3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非CSR组;患者均接受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检查,比较两组总颈神经根管最小斜矢状位截面积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诊断CSR的临床价值。结果30例CSR患者中,病变节段为C4/5、C5/6、C6/7分别有12例、10例、8例;各个节段总颈神经根管最小斜矢状位截面积平均为(25.49±3.05)mm^(2)。30例非CSR组各个节段总颈神经根管最小斜矢状位截面积平均为(27.72±3.05)mm^(2)。CSR组患者总颈神经根管最小斜矢状位截面积为(25.49±3.05)mm^(2),低于非CSR组的(27.55±3.2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颈神经根管最小斜矢状位截面值与CSR有关(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提示,截面积值诊断CSR具有一定价值,AUC值为0.794(95%CI:0.682~0.905,P<0.05),且当截面积值的cut-off值取25.495 mm^(2)时,能够获得最佳诊断价值。结论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重建诊断CSR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CT数据三维数字化仿真 最小斜矢状位截面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MALAT1和miR-203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伟 潘婉 +4 位作者 杨钱 郭琅 郑永强 宁望成 崔腾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10期1306-1309,1313,共5页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腺癌转录子1(MALAT1)和微小RNA-203(miR-20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8例CHF患者作为CHF组,...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腺癌转录子1(MALAT1)和微小RNA-203(miR-20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8例CHF患者作为CHF组,另选取7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及患者随访1年不良预后发生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两组血清lncRNA MALAT1、miR-203水平,Pearson法分析CHF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miR-203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相关性,并分析血清lncRNA MALAT1、miR-203水平与CHF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CHF组LVEDD及lncRNA MALA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LVEF及miR-20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及miR-20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526,P<0.001),与LVEDD正相关(r=0.475,P<0.001);血清miR-203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r=0.481,P<0.001),与LVEDD负相关(r=-0.463,P<0.001)。lncRNA MALAT1高表达组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lncRNA MALAT1低表达组(P<0.05),miR-203低表达组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miR-203高表达组(P<0.05)。结论 CHF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呈高表达,miR-203呈低表达,二者均与患者心功能及不良预后有关,可能成为CHF患者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录子1 微小RNA-203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冯雪 潘杰锋 《新疆医学》 2016年第12期1511-1513,1519,共4页
目的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左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分级,行baPWV检测,以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二尖瓣舒张早期快速充盈E... 目的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与左室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分级,行baPWV检测,以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二尖瓣舒张早期快速充盈E峰、舒张晚期充盈A峰和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值,计算E/e′及E/A比值,比较不同血压水平患者的脉搏波速度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各级高血压患者之间baPWV值和E/e′有显著相关性(P<0.01);2.baPWV与E/e′呈正相关(r=0.401,P=0.000),与E/A呈负相关(r=-0.161,P=0.022);3.行逐步回归分析知,baPWV和左室后壁厚度为左室舒张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aPWV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各级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早期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脉搏波传导速度 左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pro BNP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6
作者 冯雪 潘杰锋 +1 位作者 刘一鸣 王继伟 《新疆医学》 2017年第4期369-37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15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检测NT-pro BNP值和心率变异性、心脏彩超,并根...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NT-pro BNP水平和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15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检测NT-pro BNP值和心率变异性、心脏彩超,并根据冠脉造影后的Syntax评分分为正常组(27例),低危组(47例),中危组(41例)及高危组(35例)。比较不同组之间血浆NT-pro BNP水平及心率变异性的差异。结果 1.对照组血浆NT-pro BNP水平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1),低、中、高危组之间血浆NT-pro BNP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2.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低、中、高危组之间心率变异性有显著差异(P<0.01)。3.血浆NT-pro 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6,P=0.00);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SDNN:r=-0.40,P=0.00;PNN50:r=-0.35,P=0.00;SDAN N:r=-0.40,P=0.00;R MSSD:r=-0.31,P=0.00;LF:r=-0.68,P=0.00;HF:r=-0.48,P=0.00)。结论血浆N T-pro BN P水平及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ro 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冯雪 潘杰锋 《新疆医学》 2016年第11期1429-14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N-pro 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稳定型心绞痛(31例)3组;根据冠状造影病变情况分为单... 目的探讨血浆N-pro 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稳定型心绞痛(31例)3组;根据冠状造影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组(47例),双支组(30例)与多支组(33例),同时选取冠脉造影检查示血管狭窄度<50%或正常患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之间的血浆N-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3组之间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双支与三支病变组之间N-pro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支数增加,N-pro BNP水平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0.249,P=0.028)。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ro BNP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8例心脏骤停患者急救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郭友祥 丁青松 +5 位作者 李勇 朱向东 张加坤 王庭强 张琳琳 潘杰锋 《新疆医学》 2017年第11期1288-1290,1303,共4页
目的总结利用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体会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5年9月接诊的98例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心肺复苏的抢救效果,并分析性别、年龄、病因、开... 目的总结利用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体会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5年9月接诊的98例行心肺复苏术的心脏骤停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心肺复苏的抢救效果,并分析性别、年龄、病因、开始抢救时间等指标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结果 1、本组心脏骤停患者平均年龄(45.15±21.24)岁。2、98例患者中成功复苏21例,失败77例,成功率21.43%。3、院内复苏成功率为37.25%(19/51),院外复苏成功率为4.26%(2/47),院内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外(P<0.05);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从心脏骤停到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差(1.55±0.64)min,院外(20.36±7.57)min,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4、0~15岁组复苏成功率为0(0/9)岁,16-55岁组复苏成功率为为33.96(18/53);≥56岁组复苏成功率为8.33%(3/36),各组间有明显差别(P<0.05)。5、创伤组复苏成功率为3.45%(1/29),心脑肺疾病组成功率22.86%(8/35),急性中毒组复苏成功率为37.5%(6/16),其他组复苏成功率33.33%(6/18),创伤组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6、性别对心肺复苏效果影响较小(P>0.05)。结论 1、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地点、有效性及患者年龄、病因可能是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2、对心脏骤停快速准确的判断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保证复苏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