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方式对绿洲农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李锐 刘瑜 褚贵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0-496,共7页
研究了玉米连作10年、小麦连作8年-棉花连作10年、棉花连作15年和棉花6年-6年小麦/油葵轮作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对北疆绿洲... 研究了玉米连作10年、小麦连作8年-棉花连作10年、棉花连作15年和棉花6年-6年小麦/油葵轮作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对北疆绿洲农田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影响明显,但对蔗糖酶无显著影响;对氨氧化古菌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影响.土壤真菌和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较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敏感.长期棉花连作使绿洲农田土壤酶活性下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而轮作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多样性 轮作 PCR-DGGE
原文传递
化学打顶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成勋 姚贺盛 +4 位作者 杨延龙 勾玲 罗宏海 张亚黎 张旺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3-1250,共8页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 【目的】研究棉花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植株形态、冠层结构特性的影响,探讨应用化学打顶剂调节棉花株型、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效应,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棉花品种为新陆早45号、45-21(品系),在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的棉花为对照,研究喷施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株高、主茎节数增加、株宽变小,株形紧凑;不同部位DIFN较大,叶面积指数较高,不同冠层光吸收较人工打顶的均匀,中、下部冠层光吸收率高;不同打顶剂表现为氟节胺处理的棉花产量有增加的趋势。【结论】棉花化学打顶后通过叶片吸收药剂,封顶效应较慢,与人工打顶相比叶面积指数较高;由于对果枝长度控制,使株形紧凑,冠层开度增加,保证了冠层中、下部高的光吸收率,为棉花利用化学打顶控制株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打顶 冠层结构 产量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对机插水卷苗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玉祥 何知舟 +6 位作者 丁艳锋 王绍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陈琳 李刚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7-256,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卷苗机插高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水卷苗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卷苗机插高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水卷苗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前秧苗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发根力、根系活性、成苗率、苗基宽、重高比及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小播量处理秧苗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力强、每穗粒数多,但播量过小导致基本苗和穗数不足,当武运粳24号播种量从180 g/盘降低到120 g/盘(738.9 g/m^2)、6两优9368播种量从110 g/盘降低到70 g/盘(431.0 g/m^2)时,产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播种量继续降低,产量均显著下降。【结论】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播种量,常规粳稻为2.03粒/cm^2,杂交籼稻为1.14粒/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机插 秧苗素质 播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液浓度对水稻机插水培毯状苗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玉祥 解双喜 +7 位作者 刘扬 丁艳锋 王绍华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陈琳 李刚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01-209,共9页
为探明机插水稻育秧新方法——水培毯状苗育秧方法壮秧培育适宜的营养液浓度,以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水培营养液浓度(S1、S2、S4、S8,分别表示营养液浓度为原液浓度的1、2、4、8倍,原液组成为:... 为探明机插水稻育秧新方法——水培毯状苗育秧方法壮秧培育适宜的营养液浓度,以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水培营养液浓度(S1、S2、S4、S8,分别表示营养液浓度为原液浓度的1、2、4、8倍,原液组成为:0.643 g/kg N、0.615 g/kg P2O5、0.359 g/kg K2O、127.2 mg/kg Mg、26.34 mg/kg Fe、8.26mg/kg Mn、0.11 mg/kg Mo、0.66 mg/kg B、0.99 mg/kg Zn、1.405 mg/kg Cu、49 mg/kg SiO2、709.1 mg/kg Ca)对水培毯状苗育秧方法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前秧苗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苗基宽、发根力、叶片和根系氮含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总体上均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然而,高营养液浓度处理时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干物质积累小、根系活性低),叶片和根系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升高、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下降,成苗率变差,机插空穴率升高。