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学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6 位作者 陈宏伟 任斌 鲍健 汤群锋 吴力源 胡晓云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颈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钱斌 鲍健 +1 位作者 陈宏伟 邹新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膀胱IMT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 目的: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膀胱IMT患者的CT、MR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血尿、尿痛等症状;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肿块,MRI平扫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肿块实质部分呈持续性明显强化;镜下所见梭形细胞增生,编织状或者排列紊乱,伴有混合性炎细胞浸润,背景可呈黏液样;免疫组化Vim、SMA、MSA多阳性,Actin、HHF-35、Des部分阳性,Kertin、E-mA、S-100均为阴性;5例均通过手术切除。结论:膀胱IMT临床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方法以膀胱部分切除或经尿道切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 膀胱肿瘤 CT 磁共振成像 临床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诊断与鉴别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俊 陆艳艳 +2 位作者 陈宏伟 吴鹏西 钱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3-566,共4页
目的:分析各种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病理证实的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B超、CT和MR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回声及信号特点。结果:29例患者中有肾癌囊性变15例... 目的:分析各种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综合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经病理证实的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的B超、CT和MR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回声及信号特点。结果:29例患者中有肾癌囊性变15例(14例为透明细胞癌、1例为乳头状肾癌),表现为病灶内部密度和回声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40%)病灶周围可见有包膜;囊性肾癌5例(均为透明细胞癌),3例(60%)有明显壁结节,增强后结节明显强化,2例(40%)为多房性,增强后分隔有强化;囊性肾瘤4例,均为多房性,房间隔较薄而均匀,增强后间隔有强化;囊肿伴感染5例,均表现为圆形病灶,形态规则,壁厚而均匀,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各项检查诊断准确率依次为:B超检查(52.6%,10/19),CT检查(62.5%,15/24),MR检查(54.5%,6/11);3项检查诊断准确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含囊性成分的肾脏肿瘤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较为困难。综合B超、CT和MR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对其术前诊断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囊性成分 影像学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1例的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蔡熹 赵新美 +2 位作者 刘波 吴鹏西 钱斌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11期1968-1969,共2页
目的:探讨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RO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该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RO的二维声像图和CT平扫相仿,均为肾实质内圆形肿物,呈稍低回声/稍低密度,挤压肾实质并向肾表面隆起,其... 目的:探讨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RO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对该RO的超声及CT表现进行讨论分析。结果:RO的二维声像图和CT平扫相仿,均为肾实质内圆形肿物,呈稍低回声/稍低密度,挤压肾实质并向肾表面隆起,其内部见一不规则低回声/低密度的中央疤,似"星芒"状。彩色血流图可见抱球样血流。CT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央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充填,并见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呈"轮辐状"强化。结论:RO瘤体中央区"星芒"状低回声/低密度疤痕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如在肾肿瘤超声或CT检查中出现此征象可提示RO,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汤群锋 吴力源 +3 位作者 薛玉喜 陈静雯 薛晶 陈宏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36-1837,184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RES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表现及疾病转归等方面的特点。结果病变主要分布在双侧顶枕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区,以白质受累为主,可累及胼胝体、脑...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RES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表现及疾病转归等方面的特点。结果病变主要分布在双侧顶枕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区,以白质受累为主,可累及胼胝体、脑干、小脑及额颞叶等。扩散加权成像(DWI)PRES常为等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表现为高信号。PRES一般是可逆的,部分可合并脑梗死或出血。结论 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及随访有助于对PRES的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体征和症状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血管扩张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凯 陈宏伟 鲍健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030-1031,共2页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良性肿瘤,常在影像检查时偶尔发现,典型的FNH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FNH其中一少见的亚型毛细血管型,其影像表现有所不同,文献少有报道,现分析病理证实的9例毛细血管型FN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这种少见亚型...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一种良性肿瘤,常在影像检查时偶尔发现,典型的FNH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FNH其中一少见的亚型毛细血管型,其影像表现有所不同,文献少有报道,现分析病理证实的9例毛细血管型FN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这种少见亚型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7岁,平均39岁。3例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检查 毛细血管扩张 口服避孕药 纤维瘢痕 延迟期 肝腺瘤 注射流率 平扫 肝脏肿瘤 激励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癌肉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钱斌 陈宏伟 鲍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carcinosacoma of gallbladder)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胆囊癌肉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症状有右上腹... 目的:探讨胆囊癌肉瘤(carcinosacoma of gallbladder)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胆囊癌肉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症状有右上腹疼痛、轻压痛,腹部肿块等;CT平扫5例均见胆囊内有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影突入、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可伴有肝内侵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的3例中,增厚的胆囊壁、腔内软组织肿块有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镜下均可见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抗胰蛋白酶(AAT)、抗胰糜蛋白酶(AACT)等表现阳性;5例均经手术切除,短期内均有复发或转移。结论:胆囊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检查能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 癌肉瘤 CT 影像学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的漏诊及误诊分析
