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密斯海月球长期科研站选址与潜在科学目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孟治国 常文清 +4 位作者 沈朝 平劲松 黄少鹏 蔡占川 张渊智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 月球史密斯海(Mare Smythii)位于月球正面与背面的交界处,具有丰富的地质单元和科学价值。结合SLDEM 2015高程数据、克莱门汀紫外/可见光数据、“月神1号”(Selene-1)多波段成像仪数据和“嫦娥二号”(Chang’E-2,CE-2)微波辐射计数据,对史密斯海的地质、地形、物质成分和微波热辐射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科研、资源和能源的角度,建议建立以(88°E,1°N)为中心的月球长期科研站;最后,结合月表地形特征设计了3条巡视路线,初步确定和规划了14个以月球科学和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值得探测的考察点并分析了其科学价值。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我国未来建设长期运行的月球科研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长期科研站 史密斯海 地质重要性 地形 亮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带彗星尘埃特性的科学问题与探测方案
2
作者 李存惠 张小平 +6 位作者 赵呈选 刘晓东 游击林 王鹢 张海燕 李世勋 刘泽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3-620,共8页
研究主带彗星的起源和形成、非活跃期主带彗星的特性以及主带彗星与其它彗星、小行星之间的关系,需形成能够覆盖尘埃颗粒特性的原位探测方法。针对中国即将实施的“天问二号”探测任务,在分析主带彗星尘埃特性与科学问题关系的基础上,... 研究主带彗星的起源和形成、非活跃期主带彗星的特性以及主带彗星与其它彗星、小行星之间的关系,需形成能够覆盖尘埃颗粒特性的原位探测方法。针对中国即将实施的“天问二号”探测任务,在分析主带彗星尘埃特性与科学问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在不引起彗星空间环境变化的前提条件下,通过非接触测量主带彗星喷发尘埃粒径、速度、动量、形貌、通量的集成复合探测方法,该设计方案已应用到“天问二号”任务的工程设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带彗星 311P 尘埃特性 原位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太空风化光谱效应的模拟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鹏飞 张江 +4 位作者 李世杰 刘长卿 文愿运 孙浩 李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3-862,共10页
本文选取3种类型的陨石分别进行脉冲激光辐照实验,模拟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1 AU)处,10亿年(1 Ga)期间微陨石轰击的太空风化作用对E型、S型、C群等近地小行星光谱特征的改造。结果显示,激光辐照后,顽辉石无球粒陨石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反... 本文选取3种类型的陨石分别进行脉冲激光辐照实验,模拟距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1 AU)处,10亿年(1 Ga)期间微陨石轰击的太空风化作用对E型、S型、C群等近地小行星光谱特征的改造。结果显示,激光辐照后,顽辉石无球粒陨石光谱的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E型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普通球粒陨石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均降低、吸收深度变浅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S型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CV3型碳质球粒陨石和CO3型碳质球粒陨石在激光辐照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降低,但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升高,吸收深度变浅且近红外斜率增加,与贫挥发分的C群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CM2碳质陨石在激光辐照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增加,但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及近红外斜率降低,与富挥发分的C群小行星光谱改造特征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备选目标的确定、光谱遥感数据以及表面物质演化过程的反演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太空风化 反射光谱 陨石 纳米铁 挥发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月球科研站资源支持的永久阴影区水冰红外遥感探测方法研究
4
作者 杨其全 谢欢 +8 位作者 冯永玖 柳思聪 王超 刘成保 黄潜 黄荣 盛丽艳 彭松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1-1179,共9页
水冰是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的重要资源。红外遥感是探测月球水冰的重要手段,但却难以直接用于无阳光直射的永久阴影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散射强度模型的阴影区光谱信息校正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光谱吸收特征的水冰探测方法... 水冰是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运行所需的重要资源。红外遥感是探测月球水冰的重要手段,但却难以直接用于无阳光直射的永久阴影区。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散射强度模型的阴影区光谱信息校正方法,并构建了基于光谱吸收特征的水冰探测方法,实现了对于永久阴影区水冰信号的探测。应用该方法对月球南极沙克尔顿(Shackleton)和诺比利(Nobili)撞击坑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内部的永久阴影区存在水冰信号。该研究有望为国际月球研究站的选址和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水冰 红外遥感 永久阴影区 国际月球科研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反射光谱的影响
