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SEP 2.0阶段工作研究进展及中国测试区设计与模型试验
1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李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共同支持的RELM工作组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SEP)计划开始之后,研究人员围绕地震预测模型和统计检验方法内容的不同测试中心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 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共同支持的RELM工作组以及由此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SEP)计划开始之后,研究人员围绕地震预测模型和统计检验方法内容的不同测试中心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前期针对CSEP 1.0阶段介绍的基础上,介绍CSEP 2.0阶段的相关内容,包含该阶段发起的背景、发展的总体设计、主要进展以及不同测试区的重点关注内容。针对我国当前的参与情况,初步设计了参与该阶段工作的中国CSEP 2.0测试区范围以及使用图像信息学(PI)算法开展的预测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EP 2.0 中国测试区 PI算法 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弹性位错和静态应力模拟推测新西兰霍克湾1931~1934年间的地震触发
2
作者 PeterMcGiny 孙启伟 王建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2003年第2期20-31,共12页
关键词 弹性位错 静态应力 模拟 新西兰霍克湾 库仑破坏准则 CFS模型 位错模型 地震定位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低速层对勘探地震横波波形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余嘉顺 曹俊兴 +1 位作者 鲍新毅 黄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3-587,共5页
模拟了地震反射SH波在一个概念性地表低速层模型中的传播过程,发现低速层会改变其波形特征,形成显著的振幅放大效应,使反射波形的主振幅放大了2.5倍。低速层改造作用使得原本相同的反射波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产生了非常大的横向差异。这... 模拟了地震反射SH波在一个概念性地表低速层模型中的传播过程,发现低速层会改变其波形特征,形成显著的振幅放大效应,使反射波形的主振幅放大了2.5倍。低速层改造作用使得原本相同的反射波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产生了非常大的横向差异。这种差异在地震资料岩性解释时很容易被错误地解释为反射体性质的变化,从而对后续勘探开发造成误导。因此,研究开发出对这种波形改造作用进行校正的方法技术是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在现今勘探工业界尚无有效手段对之进行校正的情况下,实施地震测量时应尽可能避开具有这种放大效应的地段。不然,在数据解释阶段必须充分重视这种波形变化和振幅放大效应的影响,以免做出错误的岩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横波 低速层 波形变化 振幅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夹层特性对地震波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黄润秋 余嘉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312-317,共6页
模拟了隐伏软弱夹层的弹塑性参数对其地震波放大效应的影响 ,发现当软弱层波速不大于上下围岩的 30 %时 ,就会在特定的频率上产生相当显著的地震动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夹层放大作用的强度主要与其波速有关 ,而与密度及品质因素关... 模拟了隐伏软弱夹层的弹塑性参数对其地震波放大效应的影响 ,发现当软弱层波速不大于上下围岩的 30 %时 ,就会在特定的频率上产生相当显著的地震动放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夹层放大作用的强度主要与其波速有关 ,而与密度及品质因素关系不大。研究还发现 ,这种放大作用的强度受软弱层波速与厚度之间的某种关系制约。这种关系的规律尚待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或大量模拟研究去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横波 放大 数值模拟 地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西兰陶波酸性火山岩氧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瑞忠 P.Blattner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48-451,共4页
新西兰北岛陶波(Taupo)火山岩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于印度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一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第四纪酸性火山岩带之一,长约250km,宽约50km,其中95%以上的岩石为SiO_2含量大于70wt.%、含石英和长石斑晶的凝灰岩和流纹岩.该带形成... 新西兰北岛陶波(Taupo)火山岩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于印度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一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第四纪酸性火山岩带之一,长约250km,宽约50km,其中95%以上的岩石为SiO_2含量大于70wt.%、含石英和长石斑晶的凝灰岩和流纹岩.该带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空间上呈北东向与陶波地堑的展布相吻合.由于水-岩作用的结果,表面上看来很新鲜的火山岩,其实测氧同位素组成亦可能大大偏离初始值,因而用全岩样品的实测值解释岩石成因将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首次提供了陶波火山岩带酸性火山岩中长石和石英斑晶的氧同位素数据;根据对单矿物氧同位素的研究,恢复了全岩样品的初始氧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石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 火山岩 氧同位素 岩石成因