低营养液浓度(S1)处理的秧苗素质弱、机插大田后返青活棵慢、分蘖发生延迟、干物质积累量低、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武运粳24号为10.74 t/hm^2,6两优9368为10.96 t/hm^2);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S2~S4),产量呈增加趋势(S2和S4处理下,武运粳24号产量分别为12.09和11.64 t/hm^2,6两优9368分别为12.16和12.47 t/hm^2);但产量并没有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S8处理下,武运粳24号产量为11.59t/hm^2,6两优9368产量为11.48 t/hm^2),主要受限于穗数不再增加,且穗粒数有下降趋势。因此,水培毯状苗育秧方法适宜的水培营养液浓度,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S2(2倍于原液浓度),杂交籼稻6两优9368为S2~S4(2~4倍于原液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叶面积指数 水稻 机插移栽 水培 秧苗素质 营养液浓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甜菜对块根膨大期水分亏缺的补偿性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阳阳 费聪 +3 位作者 崔静 王开勇 马富裕 樊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7-1732,共6页
为探讨滴灌甜菜块根膨大期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长补偿效应,设置70%(T1)、50%(T2)和30%(T3)田间持水量,调查块根膨大期缺水对滴灌甜菜产量、农艺性状以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为30%田间持水量时,甜菜产量比70%和50%田间持水量... 为探讨滴灌甜菜块根膨大期干旱胁迫及复水的生长补偿效应,设置70%(T1)、50%(T2)和30%(T3)田间持水量,调查块根膨大期缺水对滴灌甜菜产量、农艺性状以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为30%田间持水量时,甜菜产量比70%和50%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51.7%和17.6%,产糖量分别提高48.7%和7.7%。与70%田间持水量相比,50%和3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块根膨大期甜菜电导率、脯氨酸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在复水1 d时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细胞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以及农艺特性共同调控块根膨大期甜菜抵御干旱胁迫,其中块根可溶性糖含量不能作为甜菜抗旱性鉴定的指标。因此,滴灌甜菜块根膨大期,当土壤含水量下降至田间持水量的30%时及时补充灌溉,不但不影响甜菜生长,还有利于增加块根含糖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偿效应 水分亏缺 甜菜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互作对滴灌玉米氮素吸收、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4
6
作者 郭丙玉 高慧 +2 位作者 唐诚 刘涛 褚贵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79-3686,共8页
优化水、氮供应是实现作物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水(4500、6750、9000 m^3·hm^(-2))、氮(0、225、330、435、540 kg·hm^(-2))互作对高密度(≥105000株·hm^(-2))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 优化水、氮供应是实现作物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水(4500、6750、9000 m^3·hm^(-2))、氮(0、225、330、435、540 kg·hm^(-2))互作对高密度(≥105000株·hm^(-2))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吸氮量均随灌溉和施氮水平的增加明显升高,当施氮量大于435 kg·hm^(-2)和灌溉量大于9000 m^3·hm^(-2)时则呈减少趋势.完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对灌水的响应表现为W_(6750)(36359 kg·hm^(-2))>W_(9000)(35077kg·hm^(-2))>W_(4500)(33451 kg·hm^(-2))施氮对玉米吸氮量的变化表现为N_(435)(459.9 kg·hm^(-2))>N540(458.1 kg·hm^(-2))>N_(330)(416.3 kg·hm^(-2))>N_(225)(351.3kg·hm^(-2)),N_(435)比N_(330)、N_(220)分别升高9.1%、32.7%,N_(540)比N_(435)降低0.6%.在施氮量0~435kg·hm^(-2)范围内,玉米最大氮素吸收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在施氮量为435 kg·hm^(-2)时.达最大(6 57kg·hm^(-2)·d^(-1)).灌水与施氮均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穗粒质量,二者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且以氮为主效应.在施氮0~435 kg·hm^(-2)范围内,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此后反而降低;灌溉水分生产率随施氮量升高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明显下降,灌溉定额为4500~6750 m^3·hm^(-2)时,灌溉水分生产率可达2.57~3.80kg·m^(-3).玉米最高产量18072kg·hm^(-2)的施氮量为567.0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427.9~467.7kgN·hm^(-2)时,玉米产量在17109~17138 kg·hm^(-2),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达122kg N·hm^(-2)和45.0%.水氮一体化施肥可实现滴灌玉米高产协同水、氮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干物质积累 滴灌 氮肥利用率 玉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