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在传染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计震华 戴熙廷 +3 位作者 简苗苗 白若兰(综述) 宝福凯 柳爱华(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2期3379-3382,共4页
1999年,VOGELSTEIN等[1]正式提出了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的概念。目前,dPCR主要分为3类:微反应室/孔板数字PCR、微流控芯片数字PCR和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1-3]。其中,ddPCR是利用微滴发生器将反应体系一次性生成单分子水平... 1999年,VOGELSTEIN等[1]正式提出了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PCR)的概念。目前,dPCR主要分为3类:微反应室/孔板数字PCR、微流控芯片数字PCR和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1-3]。其中,ddPCR是利用微滴发生器将反应体系一次性生成单分子水平的油包水微滴,再独立地进行循环扩增反应,扩增结束后分别对每个反应单元的荧光信号进行采集,有荧光信号的标记为“1”,无荧光信号的标记为“0”,使用泊松概率分布函数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反应体系最初的DNA拷贝量。dd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采用相同的引物及探针,通过有限稀释法和泊松分布原理直接定量分析,计算出DNA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 传染病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恙虫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时 梁张 +2 位作者 赵桂萍 宝福凯 柳爱华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67-270,共4页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经恙螨叮咬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日本、东亚、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地区西部和西南部、印度洋地区广泛分布,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恙...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经恙螨叮咬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日本、东亚、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地区西部和西南部、印度洋地区广泛分布,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恙虫病东方体主要感染人的内皮细胞,也可感染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分叶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并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现对恙虫病东方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恙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氏体目 恙虫病东方体 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 免疫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菲埃立克体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彭芸 赵桂萍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846-849,共4页
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EC)主要引起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HME),该病无特异的临床症状而容易误诊,延误治疗可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故对HME实现早期诊断很重要。该文从临床诊断、血清... 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EC)主要引起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HME),该病无特异的临床症状而容易误诊,延误治疗可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故对HME实现早期诊断很重要。该文从临床诊断、血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到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方面对HME的诊断方法进行总结,并着重介绍操作简单、敏感且高效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菲埃立克体 诊断 血清学 分子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认识、靶点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静 彭芸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4574-4579,共6页
背景: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多种疾病中发生改变,其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等相关。文章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基本理化性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的:分析巨噬细... 背景: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多种疾病中发生改变,其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程度等相关。文章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基本理化性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的:分析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SinoMed,CNKI等数据库有关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与疾病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MIF,disease,polymorphism;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多态性",最终筛选出58篇。结果与结论:无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还是在癌症等各系统疾病中均有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的参与,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各系统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如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既会促进脂肪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产生胰岛素抵抗,又可通过干扰胰岛素介导的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参与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抵抗糖皮质激素效应且恢复巨噬细胞因子表达和使T淋巴细胞活化,在调节炎症反应的调定点和方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基因的多态与系统疾病存在的互作关系,有利于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在各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的开展,同时对于发现通过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作为治疗靶点治疗各种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免疫系统疾病 肿瘤 心血管疾病 MIF 多态性 疾病 易患性 相关性 自身免疫性 炎性疾病 癌症 神经系统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TLR1-TLR2/p38 MAPK信号通路在莱姆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陆丽红 丁喆 +3 位作者 简苗苗 计震华 宝福凯 柳爱华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1-86,共6页
