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学PACS在医学影像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袁峰 赵卫 张丽芳 《卫生软科学》 2013年第2期99-100,共2页
随着PACS在临床应用中的飞速发展,以PACS为基础的教学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对教学实践中,使用PACS的优势,对PACS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教学效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经验介绍。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PACS 见习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苏云杉 赵卫 《医学综述》 2012年第17期2817-2820,共4页
从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的局部解剖入手,归纳其主要变异类型,如起源异常与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率。针对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常见病变,如延长扩张、夹层动脉瘤、动静脉瘘及动脉粥样硬化,收集近年来对以上病变新颖的影像技术、诊断方... 从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的局部解剖入手,归纳其主要变异类型,如起源异常与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率。针对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常见病变,如延长扩张、夹层动脉瘤、动静脉瘘及动脉粥样硬化,收集近年来对以上病变新颖的影像技术、诊断方法,以及诊断经验与局限性,分析各种影像方法和检查技术的要点及诊断优势,并对非侵入性影像检查在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常见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优势及展望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颅内段 基底动脉 局部解剖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被引量:12
3
作者 白宇 赵卫 +2 位作者 罗罡 易根发 石潆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价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对7例BPH患者行PAE,术后1、6个月复查并收集临床结果,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最大尿流率(Q_(ma... 目的评价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对7例BPH患者行PAE,术后1、6个月复查并收集临床结果,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PV)、最大尿流率(Q_(max))、剩余尿(RU)的变化。结果 7例患者共完成12支较大前列腺动脉(PA)的栓塞治疗,其中膀胱下动脉发出7支,闭孔动脉2支,阴部内动脉2支,臀下动脉1支。单侧栓塞2例,双侧栓塞5例。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IPSS显著改善[平均提高(24.00±3.90)分],QOL改善[平均降低(4.00±1.40)分],Q_(max)显著改善[平均改善(8.45±1.90)ml/s],PV显著缩小[平均减少(42.86±21.20)ml],RU显著下降[平均减少(122.86±74.80)ml]。结论PAE治疗BPH有效、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栓塞 治疗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诊断脑膜瘤 被引量:8
4
作者 谢晓洁 邓亚敏 +2 位作者 曾宪春 康绍磊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97-180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在脑膜瘤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脑膜瘤患者的CT图像,包括常规平扫(CNC)及双能量增强图像,经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NC)图和碘图;对比两组平扫病灶平均CT值、...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颅脑CTA虚拟平扫在脑膜瘤术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脑膜瘤患者的CT图像,包括常规平扫(CNC)及双能量增强图像,经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NC)图和碘图;对比两组平扫病灶平均CT值、SNR、图像质量评分、病灶形态及辐射剂量。应用双能去骨获得颅脑CTA图像,观察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肿瘤供血动脉。结果肿瘤组织CNC平均CT值、SNR及评分均高于VNC(P均<0.05),VNC图像质量评分均在3分以上,能达到诊断要求;两种平扫显示脑膜瘤的大小、形态、瘤内钙化、坏死及瘤周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NC显示脑膜瘤钙化不足;双能量CTA的辐射剂量较CNC加增强扫描降低约1.71mSv(61.07%)。结论通过一次增强扫描,DSCT双能量颅脑CTA可获得VNC图像、碘图及颅脑CTA图,是一种较好的脑膜瘤术前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膜瘤 虚拟平扫 辐射剂量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 被引量:52
5
作者 张铠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1-606,共6页
目的对比单纯TIPS和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伴上消化道出血(UGH),分析TIPS和GCVE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PHT伴UG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 目的对比单纯TIPS和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伴上消化道出血(UGH),分析TIPS和GCVE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PHT伴UG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单纯TIPS治疗15例(A组),TIPS联合GCVE治疗23例(B组),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血液指标、门静脉及脾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形态学、消化道静脉曲张程度变化。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门静脉压降低、流速加快、脾静脉淤血指数降低均较术前明显(P<0.05),B组均优于A组(P<0.05)。术后两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均明显好转(P<0.05),B组和A组EGV好转率分别为94.7%、66.6%,急诊止血率分别为100%、75%,再出血率分别为4.3%、28.5%,B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性脑病(HE)发生率、支架原发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介入通畅率均为100%,支架远端位于门静脉左支者HE发生率显著低于位于右支者(P<0.05)。