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相关性的高原山区村庄分类与布局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冯怡翔 陈国平 +2 位作者 赵俊三 林伊琳 王荣耀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740,共13页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 村庄分类是编制村庄规划和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区——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三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三评价”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初始村庄分类结果;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法计算村庄承载力,对初始村庄分类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村庄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村庄具有显著的高原山区空间分布异质性,其“三评价”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253、0.110;60%以上村庄处于可承载状态,承载力较高区域集中于研究区的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经综合承载力测算修正后,特色保护类占23%,城郊融合类占4%,搬迁撤并类占15%,集聚提升类占40%,暂不明确类占18%。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结合承载力的计算结果,提出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生态敏感性 发展潜力 建设适宜性 空间相关性 承载力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程佳琦 林伊琳 +1 位作者 赵俊三 覃彬桂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9-310,319,共13页
[目的]探究区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昆明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集成熵权法、线性加权法、三元图和耦合协... [目的]探究区域“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对指导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昆明市为例,在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集成熵权法、线性加权法、三元图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定量测算2000—2020年5个时段昆明市“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昆明市“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主导因素。[结果](1) 2000—2020年昆明市生产—生活空间功能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生态空间功能呈现下降趋势,受政策措施、工程建设选址推动,城市功能定位发生变化,“三生空间”功能主要经历了生态—生活、生产—生活—生态优势均衡区,发现2010年是步入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 20年来昆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总体浮动较小,经历了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空间上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格局;(3)影响昆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是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林地面积,且因子交互后所产生的共同作用增加了对“三生”功能发展的解释力。[结论]生境质量在“三生”功能发展中稳定性较差,具有波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城市“三生空间”功能识别
3
作者 张浩然 陈国平 赵俊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529-11536,共8页
为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用地矛盾,解决数据驱动法在识别城市“三生空间”方面存在的判别不准确和数据覆盖范围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精准识别“三生空间”功能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法,结合POI(point of interest)、AOI(area o... 为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的用地矛盾,解决数据驱动法在识别城市“三生空间”方面存在的判别不准确和数据覆盖范围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精准识别“三生空间”功能的方法。基于数据驱动法,结合POI(point of interest)、AOI(area of interest)和遥感等多源异构数据的多特征信息,分析在功能评价体系和分类模型中将不同数据源作为特征因子时的识别精度与尺度效应。以高原城市昆明市五华区建成范围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源地理数据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和94%。多源数据的多特征信息能够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区的识别精度,为城市功能区精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能够在更小的尺度上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空间功能识别 多源地理大数据 数据驱动法 评价体系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几何特征信息分类中心关键点的改进ICP点云配准
4
作者 张浩然 陈国平 +1 位作者 赵辉友 赵俊三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167,共8页
针对传统配准方法效率低、收敛慢和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多几何特征信息分类中心关键点的改进ICP点云配准方法。首先点云进行体素格网下采样后,去除地面点,加快配准效率;后采用协方差求解特征值进行几何特征信息分析非地面点云,... 针对传统配准方法效率低、收敛慢和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多几何特征信息分类中心关键点的改进ICP点云配准方法。首先点云进行体素格网下采样后,去除地面点,加快配准效率;后采用协方差求解特征值进行几何特征信息分析非地面点云,再使用欧式距离法聚类。将聚类的中心点提取出作为关键点,通过FPFH算法对特征关键点进行描述,使同名特征中心关键点完成正确配对,得到初始变换估计矩阵;最后采用双向KD-tree和最近邻距离比改进的点到面ICP算法进行精确配准,并引入Tukey损失函数抵抗离群噪声。与4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算法的RMSE为0.2026 m,耗时19.426 s,配准精度及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配准 几何特征信息 欧式距离聚类 中心关键点 改进ICP点到面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分析
5
作者 李康宁 林伊琳 +2 位作者 赵俊三 王健 葛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295,共13页
探究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植被覆盖时... 探究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及生态脆弱性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kNDVI),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并运用“敏感恢复-压力”模型评价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植被NDVI和kNDV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改善区域主要在东北部和西部,分别占73.70%和79.79%,退化区域主要在中部和南部,分别占23.23%和18.18%。(2)降水量、海拔和气温是主导因素,因子间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降水量在573~675 mm、海拔在3447~3850 m范围内更适宜植被生长。(3)生态脆弱性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呈递增趋势,空间差异显著,该地区生态脆弱性较高,NDVI和kNDVI代表的重度、极度脆弱性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35.38%和3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kNDVI 植被时空变化 生态脆弱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FLUS-Markov模型的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被引量:44
