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良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2 位作者 尹琳 张麟 韩雪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良(CI)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60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记录心率、血压变化,运动时间(time)、代谢当量(METs);计算2级运动的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最大心率收缩压二项乘积(R...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良(CI)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60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记录心率、血压变化,运动时间(time)、代谢当量(METs);计算2级运动的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最大心率收缩压二项乘积(RPP)和心肌耗氧量(MV.O2)并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EH组峰值心率及心率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148.75±11.81):(154.27±12.05)次/min,(67.44±13.37):(74.12±14.43)次/min,P<0.05;CRI2低于对照组(0.94±0.22):(1.03±0.15),P<0.05;EH组CI的人数共29例(48.33%)明显多于对照组7例(17.5%),P<0.005,其中CRI2<0.8的人数20例(33.33%),CRI2>1.3的人数9例(15%),对照组为6例(15%)、1例(2.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EH组存在CI;EH组运动时间(time)缩短(8.78±1.87):(9.77±1.88)min,P<0.05;运动贮量(METs)降低(9.21±1.39):(9.82±1.48),P<0.05;而RPP,MV.O2分别高于对照组[(26484.64±3573.49):(24118.39±3060.76),(30.78±5.0):(27.47±4.23)ml/kg.min,P<0.001]。结论:EH患者存在CI,提示有心脏自主神经损害,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运动试验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变时性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波 韩雪 +3 位作者 纳志英 王月 尹琳 张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变时性功能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60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率、血压变化、运动时间(time)、代谢当量(mets);计算2级运动的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HRV采...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变时性功能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60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率、血压变化、运动时间(time)、代谢当量(mets);计算2级运动的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HRV采用24h时域法分析,指标采用SDNN、SDANN、PNN50、rMSSD,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EH组峰值心率及心率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148.75±11.81)bpm比(154.27±12.05)bpm],[(67.44±13.37)bpm比(74.12±14.43)bpm],P<0.05;EH组CIR2低于对照组(0.94±0.22比1.03±0.15),P<0.05;变时性功能不良(CI)的人数EH组29例(48.33%)明显多于对照组7例(17.5%),P<0.01;表明EH组存在CI的改变。EH组HRV指标均下降,P<0.05、P<0.01。结论变时性功能及HRV从不同的方面说明EH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的损害,临床应重视变时性功能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运动试验 变时性功能 心率变异性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心电图教学质量的探索——心电图出科考试试卷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月 纳志英 +3 位作者 李波 韩雪 张麟 张红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S1期192-194,共3页
心电图是"诊断学"及"内科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掌握的诊断技能.心电图知识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学科。
关键词 心电图 临床实习 试卷分析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D起搏心电图类房室结功能的几种表现形式
4
作者 纳志英 李波 +3 位作者 韩雪 尹琳 张麟 王月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1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DDD起搏器 房室结功能 起搏心电图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 室上性 正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心率变异性及动态血压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2 位作者 张红珊 尹琳 李奕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106例老年EH患者根据RI-IR水平分为:A组60例,RHR〈80次/min;B组46例,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同步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对...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心率变异性(HRV)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106例老年EH患者根据RI-IR水平分为:A组60例,RHR〈80次/min;B组46例,RHR〉80次/min。对入选患者同步监测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对比分析HRV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结果B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及TI低于A组,而动态血压各参数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HR与HRV指标SDNN、SDANN及TI呈负相关,而与DBP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RHR增快是老年EH患者的一个危险因子,与HRV降低、血压增高相关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心率 血压监测 便携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尹琳 毛勇 +4 位作者 纳志英 李波 张红珊 李奕林 黄青青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160例分为糖尿病组(DM组,78例)和非糖尿病组(NDM组,82例)。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分别记录术前(患者入院后)、术后第1... 目的探讨围术期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160例分为糖尿病组(DM组,78例)和非糖尿病组(NDM组,82例)。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分别记录术前(患者入院后)、术后第1天(从手术开始记录)、术后第2天(第2个24h)的心率变异性(HRV),包括SDNN、SDANN和RMSSD。结果术前与NDM组比较,DM组SDNN、SDANN降低(P〈0.01),RMS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M组SDNN、SDANN、RMSSD均低于术前(P〈0.05),NDM组SDNN、SDANN低于术前(P〈0.05),RMSS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两组各指标均低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P〈0.01);DM组低于NDM组。