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部微生物组通过炎症反应介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转化为肺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娅洁 吴爽爽 +1 位作者 储江 孔祥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9,共10页
肺部微生物组存在于呼吸道和实质组织中,通过菌群紊乱、代谢产物、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基因毒性等方面介导肺部损伤。随着肺部微生物组的深入研究,发现肺部微生物组的相关活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 肺部微生物组存在于呼吸道和实质组织中,通过菌群紊乱、代谢产物、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基因毒性等方面介导肺部损伤。随着肺部微生物组的深入研究,发现肺部微生物组的相关活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和肺癌息息相关,能够促使COPD向肺癌的转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肺部微生物组稳态及其通过炎症反应导致COPD和肺癌,重点探讨了肺部微生物组如何通过炎症反应介导COPD转化为肺癌,以期为COPD和肺癌的临床预防、优化治疗以及新型药物设计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微生物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肺癌 多样性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nectivity map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晓芳 康永波 +1 位作者 苏君鸿 孔祥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50,共8页
Connectivity map(CMap)是基于RNA芯片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重定位的技术与数据资源,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对全基因组上的基因表达做整体分析。相对于低通量的药理学、毒理学方法以及色谱技术,该技术能以全面、高通量、准确等优... Connectivity map(CMap)是基于RNA芯片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重定位的技术与数据资源,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地对全基因组上的基因表达做整体分析。相对于低通量的药理学、毒理学方法以及色谱技术,该技术能以全面、高通量、准确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尤其对由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发挥疗效的中药,CMap技术可以突破"药物-靶标"测定技术的单一性困难,对中药的作用机制做综合性分析,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中药的药物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也为中药获取国际认可奠定理论基础。本文系统介绍CMap技术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潜力,同时对该技术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药物重定位及鉴别有效成分进行评价,还对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做了具体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NECTIVITY MAP技术 中药 作用机制 药物重定位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康永波 孔祥阳 +2 位作者 张晓芳 郭丽琼 苏君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2-288,共7页
对于人体,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它由造血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T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上皮细胞、帕内特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同时在它里面寄居着上亿万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肠道微生物对炎性反... 对于人体,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它由造血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T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上皮细胞、帕内特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同时在它里面寄居着上亿万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肠道微生物对炎性反应(包括自身免疫疾病、过敏症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人们正在进行肠道微生物对不同类型免疫反应的影响机制的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它对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的诱导、CD4^+T细胞包括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的调节以及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的表达有重要作用,菌群产生的许多分子可能影响这些免疫反应。同时,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调控肠道微生物是一种高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方法,如果这些机制被完全弄清楚,就可以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来调控肠道微生物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前沿性地综述了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微生物群 宿主免疫 内环境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突变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琛 孔祥阳 +3 位作者 徐剑 李嵘 冯超 袁红伶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4014-4016,共3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由多囊肾基因1(polycyseic kidneydisease gene,PKD1)、PKD2基因突变所致,称Ⅰ型ADPKD,Ⅱ型ADPKD。其发病率很高,1/1 000-1/400,...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遗传性单基因疾病,由多囊肾基因1(polycyseic kidneydisease gene,PKD1)、PKD2基因突变所致,称Ⅰ型ADPKD,Ⅱ型ADPKD。其发病率很高,1/1 000-1/400,为常见肾脏遗传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 PKD1基因 PKD2基因 三链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系PKD1/PKD2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琛 黄杰 +1 位作者 孔祥阳 袁红伶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2期1713-1715,共3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染色体延迟性显性疾病。ADPKD具有遗传异质性,85%的患者由多囊肾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gene 1,PKD1)突变所致,称Ⅰ型多囊肾,15%的患者...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一种常染色体延迟性显性疾病。ADPKD具有遗传异质性,85%的患者由多囊肾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gene 1,PKD1)突变所致,称Ⅰ型多囊肾,15%的患者由多囊肾基因2(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gene 2,PKD2)突变所致,Ⅱ型多囊肾。除了损伤肾脏以外,ADPKD基因还累及全身多个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PKD1/PKD2 常染色体 ADPKD 动脉血管瘤 延迟性 autosomal 基因突变 测序技术 Sang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6
作者 杜余辉 赵建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4,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早期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31
7
作者 倪娜 苏恒 孔祥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2,共6页
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性发育异常疾病。其中,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提前激活,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激素释放提前且大量释放... 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性发育异常疾病。其中,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提前激活,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激素释放提前且大量释放,使性腺提前发育,青春期提前开始的疾病。青春期的发生受到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KISS1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KISS1R即GPR54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MKRN3环指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以及DLK1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均是中枢性性早熟重要的单基因致病原因。KISS1基因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R基因编码1个G蛋白偶联受体,该受体与其配体Kisspeptin形成GnRH分泌的兴奋性神经调节系统。它们在HPG轴的上游发挥作用。MKRN3基因是一种母系印迹基因,DLK1基因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它们在HPG轴的下游发挥作用。近年来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这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的过多暴露有关。多项调查发现,儿童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程度与性早熟的发病率显著相关。而在人体中,这些内分泌干扰物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本文就目前中枢性性早熟的单基因致病机制、表观遗传修饰、肠道微生物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修饰 肠道微生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基因组测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鲁有望 王昆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3-1266,共4页
