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形美容外科实践中若干问题之我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福科 刘流 +2 位作者 赵德萍 李宗芳 袁瑞红 《医学与哲学(B)》 2008年第3期3-5,共3页
现代整形美容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广大有身体缺欠者提供了机会,给整形美容外科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整形美容外科工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对整形美容外科实践进行思考,自觉遵守客观规律,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减少... 现代整形美容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广大有身体缺欠者提供了机会,给整形美容外科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整形美容外科工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挑战。对整形美容外科实践进行思考,自觉遵守客观规律,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利于提高整形美容外科的整体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美容外科 哲学 服务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阮鸿儒 刘流 《医学综述》 2009年第23期3578-3579,共2页
整形美容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也充分应用于整形美容手术中,如头皮撕脱再植、重睑成形、口腔前庭的修复、乳房再造、断指再植术等。它的应用使一些不完美的传统术式得以改善,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整形美容手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同时,也充分应用于整形美容手术中,如头皮撕脱再植、重睑成形、口腔前庭的修复、乳房再造、断指再植术等。它的应用使一些不完美的传统术式得以改善,并提高手术成功率,甚至使一些以往不可行的术式变得可行。术中出血减少,术后伤口愈合更佳,瘢痕减少,疼痛减轻,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体现出整形美容手术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技术 美容手术 整形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PDPB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适宜条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福科 刘流 +3 位作者 李彦林 代晓明 李逸松 李宗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6401-6405,共5页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PDPB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目前多采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后修复骨缺损。目的:实验拟验证骨髓基质干细胞与PDPB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最佳浓度及移植入体内的最佳时机...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中PDPB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目前多采用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后修复骨缺损。目的:实验拟验证骨髓基质干细胞与PDPB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最佳浓度及移植入体内的最佳时机。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观察,于2007—10/12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完成。材料:2周龄日本大耳兔,体质量2.0kg左右,用于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取新鲜的猪椎骨制备PDPB。方法:传代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矿化液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分化鉴定后,取不同浓度(1×10^10L^-1、5×10^9L^-1、1×10^9L^-1、5×10^8L^-1)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PDPB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形态: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DPB上的黏附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各浓度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DPB上的生长情况。结果:①原代培养24h部分细胞开始贴壁,6d后贴壁生长的细胞数量增多,10--12d集落逐渐增大,并融合为单层。经矿化液诱导培养21d后,行矿化沉积茜素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染色,可见大量细胞呈碱性磷酸酶阳性及大量钙结节形成。②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DPB上黏附良好,第8天时细胞和材料结合紧密。第10天细胞呈梭形生长,部分细胞突起翘起。③各浓度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PDPB上的生长曲线形态基本相同,呈“S”形。2-6d细胞开始在支架材料上大量增殖,第6天后细胞活力逐渐降低,其中5×10^9L^-1浓度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PDPB后细胞可以很好的黏附,细胞活性好。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和PDPB复合的最佳浓度是5×10^9L^-1,移植的最佳时机为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PB 骨髓基质干细胞 体外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袁瑞红 刘流 +4 位作者 赵德萍 徐宏慧 孙家平 王福科 马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8-1212,共5页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合成,如炎性细胞、修复细胞等,其生物学作用呈多样性,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8份临床手术切除标本,其中5份为面...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合成,如炎性细胞、修复细胞等,其生物学作用呈多样性,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8份临床手术切除标本,其中5份为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标本,未接受过任何治疗;3份为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标本(正常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消化法传代。取3~6代对数生长期瘢痕组织及正常组织成纤维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设置实验组(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对照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每组设两个平行孔,分别加入3.33,0.33mg/L神经生长因子各50μL。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成纤维细胞形态。培养24,48,72h后,MTT测定各孔的吸光度。流式细胞术分析成纤维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成纤维细胞为贴壁生长型细胞,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块在接种后4~6d可见细胞从组织块中游出,逐渐向周围扩展开。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和排列不规则。MTT结果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正常及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后者更为明显。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加入神经生长因子后,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期S-G2-M细胞百分数高于对照组,且凋亡水平降低。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及瘢痕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瘢痕皮肤的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创伤愈合 皮肤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长波紫外线照射皮肤成纤维细胞线粒体DNA 4977 bp缺失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垠 刘流 +6 位作者 王继华 鲁开化 赵亚南 张曦 伍尚敏 张蔓菁 刘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0期9883-9886,共4页