5
作者 张沁葳 张鹏飞 +8 位作者 王鹏越 姜特 卢瑜 韩慧杰 庞荣华 李阳 张昊 金岩 吴昀昭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6组橄榄石-辉石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激光辐照实验,分析辐照前后样品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0.45–2.5μm)的变化,并结合小行星光谱研究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太空风化不会引起1μm吸收中心的明显偏移,但会导致吸收面积比(2μm带面积/1μm带面积)增加.因此,使用“1μm吸收中心–吸收面积比”作图来区分陨石类型仍然有效,即太空风化对矿物学分类影响较小.在主成分分析图中, A型小行星具有几乎平行于α线的风化趋势,其余硅酸盐小行星具有“Q-Sq-S”的风化趋势.基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set, SDSS)的小行星分类系统会混淆富含橄榄石小行星的分类,并可能低估A型小行星的数量.系统分析了硅酸盐小行星太空风化模式及光谱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小行星光谱的太空风化效应以及矿物定量遥感反演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卫星:表面 月球 小行星:普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质小行星矿物定量反演研究
6
作者 黄小桐 黄海涛 +6 位作者 雷开宇 华宝成 王立 吴昀昭 李彦昭 徐天弈 卢瑜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了解小行星的物质组成对小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太空资源利用以及小行星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硅质小行星是近地以及内主带小行星的主要类型,也是最常见陨石普通球粒陨石的母体。为了增进对硅质小行星矿物成分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光... 了解小行星的物质组成对小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太空资源利用以及小行星防御等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硅质小行星是近地以及内主带小行星的主要类型,也是最常见陨石普通球粒陨石的母体。为了增进对硅质小行星矿物成分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光谱信噪比较高的8颗硅质小行星的矿物组成。通过对小行星混合光谱进行去卷积获得铁镁质矿物吸收特征,得到它们的镁橄榄石指数(Fo#)以及高钙辉石占比,并获得了小行星对应的陨石类似物。研究发现,Sr型小行星(3)Juno、(808)Merxia和S型小行星(4197)Morpheus具有较高的Fo#和较低的高钙辉石含量,成分类似于H球粒陨石。Sq型小行星(433)Eros具有相对低的Fo#和较高的高钙辉石占比,其成分类似于L球粒陨石。Sv型小行星(5)Astraea和S型小行星(17)Thetis与V型小行星(3908)Nyx和(4055)Magellan表面几乎不含橄榄石,这4颗小行星的矿物成分与玄武质无球粒陨石类似。本研究表明即便都是具有明显吸收特征的硅质小行星,它们的类型也具有矿物多样性,对应的陨石类型复杂多样。这既反映了小行星自身起源演化以及后期太空风化、冲击变质的影响,也说明了现有小行星光谱分类体系有待改进,在基于光谱解译小行星矿物组成及演化时需要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光谱 矿物 修正高斯模型 定量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球的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辐射定标研究
7
作者 胡柯 杜文亮 +5 位作者 解延浩 杨松 舒敏 徐天弈 蔡伟 吴昀昭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为了使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月球为辐射源对吉林一号光谱卫星进行了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研究,以对实验室定标系数进行改进。考虑到定标系数具有时效性,将观测数据按时间分组后定标,利用ROLO模型计算卫星观测时刻月球辐... 为了使吉林一号卫星遥感数据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月球为辐射源对吉林一号光谱卫星进行了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研究,以对实验室定标系数进行改进。考虑到定标系数具有时效性,将观测数据按时间分组后定标,利用ROLO模型计算卫星观测时刻月球辐照度,构建ROLO模型值与卫星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从而获得19个谱段的两组定标系数。最后,将定标结果与吉林一号场地定标、高分四号卫星和SeaWiFS月球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月定标结果稳定,两组定标系数线性拟合的不确定度分别为1.72%和1.24%;在光谱形状上,利用月球定标后月球光谱曲线平滑,光谱形状与月球辐射特性一致,与场地定标相比,各波段相对大小在定性上得到极大改善;在绝对辐射值上,定标结果与高分四号卫星月球辐照度平均相对误差为8.1%,与SeaWiFS两个波段的平均误差为0.90%和7.42%。