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营养化高原浅水湖泊持续多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分析——以滇池大泊口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华映肖 潘继征 +4 位作者 杜劲松 李杨 杨齐 徐双 黄育红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49-1561,共13页
大泊口位于滇池草海南部,水域面积0.52 km^(2),平均水深约2 m,作为滇池草海重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区,大泊口分别于2015和2019年开展了两期生态修复工程,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治理,大泊口水生态治理效果初步显现。为分析探究成功修复湖... 大泊口位于滇池草海南部,水域面积0.52 km^(2),平均水深约2 m,作为滇池草海重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区,大泊口分别于2015和2019年开展了两期生态修复工程,经过近年来的系统治理,大泊口水生态治理效果初步显现。为分析探究成功修复湖区水质改善、生态系统企稳向好的原因,本研究选择2015年2月—2021年12月共7年的连续监测数据,根据工程开展情况以及水生态状况将大泊口水域划分为4个部分(A1~A4水域),首先分析4个区域内主要的水质指标(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总氮(TN)和叶绿素a(Chl.a))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其次探究不同类型生态工程的修复效果,最后与草海和外海水域进行对比,分析大泊口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治理后大泊口A1~A4水域的COD_(Cr)、TP和Chl.a稳定下降,COD_(Cr)分别降低18.65、27.96、25.26、40.92 mg/L,TP分别降低0.11、0.10、0.11、0.14mg/L,Chl.a分别降低0.037、0.068、0.067、0.106 mg/L,SS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TN仅有东南部A4水域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平均下降0.68 mg/L。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COD_(Cr)、TP与Chl.a的相关性最强,COD_(Cr)和TP可能是影响大泊口藻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大泊口开展的引水换水工程和微滤净化(除藻)工程,降低了营养盐浓度、加速了水体交换,进而降低了藻类生物量以及发生藻源性污染的风险,再通过沉水植物修复工程进一步净化水质,为形成稳定的草型湖泊提供条件,并且认为沉水植物修复工程是上述工程中最为直接、经济和长效的手段措施;最后将大泊口典型水域的水质和草海、外海水质进行比较,可以认为在相同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下,大泊口东南水域的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大泊口部分湖区可作为重度富营养化藻型湖区成功修复的案例,其生态修复经验对于持续推进大泊口、草海甚至整个滇池的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水质改善 治理效果 滇池 大泊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敞水区和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中 鲁斌 +2 位作者 董晋延 郭艳英 潘珉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69-76,共8页
通过2022年开展滇池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动物物种种类、密度与生物量、群落结构相似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大型底栖动物隶属4门8纲20目32科,敞水区26种,湖滨带54种。敞水区平均密度167.76 ind./m^(2),湖滨带平均密度160.88 ind.... 通过2022年开展滇池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动物物种种类、密度与生物量、群落结构相似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滇池大型底栖动物隶属4门8纲20目32科,敞水区26种,湖滨带54种。敞水区平均密度167.76 ind./m^(2),湖滨带平均密度160.88 ind./m^(2)。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比较高,节肢动物生物量湖滨带大于敞水区,环节动物生物量敞水区大于湖滨带。敞水区和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性显著,优势种差异大。敞水区底栖动物丰富度分布较湖滨带均匀,湖滨带底栖动物多样性较高但丰富度分布相对不均匀。以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分级,敞水区点位5%为“良好”,95%为“中等”;湖滨带点位41%为“良好”,47%为“中等”,6.0%为“较差”,6.0%为“很差”。以Pielou指数评价分级,敞水区点位5%为“优秀”,95%为“良好”;湖滨带点位5.9%为“优秀”,70.4%为“良好”,11.9%为“中等”,5.9%为“较差”,5.9%为“很差”。以期为滇池大型底栖动物监测及针对性开展区域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性资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密度和生物量 群落结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保护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杨 黄育红 +3 位作者 杜劲松 潘珉 何锋 宋任彬 《环境科学导刊》 2020年第S01期7-10,共4页
总结了滇池湖滨湿地保护现状,客观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能够为滇池湖滨湿地的保护乃至滇池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支撑。
关键词 生态系统功能 湿地 现状 对策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董晋延 王飞 +3 位作者 黄立成 杨姣姣 鲁斌 潘珉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0期13-19,23,共8页