背景:长波紫外线与人体皮肤光老化关系密切,线粒体的损伤是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分子基础。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缺失损伤的影响,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长波紫外线引起的线粒体DNA缺失有... 背景:长波紫外线与人体皮肤光老化关系密切,线粒体的损伤是细胞衰老和死亡的分子基础。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缺失损伤的影响,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长波紫外线引起的线粒体DNA缺失有无保护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实验于2007-03/2008-04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转化生长因子β1为PerProtech公司产品;线粒体DNA 4977 bp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长波紫外线光源为北京光学仪器厂生产;紫外线辐照计为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生产。方法:收集20~23岁成年男性包皮环切术后的皮肤组织12例,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组为对照组、长波紫外线累计照射达到30,60,90J/cm2组,半定量PCR检测DNA 4977 bp缺失情况。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0.1,1,10μg/L)干预长波紫外线累积照射达90J/cm2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不同累积照射剂量产生的DNA 4977 bp缺失;观察累积照射剂量90J/cm2后不同浓度转化生长因子干预对DNA 4977 bp缺失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经长波紫外线照射,长波紫外线累积剂量为长波紫外线60J/cm2后发生线粒体DNA 4977 bp缺失,长波紫外线90J/cm2时缺失加重。吸光度值和PCR产物电泳及条带密度扫描结果显示,在照射前2h加入不同剂量转化生长因子处理后,大剂量组(10μg/L)线粒体DNA表达降低,中、小剂量组与长波紫外线照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一定剂量(10μg/L)转化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线粒体DNA缺失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紫外线 成纤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线粒体DNA 4977 bp 光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紫外线照射皮肤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垠 刘流 +5 位作者 王继华 鲁开化 伍尚敏 杨瑞年 龙庭凤 袁瑞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65-1968,共4页
背景:长波紫外线与人体皮肤老化关系密切,主要作用于表皮和真皮全层。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长波紫外线照射5,10,20J/cm2组... 背景:长波紫外线与人体皮肤老化关系密切,主要作用于表皮和真皮全层。目的:观察长波紫外线照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长波紫外线照射5,10,20J/cm2组。照射24h后,分别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随着长波紫外线照射剂量的增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提示长波紫外线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里的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紫外线 光老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成纤维细胞 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瑞红 刘流 +4 位作者 赵德萍 徐宏慧 孙家平 王福科 龙庭凤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7-609,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TNF-α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MTT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TNF-α后,显示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细胞因子TNF-α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但本实验中高浓度时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而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皱切口及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代晓明 刘华 +1 位作者 李逸松 刘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除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92例腮腺全切除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S型切口,未行修复;实验组62例采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覆盖腮腺床,术后复诊了解是否存在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区面... 目的:探讨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切除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92例腮腺全切除术。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S型切口,未行修复;实验组62例采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覆盖腮腺床,术后复诊了解是否存在味觉-出汗综合征。术区面部外形分级评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期18个月。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对照组8例(27.0%),实验组4例(6.5%)。面部外形评级对照组Ⅲ级22例,Ⅳ级8例;实验组Ⅰ级16例,Ⅱ级4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除皱切口联合颞浅筋膜瓣在腮腺全叶切除术后对面部外形的恢复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全切术 除皱切口 颞筋膜瓣 FREY综合征 面部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细胞-干细胞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陈苏丽 刘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92-1096,共5页
背景: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上皮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相互交织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中是十分复杂的,任何细微环节的异常都将会导致伤口延迟愈合或瘢痕形成。目的:总结上皮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特征以及在创伤愈合中的相互交织作用,从形... 背景: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上皮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相互交织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中是十分复杂的,任何细微环节的异常都将会导致伤口延迟愈合或瘢痕形成。目的:总结上皮细胞与表皮干细胞的特征以及在创伤愈合中的相互交织作用,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提高对瘢痕形成机制的认识。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74/2009期间上皮细胞与表皮干细胞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以及导致瘢痕形成的相关英文文章,检索词为"epithelial cells,epithelial stem cells,wound healing,keratinocytes,fibroblasts,hypertrophic scar,keloid";同时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9期间的相关中文文章,检索词为"上皮细胞,表皮干细胞,创伤愈合,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经过筛选共收集到43篇文献。与细胞结构相关文章3篇,上皮细胞在创伤愈合与瘢痕形成中相关作用的文章16篇,表皮干细胞相关文章24篇。结果与结论:①上皮组织中各类上皮细胞的生理作用是明确已知的,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且与瘢痕形成密切相关。②目前已证实表皮干细胞的存在,但有关其定位、定性及具有特征性的表面标记物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③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基因角度对表皮干细胞的进行调控,从而衍生出所需要的细胞以修复重建皮肤在创伤后的缺损,并防止瘢痕形成达到组织正常完美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 表皮干细胞 创伤愈合 角质形成细胞 成纤维细胞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福科 刘流 +3 位作者 赵德萍 代晓明 李逸松 李宗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7期9306-9310,共5页