本研究说明月球定标是卫星在轨辐射定标及真实性检验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一号 月球定标 ROLO模型 辐射定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太阳系小天体探测与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小萌 吴昀昭 张西亮 《天文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外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半人马小行星和越海王星天体,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水冰以及氨等物质,代表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研究这些小天体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还能揭示其与地球中水和生命的联系。目前深空探测... 外太阳系小天体主要包括半人马小行星和越海王星天体,它们蕴藏着丰富的甲烷、水冰以及氨等物质,代表太阳系最原始的天体。研究这些小天体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还能揭示其与地球中水和生命的联系。目前深空探测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视野号”将继续飞往柯伊伯带访问这些遥远的天体,中国也正在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任务。该文从探测历史、反照率和尺寸分布、轨道分布、色指数、光谱性质等方面介绍了外太阳系小天体的探测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未来研究趋势,为中国外太阳系及冰卫星探测任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太阳系 半人马小行星 越海王星天体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极短弧定轨的进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2-911,共10页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近地小行星的巡天项目不断涌现,得到了海量的观测数据.而巡天观测方式使获得的数据弧段过短,传统方法在定轨和识别上存在极大困难,加之短弧定轨问题本身的病态性,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短弧数据对于发现、监测和评估小行星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算法下构建极短弧定轨的计算框架,选用三变量的(a, e, M)优选法,保持维数较低的同时,使优化结果不再依赖观测量.采用参数较少、操作简便的差分进化算法,利用不同偏心率小行星的轨道模拟数据进行试验,对获得的最优解及其分布聚集区域进行分析,大偏心率轨道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会对算法搜索的灵敏度产生影响,需缩小搜索空间以提高搜索能力.结果表明算法在小偏心率问题中表现较好,可以得到有效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大偏心率问题在传统方法失效的情况下,虽然最优解在整体分布中并不明显,但分布仍包含真实解,可结合分布密度和适值大小进行分析.未来需要对大偏心率问题作进一步研究,考虑其观测位置和观测时刻对算法产生的影响,分类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初轨计算 极短弧定轨 进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球极区水冰就位分析方案设计
10
作者 李想 王兴平 +8 位作者 卢文振 郭美如 黄正旭 张小平 许振宇 姚路 阮俊 阚瑞峰 曹乃亮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8-630,共13页
结合以Luna 25、Luna 27、Viper为典型月球极区就位探测应用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介绍了包括探测机制、工作模式及仪器的功能、性能与应用;设计了“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水分子分析仪,其中激光吸收光谱仪负责H2O和HDO的就位分析,飞行时间... 结合以Luna 25、Luna 27、Viper为典型月球极区就位探测应用的光谱−质谱联用技术,介绍了包括探测机制、工作模式及仪器的功能、性能与应用;设计了“嫦娥七号”月球极区水分子分析仪,其中激光吸收光谱仪负责H2O和HDO的就位分析,飞行时间质谱仪实现H2O、CH4等质量数<200 amu气体分子的分析,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可为月球南极着陆探测水冰就位探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极区 月球水冰 原位分析 水分子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ollo15月壤和普通球粒与碳质球粒陨石模拟实验的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成因分析
11
作者 邰凯瑞 郭壮 +6 位作者 李阳 刘燊 张鹏飞 赵斯哲 李琛 唐红 庞荣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57-2865,共9页
月球、小行星等无大气行星体具有独特的反射光谱太空风化改造特征,其成因主要被归结于纳米级—亚微米级不透明颗粒等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本研究结合Apollo返回月壤样品、普通球粒和碳质球粒陨石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了太空风化特... 月球、小行星等无大气行星体具有独特的反射光谱太空风化改造特征,其成因主要被归结于纳米级—亚微米级不透明颗粒等太空风化特征产物。本研究结合Apollo返回月壤样品、普通球粒和碳质球粒陨石样品的模拟实验结果,综合分析了太空风化特征产物的来源和成因,并讨论了其可能的光谱效应。研究结果表明,np-Fe0(纳米级单质金属铁)是铁镁硅酸盐等矿物经过微陨石轰击引起的气化沉积作用和原位还原作用形成。np-FeNi(纳米级铁镍金属)的成因主要包括FeNi金属和陨硫铁的气化沉积与冲击分散成因。np-FeNiS(纳米级铁镍金属的硫化物)和sm-FeNiS(亚微米级铁镍金属的硫化物)主要形成于陨硫铁的冲击分散过程。上述不透明颗粒是形成月球与S型小行星紫外—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降低、特征吸收峰减弱和连续统红移等特征的主要原因。气泡结构主要形成于层状硅酸盐等矿物在微陨石轰击过程中的挥发分逃逸,推测是含水量较高的小行星(如Bennu)紫外-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增加和连续统蓝移等特征的主要成因。实验结果预期对月球与小行星返回样品分析以及反射光谱的太空风化改造特征的解释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小行星 太空风化 纳米级单质金属铁 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坑自动识别及中型撞击坑绝对模式年龄估算