莱姆病的致病源是伯氏疏螺旋体,机体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病变、皮肤病变和关节损伤。炎症作为机体受到感染后的一种重要反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CD14/TLR1-TLR2/p38 MAPK信号通路通过CD14对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的致病源是伯氏疏螺旋体,机体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病变、皮肤病变和关节损伤。炎症作为机体受到感染后的一种重要反应,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CD14/TLR1-TLR2/p38 MAPK信号通路通过CD14对伯氏疏螺旋体表面脂蛋白的识别,引起TLR1-TLR2、p38 MAPK等下游信号的激活,同时,机体分泌促炎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本文就CD14/TLR1-TLR2/p38 MAPK信号通路引起的炎症反应在莱姆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炎症 信号通路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莱姆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文静 岳鹏 +12 位作者 徐鑫 张宇 陈泰桂 李连保 罗丽莎 计震华 简苗苗 丁喆 周国忠 文世媛 孔璟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9-373,共5页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多阶段、多系统的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1]。LD在北美、欧洲、亚洲不同地区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和非洲等都有报道[2]。LD的发病率在过去数...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多阶段、多系统的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1]。LD在北美、欧洲、亚洲不同地区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和非洲等都有报道[2]。LD的发病率在过去数十年里大幅增加,美国每年有超过25000例新的确诊病例[3],欧洲每年约有30000例LD病例,但真实发病率更高[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恙虫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龙瑾庭 宝福凯 柳爱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1-1,2-6,共6页
恙虫病是经恙螨叮咬后感染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虫病东方体进入机体后,专性寄生于宿主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内。其表面抗原物质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释放各类细胞因子以清除病原体。但由于过量细胞因子释放... 恙虫病是经恙螨叮咬后感染恙虫病东方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虫病东方体进入机体后,专性寄生于宿主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内。其表面抗原物质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释放各类细胞因子以清除病原体。但由于过量细胞因子释放而造成的高细胞因子血症,也会成为恙虫病病理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恙虫病患者体内TNF-α、INF-β、IL-6、IL-8、sIL-2R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及其随病期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意义作逐一概述,为恙虫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提供新的判断依据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TNF-α INF-β IL-6 IL-8 SIL-2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脂阿拉伯甘露聚糖尿检用于儿童结核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尉蓉 范雨鑫 +6 位作者 孔璟 刘玫肖 陈晶晶 高利 吴新雅 柳爱华 宝福凯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22-527,共6页
结核病(tuberculosis,TB),特别是儿童结核病,仍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技术灵敏度、特异度较差,结核病病例常因为无法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而被延误治疗。儿童结核病病灶含菌量低,且患儿常无法咳出痰,因此,儿... 结核病(tuberculosis,TB),特别是儿童结核病,仍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技术灵敏度、特异度较差,结核病病例常因为无法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而被延误治疗。儿童结核病病灶含菌量低,且患儿常无法咳出痰,因此,儿童结核病诊断较成人结核病诊断更具有挑战性。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LAM)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细胞壁上的特异性抗原,可以在结核患者的尿液标本中检测到,尿LAM检测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本综述旨在总结LAM检测用于儿童结核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MTB) 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 儿童 结核病(TB)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印迹法中免染技术和总蛋白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韩欣霖 杨佳儒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7年第5期709-714,共6页
当含有蛋白质的SDS-PAGE胶浸泡在三氯乙酸或氯仿中时,经三氯化合物的作用,使得蛋白质中的色氨酸经紫外光照射会发出可见光,因而可在SDS-PAGE凝胶上实现对蛋白质条带的定位与定性。免染技术即是基于此原理而发明的。基于免染技术,我们可... 当含有蛋白质的SDS-PAGE胶浸泡在三氯乙酸或氯仿中时,经三氯化合物的作用,使得蛋白质中的色氨酸经紫外光照射会发出可见光,因而可在SDS-PAGE凝胶上实现对蛋白质条带的定位与定性。免染技术即是基于此原理而发明的。基于免染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到待测样品中的总蛋白条带的光密度,进而利用目的蛋白条带光密度与总蛋白条带光密度的比值对目的蛋白进行定量。本文就蛋白质印迹法技术中的免染技术和总蛋白定量方法的原理和优势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染技术 β肌动蛋白(β-actin) β微管蛋白(β-tublin)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总蛋白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无形体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熙廷 宝玲 +7 位作者 麻明彪 白若兰 彭芸 陶律延 赵华 沈龙强 宝福凯 柳爱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5,共5页
牛无形体是一种革兰阴性球状胞内寄生菌,这种病原体在牛及其他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多经蜱虫叮咬传播致病。由牛无形体感染所致的疾病为牛无形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贫血、乏力、腹泻等,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相关研究报道... 牛无形体是一种革兰阴性球状胞内寄生菌,这种病原体在牛及其他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多经蜱虫叮咬传播致病。由牛无形体感染所致的疾病为牛无形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贫血、乏力、腹泻等,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相关研究报道,论文从牛无形体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无形体病 流行病学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OspC研究进展