背景:尽管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向骨和软骨分化潜能,但终究带有各自来源组织的特点,那么是否意味着两者在非基因影响下成骨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呢?目的:比较大鼠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分化中的特性区... 背景:尽管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向骨和软骨分化潜能,但终究带有各自来源组织的特点,那么是否意味着两者在非基因影响下成骨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呢?目的:比较大鼠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分化中的特性区别。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3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6周龄和18周龄SD大鼠各2只,分别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选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按5×107L-1接种后各分为2组:诱导组加入含10-8mol/L地塞米松、10mol/Lβ-甘油磷酸、50mg/L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1.5mL,未诱导组不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成骨诱导7,14d,经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碱性磷酸酶阳性,有钙结节形成,未诱导组呈阴性。成骨诱导3,7,10d,未诱导组间比较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基本相似(P>0.05);与未诱导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P<0.001)。结论: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性能强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用中应优先考虑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磷酸酶 骨钙素 成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脐血来源血管内皮细胞的制备和鉴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福科 刘流 +3 位作者 赵德萍 苏伟婷 李宗芳 袁瑞红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21-25,32,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大鼠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诱导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霉素,1%链霉素,VEGF20μg/L,IGF-12μg/L,bFGF2μg/L,EGF20μg/L)培养分化,于3、6周进行免疫... 目的研究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可能性.方法分离大鼠脐血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诱导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霉素,1%链霉素,VEGF20μg/L,IGF-12μg/L,bFGF2μg/L,EGF20μg/L)培养分化,于3、6周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贴壁细胞CD34、CD133、vWF表面标志.结果培养3周单个核细胞CD34、CD133、vWF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6周免疫荧光染色可见CD34、vWF组为阳性,CD133组部分为阳性,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大鼠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3周可以分化为EPCs,6周部分细胞分化为V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骨科医生 被引量:2
12
作者 游永刚 徐永清 +3 位作者 朱跃良 殷春红 江慕尧 陈苏丽 《医学与哲学(B)》 2010年第2期64-65,68,共3页
目前,由于医疗模式的转变,除了对患者本身疾病的治疗外,患者的满意程度和生命质量也成为衡量治愈率高低的一个标准。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探讨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护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 目前,由于医疗模式的转变,除了对患者本身疾病的治疗外,患者的满意程度和生命质量也成为衡量治愈率高低的一个标准。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培养教育,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探讨了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护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医生 医学知识 患者 医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静 刘流 +1 位作者 李晓江 隋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探讨survivin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23例增生性瘢痕和30例瘢痕疙瘩组织中survivin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病理性瘢痕中survivin的表... 目的:探讨survivin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23例增生性瘢痕和30例瘢痕疙瘩组织中survivin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病理性瘢痕中survivin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34.78%(8/23)和66.67%(20/30);瘢痕疙瘩中survivin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中,随survivin表达增强,MVD逐渐增高,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微血管生成关系密切,提示survivin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织化学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瑞红 刘流 +4 位作者 赵德萍 徐宏慧 孙家平 王福科 刘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大鼠动物创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Cason氏改良三色...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大鼠动物创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Cason氏改良三色染色、Hamason-Lush-bangh氏染色法、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观察。结果:大鼠动物创伤模型病理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局部注射细胞因子NGF后,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结论:N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神经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静 刘流 +1 位作者 李晓江 隋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5-307,共3页
