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奶中雌激素样物质对大鼠卵巢和子宫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湘鸣 秦立强 +1 位作者 王培玉 刘秀梵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样物质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按美国FDA方法 ,进行 2代繁殖实验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化合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血浆及牛奶中的IGF 1选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结果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 ... 目的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样物质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 ,按美国FDA方法 ,进行 2代繁殖实验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化合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血浆及牛奶中的IGF 1选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结果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 ,卵巢及子宫重量未发现明显的减轻或增重现象。在F0 代 ,牛奶组和对照组大鼠 2侧卵巢平均重量分别为 0 3 9和 0 3 7g kg ,子宫平均重量分别为 2 98和 2 90g kg。在F1 代 ,2侧卵巢平均重量分别为 0 3 7和 0 3 8g kg ,牛奶组子宫平均重量为 2 67g kg ,而对照组为 2 74g kg。就血浆中IGF 1而言 ,牛奶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就所观察指标而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 雌激素 大鼠 卵巢 子宫 生殖系统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汤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阮岩 冈本美孝 松崎全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2-154,共3页
目的观察麻黄汤抗过敏作用。方法C57BL6系统小鼠,用卵清蛋白为过敏原,Al(OH)3为免疫佐剂进行腹腔内注射和滴鼻致敏,致敏前后分别给药,观察卵清蛋白和组胺滴鼻后小鼠的鼻症状及组胺阈值。结果与结论治疗给药组和预防给药组能减轻小鼠的... 目的观察麻黄汤抗过敏作用。方法C57BL6系统小鼠,用卵清蛋白为过敏原,Al(OH)3为免疫佐剂进行腹腔内注射和滴鼻致敏,致敏前后分别给药,观察卵清蛋白和组胺滴鼻后小鼠的鼻症状及组胺阈值。结果与结论治疗给药组和预防给药组能减轻小鼠的鼻症状(挠鼻次数),模型对照组组胺阈值比空白对照组低,说明致敏后小鼠鼻粘膜对组胺的耐受性明显降低,治疗给药组和预防给药组组胺阈值比模型对照组高,说明麻黄汤能提高组胺的阈值,有抗组胺的作用,这可能是其减轻鼻症状的主要原因,但其远期效果不是十分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药理学 鼻炎 中药疗法 动物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雌激素类化合物对前列腺和睾丸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湘鸣 Davaasambuu Ganmaa +2 位作者 秦立强 刘秀梵 Akio Sato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6-190,共5页
目的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样物质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世界五大洲肿瘤发病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数据库 ,对 42个国家 (地区 )前列腺癌和睾丸癌发病率 ( 1988~ 1992 )与相应的食物消费量资料 ( 1961~ 1990 )进行... 目的 :研究牛奶中雌激素样物质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方法 :利用世界五大洲肿瘤发病数据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数据库 ,对 42个国家 (地区 )前列腺癌和睾丸癌发病率 ( 1988~ 1992 )与相应的食物消费量资料 ( 1961~ 1990 )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标准 ,选用Wistar大鼠 ,进行两代繁殖实验 ,主要研究牛奶中雌激素化合物对生殖器官的影响。 结果 :在所分析的食物中 ,前列腺癌与牛奶消费量的关系最密切(r =0 .711) ,其次是肉类与咖啡 ;奶酪与 2 0~ 3 9岁的睾丸癌标化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r =0 .80 4) ,其次是动物性脂肪和牛奶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 ,大鼠经长期、大量地饮用牛奶后 ,未发现生殖器官明显减轻的现象。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奶 前列腺癌 睾丸癌 雌激素样物质 两代繁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1基因的分子克隆及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林玲 大野诚 +1 位作者 远藤登代志 女屋敏正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克隆人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 - 1基因片段 ,为进一步从事分子甲状腺学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采用 RT- PCR法从人甲状腺组织 RNA中扩增出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 - 1基因片段( 44 0~ 80 3bp) ;应用 TA克隆技术对 PCR产物进行分子克... 