2019-2020年通过开展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现场调查,同时借助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影像的解译,对目前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等级以及主要外来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现存情况,为滇池生态保护... 2019-2020年通过开展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现场调查,同时借助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影像的解译,对目前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等级以及主要外来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滇池外来水生植物的现存情况,为滇池生态保护、外来水生植物监测及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性资料。结果表明:滇池外来水生植物共有8科14属14种,其中湿生植物7种,挺水植物3种,漂浮植物2种,沉水植物2种;起源于南美洲的水生植物外来种有8种,北美洲4种,非洲1种,亚洲(中国其他区域)1种;Ⅰ级恶性入侵种有7种,Ⅲ级局部入侵种有2种,Ⅴ级有待观察种有5种。滇池主要外来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分布于滇池外海西南岸、南岸、东南岸,总面积达733.40亩,约占滇池外海水生植物总面积的4.11%;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分布于滇池外海西南岸和南岸,总面积为177.73亩,约占滇池外海水生植物总面积的1.00%。滇池受到外来水生植物入侵的因素可归纳为生境碎片化、水质恶化和水生态退化3个方面,而营造湖滨适宜生境、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恢复乡土水生植物可能是防止滇池外来水生植物入侵的有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水生植物 种类组成 分布面积 粉绿狐尾藻 凤眼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磷剂对滇池水污染物去除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冬 李杨 潘珉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0期116-120,共5页
目前,内源磷控制成为滇池治理的重点、难点之一,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滇池内源污染治理措施,根据滇池水质污染物的特点,研究了有滇池底泥存在的情况下,投加锁磷剂对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池底泥呈弱碱性、低氧化还原电位,整体处于厌... 目前,内源磷控制成为滇池治理的重点、难点之一,为了针对性地提出滇池内源污染治理措施,根据滇池水质污染物的特点,研究了有滇池底泥存在的情况下,投加锁磷剂对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池底泥呈弱碱性、低氧化还原电位,整体处于厌氧环境,底泥氮、磷含量高,氮、磷释放风险比较高;在有滇池底泥存在的情况下,投加锁磷剂,对水体pH值无影响,能明显降低TP含量,能改善水体透明度和浊度,能固化底泥有机物,维持BOD_(5)、COD_(cr)含量基本不变,能一定程度上降低TN含量,但对悬浮物、叶绿素a没有削减效果;在此实验研究中,投加浓度100 mg/L的锁磷剂对水体各指标的削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磷剂 水污染物 削减率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评估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6
作者 鲁斌 王荣兴 +5 位作者 曹光秀 董晋延 王飞 朱宇 张志中 潘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评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及其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可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2022年4月,对滇池27个湖滨湿地开展水鸟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进行评估,并通过... 评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及其与生境因子间的关系,可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5月—2022年4月,对滇池27个湖滨湿地开展水鸟调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湿地(水鸟栖息地)重要性进行评估,并通过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探讨生境因子对栖息地重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滇池共有水鸟7目14科64种56640只,重要性较高的湿地分别为东大河湿地(0.68)、鸽子窝(0.63)、余家沟(0.57)、海东湿地(0.52),建议优先将以上湿地规划为水鸟栖息地保护地。自然湿地重要性显著高于人工湿地,所有湿地重要性均随湿地面积、周长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基于此类生境因子提出水鸟栖息地生境营造策略,以期为滇池水鸟栖息地保护规划的制定和栖息地生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栖息地 量化评估 影响因子 模糊综合评价法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不同水环境对马来眼子菜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7
作者 曹光秀 黄立成 +3 位作者 刘成前 张志中 朱宇 潘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20-8531,共12页