二代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CRC)领域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根据测序目的的不同,二代测序技术主要分为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转录组测序和靶向深度测序等。本文简要概述了这几种二代测序技术在CRC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二代测序 结直肠肿瘤 基因组 体细胞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石 唐涛 +2 位作者 李婷婷 郭丽琼 孔祥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一直将肺癌的发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二者均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有研究显示,肺癌和COPD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并将COPD列为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一直将肺癌的发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二者均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有研究显示,肺癌和COPD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并将COPD列为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该文对二者潜在的共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DNA甲基化在肺癌与环境暴露间关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镇铭 肖靖雨 +2 位作者 付玉 赵伟 张云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2-1279,共8页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常见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学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烟和环境污染暴露因素(如多环芳烃、颗粒物和职业污染暴露)等都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肺癌...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常见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学内因和外界环境因素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烟和环境污染暴露因素(如多环芳烃、颗粒物和职业污染暴露)等都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肺癌与环境暴露因素的风险评估研究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异常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事件。本文对吸烟、多环芳烃和颗粒物等环境暴露因素所诱发的DNA异常甲基化与肺癌之间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基因的DNA甲基化在肺癌与环境暴露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进一步阐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机制。环境因素诱发的DNA异常甲基化有望成为肺癌早期诊断或预防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DNA甲基化 环境暴露 吸烟 表观遗传学
原文传递
肺癌中DNA甲基化对微RNA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国梁 马裕娣 +2 位作者 黄镇铭 孔祥阳 张云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6-244,共9页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标志物,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非常低。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微RNAs(micro RNAs,mi RNAs)]异常是肺癌的重要标志,可以有效监测肺癌的发生与发...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标志物,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非常低。表观遗传学[主要包括DNA甲基化和微RNAs(micro RNAs,mi RNAs)]异常是肺癌的重要标志,可以有效监测肺癌的发生与发展。其中,DNA异常甲基化通过抑制抑癌基因或激活癌基因的表达,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侵袭等过程;而mi RNAs可以通过调控致癌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肺癌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又发现,在肿瘤细胞中DNA甲基化异常可以引起mi RNAs的表达改变,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DNA甲基化对mi RNAs的调控作用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对肺癌中DNA甲基化调控的mi RNAs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讨论DNA甲基化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寻找肺癌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有效标志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DNA甲基化 微RNAS 基因表达调控 肿瘤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群在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昱 杜余辉 +2 位作者 周帅 赵建华 孔祥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8-221,共4页
近期多项研究一致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2型糖尿病(T2DM)病理生理学中一个新的、潜在的驱动因素,与肥胖、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和T2DM之间相互影响,甚至在其中可能扮演着关键枢纽的角色。此外,人体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不仅可以... 近期多项研究一致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2型糖尿病(T2DM)病理生理学中一个新的、潜在的驱动因素,与肥胖、低度炎症、胰岛素抵抗和T2DM之间相互影响,甚至在其中可能扮演着关键枢纽的角色。此外,人体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不仅可以影响大脑功能,改变宿主行为,而且可促进宿主代谢和健康,如减轻体重、减少脂肪,改善血糖控制及胰岛素敏感性。这也成为一个籍以治疗T2DM等相关疾病的很有前景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病理生理学 2型糖尿病 微生物群 T2DM 胰岛素敏感性 大脑功能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及益生菌治疗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昱 孔祥阳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507-514,共8页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密切相关。随着目前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了更深入了解,许多功能...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密切相关。随着目前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对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有了更深入了解,许多功能强大的有益菌如阿克曼氏菌、柔嫩梭菌被发现,并发现由多种厌氧菌产生的不同短链脂肪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益影响。补充有益菌和摄入益生菌制剂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但由于肠道微生物的复杂性和益生菌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评估益生菌的最佳剂量反应效应,并应用多组学方法提高基于微生物干预的个性化治疗,缓解和治疗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肠道微生物 益生菌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的免疫调节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杜余辉 李昱 +1 位作者 康永波 孔祥阳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52-458,共7页
在许多肠内和肠外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的改变和紊乱在诱发和加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含有多样化的微生物代谢分... 在许多肠内和肠外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肠道微生物作为一个新的重要参与者,其群落的改变和紊乱在诱发和加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哺乳动物的肠道中含有多样化的微生物代谢分子,它们都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的可能。这些代谢分子能够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导致促炎症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近来的研究表明,微生物代谢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且机体免疫系统也在不断巡视肠道微环境中微生物群的代谢状态和微生物组成结构。文章着重阐述了微生物及其代谢分子在调节机体免疫发展和活动中的作用,期望能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及其在NAFLD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为新疗法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免疫调节 微生物代谢物
原文传递
毒物代谢过程的调节对宣威市肺癌高发的影响
15
作者 吴爽爽 王娅洁 +2 位作者 付玉 储江 孔祥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2071-2077,共7页
中国云南省宣威市是肺部疾病(特别是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发区域,并且其女性肺癌的死亡率居全国首位,因此了解该地区肺癌高发的原因对当地居民尤为重要。肺癌的发生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长期以烟煤为生活燃料... 中国云南省宣威市是肺部疾病(特别是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发区域,并且其女性肺癌的死亡率居全国首位,因此了解该地区肺癌高发的原因对当地居民尤为重要。肺癌的发生往往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地区长期以烟煤为生活燃料,烟煤燃烧和吸烟都会释放大量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PAHs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到多种毒物代谢酶的作用,而毒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会影响个体对肺癌的易感性。该文的目的在于探究多环芳烃在机体内的代谢、毒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以及遗传易感性对宣威市肺癌高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代谢酶 基因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肺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