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宋国君 宋书灵 +2 位作者 罗兰 李玉石 洪大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6,共6页
公众对城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否认可与满意,是"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最终衡量标准。针对现行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问卷存在问题,根据"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重新设计了... 公众对城市"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否认可与满意,是"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最终衡量标准。针对现行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问卷存在问题,根据"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重新设计了调查新问卷。调查指标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1610份。结果表明,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可以作为城市环境状况和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绩效的一种评估方法;满意度对人们可感知的环境质量评估效果较好;不同群体满意度间差异较大,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提高政策效率;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评估是对以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为主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估的必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环境保护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溪市汽车尾气污染贡献权重分析
2
作者 于洪冰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1999年第3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本溪市 汽车尾气 大气污染 贡献权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城市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殷广春 王佳才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18-19,共2页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所以有一个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问题.比如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资源是无价的,还是有价的;为什么要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它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是... 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所以有一个转变观念、统一认识的问题.比如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环境资源是无价的,还是有价的;为什么要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它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是什么等.环境与资源是统一的.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而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均是环境的要素.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城市 生态环境 补偿费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东强 《辽宁经济》 2006年第2期37-37,共1页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也不同,根据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也不同,根据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问题 原因分析 历史时期 社会生产力 合理开发 自然资源 工业革命 资源浪费 环境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被引量:39
5
作者 綦丽莉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年第7期74-75,共2页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又必须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在介绍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职能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了目前环评中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关系分析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河“本溪河段”水质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彦霞 蔡巧玲 赵井泉 《环境保护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57-62,共6页
本文针对太子河“本溪河段”水质污染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对水体污染作出评价,并提出污染防治的建议.
关键词 河流 水质污染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化学发光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嫒 李光浩 《中国环境监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9-52,共4页
液相化学发光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孟嫒,李光浩(辽宁本溪市环境保护局,117000)(东北民族学院生化研究所,大连116600)化学发光分析作为一种痕量或微量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岩矿... 液相化学发光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孟嫒,李光浩(辽宁本溪市环境保护局,117000)(东北民族学院生化研究所,大连116600)化学发光分析作为一种痕量或微量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岩矿测试、药物分析、临床检验和材料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化学发光分析
全文增补中
加入WTO之后有关环境对策的几点思考
8
作者 李君义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1年第5期4-6,共3页
针对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国内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结合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 ,对此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WTO 绿色贸易壁垒 环境对策 中国 国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探辽宁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冯思明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3年第10期57-58,72,共3页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辽宁省积极开展了"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诸多环境问题不断涌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预定目标的实现。总结了目前辽宁...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辽宁省积极开展了"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诸多环境问题不断涌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预定目标的实现。总结了目前辽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从优先控制、政策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管理模式的初探
10
作者 郭海宽 于洪冰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1996年第4期78-80,共3页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在开发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开发区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探讨了开发区环境管理模式,运行及操作,突出了排污许可诈制度对各层制度的联系。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经济技术开发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光测定示踪剂罗丹明B的新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光浩 孟媛 《中国环境监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2-23,共2页
天然河流水质模型的扩散系数通常采用罗丹明B作示踪剂来测定。囚此,河水中罗丹明B测定的准确度对水质模型的建立和精度至关重要。本文建立了化学发光分析罗丹明B的新方法,从而消除了河水浊度的影响。
关键词 化学发光 罗丹明B 示踪剂 河水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看不见的城市”变成“看不够的生态文明城”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天泽 《环境保护》 CSSCI 2016年第20期73-74,共2页
本溪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8411.3平方千米,人口152万,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溪市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曾经被称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30多年来,本溪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改善环境质量... 本溪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8411.3平方千米,人口152万,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溪市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曾经被称为"卫星看不见的城市"。30多年来,本溪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不断深化环境保护工作,以末端治理降污染,以法制建设解难题,以严格考核促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原材料工业 末端治理 八十年代 法制建设 解难题 城市布局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污染防治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材料工业城市协调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洪博 王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1992年第1期46-49,共4页
原材料工业城市是生态环境污染的重灾区,怎样使原材料工业城市减少污染,做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作者通过对本溪市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实际,提出了如下思考;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本地区的... 原材料工业城市是生态环境污染的重灾区,怎样使原材料工业城市减少污染,做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作者通过对本溪市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实际,提出了如下思考;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本地区的环境资源和容量相适应;二、原材料工业城市要尽快扭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三、要重视和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四、国家对原材料工业城市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重点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材料工业 工业城市 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污染 依靠科技进步 产业结构 重点治理 本溪市 控制污染 相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化物污染及防治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杨楠 王雪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0年第11期63-67,共5页
氮氧化物是"十二五"期间需要减排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介绍了氮氧化物的来源、产生机理及危害,我国的氮氧化物排放现状及烟气脱硝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氮氧化物 烟气脱硝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5
作者 石宏伟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7,共2页
营造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实现人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环境。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培养知识经济人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社会 全民素质 人的价值 个人价值 约束机制 经济人才 激励 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