目的 克隆人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 - 1基因片段 ,为进一步从事分子甲状腺学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采用 RT- PCR法从人甲状腺组织 RNA中扩增出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 - 1基因片段( 44 0~ 80 3bp) ;应用 TA克隆技术对 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 ;Eco R I双酶解法鉴定重组体。 结果 获得 TTF- 1c DNA的阳性重组体 ( p CRTM / TTF- 1) ,经 Eco RI双酶解表明克隆成功。 结论 TTF- 1基因的分子克隆可进一步研究 TTF- 1基因对甲状腺特异蛋白质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特异性转录因子 分子克隆 鉴定 甲状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力学模型各区域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速 赵捷 +1 位作者 吉田洋二 陈铁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51-555,共5页
作者设计一个流体力学模型。在此模型的不同区域内不同的液体流动状态下,可产生高低不同的切变应力。应用此模型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在模型的斧形流路内,依不同切变应力状态分A、B、C、D四个区域。结果,A区的流速为24... 作者设计一个流体力学模型。在此模型的不同区域内不同的液体流动状态下,可产生高低不同的切变应力。应用此模型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在模型的斧形流路内,依不同切变应力状态分A、B、C、D四个区域。结果,A区的流速为249.8mm/s,切变应力为7.19Pa。在最狭窄的B区,流速和切变应力分别增加到316mm/s和8.85Pa。在C、D区,因液流停滞,流速与切变应力未能测出。在此模型各区域内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式不同,在A和B区,细胞呈纺锤形并沿液流方向平行排列。在C、D区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似,呈圆或椭圆形。在B区,F-肌动蛋白微粒聚集成线状,在胞浆内沿细胞长轴,即液流方向平行排列,在C、D区,微粒的分布与对照组类似,主要沿细胞的周边排列。此模型适用于变化的切变应力对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应力 内皮细胞 肌动蛋白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单结节型肝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文锋 翟秀岩 +1 位作者 长堀熏 松本由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研究nm23-H1基因的表达与单结型肝癌的预后关系,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59.4%为阳性染色,40.6%为阴性染色。两组肿瘤大小、包膜形成,侵及包膜、浆膜、肝内血管和胆管,肝内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没有显著... 研究nm23-H1基因的表达与单结型肝癌的预后关系,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染色。59.4%为阳性染色,40.6%为阴性染色。两组肿瘤大小、包膜形成,侵及包膜、浆膜、肝内血管和胆管,肝内转移,细胞分化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复发率阴性染色组(53.8%)明显高于阳性染色组(5.3%);3年以上生存率阳性染色组(63.2%)明显高于阴性染色组(23.1%)。结果表明:nm23—H1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抗转移抑制基因 肝肿瘤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法检测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1 mRNA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玲 大野诚 +1 位作者 远藤登代志 女屋敏正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4期450-452,共3页
RT┐PCR法检测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1mRNA林玲1大野诚2远藤登代志2女屋敏正2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泉州362000)2.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第三内科本文工作系第一作者在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研修期间完成(... RT┐PCR法检测甲状腺特异性转录因子┐1mRNA林玲1大野诚2远藤登代志2女屋敏正2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泉州362000)2.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第三内科本文工作系第一作者在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研修期间完成(1995~1996年)关键词转录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RT-PCR 甲状腺 特异性转录因子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脊髓后角Ⅰ、Ⅱ层内大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热海佐保子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3期245-248,共4页
