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结合PNF技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沈松筠 朱浩杰 应秋雯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8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6月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3年6月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PNF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结合PNF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生活满意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结合PNF技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可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Pro-Kin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原文传递
按需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在关节镜术后患者居家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朱琳怡 黄玲颖 +4 位作者 熊飞 张思淼 张惠娜 应秋雯 糜菁熠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95-99,106,共6页
目的探讨按需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对关节镜术后居家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3月关节镜手术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4-6月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随访,观察组采用按需制定的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行居家康复随访,该... 目的探讨按需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对关节镜术后居家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3月关节镜手术患者63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4-6月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随访,观察组采用按需制定的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行居家康复随访,该软件包括信息档案、干预指导、互动咨询、激励4个应用模块,依据管理层级设置不同权限行关节镜术后患者延续康复护理干预。结果两组各60例患者完成研究。术后1、3个月观察组居家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患者积极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上肢及下肢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该系统可用性评价总分4.30±0.57,可用性较好。结论按需康复计划微信公众号的应用能为关节镜术后患者提供持续、全程、实时的健康服务,提高患者家庭康复锻炼依从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居家患者 按需康复计划 远程康复护理 互联网平台 微信公众号 信息化管理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3
作者 朱琳怡 熊飞 +3 位作者 黄玲颖 张惠娜 张思淼 糜菁熠 《护理学报》 2024年第13期40-44,共5页
目的构建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护理操作,保证康复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及临床资料分析,初步形成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德尔菲法对相关领域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最... 目的构建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护理操作,保证康复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及临床资料分析,初步形成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德尔菲法对相关领域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结果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7%,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2,专家协调程度分别为0.411、0.358(均P<0.05)。最终构建的评价指标以医疗质量三级结构为框架依据,包括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结论肘关节连续被动活动护理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方法科学、内容简明实用,有利于规范护理操作,改善操作过程中护理服务质量,保证康复效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镜 连续被动活动 护理质量 评价指标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量表
4
作者 毛雷音 周文 +4 位作者 莫兰 朱琳怡 赵刚 陈丽佳 朱晓丹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3期372-376,共5页
目的:构建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量表,为降低或避免术前、术中、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临床资料分析,形成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初期量表,应用德尔菲法对3... 目的:构建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量表,为降低或避免术前、术中、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及临床资料分析,形成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初期量表,应用德尔菲法对30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咨询。结果: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93.33%,权威系数分别为0.92、0.93,专家协调程度分别为0.41和0.41(均P<0.001)。最终形成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3个维度、20个条目的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量表。结论: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量表构建方法科学、内容简明实用,可作为断指再植患者围手术期血管危象风险评估的参考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 围手术期 血管危象 风险评估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模式对TFCC损伤修复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5
