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明超 曹铭华 +2 位作者 江顺福 高黎明 毛元潮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7期45-47,共3页
目的 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保守... 目的 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保守方法治疗。持续治疗数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 d,试验组S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 d,试验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级Ⅰ级所占比例为3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58,P=0.03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脑动脉狭窄行神经介入术的护理 被引量:3
2
作者 邢小丽 曹铭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0年第6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脑动脉狭窄 神经介入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的构建、应用及戴明环持续改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曹玮 冯祯 +1 位作者 于帆 周晓梅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180-183,共4页
目的研究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的构建、应用及戴明环(PDCA)持续改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神经介入术的30例危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 目的研究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的构建、应用及戴明环(PDCA)持续改进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神经介入术的30例危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营养治疗方案。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ICU接受神经介入术的危重症脑卒中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拟采用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并采用戴明环持续改进。比较两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生存率、24、48 h内启动EN例数、7 d内肠内营养(EN)达到60%目标量例数、白蛋白(AL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28 d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8 h内启动EN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内启动EN例数、7 d内EN达到60%目标量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ALB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ALB水平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脑卒中神经介入术后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的构建、应用及PDCA持续改进,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获得较好的营养支持及预后情况,临床应当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脑卒中 神经介入术 流程化营养护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江顺福 《江西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分析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7... 目的分析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3.75%;长期卧床、有吞咽困难、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60d、留置导尿管、合并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长期卧床、无吞咽障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无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60d、未留置导尿管、未合并肿瘤患者(P<0.05);27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有63株病原菌,其中13株为G+球菌,39株为G-杆菌,11株为真菌,分别占总数的20.63%、61.90%、40.74%。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株)、大肠埃希菌(10株)、铜绿假单胞菌(8株)、肠球菌属(7株)、白假丝酵母菌(6株)。结论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包括长期卧床、有吞咽困难、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60d、留置导尿管、合并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期痴呆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发生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5
作者 熊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3期10-12,16,共4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替普酶静...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试验组予依达拉奉右莰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随访3个月,比较2组继发性出血事件及预后。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8.33%(χ^(2)=4.183,P=0.041)。溶栓后1 h、24 h、14 d,2组NIHSS评分较溶栓前逐渐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2周后,2组CRP、IL-6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3%vs.6.67%,χ^(2)=1.482,P=0.224)。随访3个月,2组继发性出血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mRS评分、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炎性反应、降低患者病死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张茴燕 谷松 +3 位作者 王璐 曹铭华 江顺福 吴明超 《当代医学》 2024年第7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取栓与直接动脉取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A组与B组,每组40例。A组行直接动脉取栓治疗,B组行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开通率、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结果B组血管开通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后24 h,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7 d,B组NIHS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B组mR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提高血管开通率,且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 直接动脉取栓 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在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朱殊 黄向龙 邹永周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1-53,5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在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将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71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在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将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71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睡眠质量指数评定和多导睡眠监测,比较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与多导睡眠监测参数(睡眠效率、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的差异;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QI总分、多导睡眠监测参数单独及联合评估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效能。结果观察组PSQI总分高于对照组,睡眠效率低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多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结果显示:PSQI总分联合睡眠效率、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睡眠总时间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以上指标单独评估。