12
作者 崔兴立 丁忞 王冠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5-915,共11页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早期大型撞击事件的重要窗口,而小型撞击坑的识别与计数定年是研究南极-艾特肯盆地演化史的基础.由于撞击坑直径和数量符合幂...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也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早期大型撞击事件的重要窗口,而小型撞击坑的识别与计数定年是研究南极-艾特肯盆地演化史的基础.由于撞击坑直径和数量符合幂次定律,数量众多的小型撞击坑难以单纯依靠人力进行识别.近年来,计算机算力的提升使得训练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成为可能.采用已有的专家标注训练神经网络,进而实现图像特征的自动提取,能够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极大地提高识别效率.采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5(YOLO V5)目标探测系统来自动识别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为2~15 km的小型撞击坑.在训练神经网络时,使用融合了SELENE和LRO数据的数字高程模型SLDEM2015和最新的专家标记撞击坑数据库.训练好的网络在测试集上的结果与专家标记的撞击坑数据库相比,识别结果的准确率(Precision)为0.96,召回率(Recall)为0.95,F1值为0.95.通过对与专家标注不符的识别结果进行可视化,识别出至少十个专家误标记的撞击坑,证明撞击坑自动识别方法可以用于检验专家标注的可靠性.基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撞击坑自动识别结果,确定了南极-艾特肯盆地四个典型中型撞击坑的绝对模式年龄,并与已有的定年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自动识别结果的可靠性,也显示了提出的方法在利用自动识别的撞击坑进行中型撞击坑定年方面的潜力.提出的撞击坑自动识别方法有望进一步拓展到更小撞击坑的识别,并迁移到月球其他地质单元乃至其他行星的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艾特肯盆地 撞击坑 撞击坑自动识别 YOLO V5 绝对模式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立叶级数+机器学习法双联预测小行星分类
13
作者 徐苑景 《软件导刊》 2020年第11期42-45,共4页
利用傅立叶级数对散点小行星光变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以获得小行星表示参数,选取傅立叶级数为6的拟合方式对单体或双体小行星光变曲线进行分类,并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SVM和决策树建立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SVM模型对单体和双体小行星的... 利用傅立叶级数对散点小行星光变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以获得小行星表示参数,选取傅立叶级数为6的拟合方式对单体或双体小行星光变曲线进行分类,并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SVM和决策树建立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SVM模型对单体和双体小行星的预测正确率达到95%,相较于决策树正确率提高了10%,为从小行星实际观测数据直接推测双体小行星潜在相关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立叶级数 机器学习 预测 小行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曲面Spline模型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磁场分布
14
作者 冯彦 黄娅 +2 位作者 李翊君 张晋源 刘爽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31-40,203,共11页
利用地面台站以及子午工程测点,CHAMP卫星实测数据,建立了中国地区主磁场的三维曲面Spline(3DSS)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我国的高原地区(青藏高原28°N-38°N,78°E-102°E)、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27°N-34°... 利用地面台站以及子午工程测点,CHAMP卫星实测数据,建立了中国地区主磁场的三维曲面Spline(3DSS)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我国的高原地区(青藏高原28°N-38°N,78°E-102°E)、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27°N-34°N,111°E-122°E)以及海洋地区(东海和南海部分区域16°N-30°N,123°E-136°E)的磁场模拟。分别基于高原及平原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各自的3DSS模型。另外分别建立了对应的二维Taylor(2DTY)、三维Taylor多项式(3DTY)模型以比较验证。建模时考虑了所有测点的场源移除、地面及卫星数据间的数据真空、边界效应等问题。为了考察模型相对于实测值的模拟精度,对三个地区分别选取若干个测点不参与建模,将所建模型分别模拟这些测点,并计算残差、变化率及均方根偏差(RMSE)。结果显示无论是全国3DSS模型还是小区域3DSS模型,其变化率除了Y分量略大,其余分量都在1%以内,模拟精度均要好于2DTY和3DTY模型。小区域(高原及平原)3DSS模型能较好反映区域磁场分布。模型对高原的拟合最好,平原次之,海洋地区最差,说明3DSS模型不需要太多的测点即可完成建模,但建模精度依赖于测点的数量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三维模型 曲面Spline 子午工程 CHAMP卫星 CM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对天体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