原文传递
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边界条件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付小波 韩超 +1 位作者 原健龙 余嘉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499,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透明边界、Clayton-Engquist边界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反射角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效果最好,ClaytonEngquist边界效果次之,而透明边界条件的效果最差。以边界条件对100 Hz模...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透明边界、Clayton-Engquist边界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反射角和频率相同的情况下,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效果最好,ClaytonEngquist边界效果次之,而透明边界条件的效果最差。以边界条件对100 Hz模型边界垂直反射的吸收效果来衡量,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与Clayton-Engquist边界条件的效果分别是透明边界条件的16.5倍和3.5倍。在<40 Hz的低频范围内,或者在反射角>65°的情况下,Clayton-Engquist边界相对透明边界的吸收效果相对优势显著变弱。而完全匹配层边界的吸收效果则在150Hz频率范围内和75°反射角范围内始终保持稳定的相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方程 正演模拟 有限差分 边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均匀等价层模拟地表低速层SH波波动特征的有效性问题
7
作者 鲍新毅 李灿平 +1 位作者 蒲晓华 余嘉顺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3-326,共4页
针对地表低速层对勘探反射地震波到时和波形的改造作用,这里探索了用一个简单等价模型来计算低速层对反射波影响的有效性问题。这里先介绍等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然后分别对原模型与等价模型模拟计算了从0到511Hz共512个频率的简谐SH波场,... 针对地表低速层对勘探反射地震波到时和波形的改造作用,这里探索了用一个简单等价模型来计算低速层对反射波影响的有效性问题。这里先介绍等价模型的构建方法,然后分别对原模型与等价模型模拟计算了从0到511Hz共512个频率的简谐SH波场,并对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等价模型模拟计算得到的反射波场的低速层时延是正确的。子波波形前面部份与原模型的结果相似,但波形在整体形状和幅值上都相差很大。因此,用等价模型来模拟计算低速层的静校时差,以及对子波波形的前面部份是有效的,但还不能完整地反映低速层对子波波形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低速层 反射地震波 等价模型 模拟 改造作用 均匀等价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墙隔音效果的计算机仿真实验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力 余嘉顺 唐红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64-2566,2570,共4页
利用对时间二阶导数的二阶中心差分和空间二阶导数的四阶中心差分将二维声波方程离散化,形成一个模拟声音传播过程的计算方案,并在Windows2000平台上用C++开发程序予以实现。通过对无阻隔的空气模型,空气中的砖墙模型以及空气中的双层... 利用对时间二阶导数的二阶中心差分和空间二阶导数的四阶中心差分将二维声波方程离散化,形成一个模拟声音传播过程的计算方案,并在Windows2000平台上用C++开发程序予以实现。通过对无阻隔的空气模型,空气中的砖墙模型以及空气中的双层木板隔墙模型上的声传播过程的数字仿真模拟,验证了软件的可行性,同时了解到声音在这三个模型所代表的建筑环境中的传播特点,此实验证实了砖墙隔音效果优于木板墙的直觉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墙 隔音 声传播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格罗夫山新生代沉积岩漂砾陆相孢粉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利杰 刘小汉 +1 位作者 J Ian RAINE 周学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是东南极兰伯特冰川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新生代沉积物,因而是研究东南极冰盖历史演化的直接证据。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所含孢粉非常稀少,其孢粉组合特征以低丰富度草本植物花粉为主,伴有少量其它被子植物和藻类孢子。虽... 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是东南极兰伯特冰川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新生代沉积物,因而是研究东南极冰盖历史演化的直接证据。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所含孢粉非常稀少,其孢粉组合特征以低丰富度草本植物花粉为主,伴有少量其它被子植物和藻类孢子。虽然孢粉的种类和数量不足以重建原始的植物群落,但至少可以为晚新生代南极大陆古植被提供信息。暗示草本-苔原植被或许发育,气候类似于现今温凉-寒冷的亚南极地区。格罗夫山沉积岩漂砾中稀有的陆相孢粉可能是由于沉积时期周围陆地稀有的边缘植被产生的,也可能由于快速沉积稀释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植被 新生代 格罗夫山 东南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