8
作者 庄乃君 翟晓东 +2 位作者 万红燕 付登礼 章丽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提高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率,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结合CT及MRI、CE-MRV影像学表现,总结漏诊或误诊的原因.结果 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首次影像学检查均采用CT平扫,漏... 目的提高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率,以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结合CT及MRI、CE-MRV影像学表现,总结漏诊或误诊的原因.结果 1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首次影像学检查均采用CT平扫,漏诊或误诊病例有7例,2例初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初诊为左枕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初诊为右额顶枕叶脑出血,1例初诊为左颞枕叶脑出血破入脑室,2例初诊为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总结CT首次检查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有助于提高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佳佳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7年第31期115-116,共2页
目的研究64排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接诊的76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者分为三组,26例患者采用64排CT检查(64排CT组),25例患者采用超声波检查(超声波组),还有25例患者采用MRI检查(... 目的研究64排CT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接诊的76例妇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6例患者分为三组,26例患者采用64排CT检查(64排CT组),25例患者采用超声波检查(超声波组),还有25例患者采用MRI检查(MRI组),对比三组患者检查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三组仪器检查后,64排CT组的检测准确度明显优于超声波组与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显像有着高度的分辨率,在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上可以准确监测到各类妇科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CT 妇科肿瘤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长锁 周四红 钱斌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8年第3期417-422,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 脑梗死 CT影像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韧带样纤维瘤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爱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1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诊断。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1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 目的:探讨腹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fibromatoses,D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诊断。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韧带样纤维瘤患者1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例病例均为单发,病变位于腹壁者5例,位于腹内者5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椭圆形或者梭形者8例,不规则形2例,1例不规则形状者边界不清且术后复发。CT平扫与肌肉相比为稍低密度,其中3例密度均匀,4例病例密度不均匀,内见点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为轻度强化,6例为中等程度-明显强化,其中2例强化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其内伴有点状、斑片状低密度影;4例进行MRI检查,T1WI与肌肉相比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伴点状、点片及斑片状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肌肉组织。病理结果分析显示肿块由梭形细胞构成,纤维组织增生,呈束状、编织状,间质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显示Ki-67+(3%~15%),β-catenin核弱+-+)。结论:韧带样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与组织成分密切先关,反映了其病理特征,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提高对韧带样纤维瘤的正确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纤维瘤病 CT 磁共振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应用于冠脉CTA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12
作者 周浪 王婵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7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应用于冠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扫描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n=60)设置扫描...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应用于冠脉血管成像(CTA)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扫描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n=60)设置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I/mg,双低模式组(n=60)设置扫描参数为管电压80 kV、对比剂浓度300 mgI/mg。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冠脉CTA影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客观评价指标[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水平差异。结果:双低模式组CTDI_(vol)、DLP、E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TA影像质量主观评分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模式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血管CT值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噪声以及SNR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管电压与低浓度对比剂扫描方案应用于冠脉CTA患者中能降低辐射剂量,且能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血管成像 双源CT低管电压 低浓度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鉴别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分析
13
作者 李星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探讨在乳腺肿瘤患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使用核磁共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4年7月间本院乳腺癌病变病人60例,对所有病人均进行核磁共振鉴别诊断,对其诊断结果的良恶性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显示,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采用核磁... 探讨在乳腺肿瘤患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使用核磁共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4年7月间本院乳腺癌病变病人60例,对所有病人均进行核磁共振鉴别诊断,对其诊断结果的良恶性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显示,与手术探查结果相比,采用核磁共振鉴别诊断,其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00%、87.00%,84.00%;在乳腺肿瘤良恶性两组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的形态不规则、结节、毛刺样和肿块的检出率均比良性患者高,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核磁共振作用于乳腺病变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可有效提升其良恶性的诊断结果,提高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鉴别诊断 乳腺肿瘤 良恶性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宗明 张宗军 +5 位作者 陈宏伟 鲍建 方向明 汤群锋 邹新农 卢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3-686,共4页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 目的运用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与脑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急诊行头颅CT或MRI扫描后,立即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中,颈动脉无狭窄9例,占22.5%;轻度狭窄9例,占22.5%;中度狭窄12例,占30.0%;重度狭窄8例,占20.0%;完全闭塞2例,占5.0%。15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较对侧明显下降,同时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较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脑血容量、造影剂到达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情况和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疾病 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3