不同营养状态的水体环境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具有不同影响,可表现在植物体的生长、生理状况及光合作用等多个方面。选取滇池沉水植物优势种之一的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作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不同营养状况水质条件下生长... 不同营养状态的水体环境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具有不同影响,可表现在植物体的生长、生理状况及光合作用等多个方面。选取滇池沉水植物优势种之一的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作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不同营养状况水质条件下生长的完整植株,分析其生理特征及与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发现5个采样点水质营养状况分级虽不同,但水下光照强度平均值与水深的指数拟合系数(R^(2))都在0.9以上;植物生长表征来看,各采样点叶片长度差异性显著(P<0.05),叶宽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生理数据显示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下的植株体内的CAT酶、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最高,MDA、AA和H2O2含量较低,生长状态优于其他富营养化水环境下的植株。植株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性能指数变化规律不显著(P<0.05),通过Mantel检验得出不同水体中COD、TN、Chl a与植物光合参数的相关性显著(P<0.05),植物叶片中CAT、Car、N、AA、Chl a与光合参数的相关性显著(P<0.05)。目前采集的5个区域马来眼子菜生长虽受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在调查区域现有水质条件下生长相对较好,适合作为滇池沉水植物恢复的先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眼子菜 沉水植物 光合荧光参数 植物酶活性 水质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现状调查研究
8
作者 孟迪 鲁露 +3 位作者 李滨 王丽霞 何锋 鲁斌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8期31-37,共7页
为摸清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通过查阅资料、卫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对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面积、水资源条件、植物资源状况、鸟类资源状况、人为干扰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为摸清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通过查阅资料、卫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样品采集等方式,对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面积、水资源条件、植物资源状况、鸟类资源状况、人为干扰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外海环湖湿地还存在来水不足、水体交换不充分、过度强调景观化、外来入侵物种未得到有效防控、人为干扰过大、未按要求划定鸟类保育区等问题,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功能的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引水、布水系统优化提升改造,优化植物配置,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封闭部分游览道路,设立鸟类保育区等措施。研究结果能为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的管理维护与优化提升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外海 环湖湿地 现状调查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和GIS方法的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9
作者 赵文飞 杨子诚 +3 位作者 杨昆山 鲁斌 宗路平 李杨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湖滨 水鸟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性 层次分析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湖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成前 黄超 +3 位作者 曹光秀 陈冬 潘珉 宋迪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趋于落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流和湖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梳理了国内外河湖健康评价发展历程,详细列举了预测模型法、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法和水质指数评价法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趋于落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流和湖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梳理了国内外河湖健康评价发展历程,详细列举了预测模型法、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法和水质指数评价法的发展和应用,分析了不同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优缺点,并对今后我国河湖健康评价工作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健康 评价方法 预测模型法 多指标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杨枫 许秋瑾 +4 位作者 宋永会 周兴玄 刘旭隆 严长安 黄立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43,共11页
为总结滇池治理成效并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滇池水质演变过程及治理与管理措施。将滇池的治理分为4个阶段:1)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针对滇池水质显著下降问题,初步探索治滇的方式方法;2... 为总结滇池治理成效并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滇池水质演变过程及治理与管理措施。将滇池的治理分为4个阶段:1)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针对滇池水质显著下降问题,初步探索治滇的方式方法;2)工程治滇阶段(1996—2006年),针对污水排放量、工农业发展取水量增多的情况,采取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导的工程治理模式;3)系统治滇阶段(2007—2015年),2007年滇池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科学提出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污思路,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撑,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4)精准治滇阶段(2016年至今),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滇池水质显著提升。针对当前滇池水生态环境问题仍较严峻,存在水资源匮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重、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滇池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管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水体置换,恢复和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水生态环境 治理历程 污染成因 成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epLabV3+结合无人机影像进行沉水植物盖度调查