本研究采用心脏灌流法固定鸡标本 ,切取鸡脊髓颈膨大部分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 PAP法 ) ,在光镜下观察了后角大神经元 ,其周围有大量 SP样免疫反应终扣。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 层、 层外侧区和 层内 ;树突伸向 层、 层外侧... 本研究采用心脏灌流法固定鸡标本 ,切取鸡脊髓颈膨大部分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 PAP法 ) ,在光镜下观察了后角大神经元 ,其周围有大量 SP样免疫反应终扣。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 层、 层外侧区和 层内 ;树突伸向 层、 层外侧区以及 层的深部。电镜下观察 ,在 层内 ,大神经元的树突与突触小球的 P物质阳性中心终末形成突触。这一发现提示 ,大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初级感觉传入终末的信息。结合以前的研究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脊髓后角 疼痛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株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及机能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樊华 杉田完尔 +1 位作者 翟明 中泽真平 《白血病》 2000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 :检测白血病细胞株 Epo R的表达和 Epo刺激的增殖反应。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株 Epo R的表达 ,3H - Td R掺入法检测 Epo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 :除 T淋巴细胞系外 ,其余细胞株均为阳性 ,Epo R阳性率在 18%~ 99%间 ,均值 ... 目的 :检测白血病细胞株 Epo R的表达和 Epo刺激的增殖反应。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白血病细胞株 Epo R的表达 ,3H - Td R掺入法检测 Epo刺激的增殖反应。结果 :除 T淋巴细胞系外 ,其余细胞株均为阳性 ,Epo R阳性率在 18%~ 99%间 ,均值 5 2 % ,三型间 Epo R阳性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9株中 7株被刺激而显著增殖 ,P<0 .0 5 ,Epo R阳性率不与增殖反应相一致。结论 :白血病细胞株中可有 Epo R的表达 ;Epo可引起部分白血病细胞增殖 ;Epo R阳性率不与增殖反应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株 EPO EPOR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脂肪细胞TSH受体机能研究
10
作者 林玲 原口和贵 +2 位作者 志村浩已 远藤登代志 女屋敏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目的:研究TSH及Graves'TgC对大鼠脂肪细胞的作用。方法:获取大鼠游离的脂肪细胞。溶脱TSH受体。采用A蛋白尾析柱纯化Graves患者的IgG以脂肪细胞内cAMP浓度及释放到孵化液中甘油浓度作为脂肪分解指标,用cAMP及甘油试剂盒测定cAMP... 目的:研究TSH及Graves'TgC对大鼠脂肪细胞的作用。方法:获取大鼠游离的脂肪细胞。溶脱TSH受体。采用A蛋白尾析柱纯化Graves患者的IgG以脂肪细胞内cAMP浓度及释放到孵化液中甘油浓度作为脂肪分解指标,用cAMP及甘油试剂盒测定cAMP浓度及甘油浓度。结果:1mU/ml的TSll能增加大鼠雅高脂肪细胞的cAMP浓度及甘油的释放。脓苷引起cAMP及甘油的TSH剂量依赖曲线向右移。Gare’TgG抑制[125I]-TSH结合于大鼠脂肪细胞膜上ISH受体,并能刺激雅高脂肪细胞内cAMP的形成。结论:ISH受体功能性表达于脂肪细胞,其生物学效应是通过活化腺耷环化酶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促甲状腺素 大鼠 IGG GRAVES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脱氢酶基因2的扩增参数探讨
11
作者 屈卫东 吴玮 +4 位作者 吴德生 王晋清 张雪 王云波 周颖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8年第1期11-14,共4页
酒精脱氢酶(ADH)在人类酒精氧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摄入的醇类超过80%是依靠该酶作用。ADH2具有很高的活性,被认为是最关键的酶。编码该酶的ADH2基因与ADH1和ADH3基因在基因序列上有94%是一致... 酒精脱氢酶(ADH)在人类酒精氧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摄入的醇类超过80%是依靠该酶作用。ADH2具有很高的活性,被认为是最关键的酶。编码该酶的ADH2基因与ADH1和ADH3基因在基因序列上有94%是一致的。因而在扩增过程中存在相互干扰,进而影响基因多型的确定。为区别它们,我们在其3′端设计了3个不翻译的碱基使其有别于ADH3基因。同时对该基因的扩增参数(复性温度、复性时间、引物浓度)进行优化,改善了运行条件,排除干扰,为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型进行基因多态型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参数 ADH2 酒精脱氢酶 酒精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乙醛脱氢酶基因2的基因型
12
作者 屈卫东 吴德生 +4 位作者 张英宁 山县然太朗2 浅香昭雄 张雪 王云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7-159,共3页
人类摄入酒精主要通过Ⅰ型酒精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共同催化。为建立乙醛脱氢酶基因2(ALDH2)的基因型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PCR)测定ALDH2的基因型。根据ALDH2的基因序列资... 人类摄入酒精主要通过Ⅰ型酒精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共同催化。为建立乙醛脱氢酶基因2(ALDH2)的基因型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PCR)测定ALDH2的基因型。根据ALDH2的基因序列资料,设计一含一个碱基替代的限制性内切酶MboⅡ的可识别位点。随后DNA模板在下列条件扩增:变性;94℃,1min。退火;57℃,3min。延伸;72℃,1min。35个循环。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1UNIT的MboⅡ于37℃消化过夜。消化产物经电泳分析后得到三种清晰的ALDH2基因型图谱。结果表明该法简单、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乙醛脱氢酶 检测方法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GB病毒C感染状况及其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雷学忠 YoshihiroAkahane +1 位作者 刘丽 赵连三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431-433,共3页