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肝硬化PHT伴UGH疗效确切,优于单纯T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门静脉高压症 上消化道出血 脾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辅助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发育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帆 何波 +1 位作者 阮标 汤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62-64,70,共4页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的发育情况.方法对217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别术前CT测量,术中实际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结果 CT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圆窗龛水平为(3.90±0.17)mm,手术中实际测量值为(3.87±0.16)mm.CT测量...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的发育情况.方法对217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别术前CT测量,术中实际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结果 CT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圆窗龛水平为(3.90±0.17)mm,手术中实际测量值为(3.87±0.16)mm.CT测量值与术中测量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各年龄阶段面神经隐窝宽度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CT可以对面神经隐窝宽度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术中面神经隐窝开放及减少面神经垂直段损伤.各年龄阶段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面神经隐窝于出生后已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面神经隐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海梅 代冬梅 +4 位作者 李宗芳 任婵 王英 单可记 许汪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PRES)的MRI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子痫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临床资料.结果 8例PRES患者均有血压显著增高、头痛,7例有视力障碍,1例有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2例有精神异常;MRI检查显...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PRES)的MRI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子痫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临床资料.结果 8例PRES患者均有血压显著增高、头痛,7例有视力障碍,1例有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2例有精神异常;MRI检查显示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后部的区域.结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发生严重损伤,甚至死亡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并心动过缓患者近期疗效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单可记 段慧 +3 位作者 王飞 王怡洁 唐坤 许汪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氨茶碱治疗急性颈髓损伤合并心动过缓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颈髓损伤后发生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入各组:A组30例,首次静注阿托品0.5mg,之后阿托品3mg+加入生理盐水至48mL,速度2mL... 目的 探讨氨茶碱治疗急性颈髓损伤合并心动过缓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颈髓损伤后发生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入各组:A组30例,首次静注阿托品0.5mg,之后阿托品3mg+加入生理盐水至48mL,速度2mL/h,持续24h静脉泵注;B组30例,首次静注氨茶碱0.125 g,之后氨茶碱0.5 g+加入生理盐水至48mL,速度2mL/h,持续24h静脉泵注.用药期间每2d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分析2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性判定标准:心率≥60次/min).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腹胀、呕吐、便秘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ISS评分、性别、年龄、体重、心率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A组(46.67%),P〈0.01.茶碱血药浓度为1.55~5.27mg/L.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A组30%(P〈0.05).结论 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合并心动过缓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且较阿托品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缓 氨茶碱 阿托品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单可记 段慧 +1 位作者 杨磊 许汪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期35-37,共3页
目的分析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240例非机械通气ICU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CAM-ICU)法进行谵妄评估,并根据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的谵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 目的分析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的240例非机械通气ICU患者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CAM-ICU)法进行谵妄评估,并根据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的谵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手术部位、镇痛镇静药物和主要结果。同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患者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36例(15.00%),之后4 d,每天谵妄患者分别为45例(18.75%)、76例(31.67%)、138例(57.5%)、152例(63.33%)。