作者 朱琳怡 毛雷音 +3 位作者 徐颢庭 应秋雯 杨栋 傅育红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第4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模式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腕关节镜下修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在关节镜下修复TFCC损伤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及专... 目的:探讨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模式对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腕关节镜下修复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在关节镜下修复TFCC损伤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及专科护士指导下采取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疼痛评分、肿胀度以及腕关节功能、上肢功能障碍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无显著差异,干预后1周、2周、6周、12周肿胀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周、6周、12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6周、12周腕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和DASH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FCC损伤腕关节镜下修复术后,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模式能降低患者疼痛、肿胀,改善腕关节及其余上肢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FCC损伤 腕关节镜 关节功能恢复 进阶模块化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加速运动康复治疗Lichtman 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疗效分析
6
作者 应秋雯 华雍 +2 位作者 丁莉 朱琳怡 糜菁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5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 观察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加速运动康复治疗Lichtman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3-12采用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13例Lichtman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比较术前... 目的 观察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加速运动康复治疗Lichtman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3-12采用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的13例Lichtman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腕关节疼痛VAS评分、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上肢功能DASH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度(屈曲、伸直、尺偏、桡偏、旋前、旋后)。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腕关节疼痛均缓解,腕关节功能与活动度恢复满意,腕关节稳定且无退行性关节炎发生,患者均重返工作岗位并恢复日常生活。末次随访时腕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43±0.20)分,较术前(8.14±0.69)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00,P<0.00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75.05±4.55)分,较术前(45.26±10.93)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0,P<0.001)。末次随访时上肢功能DASH评分为(18.21±8.16)分,较术前(52.50±12.3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7,P<0.00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主动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腕关节镜下舟头关节融合术联合早期加速运动康复治疗Lichtman Ⅲ期月骨无菌性坏死可以有效缓解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并增加握力;腕关节镜辅助下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加速运动康复训练,从而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骨无菌性坏死 关节融合术 舟骨 头骨 关节镜 运动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跌倒性骨折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淑熳 朱琳怡 +2 位作者 毛雷音 徐颢庭 傅育红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4668-4671,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跌倒性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体检且随访至少1年的老年人临床资料,从中筛选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低水平组53例、中水平组60例与高水平组47例。对比3组跌倒性骨折发生率... 目的分析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与跌倒性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健康体检且随访至少1年的老年人临床资料,从中筛选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低水平组53例、中水平组60例与高水平组47例。对比3组跌倒性骨折发生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对跌倒性骨折的影响。结果低水平组跌倒性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高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水平组跌倒性骨折发生率略高于高水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体力活动水平是导致跌倒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水平较低与跌倒性骨折的发生具有密切关联,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性骨折 体力活动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观察
8
作者 丁莉 应秋雯 +5 位作者 曾蕾 杨澔侠 王骏 钱磊 王娟 刘振峰 《河北中医》 2023年第10期1717-172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M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50例予针刺疗法治疗,联合组50例在针刺组的基础上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M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刺组50例予针刺疗法治疗,联合组50例在针刺组的基础上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后膝关节伸直、屈曲及屈伸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00%(47/50),针刺组总有效率72.00%(36/50),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周、1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高于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周、1个月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疼痛VA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个月膝关节伸直、屈曲及屈伸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膝关节伸直、屈曲及屈伸活动度均大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治疗MCL损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副韧带 膝关节 膝损伤 针刺疗法 氟比洛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CT血管成像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9