结论麻醉、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对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有显著的影响。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围手术期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6 位作者 张麟 韩雪 王月 尹琳 张红珊 黄青青 和晓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心血管事件(PCE)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171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65岁共54例;... 目的探讨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心血管事件(PCE)中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非心脏择期手术围术期临床心脏疾病中危因素患者171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65岁共54例;②组,65-75岁共72例;③组,〉75岁共45例。所有患者行术前与术后连续48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Ⅱ级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阵发性心房颤动(PM)及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阵发性sT段缺血性改变等作出分析、诊断;删除影响HRV及sT段分析的病例,选择113例患者的DCG分析研究HRV的变化及其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的关系。结果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术前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①组ⅣA级室性期前收缩、PAf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增多(P〈0.05);②组与③组中,除③组Ⅱ级室性期前收缩无明显增加外,其余术后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增加且类别增多。术前发生心肌缺血15例(13.27%),术后发生40例(35.40%)。术后发生PAf23例(13.45%),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PAf的发生增加(P〈0.05),其发生与左房增大无明显关系。HRV比较:术前组间比较,随年龄增大HRV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HRV各参数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第2个24h较第1个24hHRV指标进一步降低(除外②组的TI)(P〈O.05);术后组间比较,随年龄增长HRV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③组高龄患者降低尤为显著(P〈O.05)。结论术后随患者年龄增大,复杂性及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PCE的发生增加,其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更明显,HRV指标尤其是SDAA、TI等指标显著降低,迷走及交感神经张力的失衡相对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提示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活性HRV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期间 危险因素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负荷、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波 尹琳 +3 位作者 纳志英 张红珊 韩雪 王月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5期346-348,36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血压负荷、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8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mmHg(A组,n=42),PP≥60mmHg(B组,n=4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血压负荷、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8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mmHg(A组,n=42),PP≥60mmHg(B组,n=4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HRV时域法指标均降低,而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EH患者PP与血压负荷、HRV时域法指标及心律失常有关,临床在对其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压 血压负荷 心率变异性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心率震荡和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波 张麟 +3 位作者 纳志英 张红珊 吴文莉 韩雪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1期17-18,共2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MI恢复期患者43例(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B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38例(C组)作...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AMI恢复期患者43例(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B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38例(C组)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A组震荡初始(TO)(0.38±1.62%)与B组(1.48±2.08%)、C组(2.40±2.62%)相比,A组明显升高,P<0.0001、0.002;A组SDNN、TI较其它两组明显降低,P<0.0001;PNN50、rMSSDA组与C组相比;A组下降明显,P<0.0001、0.01;与B组相比A组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恢复期的患者HRT现象明显变钝,甚至这种反应消失,说明HRT对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HRV指标尤其是SDNN、TI显著降低,表明HRV下降与心肌梗死有关,HRT可以弥补HRV对预后评估的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率震荡 心率变异性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R导联及Vi/Vt比值对宽QRS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4 位作者 韩雪 张麟 王月 张红珊 李奕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8期584-586,共3页