11
作者 汪佳婕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期26-29,共4页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即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多系统感染性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不能分泌毒力因子,其唯一的致毒因子为外膜脂蛋白。其中,外膜脂蛋白C(O spC)相对于外膜蛋白A(O spA)以及鞭毛蛋白来说,其分子量...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即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多系统感染性疾病。伯氏疏螺旋体本身并不具有生物活性,不能分泌毒力因子,其唯一的致毒因子为外膜脂蛋白。其中,外膜脂蛋白C(O spC)相对于外膜蛋白A(O spA)以及鞭毛蛋白来说,其分子量较大。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O spC在宿主体内能引起早期免疫反应;同时O spC抗原性强,免疫O spC后可以检测出,血清中抗体的浓度明显上升。因此,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对O spC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OSP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振宇 唐林 +2 位作者 黎海怡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莱姆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神经莱姆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运用神经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对人类神经莱姆病进行模拟是研究该疾病的...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莱姆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神经莱姆病,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运用神经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对人类神经莱姆病进行模拟是研究该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神经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疾病发生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神经莱姆病的发生机制。神经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也可为其治疗和药物试验提供新的研究材料。本文主要对神经莱姆病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建立成功与否的判断依据进行对比和概括,旨在为神经莱姆病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莱姆病 实验动物模型 伯氏疏螺旋体 综述
原文传递
莱姆关节炎昆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13
作者 麻明彪 陶律延 +8 位作者 彭芸 韩欣霖 杨佳儒 白若兰 戴熙廷 赵华 沈龙强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5-829,共5页
目的使用伯氏疏螺旋体菌悬液对昆明小鼠进行胫跗关节皮下注射,建立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SK组、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每组10只,分别经双后肢胫跗关节皮下注射相应菌悬液或対照液,每周观察小鼠... 目的使用伯氏疏螺旋体菌悬液对昆明小鼠进行胫跗关节皮下注射,建立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SK组、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每组10只,分别经双后肢胫跗关节皮下注射相应菌悬液或対照液,每周观察小鼠健康变化,测量小鼠双后肢胫跗关节左右径,并进行足及胫跗关节X光检查,记录相关数据。饲养6周后,将小鼠脱颈处死,取双后肢胫跗关节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IL-1β和TNF-ɑ相关检测,对两种方法建立的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模型进行评价。培养基中培养,每种抗生素分别设立20ug/ml(高浓度),2ug/ml(中浓度)和0.2ug/ml(低浓度)三种浓度。提取细菌总RNA,采用Real-time PCR分析MRSA ccrA、ccrB、ccrC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PBS组及BSK组小鼠在实验期间未出现关节红肿现象,小鼠活动自如。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注射1周后小鼠胫跗关节出现肿胀,肿胀持续1周后逐渐减轻,但实验组Ⅱ小鼠减轻程度低于实验组Ⅰ小鼠。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注射后6周时胫跗关节组织研磨液中TNF-ɑ和IL-1β水平升高,分别为(44.07±12.07)pg/ml、(18.59±4.514)pg/ml和(47.17±8.387)pg/ml、(20.37±5.381)pg/ml。病理学检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关节间隙变窄,关节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细胞层数增多,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厚。影像学检查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小鼠胫跗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毛糙变窄,呈高密度影,骨质破坏严重。结论 1×105/ml PBS伯氏疏螺旋体悬液和1×105/ml BSK伯氏疏螺旋体悬液均能诱导昆明小鼠莱姆关节炎的发生,以1×105/ml BSK伯氏疏螺旋体悬液诱发的关节炎更严重,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关节炎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因子ESAT-6和CFP-10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利 罗丽莎 +4 位作者 吴新雅 马玮洁 钟蕾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0,共5页
ESAT-6和CFP-10是结核分枝杆菌中含量丰富的毒力因子,分别由RD1区相邻的基因esxA和esxB编码,二者可以协同转录形成紧密二聚体。此二聚体在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发挥毒性、参与吞噬溶酶体到宿主细胞质的易位、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发挥趋化... ESAT-6和CFP-10是结核分枝杆菌中含量丰富的毒力因子,分别由RD1区相邻的基因esxA和esxB编码,二者可以协同转录形成紧密二聚体。此二聚体在破坏宿主的免疫应答、发挥毒性、参与吞噬溶酶体到宿主细胞质的易位、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发挥趋化作用等生物学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ESAT-6和CFP-10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和疫苗研究。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分子结构和致病机制可为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AT-6 CFP-10 结核病 致病机制 诊断 疫苗 综述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32与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龙强 梁张 +2 位作者 赵桂萍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833-835,共3页