15
作者 徐懿 陈锐 +5 位作者 黄汉钧 孟新栋 陈一平 张领 张骏 肖龙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3,共9页
熔岩管是建立地外天体基地首选地之一。为验证探地雷达对地外天体熔岩管探测的可行性,使用400MHz探地雷达对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中的七十二洞和卧龙洞进行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结果显示:管道上壁距离地面小于等于2m时,雷达可清晰显... 熔岩管是建立地外天体基地首选地之一。为验证探地雷达对地外天体熔岩管探测的可行性,使用400MHz探地雷达对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中的七十二洞和卧龙洞进行熔岩管探测技术类比研究。结果显示:管道上壁距离地面小于等于2m时,雷达可清晰显示上界面;当熔岩管上、下界面高度小于3m时,雷达图可观察到上、下分界面所在位置。使用遗传算法进行雷达数据反演,获得管壁介电常数,并与深度法和样品测量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反演算法的可靠性。通过分析发现,样品孔隙度与介电常数存在关联性。探地雷达可有效测量地下熔岩管的内部空间信息,并用于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管 探地雷达 月球 就位探测 类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五号发动机降落羽流扬尘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海燕 李思新 +3 位作者 王鹢 李存惠 张小平 王卫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1261,共11页
在月球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羽流与月面相互作用后溅起的月尘是月面环境危害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嫦娥五号任务测试数据作为仿真入口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两阶段法建立了嫦娥五号任务中使用的喷管1∶1模型和真空羽流扩散侵蚀模... 在月球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发动机羽流与月面相互作用后溅起的月尘是月面环境危害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嫦娥五号任务测试数据作为仿真入口条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两阶段法建立了嫦娥五号任务中使用的喷管1∶1模型和真空羽流扩散侵蚀模型,研究了喷管在不同降落高度下的侵蚀速率,并计算了发动机距离月面高度为0.5~2.0 m范围时月尘颗粒的运动轨迹、扬尘角和速度特性。结果表明,基于剪切应力得到的最大侵蚀速率为8.83 kg/m^(2)s,随着高度增加,侵蚀速率降低,与嫦娥五号降落相机相同高度下的分析结果一致。粒径为1、70ìm的月尘颗粒最大扬尘高度分别为0.72、0.36 m,最大速度分别为2520、1010 m/s。不同粒径月尘的扬尘角范围为1.44°~2.27°,计算的扬尘角与Apollo探月任务中的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尘 羽流扬尘 嫦娥五号 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羽流扬尘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17
作者 张海燕 李得天 +4 位作者 王鹢 李存惠 张伟 张小平 王永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3-994,共12页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中,反推发动机羽流作用于天体表面风化层诱发的侵蚀扬尘是影响软着陆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首先对羽流扬尘现象的物理过程、侵蚀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出侵蚀机制主要包括粘性剪切侵蚀、扩散气体喷发、承载力破... 地外天体软着陆过程中,反推发动机羽流作用于天体表面风化层诱发的侵蚀扬尘是影响软着陆安全的最主要因素。首先对羽流扬尘现象的物理过程、侵蚀机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总结出侵蚀机制主要包括粘性剪切侵蚀、扩散气体喷发、承载力破坏和扩散驱动流动4种;其次,对部分探月和探火任务的在轨侵蚀结果、仿真模型和经验公式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月球表面和火星表面因背景压力和风化层物质特性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侵蚀机制,而在相同条件下的侵蚀机制也会随发动机个数和总推力的变化而变化,有必要对物理机理和扬尘特性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最后,结合未来地外天体软着陆任务需求,提出了羽流扬尘原位测量、仿真预测模型和羽流扬尘消除3种用于未来探测任务羽流扬尘预测和防护的关键技术,以期对未来软着陆任务顺利执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天体软着陆 发动机羽流 侵蚀扬尘 侵蚀机制 软着陆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氢)氧化物在矿物表面的异相成核生长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18
作者 曹杰龙 杨奕煊 +3 位作者 刘晶 陈情泽 李鸿博 朱润良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5-727,共13页