12
作者 王飞 普运伟 +3 位作者 郭艳英 刘昱岑 李亚华 胡翀 《城市勘测》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解决传统沉水植物盖度调查中采用人工实地调查效率低的问题,基于DeepLabV3+结合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对滇池外海的沉水植物进行识别分割,并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对模型分割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到滇池外海沉水植物... 为解决传统沉水植物盖度调查中采用人工实地调查效率低的问题,基于DeepLabV3+结合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对滇池外海的沉水植物进行识别分割,并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对模型分割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到滇池外海沉水植物的面积和盖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区域内的沉水植物面积和盖度,其准确率达95.2%,可显著提高沉水植物盖度调查效率,可为滇池的保护治理提供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DeepLabV3+ 沉水植物 盖度 无人机影像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十年禁渔背景下滇池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的可行性路径
13
作者 曾庆飞 潘珉 +3 位作者 谷孝鸿 陈辉辉 毛志刚 杨剑虹 《中国水产》 CAS 2023年第5期57-59,共3页
十年禁渔的实施,对滇池土著珍稀鱼类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滇池高原湖泊的特殊性,鱼类群落结构单一化和个体小型化等问题依然凸显。本文在十年禁渔背景下,就滇池鱼类资源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生态服务功... 十年禁渔的实施,对滇池土著珍稀鱼类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滇池高原湖泊的特殊性,鱼类群落结构单一化和个体小型化等问题依然凸显。本文在十年禁渔背景下,就滇池鱼类资源结构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后续滇池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鱼类 鱼类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禁渔 生态服务功能 鱼类群落结构 可行性路径 高原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18年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加龙 罗纯良 +10 位作者 吕恒 许佳峰 罗潋葱 潘珉 何锋 满小明 张如枫 龚发露 孙婷 陈岚 武桂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8-891,共14页
为弄清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滇池外海分为北、中、南3个区域,基于2002—2018年期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水华面积,分析了上述3个区域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7—2018年水文、气象和出入... 为弄清滇池外海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滇池外海分为北、中、南3个区域,基于2002—2018年期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水华面积,分析了上述3个区域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7—2018年水文、气象和出入流数据,构建了外海三维水动力生态模型(AEM3D),并计算了各区域的水力滞留时间。通过冗余分析(RDA)、随机森林(RF)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以上区域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2—2018年期间,整个滇池外海区域年平均水华面积比(水华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空间上由北向南依次递减,整个外海水华暴发面积最大主要发生在秋季。在外海北部区域,其东部水华较西部更为严重,而在中部和南部区域,呈现西部水华较东部更为严重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对各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风速、水温和日照时长是上述各区域中蓝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水华暴发期间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且上述区域的水华面积比随风速增加呈下降趋势。在外海各区域,水力滞留时间与水华暴发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空间上水力滞留时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风速和风向是影响蓝藻水华空间分布规律和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蓝藻水华 卫星遥感 AEM3D模型 冗余分析(RDA) 随机森林(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大泊口水域水生植物种子库时空特征与恢复潜力 被引量:4
15
作者 严拾伟 潘珉 +6 位作者 李杨 李林 肖邦定 刘永定 宋任彬 李滨 何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9-538,共10页