目的 探讨aVR导联及Vi/Vt比值对宽QRS心动过速(W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141阵次节律规整的WCT,以WCT时的QRS波形态与窦性心律时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连续出现3次以上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VT),将... 目的 探讨aVR导联及Vi/Vt比值对宽QRS心动过速(WC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记录120例141阵次节律规整的WCT,以WCT时的QRS波形态与窦性心律时的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连续出现3次以上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VT),将其分为VT组:74例95阵;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组:46例.根据流程aVR导联QRS波形态出现:①起始R波;②起始r波或q波>40 ms;③起始负向、主波向下的QRS波下降支出现顿挫,即为VT.若没有上述表现,观测Vi/Vt比值,即从QRS波始点后移40ms处测量其电压绝对值为Vi,从QRS波终点前移40ms处测量其电压绝对值为Vt,Vi/Vt>1为SVT,Vi/Vt≤1为VT.结果 aVR导联QRS波形态出现上述心电图表现及Vi/Vt≤1的发生率VT组明显高于S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VT的预测价值敏感性为94.74%,特异性为80.43%,准确性为90.07%.结论 以aVR导联及Vi/Vt比值为主鉴别WCT的流程,具有简便、快捷、敏感及准确的优点,适用于临床紧急情况的处理,可作为其他鉴别诊断方案的重要补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心动过速 室上性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尹琳 李波 +3 位作者 张麟 王月 张红珊 纳志英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真阳性率.方法选择54例可疑冠心病且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并在同期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真阳性组(A组)和假阳性组(B组),对比分析各项...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真阳性率.方法选择54例可疑冠心病且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并在同期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真阳性组(A组)和假阳性组(B组),对比分析各项临床资料及平板运动试验数据.结果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在性别、最大运动耐量(Mets)、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收缩压及收缩压上升幅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平板运动试验后1、2 min心率恢复显著低于B组(P<0.05),提示A组心脏变时功能较B组差;A组中运动诱发胸痛、ST段下降>0.2 mV及包含2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5);2组运动后心电图发生改变的主要导联有差异(P<0.05);2组年龄、ST段下降≤0.2 mV的例数以及包含2个以下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例数无明显差别.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典型胸痛症状及平板运动试验的各项参数,能提高冠心病的诊断特异性,对临床诊断冠心病、判断预后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尹琳 纳志英 +2 位作者 李波 韩雪 张麟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2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者的昼夜节律(CR)、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64例进行监测,根据左室重量将其分为LVH组(A组)28例和无LVH组(B组)36例,进行分析。结果A组的CR及BPV均小于B组。两组...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者的昼夜节律(CR)、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64例进行监测,根据左室重量将其分为LVH组(A组)28例和无LVH组(B组)36例,进行分析。结果A组的CR及BPV均小于B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H者BPV及CR对预测高血压性LVH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左室肥厚 血压变异性 血压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琳 李波 +3 位作者 纳志英 韩雪 张红珊 王月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9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有无昼夜节律分为:A组为非杓型组52例和B组为杓型组43例,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运动中心率、血压、运动耐量及运动时间变... 目的探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9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有无昼夜节律分为:A组为非杓型组52例和B组为杓型组43例,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运动中心率、血压、运动耐量及运动时间变化。计算分析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最大心率收缩压双乘积(RPP);心肌耗氧量(MVO2)等参数。结果 A组峰值心率[(150.27±13.81)次/min比(162.34±9.63)次/min]、心率上升幅度[(71.76±13.14)次/min比(81.46±14.02)次/min]及CIR2(0.86±0.25比0.98±0.17)低于B组,(P<0.05,0.01,0.001);发生变时性不良(CI)的人数及CIR2<0.8的人数A组[27例(51.92%),23例(44.42%)]明显多于B组[12例(27.91%),10例(23.26%)],(P<0.05);表明A组在运动中存在心率反应迟钝,有CI的改变;且运动耐量降低,运动时间缩短,(P<0.05,0.01)。A组峰值收缩压(SBP)(175.54±16.83)明显高于B组(166.18±7.74),(P<0.05);RPP、MVO2较B组增加,(P<0.05)。结论由于非杓型EH患者运动时可能出现CI,SBP及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等心血管反应,康复治疗时应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昼夜节律 运动试验 心率变时性 运动血压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3 位作者 光雪峰 孙林 韩雪 张红珊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489-492,共4页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 ,PAF)发作、持续、终止的节律变化 ,及诱发PAF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 (DCG)检测 ,分析PAF各时段发作、终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节律变化 ;研究PAF发作与窦性心室率、...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 ,PAF)发作、持续、终止的节律变化 ,及诱发PAF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 (DCG)检测 ,分析PAF各时段发作、终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的节律变化 ;研究PAF发作与窦性心室率、前 5分钟窦性心律的心率变异、房性期前收缩及其配对间期的关系。结果 ①PAF的发作于凌晨 3∶0 0增多 ,4∶0 0~ 6∶0 0达高峰 ,终止与发作的节律变化基本一致 ,持续高峰在 1 1∶0 0~ 1 6∶0 0 ;②PAF发作前心率 <60次 /min者 78例次 (32 .0 9% ) ,伴低频成分 /高频成分 (LF/HF) <1 .5者 68例次 (87.1 8% ) ;心率 >90次 /min者 52例次 (2 1 .3 % ) ,伴LF/HF >2 .0者 43例次 (82 .69% ) ;③诱发PAF的房性期前收缩配对间期及配对间期 <50 0ms者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0 .0 1。结论 DCG对分析PAF发作、持续、终止的节律变化 ,PAF发作与窦性心率、自主神经介导、房性期前收缩及配对间期的关系 ,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昼夜节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运动即刻及运动前后收缩压和心率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林 纳志英 +4 位作者 李波 吴文莉 李易 张戈 光雪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8期2543-2544,共2页