6
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1 位作者 陈国平 张萌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9-170,207,共13页
以滇中城市群为例,将GIS技术和MCR-FLUS-Markov模型应用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方法,在生活空间扩张情景、生产空间开发情景、生态空间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对2030... 以滇中城市群为例,将GIS技术和MCR-FLUS-Markov模型应用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配置方法,在生活空间扩张情景、生产空间开发情景、生态空间保护情景和综合优化情景4种模式下,对2030年国土空间结构布局情况进行预测,最终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下的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分区。结果表明: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源地,以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生活空间扩张源,选取9个阻力因子,采用MCR模型和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形成生态空间保护核心区、生态空间保护边缘区、生产空间开发重点区、生产空间开发边缘区和生活空间扩张集中区5个生态安全格局功能分区;以生态功能分区作为约束条件,通过MCR-FLUS-Markov模型模拟得到滇中城市群2030年3种情景下"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配置结果。生活空间扩张情景考虑了生活需要及政策指导下以生活空间扩张建设为主导的三生空间数量及结构的发展方向;在生产空间开发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规模得到一定控制,开发了部分生态空间潜力;在生态空间保护情景下,生产空间面积少量减小,生活空间面积少量增加。根据国土空间的主导功能及多功能性,滇中城市群2030年综合情景方案下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划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生产空间、生活-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空间7大类,以生产-生态空间面积最小,生态空间面积最大,并结合城市群各县域发展特点提出了各空间类型的生活、生产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及方向。研究认为,基于"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协调的综合情景方案更为合理,其他3种情景方案可为综合情景方案的实施进行补充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土空间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 三生空间 优化配置 MCR-FLUS-Markov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电路理论的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被引量:36
7
作者 覃彬桂 林伊琳 +3 位作者 赵俊三 陈国平 何万才 吕青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9-820,共12页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 以昆明市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景观连通性评价和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昆明市生态源地共34个,面积6421.95km2,呈西多东少、北聚南散的空间分布状态;提取生态廊道67条,全长859.72km,廊道分布空间差异性明显,构建了“一环、三区、三屏、六轴、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27处生态夹点和33处生态障碍点,为需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面积分别为197.68,155.84km2,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综合关键区域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类现状,提出自然保护为主、人为修复为辅和人为修复与自然保护并重的两类修复策略.研究可为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关键区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随机擦除和YOLOv4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桥梁自动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宇 黄亮 +3 位作者 赵俊三 常军 陈朋弟 成飞飞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4,共8页
桥梁作为典型且重要的地面目标,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咽喉,对桥梁进行自动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深度学习已成为桥梁检测新方式,但对云雾遮挡的桥梁检测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随机擦除(random erase,RE)数据增强... 桥梁作为典型且重要的地面目标,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咽喉,对桥梁进行自动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深度学习已成为桥梁检测新方式,但对云雾遮挡的桥梁检测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随机擦除(random erase,RE)数据增强和YOLOv4模型的桥梁目标自动检测方法,首先统计数据集中目标的尺度范围,利用k-means聚类获得锚框尺寸;然后通过RE与Mosaic数据增强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云雾遮挡的情况;接着采用YOLOv4网络对经增强后的数据集进行训练;最后采用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评估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的mAP为97.06%,比YOLOv4提高了2.99%,其中被云雾遮挡的桥梁平均检测准确度提高了12%,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目标检测 高分影像 桥梁检测 YOLOv4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昆明市国土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菊 赵俊三 +2 位作者 林伊琳 龙利秋 李玉龙 《城市勘测》 2021年第2期29-34,共6页
从“三生空间”视角,以昆明市为例,从国土空间数量变化、重心迁移、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昆明市国土“三生空间”的结构特征,探寻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市的优势功能空间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 从“三生空间”视角,以昆明市为例,从国土空间数量变化、重心迁移、转移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分析研究昆明市国土“三生空间”的结构特征,探寻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市的优势功能空间是农业生产空间和绿地生态空间,所占面积超过区域总面积的70%;各功能空间在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除农业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减少外,其余类型空间转入面积均大于转出面积;国土空间景观类型的异质性程度、土地利用均衡度和破碎化水平均降低,而集聚度和景观间的连通性在提高。该研究为今后昆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格局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增益比-支持向量机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皖路 赵俊三 李坤 《城市勘测》 2023年第5期181-186,共6页