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年龄更大(t=13.59,P〈0.0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7.18,P〈0.01)和C-反应蛋白(CRP)更高(t=28.04,P〈0.01);基础疾病中谵妄组脑卒中和脓毒症的比率更高(χ^2=36.00,P〈0.01;χ^2=22.04,P〈0.01);手术主要部位中谵妄组创伤和急诊的比率更高(χ^2=13.59,P〈0.01;χ^2=13.59,P〈0.01);镇痛镇静药物谵妄组应用咪达唑仑比率较高(χ^2=39.12,P〈0.01),而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比率较低(χ^2=41.18,P〈0.01);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谵妄组均多于非谵妄组(t=13.76,P〈0.01;t=16.04,P〈0.01),住ICU期间死亡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谵妄组高于非谵妄组(χ^2=19.43,P〈0.01;χ^2=22.8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后第一个24 h谵妄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24(1.14~1.26)]、APACHEⅡ评分[OR,1.36(1.18~1.38)]、咪达唑仑[OR,3.50(3.05~3.54)]、急诊手术[OR,8.76(8.62~8.80)]、创伤[OR,6.23(5.19~6.45)]和脓毒症[OR,14.05(13.28~16.03)]。结论年龄、APACHEⅡ评分、咪达唑仑、急诊手术、创伤和脓毒症是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谵妄对非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危重病 危险因素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超凡 胡继红 +5 位作者 张学贤 游占亮 王飞 赵卫 万程 熊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载药微球(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治疗的23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 目的探讨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治疗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载药微球(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治疗的23例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评估DEBTACE及消融术后并发症及口服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6、12个月,总生存率(OS)分别为91.3%、78.3%;在1、3、6、12个月,患者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6.5%、87.0%、78.2%、87.0%,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4.0个月,mOS为27.0个月。DEB-TACE术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肝功能损伤等,消融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气胸、肝包膜下出血、疼痛等,阿帕替尼不良反应主要为手足综合征、继发性高血压、蛋白尿、脱发及皮肤色素沉着症等。所有并发症均通过支持治疗得到缓解,所有不良反应均未超过3级,且通过支持治疗或调整药量得到控制。结论DEB-TACE联合MWA及阿帕替尼对巨块型中晚期肝癌具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块型肝癌 载药微球 微波消融 阿帕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亚敏 赵卫 李俊 《医学信息》 2012年第9期293-293,共1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和介入再通术在女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例经HSG证实的输卵管阻塞患者用7F—C1输卵管造影导管及0.018超滑导丝等再通系统在X线监视下行选择性造影和再通术。结果200例患者共310条输卵管阻塞,应...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和介入再通术在女性不孕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例经HSG证实的输卵管阻塞患者用7F—C1输卵管造影导管及0.018超滑导丝等再通系统在X线监视下行选择性造影和再通术。结果200例患者共310条输卵管阻塞,应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术疏通263条,疏通率达84.8%。结论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可以明确诊断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且是一种最为安全、有效的非手术微创治疗输卵管不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症 输卵管阻塞 选择性输卵管造影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灌注替罗非班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田红岸 赵卫 易根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8-721,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10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其中9例采用盐酸替罗非班动脉内靶向灌注处理,作为研究对象,另1例采用...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盐酸替罗非班在处理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10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栓塞患者,其中9例采用盐酸替罗非班动脉内靶向灌注处理,作为研究对象,另1例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处理。9例均在完成动脉瘤腔致密填塞后,经微导管行盐酸替罗非班0.5~1.0 mg靶向灌注,并配合使用微导管、微导丝机械碎栓。术后进行DSA或CT追踪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结果 9例术中造影血管均完全再通,且术中CT均未发现颅内新增出血征象;术后3~7 d复查CT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4例;术后1个月后复查,遗留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2例,余均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处理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时,经动脉靶向灌注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血栓 替罗非班 动脉内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内支架辅助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田红岸 赵卫 易根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5-889,共5页
目的分析内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探讨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曾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无出血史21例;颅内单发动脉瘤26例,多发动脉瘤12例,总计50枚动脉瘤中,位于前交通动脉1... 目的分析内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探讨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曾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无出血史21例;颅内单发动脉瘤26例,多发动脉瘤12例,总计50枚动脉瘤中,位于前交通动脉11枚,后交通动脉17枚,大脑中动脉8枚,椎动脉5枚,颈内动脉床突段9枚。在对38例50枚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枚,单纯支架覆盖12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4枚,其中使用LEO支架27枚,Neuroform支架16枚,Solitaire支架3枚。