以滇池典型生态修复区--大泊口水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富营养化高原湖泊种子库时空特征、种子库与地表覆盖水生植被及水环境的相关关系和恢复潜力.利用高密度样方原位观测与温室控制种子萌发实验相结合,基于2014-2016共3年的长期定位研究... 以滇池典型生态修复区--大泊口水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富营养化高原湖泊种子库时空特征、种子库与地表覆盖水生植被及水环境的相关关系和恢复潜力.利用高密度样方原位观测与温室控制种子萌发实验相结合,基于2014-2016共3年的长期定位研究,分析湖泊平均种子库密度、分布格局及与覆盖水生植物Sorensen相似性关系,结果显示:年平均种子库形成率在20.35%~34.13%之间,种子库密度2014年为546.67粒/m^(2),2015年为826粒/m^(2),2016年为1682粒/m^(2),眼子菜科的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 L.)、金鱼藻科的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等耐污种属对种子库构成和年增长率贡献较大;垂直方向上种子主要分布于深层底泥(5~30 cm).随着在时间尺度上的延长,种子库分布更为广泛,且规模越来越大(其中500粒/m^(2)以上规模的分布频率显示增多).离散系数(V/m)与Lloyd平均拥挤指数(m^(*))分析显示主要优势群丛(篦齿眼子菜等)为聚集分布,其余为均匀空间分布格局;种子库与水生植被关系评价指标Sorensen相似性系数(SC)研究显示,滇池大泊口平均SC=(0.3628±0.0265),在湖泊湿地类型和草本群落植被类型属性上处于较低水平,即显示目前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发生较快,耐污先锋种属在恢复进程上占据优势生态位,而历史优势种和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物种却未能规模萌发,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原富营养化湖泊种子库中历史优势植被可恢复性的特征及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富营养化湖泊 种子库 水生植被 水环境 恢复潜力 滇池 大泊口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姣姣 陈冬 +7 位作者 黄立成 李杨 董晋延 黄超 王纯波 刘永定 杜劲松 潘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2-1764,共13页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 为了揭示滇池不同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及其驱动因子,于2020年对滇池草海、大泊口、外海3个具有一定空间分隔的区域,按季度进行4次采样调查。结果表明,大泊口区域的溶解氧、透明度指标显著高于外海,总氮、总磷、悬浮物、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浓度显著低于外海,草海理化因子浓度介于大泊口与外海之间。研究期间3个区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1属(枝角类12属、桡足类8属、轮虫21属),轮虫种类和密度均占较大比例。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大泊口(7771.3 ind./L)>草海(2901.1 ind./L)>外海(634.8 ind./L);年平均生物量草海(3.72 mg/L)>大泊口(2.15 mg/L)>外海(2.09 mg/L)。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PERMANOVA)与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结果表明,滇池3个区域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极显著,导致大泊口与草海、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轮虫类群的种类,导致草海与外海群落结构呈极显著差异的属种为枝角类和轮虫类群的种类。此外,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经过生态修复后水质有所改善的湖区其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反而有所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溶解氧、pH和叶绿素a。本研究结果发现滇池异质生境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生态修复后短期内水环境的变化会降低以耐污种为优势所形成的浮游动物群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浮游动物 群落稳定性 多样性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采样开展水生植物调查——以滇池大泊口水域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杨 王纯波 +2 位作者 李滨 杜劲松 黄育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25-1633,共9页
水生植物对改善水环境、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恢复水生植物已成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准确高效地调查水生植物的组成、盖度和生物量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开展和评价受损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 水生植物对改善水环境、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恢复水生植物已成为湖泊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准确高效地调查水生植物的组成、盖度和生物量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开展和评价受损湖泊生态修复的基础。基于固定样点采样的水生植物调查方法(如网格法)劳动强度大,且无法准确反映水生植物的整体分布状况,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此方面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文章拟开发无人机遥感技术和采样调查相结合的水生植物监测方法,并应用于滇池大泊口水域。首先对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校正和拼接,获得整个水域的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分析,共分辨出74个相互独立的斑块,分别鉴定为挺水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菰(Zizania latifolia),浮叶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a)、野菱(Trapa incisa)和睡莲(Nymphaea spp.),以及沉水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和艾格草(Egeria densa)。