作者 尹其翔 糜菁熠 +3 位作者 蔡华忠 周峰 姚群 华雍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9,共9页
目的 建立基于多层CT血管成像(MDCTA)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1月-2023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7例、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后四肢皮... 目的 建立基于多层CT血管成像(MDCTA)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1月-2023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7例、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1~68岁.创面位于手部者9例、足部者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通过基于MDCTA的三维导航流程,设计并切取14块穿支皮瓣,包括11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皮瓣面积9.0 cm×6.0cm~20.0 cm×15.0 cm.6块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8块皮瓣供区创面行皮片移植.比较术前导航显示的穿支位置、类型及其来源动脉同术中实际探查的一致性.术后即刻,按照自定义标准评价皮瓣覆盖创面情况.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观察并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皮瓣血运和9例手部创伤者手部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4例足部创伤者足部功能.结果 术前导航显示的穿支位置、类型及其来源动脉与术中实际探查结果一致.术后即刻,11块皮瓣覆盖创面情况为优、3块为中.术后,13块皮瓣完全成活;1块皮瓣部分坏死,经移植大腿全厚皮后愈合.患者术后获得4~24个月随访,1例患者发生皮瓣下血肿、1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5例术后皮瓣臃肿者行修薄手术后外观良好;12块皮瓣血运为优、2块皮瓣血运为良;手部创伤者中手部功能为优者2例、良者4例、差者3例,足部创伤者中足部功能为优者3例、良者1例.结论 基于MDCTA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实现了对皮瓣供区穿支血管及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精准评估.在该三维导航流程指导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和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实现了精准手术,减少了皮瓣供区损伤,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成像 三维 术前导航流程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
10
作者 尹其翔 糜菁熠 +3 位作者 蔡华忠 周峰 姚群 华雍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399,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治疗的12例(1...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修复手和足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治疗的12例(13块皮瓣)创伤后手、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45[36.5,55.8]岁;手部9例,足部3例;左侧3例,右侧9例;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3.5[8.3,20.8]d。术前进行供、受区CTA扫描,影像数据导入软件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设计并切取皮瓣13块,其中包括10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切取皮瓣面积9.0 cm×6.0 cm~20.0 cm×15.0 cm。供区5块直接缝合,8块植皮。术后3个月内每月进行门诊随访,3个月后通过门诊或微信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皮瓣修复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等信息。结果本组13块皮瓣均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完成了穿支皮瓣的切取移植。术前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皮瓣设计合理,为手术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术后12块皮瓣完全成活,1块部分坏死,经植皮后愈合。全部患者术后均获得6个月及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1±1.7)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4例皮瓣臃肿者行二期修薄后外观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断指再植血液循环评价指标评定,优11块,良2块;手部功能评价,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足部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3例均为优。并发症有皮瓣下血肿1例,局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穿支皮瓣,可以通过精准的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切取,助力实现手、足创面的高质量修复,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三维可视化技术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Grammont假体及其衍生反肩关节假体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1
作者 余炯 陈文轩 糜菁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239-1245,共7页
反肩置换是治疗肩关节终末期退行性疾病和严重肩关节创伤的有效方法。早期研究者发现反肩假体在使用过程中可出现肩峰骨折、盂肱关节下方撞击及外旋受限等并发症。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骨-植入体(关节盂-基座)界面之间的剪切力增加,易导... 反肩置换是治疗肩关节终末期退行性疾病和严重肩关节创伤的有效方法。早期研究者发现反肩假体在使用过程中可出现肩峰骨折、盂肱关节下方撞击及外旋受限等并发症。在肩关节活动过程中骨-植入体(关节盂-基座)界面之间的剪切力增加,易导致假体松动和脱位。为降低反肩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良反肩假体应运而生,并由此衍生出了多种假体,主要改良方向是外移假体系统的旋转中心。外移的旋转中心可设置于肩胛盂侧、肱骨侧或两侧同时改良。改良假体可根据外移部位和肱骨偏距大小进行分类。反肩假体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依赖三角肌,即使肩袖发生损伤也不影响肩关节活动,因此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通过固定的旋转中心这一非解剖学设计形成了半限制性的稳定结构,植入物的几何形态可使肱骨头和关节盂之间形成更稳定的关节,降低了肩盂假体松动和植入物失效的发生率。反肩置换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不存在明显肩袖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正肩置换仍是恢复自然解剖结构和肩关节运动学的首选手术方式。术者应综合分析患者功能状态、需求及个体解剖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假体 关节成形术 置换 综述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廖禄田 糜菁熠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5-709,共5页