结论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能够有效评估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睡眠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titin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疾病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殊 万琛宜 +3 位作者 赵斐 朱敏 洪道俊 万慧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6-438,44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titin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与疾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例MG患者和30例对照组成员进行titin抗体和AChR抗体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MG患者AChR抗体、Titin抗体阳性率(76...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titin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与疾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例MG患者和30例对照组成员进行titin抗体和AChR抗体的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MG患者AChR抗体、Titin抗体阳性率(76.7%,54.5%)明显高于对照组(10%,6.7%)(χ2=41.667,P=0.000;χ2=21.017,P=0.000)。titin抗体与AChR抗体检测MG的灵敏度分别为54.5%和76.7%,两种抗体并联试验灵敏度为89.4%。titin抗体在伴胸腺病变及晚发型MG患者中有较高阳性率,分别为80.0%和72.5%,明显高于非胸腺瘤组(47.1%,χ2=6.771,P=0.009)和早发型MG患者(40%,χ2=9.46,P=0.002)。全身型MG患者titin抗体与AChR抗体阳性率(69.2%,90.4%)显著高于眼肌型MG(34.2%,χ2=10.856,P=0.001;57.9%,χ2=12.956,P≤0.000)。甲亢组与非甲亢组MG患者titin抗体(33.3%,56.8%)与AChR抗体阳性率(55.6%,79%)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97,P=0.19;χ2=2.491,P=0.063)。结论 MG患者病情越重,titin抗体与AChR抗体阳性率越高。Titin抗体及AChR抗体能作为诊断MG的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MG诊断的灵敏。然而MG患者血清titin抗体与AChR抗体并无一致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TITIN抗体 AChR抗体 神经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2
9
作者 江顺福 张鑫 +2 位作者 曹铭华 吴明超 曹玮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63-65,共3页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360)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11例,95%栓塞10例,90%栓塞2例,其中1例再出血死亡。术后随访未再出现死亡病例,患者...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360)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2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11例,95%栓塞10例,90%栓塞2例,其中1例再出血死亡。术后随访未再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愈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并发症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顺福 曹铭华 +1 位作者 殷勤 朱殊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8期698-700,共3页
目的评价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在我科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46例患者(颅外动脉36例,颅内动脉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病人颅内外动脉狭窄完全消失,38例狭窄程度减少70%以上。术后出... 目的评价脑血管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3月-2013年2月在我科行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46例患者(颅外动脉36例,颅内动脉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病人颅内外动脉狭窄完全消失,38例狭窄程度减少70%以上。术后出现头痛仅2例,脑血管痉挛1例。46例患者基本康复。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疗效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狭窄 支架成形术 临床并发症 脑血管狭窄 支架植入术 脑动脉狭窄 2009年 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nyx胶治疗脑动静脉畸形20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顺福 曹铭华 +2 位作者 吴明超 张鑫 曹玮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1期69-71,共3页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是一种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病,发病率约为1/10万,每年出血风险在2%~4%,出血后第一年再出血概率增加至6%[1]。CAVM导致的青年脑出血高达33%[2]。治疗CAVM的方法包括手术切...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AVM)是一种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病,发病率约为1/10万,每年出血风险在2%~4%,出血后第一年再出血概率增加至6%[1]。CAVM导致的青年脑出血高达33%[2]。治疗CAVM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Onyx胶是一种新型液态栓塞剂,具有良好的可控性,非黏附性及组织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ONYX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痛宁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熊燕 黄澄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讨头痛宁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痛宁胶囊。比... 目的探讨头痛宁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痛宁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阿司匹林 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的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璐 熊燕 黄澄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于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效果以及入院时与疗程结束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老年人快速认知筛查测验(QCSS-E)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QCS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溶栓后使用脑心通胶囊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受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情况,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脑心通胶囊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O血型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铭华 罗懿 +4 位作者 吴明超 江顺福 邹永周 王璐 黄澄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索ABO血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血管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并从同时期至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择对照组,无菌条件下抽... 目的探索ABO血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血管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患者,并从同时期至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选择对照组,无菌条件下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ABO血型基因rs643434、rs505922、rs651007以及rs8176743四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比较各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组间分布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97例脑出血患者、100例脑梗死患者及43例健康对照。除外rs643434,其余三个SNP位点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的rs8176743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7)。在隐性模式下,脑出血患者rs505922CC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OR=0.31,95%CI:0.10~0.96,P=0.0421);在显性模式下,脑血管病患者rs8176743AG+AA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OR=0.10,95%CI:0.02~0.41,P=0.0014)。结论ABO血型基因rs505922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出血的易感基因,rs8176743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脑血管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血管病 脑出血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S3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朱殊 江顺福 +2 位作者 曹铭华 吴明超 毛元潮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697-700,共4页