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 目的研究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间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的特征,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运动试验运动即刻、运动前后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方法筛选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下降或上升≤20mmHg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例,同时筛选运动试验中最快心率≤120次/min且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5例,共120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收缩压及心率变化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于运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平板试验中收缩压降低或不升,多提示左冠脉病变,占35%(26/75);心率不升多提示右冠脉病变,占36%(16/45)。结论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及2544心率变化的特征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一定价值,对康复介入具有客观评价及评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运动即刻 运动前 运动后 收缩压 心率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房性心动过速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3 位作者 吴文莉 张红珊 张麟 光雪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2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房性心动过速(AT)的定位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2导联同步DCG明确诊断为AT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86(68.74士7.56)岁;根据AT发生时P′波的形态特点判断AT的起源.结果AT发生最多起源于右心房界嵴...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房性心动过速(AT)的定位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2导联同步DCG明确诊断为AT者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50~86(68.74士7.56)岁;根据AT发生时P′波的形态特点判断AT的起源.结果AT发生最多起源于右心房界嵴部(32.16%)和右上肺静脉(45.65%),P<0.05、P<0.005;其次为右心房下部间隔侧(13.04%).结论根据DCG AT发生时的P′波表现初步判断AT的起源部位,能为临床和射频消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12导联 动态心电图 房性心动过速 定位 诊断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雪 纳志英 +2 位作者 黄云超 孙林 王曦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92-93,110,共3页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 .方法 :对 3例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后分别进行体表 12导联心电图跟踪观察 .主要观察心率、心律、ST—T演变情况 .结果 :共同表现的ST段抬高系心肌再灌注后损伤性改变 ,不完全性右...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 .方法 :对 3例心脏移植的患者术后分别进行体表 12导联心电图跟踪观察 .主要观察心率、心律、ST—T演变情况 .结果 :共同表现的ST段抬高系心肌再灌注后损伤性改变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手术中机械刺激或损伤有关 ,由于去神经作用心率变化较小 .应用标准术式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 ,应用双腔静脉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少 .结论 :心脏移植术前、术后心电图追踪观察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 患者 心电图分析 心律失常 治疗 观察 用心 结论 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与扩张性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纳志英 陆映珠 +2 位作者 赵红英 张红珊 孙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和原发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超声鉴别论断。方法 分析 3 3例 ICM和 3 0例 DCM患者超声 \动态心电图 (DCG)和部分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超声 RV测值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RAD差异有显著性。ICM组中以室...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和原发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超声鉴别论断。方法 分析 3 3例 ICM和 3 0例 DCM患者超声 \动态心电图 (DCG)和部分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超声 RV测值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RAD差异有显著性。ICM组中以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瓣膜瓣环钙化明显增多 ,部分病例左心室呈“3”字型扩大 ,即室间隔面呈倒“3”字型 ,侧壁呈正“3”字型。而DCM组则以室壁弥漫性运动减弱为主 ,左心室呈球型扩大为主。DCG示心律失常复杂和频繁程度以 DCM为高 ,结论 超声结合病史对 ICM和 DCM进行鉴别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有疑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监测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纳志英 李波 +4 位作者 吴文莉 韩雪 张麟 尹琳 光雪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常见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VT诊断以及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较大的帮助.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DCG所监测的56例VT患者报告如下,目的是加深对VT的理解以及提高VT诊断的正确性.
关键词 12导联 动态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 监测 鉴别诊断 诊断 QRS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导DCG对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动态QT离散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波 纳志英 +5 位作者 孙林 张麟 韩雪 吴文莉 尹琳 光雪峰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发生时即刻前、即刻后的动态QT离散度 (QTd)变化及对猝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同步实时 12导DCG监测 ,从 5 0 2例中选择发生VT者 2 7例 ,平均 6 5 37± 10 6 9岁 ,除 3例外其余 2 4例均有明显...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发生时即刻前、即刻后的动态QT离散度 (QTd)变化及对猝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同步实时 12导DCG监测 ,从 5 0 2例中选择发生VT者 2 7例 ,平均 6 5 37± 10 6 9岁 ,除 3例外其余 2 4例均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其中有 2例因心性猝死而死亡。测量计算VT发生即刻前、即刻后、前 1小时的QTd、QTcd ,与常规ECG的QTd、QTcd对照。结果 即刻前、后分别与前 1小时、常规ECG的QTd、QTcd及QTd≥ 6 0ms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0 5 ,P <0 0 1) ,两例猝死病人VT发生前 1小时的QTd为 70ms、80ms,而VT发生即刻前的QTd为 10 0ms、14 0ms,即刻后为 110ms、15 0ms,表明VT发生即刻前、后的QTd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常规 12导ECG的QTd不能全面反映VT发生时的QTd动态变化 ,而 12导同步DCG更能准确反映VT发生时的动态QTd变化 ,这为临床治疗、预防猝死的发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尤其在QTd≥ 10 0ms时更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VT DCG 动态QT离散度 QTD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