结果 38例患者的50枚动脉瘤中,对46枚行支架治疗,动脉瘤内支架辅助治疗的总并发症率为19.6%(9/46),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支架诱发血栓形成5例(均为LEO支架),致支架移位1例,术后发生脑梗死致偏瘫2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中支架打开不良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的内支架辅助治疗有较高的脑血管并发症,需要加强内支架辅助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以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并发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治疗未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坤 赵卫 +2 位作者 胡继红 易根发 石潆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5-359,共5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BAVM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Redekop分型,选择介入栓塞方式。对近端、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以弹簧圈栓塞,对... 目的探讨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BAVM患者的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Redekop分型,选择介入栓塞方式。对近端、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以弹簧圈栓塞,对团内型动脉瘤以Onyx栓塞剂栓塞。术后1周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GOS)评估治疗效果。术后3~6个月行DSA复查病灶是否复发、有无颅内出血。结果 23例患者共36个病灶,其中BAVM合并团内型动脉瘤8个、近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6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1个、无关血流动力型动脉瘤1个。以弹簧圈栓塞16个近端血流动力型和10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以Onyx栓塞剂栓塞8个团内型动脉瘤;1个远端血流动力型动脉瘤因栓塞困难且动脉瘤形态规整未予栓塞,术后第6天患者死于颅内出血引起的脑疝;1个无关血流动力型动脉瘤因易于外科夹闭未予栓塞。23例中,BAVM完全栓塞7例,未完全栓塞16例。19例术后GOS评分为5分,3例为4分,1例死亡病例未评估。除1例死亡外,余22例DSA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无颅内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治疗未破裂的动脉瘤合并BAVM较为安全、有效,根据各病灶血流动力学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尽量栓塞所有病灶并积极预防术后出血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数据源3D打印技术在神经介入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倪慧霞 赵卫 +1 位作者 胡继红 王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介入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CTA数据源,转化为3D打印数据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病例模型,应用于神经介入教学实施中.结果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实体病例模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介入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CTA数据源,转化为3D打印数据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病例模型,应用于神经介入教学实施中.结果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实体病例模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解剖及手术治疗过程的理解,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教学内容掌握度(P<0.05).结论基于CTA数据源的3D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介入教学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神经介入 教学应用 CT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梨状隐窝表皮囊肿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佳怿 张俊 杨亚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6-1976,共1页
患者男,58岁,主因“咽喉部异物感2年、伴声嘶3月余”就诊。患者曾于2009年10月接受“会厌囊肿切除术”,否认外伤及异物史。鼻内镜于右侧梨状隐窝内侧壁见黄豆大小新生物。纤维喉镜:右梨状隐窝饱满,见淡黄色囊肿样新生物,表面光滑... 患者男,58岁,主因“咽喉部异物感2年、伴声嘶3月余”就诊。患者曾于2009年10月接受“会厌囊肿切除术”,否认外伤及异物史。鼻内镜于右侧梨状隐窝内侧壁见黄豆大小新生物。纤维喉镜:右梨状隐窝饱满,见淡黄色囊肿样新生物,表面光滑。存杓状会厌皱襞黏膜条索状增厚。咽喉部CT:右侧梨状隐窝内后壁稍低密度影,最大约0.57cm×0.80cm,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边界清楚(图1A、B)。CT仿真内镜示右侧梨状隐窝结节,表面光滑(图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囊肿 梨状隐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音MR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赵芝敏 赵卫 +3 位作者 李自恒 王滔 熊峰 冯超凡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25-828,共4页
静音MRA(silent MRA)是对DSA、CTA、传统MRA等常规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方式的优化和补充。凭借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和零回波时间(ZTE)放射采集技术的独特优势,silent MRA实现了无创、低磁化率伪影、低采集噪音及高诊断性能血管造影... 静音MRA(silent MRA)是对DSA、CTA、传统MRA等常规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方式的优化和补充。凭借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和零回波时间(ZTE)放射采集技术的独特优势,silent MRA实现了无创、低磁化率伪影、低采集噪音及高诊断性能血管造影,为临床随访提供了更多选择。该文介绍silent MRA成像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音MRA 颅内动脉瘤 图像质量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5
18