目的为了探索NOS3基因G894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以及与血脂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80例健康志愿者的NOS3基因G894T多态性。自动生化分析... 目的为了探索NOS3基因G894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以及与血脂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对照组80例健康志愿者的NOS3基因G894T多态性。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结果(1)卒中组与对照组相比GT(27/100和22/120)和TT(7/100和2/120)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P <0. 05)。T等位基因分布在卒中组(20. 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0. 83%)(P <0. 01);(2)卒中组中TT基因型携带者血脂水平TC和LDL-C显著高于GG和GT基因型患者,而其他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3)关联分析显示TT基因型与卒中患病风险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 NOS3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存在关联,TT基因型携带者患病风险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NOS3 基因多态性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被引量:9
16
作者 曹铭华 江顺福 +6 位作者 吴明超 高黎明 邹永周 毛元潮 罗懿 王璐 朱殊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使用rt-pA剂量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低剂量rt-pA(0.6mg·kg-1)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标准剂量rt-pA(0.9mg·k...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使用rt-pA剂量不同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低剂量rt-pA(0.6mg·kg-1)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标准剂量rt-pA(0.9mg·kg-1)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观察2组静脉溶栓治疗14d内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4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治疗后90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2组各时点NIHSS、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d内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NIHSS评分<12分患者治疗后90dmRS评分≤2分者较NIHSS评分≥12分患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且颅内出血和死亡事件发生率低,尤其对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低剂量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海容 曹铭华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6期112-113,115,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摄食训练等综合性康复训练。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383,P<0.01),治疗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318,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综合性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置针与改良中等长度导管在危重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18
作者 洪小慧 张海容 +2 位作者 周琴 罗懿 邢小丽 《当代医学》 2018年第22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改良中等长度导管与留置针在危重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例危重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A组100例,采用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置管,B组100例,采用留置针进行穿刺置管,评价分析两种输液工具在危重脑... 目的观察改良中等长度导管与留置针在危重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例危重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A组100例,采用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置管,B组100例,采用留置针进行穿刺置管,评价分析两种输液工具在危重脑卒中患者中的使用情况。结果两种输液工具在危重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的静脉炎发生率、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患者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危重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液中选择改良中等长度导管更能减少患者穿刺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中等长度导管 留置针 浅静脉 脑卒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海容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1年第1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影响。方法运用Fugl-Meyer评定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计分法(MBI)对2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运动功能与ADL评定。结果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FMA与MBI评分与...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影响。方法运用Fugl-Meyer评定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计分法(MBI)对26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运动功能与ADL评定。结果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FMA与MBI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江顺福 曹铭华 +2 位作者 曹玮 吴明超 朱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2957-2959,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为病因学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地理位置分层从我市抽取2个县1个区,再从这3个地区按照比例各分别抽取2个村或社区的居民作为本研究对象,最终确定纳入随访...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为病因学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地理位置分层从我市抽取2个县1个区,再从这3个地区按照比例各分别抽取2个村或社区的居民作为本研究对象,最终确定纳入随访研究的居民共计8348人。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将符合入选条件的8348人作为一个队列,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采用1:1匹配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的相关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逐步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截止到2013年7月底,在随访的队列人群中共发现新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63人(病例组),其中男38人,女25人;年龄5-64岁,中位年龄39.5岁。按照匹配原则共选取同队列中的非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照63人,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4-67岁,中位年龄38.7岁。经1:1匹配资料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单身、无业、接触过鸽子等鸟粪便、糖尿病、艾滋病、接触过死动物几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0. 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身(OR=1.308)、无业(OR=1. 032)、糖尿病(OR=2. 050)、艾滋病(OR=3.870)、接触过鸽子等鸟粪便(OR=3. 082)、接触过死动物(OR=2.812)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 OR=0.908)为保护因素。结论单身、无业、糖尿病、艾滋病、曾暴露于鸽子等鸟类粪便和腐生物质是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因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危险因素 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