基于对云南省东川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的目的,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采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和信息增益比(IGR)模型筛选指标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SVM)构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通过GIS平台,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使... 基于对云南省东川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的目的,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采用多重共线性分析和信息增益比(IGR)模型筛选指标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SVM)构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通过GIS平台,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使用自然断点法制作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性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5个等级。结果表明,指标因子经过优化后,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033,说明指标因子选取合理,模型构建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指标因子 信息增益比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龙晓惠 陈国平 +3 位作者 林伊琳 赵俊三 王荣耀 冯怡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7-378,共12页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 [目的]探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及发展水平状况,阐明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的自然、经济及人文数据,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G1)与熵权法(EW)确定综合权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各县耦合协调关系,定量分析了2010年、2015年、2020年滇中城市群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演变状况,探析其发展规律。[结果](1)3个时段内,研究区人口在县域尺度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呈现西部低人口密度聚集和中部高人口密度聚集态势且常年稳定;(2)2010—2020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有微弱提升,严重失调的协调类型逐渐消除,濒临失调占比46.94%成为最主要的协调类型;(3)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两两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2020年人口-经济综合耦合协调指数最低为0.4543,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布与三系统协调评价结果吻合度是两两耦合协调评价中最高的,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评价结果影响最大;(4)在主体功能区划实施前后,国家重点开发区两两耦合协调水平变化显著,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且有倒退趋势,省级重点开发区长期稳定可控;(5)研究区的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协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制约状况。[结论]高耦合协调性主要依赖于人口对市县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区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好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人口和经济协调是未来优化主体功能区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重点开发区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模型 滇中城市群 人口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云南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俸汝 赵俊三 +3 位作者 林伊琳 陈国平 张龙江 彭苏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24,共13页
[目的]探讨水源涵养功能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和现状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缺乏对未来水源涵养功能的认识,限制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动态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以云南省为例,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斑块级... [目的]探讨水源涵养功能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历史和现状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估,缺乏对未来水源涵养功能的认识,限制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动态管理的指导价值。[方法]以云南省为例,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构建了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源涵养评价框架。该框架可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不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和评估水源涵养。基于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和典型浓度路径(SSP1-1.9、SSP2-4.5、SSP5-8.5)的耦合情景对云南省水源涵养进行评价,并利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识别云南省水源涵养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1)2000-2030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整体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林地和草地呈波浪线变化;不同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2)2000-2020年水源涵养量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减少2.27×10^(9)m^(3);受不同气候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有所差异,其中SSP2-4.5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最高,为9.338×10^(9)m^(3);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3)地理探测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土壤类型、DEM是影响水源涵养时空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且降水量与其他因素交互显著增强。[结论]研究根据云南省水源涵养时空分异提出不同建议,为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和可持续发展路线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SD-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Prophet-CNN模型的多轨时序InSAR矿区三维形变监测预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毕自航 李素敏 +3 位作者 张龙宇 张玮 李袁松 袁利伟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9,共7页