为了解GB病毒C(GBV-C)感染与肝细胞癌(下称肝癌)之间可能的相关性,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4 例肝癌患者进行了GBV-CRNA 检测。结果:GBV-CRNA 总检出率高达26.6% (3... 为了解GB病毒C(GBV-C)感染与肝细胞癌(下称肝癌)之间可能的相关性,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24 例肝癌患者进行了GBV-CRNA 检测。结果:GBV-CRNA 总检出率高达26.6% (33/124),33 例GBV-CRNA 检出阳性者中,90.9% 合并有HBV、HCV感染;33 例非B非C型肝癌中,GBV-CRNA检出率为9.1% (3/33)。33 例GBV-C感染阳性肝癌患者中,90.0% (30/33)有既往输血史,高于GBV-C感染阴性组(48/91)。上述结果提示,我国肝癌患者中GBV-C感染的检出率高于美、欧、日等地同类患者的检出率,其在肝细胞癌及输血后肝炎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病毒C 肝细胞癌 相关性分析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胚脊神经节的分散细胞培养法
14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热海佐保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4-194,共1页
神经组织分散细胞培养法是Nakai[1]于1956年首创。Nakai利用酶学方法将神经组织分离成相互独立的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极其复杂,因此培养神经细胞要求条件特殊且复杂。我... 神经组织分散细胞培养法是Nakai[1]于1956年首创。Nakai利用酶学方法将神经组织分离成相互独立的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极其复杂,因此培养神经细胞要求条件特殊且复杂。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神经成长圆锥(g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培养 分散细胞培养 脊神经节 鸡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19-9与CEA在胰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对比观察
15
作者 张宝庚 李建华 须田耕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5期344-346,共3页
用抗CA 19-9及抗CEA单克隆抗体,对24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对胰癌的阳性率CA19-9为95.8%,CEA为83.3%;2.CA19-9呈强阳性反应者,占70.8%,而CEA呈弱阳性者,占45.8%;3.呈阳性反应癌细胞在癌组织中的分布范围... 用抗CA 19-9及抗CEA单克隆抗体,对24例胰腺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P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对胰癌的阳性率CA19-9为95.8%,CEA为83.3%;2.CA19-9呈强阳性反应者,占70.8%,而CEA呈弱阳性者,占45.8%;3.呈阳性反应癌细胞在癌组织中的分布范围CA19-9广泛,而CEA范围小;4.在胰液中的表达CA19-9为73.9%,CEA为17.3%;5.与正常组织的交叉反应CA 19-9为70%,CEA为20%。CA19-9在胰癌组织中的表达虽高,但与正常胰组织的交叉反应也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CA19-9 癌胚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形成的影响
16
作者 王速 陈铁镇 吉田洋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6期413-417,共5页
应用苏丹Ⅳ染色、抗载脂蛋白E、B抗体和抗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免疫组化染色及极坐标法检测,并应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家兔主动脉弓分支入口分流部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部位及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 应用苏丹Ⅳ染色、抗载脂蛋白E、B抗体和抗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免疫组化染色及极坐标法检测,并应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家兔主动脉弓分支入口分流部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部位及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高脂肪食投与后2周时,发生于距离分流部尖端460μm的肩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流部的内皮细胞在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载脂蛋白E、B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内膜的沉积和浸润与苏丹Ⅳ染色阳性部位相一致,随之所见的泡沫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这些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受低切变应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切变应力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特异型基因c-src产物pp^(60c-src(+))在突触形成中的表达