根据不同斑块的类型和面积,计算出大泊口水域水生植物盖度为17.23%,其中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的层盖度分别为3.30%、5.29%和10.05%。结合采样调查,计算出水生植物总生物量为676 t,其中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分别为90、97、489 t。无人机遥感结合针对性的采样调查,能准确获得水生植物在整个水域的分布和生物量信息,为水生植物的调查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该方法特别适合水生植被恢复的重点水域的水生植被生物量和盖度常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无人机遥感 盖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AEM3D模型分析滇池蓝藻对营养盐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成栋 潘继征 +4 位作者 张国正 李勇 罗纯良 李清濯 华跃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34-1546,共13页
为了解滇池蓝藻暴发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外源营养盐调控对蓝藻暴发的影响,采用澳大利亚HydroNumerics公司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AEM3D(3-Dimensional Coupled Hydrodynamic-Aquatic Ecosystem Model)对总氮(TN)、总磷(TP)和蓝藻时空分布... 为了解滇池蓝藻暴发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外源营养盐调控对蓝藻暴发的影响,采用澳大利亚HydroNumerics公司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AEM3D(3-Dimensional Coupled Hydrodynamic-Aquatic Ecosystem Model)对总氮(TN)、总磷(TP)和蓝藻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调控外源营养盐的数值,探究蓝藻在不同外源营养盐浓度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总磷浓度较高,在藻类生长中充当重要的营养盐因子;秋季总氮浓度较高,对藻类生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模拟单因子外源营养盐不同削减比例时发现,外源总磷对蓝藻的响应大于外源总氮,其中春季外源氮的变化对蓝藻的影响较大;在仅控制总磷时,削减25%能有效减少湖内叶绿素a(Chl-a)浓度,在仅控制总氮时,50%的氮削减较为合理;氮磷营养盐同时削减10%或50%以上时对Chl-a浓度的影响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营养盐的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蓝藻 AEM3D 外源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滨湿地挺水植物收割对冬季水鸟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光秀 王荣兴 +6 位作者 鲁斌 陈冬 董晋延 朱宇 张志中 杨彪 潘珉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3期9-13,18,共6页
为探究湿地植被变化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2021年11月—2022年2月调查滇池湖滨水鸟种类、数量、优势度和水鸟多样性,分析湖滨湿地挺水植被收割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植被收割后,水鸟物种多样性和游禽多样性均增加;越冬水鸟... 为探究湿地植被变化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2021年11月—2022年2月调查滇池湖滨水鸟种类、数量、优势度和水鸟多样性,分析湖滨湿地挺水植被收割对水鸟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植被收割后,水鸟物种多样性和游禽多样性均增加;越冬水鸟多样性增加,留鸟和旅鸟多样性减少;鸟类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鹳科、鸻科、鸥科鸟类各增加1种、鸭科鸟类增加3种;植被收割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001~0.05,植被收割前后有61.8%的水鸟种类相似,游禽和涉禽的相似性指数分别为52.9%和70.6%。挺水植物收割对冬季水鸟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建议管理部门科学合理规划湿地植被的收割频次和收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被收割 水鸟多样性 湿地管理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常见水鸟形态特征及生境需求选择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鲁斌 潘珉 +3 位作者 李滨 杨彪 宋任彬 李杨 《环境科学导刊》 2022年第2期15-19,共5页
滇池有30多种中澳共同保护候鸟,其很可能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多种候鸟的重要停歇点之一,对候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水鸟生境选择研究是水鸟保护工作的必要科学参考,也是水鸟生境管理和恢复的重要前提。水鸟生境选择与其自身形... 滇池有30多种中澳共同保护候鸟,其很可能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多种候鸟的重要停歇点之一,对候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水鸟生境选择研究是水鸟保护工作的必要科学参考,也是水鸟生境管理和恢复的重要前提。水鸟生境选择与其自身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相适应。本文通过参考多个研究,结合滇池水鸟调查结果,从滇池常见的雁鸭类、鹭类及鸻鹬类3类水鸟的形态特征和自然习性出发,分析以上3类水鸟觅食、休憩与繁殖等栖息活动的最适生境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滇池湿地水鸟生境恢复及湿地建设策略,以期对滇池湿地水鸟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栖息生境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