绝大多数矿区由于矿床的地质条件及特殊的采矿方式,推进开采容易引发矿区地质应力失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为探究采矿活动下大红山矿区地表稳定性,本文通过对覆盖大红山矿区2021—2023年的三轨SAR影像进行联合解算矿区三维形变场... 绝大多数矿区由于矿床的地质条件及特殊的采矿方式,推进开采容易引发矿区地质应力失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为探究采矿活动下大红山矿区地表稳定性,本文通过对覆盖大红山矿区2021—2023年的三轨SAR影像进行联合解算矿区三维形变场,分析矿区形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Prophet-CNN模型对形变时序进行训练,构建形变预测模型对矿区的三维形变趋势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矿区在开采活动的影响下地表持续发生形变,形变主要分布于硝水箐—南部废石场、露天采区及铜矿采区,最大垂直形变速率为-51.22 mm/a;采用Prophet-CNN组合模型对矿区地表三维形变进行时序预测,3个方向预测结果的RMSE与MAE分别在2.90和1.85 mm以下,充分证明了本文方法能够运用于矿区沉降趋势预测,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升降轨 三维形变分解 Prophet-CNN 监测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G15.3.1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14
作者 张龙江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林伊琳 刘俸汝 彭苏芬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7,共10页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 [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是表征土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探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对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的影响是改进土地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对SDG15.3.1指标制定新的评价规则,并对SDG15.3.1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方法]采用等效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主要表现为高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和灌木林减少,未利用地基本保持不变。(2)ESV在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2000-2020年总ESV损失7.32×10^(8)元。其中,2000-201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3.03×10^(9)元;2010-2020年,土地退化区域的ESV损失2.28×10^(9)元。(3)根据SDG15.3.1评估结果显示,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SDG15.3.1指标分别为5.22%和4.77%,而土地净恢复面积分别为-1.62×10^(5) hm 2和-2.4×10^(5) hm 2。SDG15.3.1指标的完成情况有所提高,但仍未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结论]研究结果为高原城市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可持续发展目标15.3.1 碳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滇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成都市生态补偿研究
15
作者 曹庆 赵俊三 +3 位作者 林伊琳 陈国平 王荣耀 何万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6,共9页
生态补偿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调动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衡量不同区域间生态补偿的迫切程度,可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 生态补偿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调动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衡量不同区域间生态补偿的迫切程度,可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以成都市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全市20个县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确定研究区2019年各县区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和额度。结果表明:(1)从总体趋势看,成都市5个研究节点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08.27亿、201.54亿、197.84亿、192.21亿和189.39亿元,呈逐年下降趋势,20年来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累计减少了18.88亿元,总减幅为9.07%;(2)大邑县的生态补偿优先级指数最高,达0.0942,其次是邛崃市和都江堰市,分别为0.0755和0.0674;这3个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但同时,单位面积GDP垫底,大邑县、邛崃市和都江堰市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生态贡献,应优先获得生态补偿;(3)成都市2019年生态补偿总额度为11040.17万元;大邑县生态补偿额度最多,达到2415.80万元,占生态补偿总额的21.88%,其次是都江堰市和邛崃市,生态补偿额度分别为1843.71万元和1799.15万元,分别占生态补偿总额的16.70%和16.30%。成都市2019年生态补偿额度仅占GDP的0.01%,成都市政府的财政压力并不大,生态补偿具有可操作性。此外,建议成都市拓宽补偿方式,探索开发性补偿,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InSAR和灰色预测模型的金属矿区地表变形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华 李素敏 +3 位作者 袁利伟 张玮 马相松 管庆丹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2年第4期45-50,共6页
对于矿区地表变形测量,传统方法存在成本高、很难反映地表大面积变形信息和时空演化特征等缺点。基于此,以大红山铁矿为例,采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SBAS-InSAR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对于矿区地表变形测量,传统方法存在成本高、很难反映地表大面积变形信息和时空演化特征等缺点。基于此,以大红山铁矿为例,采用Sentinel-1A卫星数据,利用SBAS-InSAR对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地面观测点获取的实测三向位移经归一化后得到的位移与InSAR取得的LOS向位移相对误差在15%以内,表明时间序列InSAR在观测精度上是可靠的;矿区内存在4个发育成熟的沉降集中带和2个局部沉降区域;InSAR监测值和水准测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监测相对误差和预测相对误差均在1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变形 MT-InSAR 灰色预测模型 位移 模型精度 相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斜坡单元划分方法和BP神经网络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坤 赵俊三 +1 位作者 林伊琳 周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2,73,74,共7页