15
作者 闾长安 姜新宇 +3 位作者 潘青华 万红艳 陶广宇 徐吉雄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总结肠系膜脂膜炎(MP)的CT表现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MP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5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5例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8例进行全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2例单纯全腹部平扫。结果 5例以肠系膜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 目的总结肠系膜脂膜炎(MP)的CT表现及重要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MP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5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5例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8例进行全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2例单纯全腹部平扫。结果 5例以肠系膜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雾状肠系膜影。3例表现肠系膜内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软组织密度的肿块影。2例表现为肠系膜区域以脂肪坏死而形成的囊性包块影。6例有假包膜形成。5例出现脂肪环征。结论 CT是临床诊断MP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与有类似CT征象的肠系膜病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膜炎 腹膜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结合多平面重建与容积再现三维重建技术评价肋骨骨折 被引量:10
16
作者 钱斌 邹新农 +3 位作者 姚选军 陶广宇 王凯 陈宏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9期7251-7254,共4页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结果与结论: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例患者286根骨折,其中52例保守治疗,其余1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双源CT 胸部X射线摄影 多平面重建 容积再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低剂量Flash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钱萍艳 方向明 +3 位作者 丁国良 胡钢峰 朱宗明 陈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63-865,共3页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F... 目的:评价新双源CT Flash螺旋心脏扫描技术在低心率患者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心率≤70次/min且心律规整、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以下、体质指数(BMI)20~24、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60例)行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60%R-R间期;B组(60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采集3~4个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预设采集期相为70%R-R间期。由2名医师分别对两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评分,并对辐射剂量进行统计,两组差异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8±0.62)分,B组为(4.55±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1,P=0.787);A组辐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75±0.13)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2.35±0.1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21,P=0.000)。结论:在严格控制入选标准前提下,Flash螺旋心脏扫描模式可在保证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又能较大程度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与病理相关性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志梅 彭康明 +2 位作者 周江云 马珺 鲍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恶性肿瘤分叶征,小气道改变,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出现比例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且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58)。结论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占位性病变 病理类型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因素及相应措施 被引量:6
19
作者 华妙强 方向明 +2 位作者 王凯 陈寅 丁国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44-1347,1354,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以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对照组,提出质量评价标准,按优到差评估分为Ⅰ~Ⅳ级,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抽取2011年2月~8月通过改良措施后进行检查的300例患者的图像作为改良组进行质量对比。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分级,对照组:Ⅰ级:232例(77.3%);Ⅱ级:48例(16.0%);Ⅲ级:16例(5.3%);Ⅳ级:4例(1.3%);影响因素依次为:冠脉严重钙化、呼吸伪影、严重心律失常伪影、上腔静脉及右房高密度造影剂产生的伪影、监测层面触发点选择不当、重建时相选择不当。改良组:Ⅰ级:263例(87.7%);Ⅱ级:26例(8.7%);Ⅲ级:10例(3.3%);Ⅳ级:1例(0.3%)。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CT扫描参数,准确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的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对提高冠脉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造影 伪影 图像质量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明 钱斌 +3 位作者 陈宏伟 万红燕 朱宗明 翟晓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135,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重建,评估管径≥2.0 mm的近端12个节... 目的:通过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2型糖尿病可疑合并冠心病患者行DSCTA检查,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重建,评估管径≥2.0 mm的近端12个节段,筛选出血管狭窄程度≥50%的患者,并采用四格表χ2检验,以CAG为对照分析。结果:81例患者有68例显示血管狭窄程度≥50%,其中42例(61.8%)有多支血管狭窄,68例均行CAG检查。68例共有793支冠状动脉节段显示清晰可评价,可评价率为97.2%。以CAG检查为金标准,DSCTA检测血管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97.7%、89.7%、99.1%;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A检测心率<70次/min及≥70次/min的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7.4%vs 93.2%)、特异性(97.6%vs 97.9%)、阳性预测值(89.4%vs90.2%)、阴性预测值(99.5%vs 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A具有图像清晰、扫描速度快及无创等优点,且不受心率的影响,是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怀疑合并冠心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冠状动脉狭窄 双源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