畸形愈合是桡骨远端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对下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和临床预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有疼痛、前臂旋转受限、下尺桡不稳定、下尺桡关节炎等临床表现。既... 畸形愈合是桡骨远端骨折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累及桡腕关节、尺腕关节和下尺桡关节等。桡骨远端畸形愈合可对下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和临床预后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可有疼痛、前臂旋转受限、下尺桡不稳定、下尺桡关节炎等临床表现。既往国内外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文献中,较多的学者对桡腕关节和尺腕关节进行了研究,而对下尺桡关节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对下尺桡关节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畸形愈合 下尺桡关节 生物力学 治疗
原文传递
尺骨干骺端截骨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翟晃 赵刚 +4 位作者 余炯 华雍 姚群 应秋雯 糜菁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尺骨干骺端截骨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对12例尺腕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尺骨干骺端截骨结合锁定加压尺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手术时间、术后骨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尺骨变异值、PRWE评分... 目的探讨尺骨干骺端截骨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对12例尺腕撞击综合征患者进行尺骨干骺端截骨结合锁定加压尺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手术时间、术后骨愈合时间、术前术后尺骨变异值、PRWE评分、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等临床指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4~18个月,平均16.2个月。手术时间(43.1±9.3) min,所有患者均Ⅰ期骨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12.6±1.7)周,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X线检查尺骨变异值(-1.0±0.6) mm显著低于术前(2.6±1.2) mm(P<0.001)。末次随访PRWE评分(21.7±3.8)显著低于术前(52.2±7.3),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0.8±0.7)显著低于术前(6.8±0.8)(P<0.001)。术前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57.9±8.1,其中可5例、差7例;末次随访为85.4±8.9,其中优5例、良5例、可2例,术后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01)。结论尺骨干骺端截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尺腕撞击综合征可促进骨愈合,明显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缓解疼痛,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截骨术 尺腕撞击综合征 钢板内固定
原文传递
D-二聚体与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关联性分析:一项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长宝 李海峰 +5 位作者 顾三军 芮永军 姚群 赵刚 华雍 糜菁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0-32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应用价值,筛选影响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坏死的因素,从而早期识别并优化发生坏死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1例断指再植患者,记...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在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应用价值,筛选影响断指再植术后早期坏死的因素,从而早期识别并优化发生坏死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41例断指再植患者,记录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红蛋白、吸烟史、既往并存疾病、损伤机制、断指损伤平面、住院时间、手术医生类别、手术时间、动静脉修复数量、是否血管移植、术后第5天D-二聚体值等17个指标。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关联因素并分成亚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做进一步多因素分层分析,筛选断指再植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同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模型,进一步分析D-二聚体与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预测效应。结果本组241例断指共45例发生坏死,低年资医生组再植成功率为69.6%,高年资医生组则为92.1%。观察组D-二聚体平均值为0.998 mg/L,对照组为0.373 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医生类别、手术时间、损伤类型、损伤平面、静脉修复数量、血管移植、D-二聚体为发生坏死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年龄越大、损伤平面越高、静脉吻合数量越少发生坏死风险越高。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对再植术后坏死具有预测价值,预测准确率为80.6%,且当D-二聚体阈值在0.51 m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68.9%和81.6%。结论D-二聚体能有效评估断指再植术后发生坏死的情况,早期识别并优化影响再植术后坏死的相关风险因素,有助于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植术 存活率 D-二聚体 坏死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致桡尺远侧关节接触应力改变的有限元分析
15
作者 姜鸿 谭济阳 +5 位作者 房小栋 张菲 杨浩钰 刘宇舟 糜菁熠 赵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阐明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右上肢在中立位和旋前背伸位时的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Medical 21.0、Geomagic Des...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阐明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右上肢在中立位和旋前背伸位时的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Medical 21.0、Geomagic Design X、Ansys workbench 19.0等软件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尺骨干骺端2、3、4,5mm的短缩截骨,分析非负重和100N轴向应力下DRUJ关节面的最大接触应力,以软骨等效应力云图和数据形式输出。结果中立位DRUJ最大接触应力均位于关节面远端掌侧区域,2~5mm短缩后应力逐渐递增,轴向应力时与非负重状态下应力趋于一致(2.460~5.842 MPa VS 2.152~5.765 MPa);旋前背伸位DRUJ最大接触应力均位于关节面远端近背侧区域,大于中立位,亦随短缩量逐渐递增,轴向应力时高于非负重状态下应力(11.620~24.658 MPa VS 7.652~19.273 MPa)。结论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DRUJ的接触应力随短缩量逐渐增加,旋前背伸位的最大接触应力高于中立位,尤其在轴向应力下,而轴向负荷对中立位DRUJ的最大接触应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截骨术 桡尺远侧关节 接触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