目的评价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治疗头颈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头颈部瘢痕疙瘩采用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邻位皮瓣修复术,术后24小时术野行放射治疗,每日1次,连续照射10次,每次剂量2 Gy,总剂量20 Gy,对有复发... 目的评价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治疗头颈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对35例头颈部瘢痕疙瘩采用手术切除直接缝合或邻位皮瓣修复术,术后24小时术野行放射治疗,每日1次,连续照射10次,每次剂量2 Gy,总剂量20 Gy,对有复发倾向者行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结果本组35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1~4年,治愈25例(71.43%),显效1 0例(28.57%),有效率1 00%。本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与放射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头颈部瘢痕疙瘩采用手术联合放射治疗及局部注射激素类抗瘢痕药物的综合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赫佳 刘流 +3 位作者 袁瑞红 赵德萍 孙家平 赵娴 《皮肤病与性病》 2008年第4期3-7,共5页
目的探讨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的影响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1],为临床整形美容外科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学的影响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1],为临床整形美容外科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瘢痕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bF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结果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MTT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bFGF后,显示均对细胞起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细胞因子bF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3],这在创伤愈合的早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过量的应用bFGF可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大鼠舌下神经核微透析二乙胺一氧化氮水合钠盐对颏舌肌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海莺 杨丽辉 +2 位作者 LIU Hattie HORNER Richard L 刘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二乙胺一氧化氮水合钠盐(diethylamine NONOate sodium salthydrate,DEA)作用在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motornucleus,HMN)对颏舌肌(genioglossus,GG)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微...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供体二乙胺一氧化氮水合钠盐(diethylamine NONOate sodium salthydrate,DEA)作用在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motornucleus,HMN)对颏舌肌(genioglossus,GG)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微透析探针持续给予不同浓度DEA到HMN,观测GG及膈肌电活动、动脉血压的变化。结果 DEA作用于HMN使GG肌电活动增加,低浓度时以时相性成分为主,高浓度时以紧张性成分为主。对呼吸频率、膈肌活动和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 NO供体DEA作用于HMN,对其产生兴奋作用,使颏舌肌活动增强。NO作为HMN的神经递质,可能参与了维持上气道开放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呼吸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呼吸控制 颏舌肌 舌下神经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瑞红 刘流 +4 位作者 赵德萍 徐宏慧 孙家平 王福科 刘垠 《中国生物美容》 2009年第4期20-23,50,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大鼠动物创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Ca son氏改良三色染色、...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病理改变,及其对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对大鼠动物创伤模型进行体内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Ca son氏改良三色染色、Hamason-Lush-bangh氏染色法、透射电镜等方法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细胞因子PD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病理改变。结果大鼠动物创伤模型病理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局部注射细胞因子PDGF后,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结论细胞因子PD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娴 刘流 +3 位作者 袁瑞红 赵德萍 孙家平 赫佳 《皮肤病与性病》 2008年第4期7-11,共5页
目的通过探讨细胞因子E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EGF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学水平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 目的通过探讨细胞因子E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EGF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瘢痕提供分子学水平及病理学水平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术,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分析细胞因子EGF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以及MTT对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测定结果显示,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加入细胞因子EGF后,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均明显增殖,且凋亡水平降低,显示EGF对成纤维细胞起着明显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细胞因子EGF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与增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刺激了胶原纤维的合成、增生和沉积。因此,EGF可促进创伤的早期修复,但EGF的过量应用有可能导致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创伤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舌下神经核兴奋作用的影响
20
作者 吴海莺 Liu Hattie +1 位作者 Horner Richard L 刘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7-320,共4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及其清除剂对舌下神经运动核(HMN)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麻醉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微透析探针先透析人工脑脊液(ACSF)到HMN作为对照,然后再分别持续给予二乙胺一氧化氮水合钠盐(DEA,NO供体)和2-...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及其清除剂对舌下神经运动核(HMN)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麻醉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微透析探针先透析人工脑脊液(ACSF)到HMN作为对照,然后再分别持续给予二乙胺一氧化氮水合钠盐(DEA,NO供体)和2-(4-羧基苯基)-4,4,5,5,-四甲基-1,3-二氧咪唑啉钾盐(carboxy-PTIO,NO清除剂)到HMN,观测大鼠颏舌肌(GG)、膈肌电活动及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给予DEA后,大鼠的呼吸相关GG活动明显增加,而给予carboxy-PTIO后则明显降低,与ACSF时的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是给予DEA还是carboxy-PTIO,在30~120 min时大鼠的紧张性GG活动、膈肌活动、血压及呼吸频率与ACSF时的值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O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HMN产生兴奋,从而对维持生理状态下上气道的开放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舌下神经核 神经递质 颏舌肌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