作者 尹如娇 解玥 +2 位作者 凌冰冰 赵卫 孙学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4584-4586,共3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2例CNS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行CT增强,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单...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2例CNS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平扫,7例行CT增强,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2例患者均为单侧,CT平扫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CT值46~62HU,肿瘤形态多样,其内未见囊变、钙化,1例累及前床突,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MRI平扫示,形态呈团块状、分叶状,1例典型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4例呈非典型性改变,2例表现为以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为主,2例表现为以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为主,4例均有局部囊变及点、片状出血灶,增强后强化方式多样,1例累及胸椎及附件。结论 CNS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具有特征性MRI信号特点,但罕见,CT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原发恶性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9
作者 曹凤 孙海梅 +3 位作者 邓亚敏 董亚婕 李宏钰 陈惠斌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4年第3期321-324,333,共5页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1例以癫间持续状态为主要表现的PRES患者,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和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疗效,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33岁。因“头痛、咳嗽、呕...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1例以癫间持续状态为主要表现的PRES患者,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和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疗效,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33岁。因“头痛、咳嗽、呕吐10 d余,加重伴反复抽搐1 d”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急诊科就诊,表现为突发呼之不应、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持续1~2 min。1年前因肾病综合征曾行肾活检诊断为IgA肾小球肾炎,使用环磷酰胺治疗3个月。入院头颅MRI显示双侧顶枕额叶为主,皮质下白质较对称片状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ADC等信号或高信号,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考虑PRES。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合并癫间持续状态、呼吸衰竭、重症肺部感染、严重脓毒血症、消化道出血。入院后予镇静、镇痛、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泵入丙戊酸钠抗癫间、控制血压、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3天抽搐停止,逐渐清醒。入院第22天复查头颅MRI提示双侧顶枕叶为主白质水肿消失。头痛和抽搐未再发作,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后给予继续抗癫间、控制血压、规律腹膜透析治疗。随访3年未再抽搐。结论肾病综合征合并PRES可表现为癫间持续状态,病情进展迅速且十分危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头颅MRI检查,早期正确识别并给予积极治疗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癫间持续状态 高血压病
原文传递
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和表观弥散系数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许宁 黄凤昌 +3 位作者 李文亮 栾潇 蒋元明 何波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9-365,共7页
目的盆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现已成为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标准手段。但这种基于T2加权成像(T2WI)的传统形态学定性评估方式对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效果欠佳。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基于T2WI评估的磁共振肿瘤退缩分... 目的盆腔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现已成为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效果的标准手段。但这种基于T2加权成像(T2WI)的传统形态学定性评估方式对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效果欠佳。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基于T2WI评估的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mrTRG)的基础上,加入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能否改善对pCR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诊断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4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于新辅助放化疗前及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MRI检查,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T2WI和DWI图像上绘制感兴趣区域,评估mrTRG并计算平均ADC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方法评价mrTRG和平均ADC值对pCR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134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49例,中位年龄58(28~82)岁。新辅助治疗后,MRI评估提示21例(15.7%)获临床完全缓解(cCR,即mrTRG 1~2级);术后病理提示31例(23.1%)患者获pCR。两名阅片者对mrTRG和ADC值的评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3(95%CI:0.703~0.881)和0.96(95%CI:0.989~0.996)。mrTRG与pCR呈负相关(rs=-0.505,P<0.01),平均ADC值与pCR呈正相关(rs=0.693,P<0.01)。ROC曲线显示,单用mrTRG对pCR具有中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32(95%CI:0.743~0.921);平均ADC值对pCR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为0.906(95%CI:0.869~0.962);而两者组合模型的pCR预测价值显著优于单用mrTRG(P=0.015),AUC为0.908(95%CI:0.849~0.968)。结论mrTRG与平均ADC值都可作为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的无创性方法。在mrTRG的基础上加入平均ADC值能够带来更好的pCR预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放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磁共振肿瘤退缩分级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