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IL-32)是一种潜在性非常高的促炎症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很多炎症性疾病中都能检测到它的存在。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其在传染性结核病(tuberculosis,TB)领域的研究于最近几年有一定的进展,有研究表明IL-3... 白细胞介素32(interleukin 32,IL-32)是一种潜在性非常高的促炎症细胞因子(cytokine,CK),在很多炎症性疾病中都能检测到它的存在。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其在传染性结核病(tuberculosis,TB)领域的研究于最近几年有一定的进展,有研究表明IL-32与结核病的免疫机制相关。这对于结核病致病机理研究、有效诊断和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2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促炎症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结核新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洱花 梁张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4,共6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多重耐药性菌株(MDR)的增多和艾滋病的流行,结核病死灰复燃,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卡介苗(BCG)仍是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的抗结核疫苗...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随着结核分枝杆菌多重耐药性菌株(MDR)的增多和艾滋病的流行,结核病死灰复燃,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结核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卡介苗(BCG)仍是目前人类普遍使用的抗结核疫苗,但其免疫预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研究新型结核疫苗迫在眉睫,本文就近年来抗结核新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抗结核疫苗 卡介苗 亚单位疫苗 DNA疫苗 综述
原文传递
中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陶律延 梁张 +1 位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93-197,共5页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病,可经蜱叮咬的方式传播到人和动物体内,也可通过人-人的院内传播途径传播。1994年,美国首次报道威斯康星州一名患者感染HGA,随后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病,可经蜱叮咬的方式传播到人和动物体内,也可通过人-人的院内传播途径传播。1994年,美国首次报道威斯康星州一名患者感染HGA,随后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非洲及亚洲均有感染报道,目前已发展成为美国及欧洲第三大常见的媒介传播感染疾病。2006年,我国诊断出首例HGA,随后其感染逐年上升且分布广泛。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该病无非常特异的临床症状,容易误诊,致使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对我国人畜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HGA的早期确诊对该病的有效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其临床诊断需综合考虑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首选强力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
原文传递
宫本疏螺旋体,一种新发现的复发热螺旋体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欣霖 赵华 +3 位作者 杨佳儒 沈龙强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I0004-I0004,F0003,F0004,共3页
复发热是由复发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复发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又名包柔螺旋体属,按其传播媒介分虱传与蜱传两类,蜱的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故其所致的复发热亦有严格的地区性。1995年,Fukunaga等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发... 复发热是由复发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复发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又名包柔螺旋体属,按其传播媒介分虱传与蜱传两类,蜱的分布有严格的地区性,故其所致的复发热亦有严格的地区性。1995年,Fukunaga等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发热螺旋体,由硬蜱属全沟硬蜱传播,将其命名为宫本疏螺旋体。这一发现扩大了人类对地理范围内复发热螺旋体感染人类的认知。本文就宫本疏螺旋体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本疏螺旋体 包柔式疏螺旋体 复发热 硬蜱 综述
原文传递
IL-17与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若兰 宝玲 +7 位作者 戴熙廷 简苗苗 计震华 陶律延 麻明彪 彭芸 柳爱华 宝福凯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93-799,共7页
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主要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cytokine,CK),其在慢性炎症疾病和抵御细胞内外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作用。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然是全球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有研究已... 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主要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cytokine,CK),其在慢性炎症疾病和抵御细胞内外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作用。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然是全球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有研究已经证明IL-17与结核病的免疫机制相关,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深入探究IL-17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学的关系,对于结核病的疫苗改善设计、有效诊断和治疗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病 综述
原文传递
白介素-16致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连保 陈泰桂 +6 位作者 罗丽莎 张宇 徐鑫 岳鹏 曹文静 宝福凯 柳爱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5-1116,F0003,F0004,共4页
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是一种主要由CD8+T细胞衍生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IL-16能够与CD4分子相结合从而介导CD4+细胞的趋化,参与多种炎症反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 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是一种主要由CD8+T细胞衍生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IL-16能够与CD4分子相结合从而介导CD4+细胞的趋化,参与多种炎症反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就IL-16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6 CD4 炎症 细胞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