17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热海佐保子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0-363,共4页
目的 :为了探索神经特异型基因c src产物 pp60c src(+ ) 在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p60c src(+ ) 在初代培养鸡胚脊神经节细胞体、突起和生长端内的分布特征。结果 :培养 2 4小时的生长端丝状伪足不断运动... 目的 :为了探索神经特异型基因c src产物 pp60c src(+ ) 在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p60c src(+ ) 在初代培养鸡胚脊神经节细胞体、突起和生长端内的分布特征。结果 :培养 2 4小时的生长端丝状伪足不断运动改变生长端的形态 ,pp60c src(+ ) 的免疫反应活性分布在神经细胞的核周体、神经突起、生长端部分领域和丝状伪足 ;培养 4 8小时的生长端接近靶细胞 ,丝状伪足的活泼性和运动性明显减弱以至消失 ,在伸长的突起上有pp60c src(+ ) 免疫反应活性较强的串珠样膨体 ,在生长端体部的部分区域和丝状伪足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减弱。结论 :( 1 )在生长端向突触前部分化的过程中 ,pp60c src(+ ) 免疫活性曾发生一过性的减低或消失 ,它具有时空特异性 ;( 2 )pp60c src(+ ) 对突触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 神经生长端 突触形成 神经特异型基因c-s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观察人体动脉基膜网架新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李建华 刘闺男 吉田洋二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5年第3期246-249,共4页
本文首次用苦味酸腐蚀人体腹主动脉,在SEM下观察动脉的基膜。动脉腐蚀4天,可以观察到动脉基膜的基板和网板的网架结构,并通过PAS和镀银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的对比观察得到证实。动脉腐蚀6天,SEM下能看到动脉内弹... 本文首次用苦味酸腐蚀人体腹主动脉,在SEM下观察动脉的基膜。动脉腐蚀4天,可以观察到动脉基膜的基板和网板的网架结构,并通过PAS和镀银特殊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的对比观察得到证实。动脉腐蚀6天,SEM下能看到动脉内弹力板窗孔的网架形态结构。本文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人体动脉基膜三维网架立体形态结构,也为进一步探讨动脉基膜与动脉硬化发生关系提供了方法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动脉 扫描电镜观察 基膜 新方 组织化学染色 形态结构 腹主动脉 对比观察 透射电镜 三维网架 内弹力板 发生关系 动脉硬化 SEM 腐蚀 苦味酸 P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纤维蛋白在神经生长锥的表达和定位
19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1 位作者 刘庆华 海佐保子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探索神经纤维蛋白 (neurofilamentprotein ,NFP)在神经生长锥的表达及其机能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 ,以荧光显微镜观察NFP在初代培养脊神经节细胞生长锥的表达及其定位特征。结果 NFP密集分布在细胞质中、神经突起内 ... 目的 探索神经纤维蛋白 (neurofilamentprotein ,NFP)在神经生长锥的表达及其机能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 ,以荧光显微镜观察NFP在初代培养脊神经节细胞生长锥的表达及其定位特征。结果 NFP密集分布在细胞质中、神经突起内 ,延伸至生长锥体部的C区内 ;结论 NFP是构成生长锥的细胞骨架成分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蛋白 生长锥 NFP 脊神经节细胞 初代培养 免疫双荧光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锥内α-spectrin与F-actin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20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热海佐保子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8-131,228,共5页
目的 为了探讨α 血影蛋白 (α spectrin)和纤维型肌动蛋白 (F actin)在神经生长锥激烈运动与神经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 ,以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初代培养脊神经节细胞生长锥的连续水平断面上观察α s... 目的 为了探讨α 血影蛋白 (α spectrin)和纤维型肌动蛋白 (F actin)在神经生长锥激烈运动与神经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双荧光染色法 ,以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初代培养脊神经节细胞生长锥的连续水平断面上观察α spectrin和F actin的三维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在水平面上 ,α spectrin和F actin分布在细胞质中 ,尤以细胞膜下、生长锥的P区伸展方向的前端和丝状伪足内分布最多 ,且α spectrin比F actin更接近细胞膜 ;在纵轴方向 ,α spectrin从基质侧到表面游离侧都有分布 ,而F actin在生长锥体部C区和表面游离侧分布较少。结论 提示α spec trin和F actin共同参与生长锥运动、神经生长外 ,还参与构筑生长锥内的三维网架及维持生长锥的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锥 α-spectrin F-ACTIN 免疫细胞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