选取合适的评价单元是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关键,为探索斜坡单元不同划分方法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对比分析了水文分析法和曲率分水岭法两种斜坡单元划分方法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效果。首先在... 选取合适的评价单元是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关键,为探索斜坡单元不同划分方法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的影响,本文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对比分析了水文分析法和曲率分水岭法两种斜坡单元划分方法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中的效果。首先在解译泥石流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划分方法的斜坡单元作为评价单元,然后对初步选取的指标因子进行多重共线性和贡献率分析,以完善指标因子体系,最后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泥石流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小江河谷和金沙江南岸,该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危险性较高。基于曲率分水岭法的易发性模型AUC值为0.865 8,高于水文分析法的0.815 3,表明采用曲率分水岭法划分的斜坡单元更适用于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斜坡单元划分 BP神经网络 指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据权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威信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万才 赵俊三 +3 位作者 林伊琳 陈国平 李坤 姚皖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350-6360,共11页
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对滑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多模型耦合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运用广泛,但将证据权(weight of evidence, WOE)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模型耦合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较少。以滇东北山区威信... 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对滑坡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多模型耦合在滑坡易发性评价中运用广泛,但将证据权(weight of evidence, WOE)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模型耦合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较少。以滇东北山区威信县为研究区,选取坡度等12个滑坡评价因子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证据权计算得到证据权对比度、滑坡栅格占比和分级栅格占比,对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构建WOE-SVM模型计算得到滑坡易发性指数(landslide susceptibility index, LSI),利用GIS平台得到研究区易发性分级图。结果表明:滑坡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河流流域和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区域,SVM和WOE-SVM模型评价结果与滑坡空间位置分布基本一致,但耦合模型精度高于单一SVM模型,其评价结果也更加合理有效,可为当地滑坡灾害的治理与预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证据权 支持向量机 评价因子 威信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F和SVM模型的东川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坤 赵俊三 +2 位作者 林伊琳 陈轲 毕瑞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5,共9页
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在山区,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及制定合理的泥石流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 泥石流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在山区,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研究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及制定合理的泥石流防治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采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两种机器学习算法,以流域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在识别泥石流点的基础上,选取15个指标因子构建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评价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对比分析了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流域单元建立的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均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随机森林(RF)模型的准确度ACC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达到0.833 3和0.929 9,优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ACC值和AUC值的0.722 2和0.851 5,随机森林(RF)模型更适用于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因子评价 易发性评价模型 东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和多粒度级联森林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坤 赵俊三 +1 位作者 林伊琳 刘金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121,共9页
准确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对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和多粒度级联森林(multi-Grained Cascade Forest,gcForest)运用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准确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结果对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将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和多粒度级联森林(multi-Grained Cascade Forest,gcForest)运用于泥石流易发性评价,以提高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精度。以泥石流多发地东川区为例,在解译泥石流点的基础上,以流域单元为评价单元,基于地质、地形和降水等多源数据,初步选取了15个泥石流孕灾因子,并对初选因子进行贡献率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筛选出共13个因子构建孕灾因子体系;然后采用SMOTE技术对泥石流与非泥石流样本比例不平衡问题进行处理,构建训练数据集;最后构建gcForest模型对研究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各个流域单元的泥石流易发性指数,使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划分为极低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5个等级,并与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泥石流极低和低易发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部和西部,极高和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小江河谷两岸和金沙江南岸,该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危险性较高;结合流域单元建立的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中多粒度级联森林(gcFores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值和准确度(Accuracy,ACC)分别达到91.76%和81.25%,均高于BP神经网络和RF模型的AUC值和ACC值,表明该模型是一种高性能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能更精准地对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可为山区泥石流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易发性 模型 流域 gcForest SMOTE 东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