锰(氢)氧化物(MnO_(x))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强等特点。MnO_(x)的形成与转化显著影响地表氧化还原循环、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矿物表面可催化Mn(Ⅱ)氧化结晶、为MnO_(x)的异相成核生长提供基底,是... 锰(氢)氧化物(MnO_(x))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比表面积大、反应活性强等特点。MnO_(x)的形成与转化显著影响地表氧化还原循环、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等地球化学过程。矿物表面可催化Mn(Ⅱ)氧化结晶、为MnO_(x)的异相成核生长提供基底,是MnO_(x)形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矿物表面诱导MnO_(x)异相成核生长过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MnO_(x)在环境典型矿物表面[铁(氢)氧化物、锰(氢)氧化物、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的异相成核生长过程,探讨了矿物结构和环境条件对反应途径、产物结构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氢)氧化物 异相成核生长 氧化还原循环 矿物结构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太阳软X射线探测仪标定
19
作者 吴文希 张小平 +13 位作者 陈建武 石永强 左富昌 彭文溪 付伟纯 李连升 罗朋威 邓志朗 张郭政 梅志武 王立 李存惠 区家明 许燕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5,共16页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Macao Science Satellite-1B;MSS-1B)于2023年5月21日通过中国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其上搭载的太阳X射线探测仪(Solar X-ray Detector;SXD)于同年6月初开机运行.该探测器中的软X射线探测单元组(Soft X-ray Detec...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Macao Science Satellite-1B;MSS-1B)于2023年5月21日通过中国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其上搭载的太阳X射线探测仪(Solar X-ray Detector;SXD)于同年6月初开机运行.该探测器中的软X射线探测单元组(Soft X-ray Detection Units;SXDUs)由两个硅漂移探测器(Silicon Drift Detector;SDD)构成,其探测能谱的能量范围为0.7~24keV.SXDUs具备高能量分辨率,在5.9keV处的能量峰半高全宽为0.14keV,同时,探测器具高时间分辨率,能够以1秒的时间间隔记录能谱数据.本文结合地面标定实验及模拟分析,对MSS-1B/SXDUs探测数据进行标定,以获取准确的太阳软X射线能谱.标定后的太阳软X射线通量与静止环境观测卫星(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GOES)获取的通量数据一致.此外,初步能谱分析结果显示,MSS-1B/SXDUs不仅运行稳定,而且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预期设计,为深入研究太阳耀斑的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数据.最后,搭载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新型太阳X射线探测仪实现了太阳软X和硬X射线的同步观测,其宝贵的观测数据可为太阳活动研究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MSS-1B) 标定 太阳X射线探测仪 能谱仪 软X射线 太阳耀斑 太阳大气元素丰度
原文传递
基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的地面人工甚低频波台站导致的南大西洋异常区内辐射带电子“峰”观测
20
作者 孙翌馨 刘鹰 +3 位作者 宗秋刚 郝以鑫 邹鸿 叶雨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2-562,共11页
南大西洋异常区是近地空间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其磁场较弱,能量粒子通量较高.低地球轨道卫星经过此处时面临的空间天气较为恶劣.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地面甚低频波台站NWC可以改变内辐射带电子投掷角.这些被散射的电子进入漂移损失锥,在南大... 南大西洋异常区是近地空间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其磁场较弱,能量粒子通量较高.低地球轨道卫星经过此处时面临的空间天气较为恶劣.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地面甚低频波台站NWC可以改变内辐射带电子投掷角.这些被散射的电子进入漂移损失锥,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外形成局地通量极大值,即“峰(wisp)”,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内形成通量局地通量极小值,即“谷(rift-valley)”.本研究使用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数据,发现在南大西洋内部也可以观测局地通量最大的“峰”.得益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上的中能电子谱仪,我们可以全面地测量低地球轨道处电子的完整投掷角分布.本文认为,南大西洋异常区内的“峰”来自于漂移损失锥外特定投掷角区域内的电子.这一“峰”在前人模型中曾有预测,但由于其特殊投掷角分布范围而无法在从前的卫星观测中得到确认.本文进一步区分了沉降和捕获电子成分,基于二者的比值计算出大约2%~5%的捕获电子在地面甚低频波台站的影响下损失.本文结果补全了地面甚低频波台站散射能量电子投掷角的过程,并定量估计了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异常区 辐射带 电子沉降 甚低频波台站 波粒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